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作者:林青;张大志

    病毒持续复制导致的肝脏炎症坏死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控制传染性、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点强调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1].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专家会议纪要

    作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

    随着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对CHB治疗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对于经过核苷(酸)类似物(NAs)规范治疗后未能获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或在治疗中出现耐药以及达到治疗目标后停药复发的患者往往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如何在这部分NAs经治患者中实现理想的治疗目标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包括如何通过治疗策略的调整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如何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以及如何对长期应用NAs应答不佳或者出现耐药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等,仍是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问题.

  • HBsAg的再认识和临床应用

    作者:于蕊;侯金林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始于Blumberg等[1]在1965年首次发现“澳抗”,也就是HBsAg.HBsAg的发现是肝炎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随着建立起急慢性肝炎与血清中“澳抗”的关联性,研究者们才进一步明确了传染性肝炎的病原体之一,即HBV.HBsAg的发现为灵敏、有效的HBV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HBsAg的定性检测也使得研究者们很快阐明了HBV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近几年来,伴随着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HBsAg及其变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提供了更多的依据[2].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用于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国际相关指南解读

    作者:李杰

    孕妇血清HBV DNA高载量是影响HBV母婴阻断的关键因素.对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106~107 IU/ml)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使孕妇产前血清中HBV DNA水平降低,从而可显著提高新生儿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本文对亚太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韩国肝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中涉及以阻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对HBV携带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的效果持久性研究

    作者:项波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的效果持久性。方法:选取150例CHB患者,均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少1年。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停药标准,排除7例虽达标停药但随访时间不足1年者,将剩下患者分为达标组(n=56)和未达标组(n=87),行1年随访。对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对两组患者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消失、HBV血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者复发率均比HBeAg(-)者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达标组HBeAg(+)者复发率比未达标组HBeAg(+)者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HBeAg(-)者与未达标组HBeAg (-)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总复发率低于未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未达标组4种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后停药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久应答患者中,达标组3例HBsAg消失,其中2例HBsAg血清转换,1例无HBsAg血清转换。复发患者中,达标组2例再次出现HBeAg(+),1例HBeAg(-)者发展为肝癌;未达标组5例再次出现HBeAg(+),其中1例死亡,1例HBeAg(-)者发展为肝癌。结论: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停药标准,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仍然具有较高复发率,并且HBeAg(-)患者复发率高于HBeAg(+)患者,未达标患者复发率高于达标患者。核苷(酸)类似物的药物品种不会对停药后复发率带来影响。

  • 某院2010-2014年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分析

    作者:翁蒋丽;赵卫国;劳国琴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抗乙肝病毒(H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2014年抗HBV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序号比(B/A)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0-2014年抗HBV药物销售总金额由569.82万元逐年上升至2 011.56万元,其中恩替卡韦增长为明显,年均增长率(AARG)为76.37%,普通干扰素金额逐年下降,AARG为-20.30%.除普通干扰素的DDDs逐年下降外,其余各类抗HBV药物的DDDs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恩替卡韦增幅为明显,2010-2014年,增长率为1 366.30%.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普通干扰素B/A值连续5年均处于等于1或接近1的水平,用药人数与销售金额同步性较好.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已经成为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方法,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停药复发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

    作者:袁婧;张长江;朱研;王小红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复发的临床特征、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西南医院感染病科HBV感染相关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符合以下入组条件:年龄18~65岁、既往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时间≥6个月、各种原因停药后病情再次发作的入院患者.观察停药复发住院患者的好转、恶化率,既往抗病毒疗程、停药至病情发作时间、病情发作至入院时间,检测入院后的血清学、生化学、病毒学等指标,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非参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98%为自行停药.好转率82.2% (125/152),恶化率17.8%(恶化出院25例,死亡2例).17.8%患者发生肝病相关的并发症.69.1%患者在服用核苷(酸)类似物1~3年后停药,停药后病情再次发作的中位时间为6(1 ~96)个月,74.3%患者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入院后ALT均呈下降趋势,TBIL和PT在各组呈平行改变,好转组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两者稳定后下降,另一种是两者进行性下降;恶化/死亡组仅呈现一种模式:两者进行性升高.分析显示入院即诊断重型肝炎、停药至病情发作时间越短、复发时TBIL及PT值越高患者的临床转归越差(P<0.05),既往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种类、HBeAg状态及反弹HBVDNA水平对患者的临床转归未见影响(P>0.05).结论 乙肝相关肝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复发的住院患者中近1/5病情恶化或死亡出院,TBIL与PT的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可预测其临床转归,停药至病情复发时间越早临床转归越差.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慧敏;张绪清;郭艳;刘明;毛青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 (s) 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 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 核苷(酸)类似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

    作者:朱艳萍;胡欣欣;袁灵;曾白梅

    食管静脉曲张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门静脉高压是食管静脉曲张形成的主要原因,门静脉高压在我国绝大多数是由乙型肝炎肝硬化所致.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通过降低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水平,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降低出血风险,改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甚至逆转食管静脉曲张.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柳志原(综述);肖寒(审校)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的推动因素。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关键;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抗病毒效果明确。依据我国CHB防治指南(2010版)所提出的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发现耐药要迅速给予联合用药。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如符合以下条件,则应进行标准的抗病毒治疗[1]。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2]如下:(1)乙型肝炎病 e 抗原(HBeAg)阳性,HBV-DNA≥105 copies/mL(相当于20000 U/mL);HBeAg阴性,HBV-DNA≥104 copies/mL(相当于2000 U/mL);(2)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2 ULN),需使用干扰素治疗时,要求ALT≤10 ULN,血清总胆红素小于2 ULN;(3) ALT<2 ULN ,但肝组织学显示 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炎症坏死大于或等于G2(肝组织炎症坏死的分级),或纤维化大于或等于S2(纤维化程度的分期)均可抗病毒治疗。在CHB 抗病毒药物单药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耐药,联合用药目的可减低耐药率,以利于CHB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其意义在于延缓肝脏纤维化,从而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现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之间及核苷(酸)类似物与干扰素抗病毒药物联合用药作一综述。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疗效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佳(综述);江南(审校)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CHB)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根本的治疗,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和干扰素类(包括α-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部分患者对单药抗病毒方案疗效不佳,且药物有限,联合用药和寻找预测疗效的因素与指标成为了治疗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慢性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

    作者:康娟;吴建国;胡鹏

    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可显著降低HBV感染率;如何安全、有效地阻断HBV的垂直传播,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HBV垂直传播的阻断方式作一综述和总结。

  • 新疆地区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表面抗原定量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晓波;郭峰;王晓忠;王燕

    目的 探索在新疆多民族聚居、人群背景因素复杂的情况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指标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病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期间住院就诊并初次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毒学、血清学、生化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HBsAg下降情况的关系,及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情况受影响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63例.治疗48周时,所有患者均维持生化学应答,59例获得病毒学应答,另有4例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在其中的30例乙型肝炎e抗原(H BeAg)阳性患者中,5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史(P=0.033)与治疗48周时的HBeAg水平(P<0.001)为48周时的HBsAg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而48周时HBsAg的下降程度受48周HBsAg水平的独立影响.21例治疗至72周的患者均维持了生化学应答,其中18例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其余3例患者仍维持部分病毒学应答.8例HBeAg阳性患者均未发生HBeAg抗原消失或者血清学转换.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2周时HBsAg的水平受48周HBsAg水平影响(r=0.700,P<0.001),而72周HBsAg下降程度受基线HBsAg的影响.结论 慢乙肝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HBsAg单独作为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时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的衡量指标需要考虑病史、HBeAg的变化、HBsAg自身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并非只与肝内cccDNA有关.

  • 不规范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

    作者:都泓莲;肖科;李芹;盛云建;邓存良

    目的 分析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HB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98例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进行乙肝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HBV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结果 98例中共检测到62例(63.27%)发生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存在23种变异形式,常见模式为M204I,M204V,N236T+M204V,L180M+M204V;17例为多重耐药突变;主要变异位点为M204V、M204I、L180M、N236T.耐药药物的使用与产生的耐药位点基本一致,单用拉米夫定的突变率为70.97%,较单用阿德福韦酯及恩替卡韦高.C基因型组中多基因突变比例75%较B基因型组的34.29%高.停药组的突变率为72.97%,明显高于非停药组33.33%.结论 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特别是自行停药易引起耐药,早期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加强宣教,对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作者:姚玲;毛海鹰;陈超;李旭;王成军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肝炎及艾滋病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婵娟;王丽春

    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肝炎及艾滋病过程中的总体安全性较好,但仍可引起包括肾毒性、肌病、乳酸酸中毒、周围神经病等多种临床不良反应.核苷(酸)类似物具有明显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也是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肝炎及艾滋病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做一综述.

  • 浅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武威;宫文艳

    近年来随着新的核苷(酸)类似物不断问世,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给临床医师的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疗效的肯定使更多的患者得以应用,但核苷(酸)类似物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疗程难以确定;停药的时机;可出现停药复发和反弹;病毒的变异和耐药等等.

  • 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转归的影响

    作者:董源;郑文凯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单用或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各34例:A组患者单用核苷(酸)类似物,B组单用干扰素,C组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 、HBV-DNA和乙型肝炎抗体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3,6和12个月时,C组HBV-DNA不可测率分别为64.71%,76.47%,85.29% 和88.24%,均显著高于A组(17.65%,50.00%,61.76% 和70.59%)和B组(35.29%,47.06%,64.71% 和67.65%)(P<0.05).治疗1个月时,B组的HBV-DNA不可测率为35.29%,明显高于A组的17.65%(P<0.05).治疗1,3,6和12个月,B组ALT复常率分别为23.53%,52.94%,64.71% 和64.71%,均明显低于A组(52.94%,76.47%,76.47% 和79.41%)和C组(55.88%,67.65%,88.24% 和91.18%)(P<0.05).治疗6和12个月时,C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88.24% 和91.18%,均显著高于A组(76.47% 和79.41%)(P<0.05).治疗12个月后,C组的抗-HBe阳性 、HBeAg阴性 、抗-HBs阳性和HBsAg阴性检出率分别为64.71%,70.59%,26.47% 和32.35%,均显著高于A组(50.00%,61.76%,20.59% 和23.53%)和B组(32.35%,41.18%,11.76% 和14.71%)(P<0.05).治疗后,C组的 Ⅳ-C、LN和HA水平均显著低于A、B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有效促使HBV-DNA和HBeAg转阴,加快丙氨酸转氨酶复常,促进疾病转归.

  •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王国亮;毛乾国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两类: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理论上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提高疗效。本文对两类药物联合/序贯治疗的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 免疫耐受期孕妇抗病毒治疗阻断HBV母婴传播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岁晶;盛秋菊;吴宇宇;田文悦;袁苏榆;窦晓光;丁洋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造成HBV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流行的关键.尽管采用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有大约10%的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免疫阻断失败.孕妇高病毒载量已证实是引起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和感染病学分会、亚太肝脏病学会(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和欧洲肝脏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发表的乙肝防治指南均建议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中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HBV母婴传播,但是对于抗病毒治疗安全性、停药时机和停药后肝炎发作再治疗等问题存在争议.现将免疫耐受期孕妇妊娠期间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停药时机及停药后产妇肝炎发作再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72 条记录 13/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