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多态与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吴剑秋;马国建;李金田;李叔平;张元颖;刘德林;张晓梅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I/CD82第8内含子IVS(8)6C11A/6T11G多态与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135例健康人、11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DNA,收集其相应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采用病例对照分组研究统计分析KAI1基因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KAI1/CD82基因IVS(8)6T11G突变基因型检出率在正常人群为30.9%(84/135),结直肠癌患者中为31.3%(72/155),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3);在结直肠癌低龄(<50岁)和高龄(≥50岁)患者之间以及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常见的病理类型管状/管状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33);在病理分级中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267),而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6C11A有转移62.5%(80/128),无转移76.5%(78/102);6T11G有转移37.5%(48/128),无转移23.5%(24/102)].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病理类型无关,但可能影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提示KAI1/CD82基因IVS(8)6C11A/6T11G多态筛查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指标.

  • 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

    作者:廖和强;李源;隋春阳;曾宪东

    目的 探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TMPRSS4)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384例CRC病例及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将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TMPRSS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TMPRSS4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MPRSS4在CR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0%(278/384)和36.98%(142/384).TMPRSS4在CRC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TMPRSS4在CRC中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关(χ2=4.516,P=0.03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TMPRSS4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TMPRSS4表达程度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1).结论 TMPRSS4蛋白在结直肠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预测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评估术后病理分期及术后生存期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治疗靶点.

  • 三种血清标志物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卞红磊;魏艳静

    目的 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作为良性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和CA242的含量.对比观察组不同TNM分期患者之间外周血CEA、CA199和CA242水平;分析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CEA、CA199和CA242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并且在观察组患者3项指标水平均为TNM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3项指标联合检查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7.78%,均高于3项指标单独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CEA:17.50%、73.89%,CA199:29.17%、67.22%,CA242:71.67%、68.89%,均P<0.05).结论 CEA、CA199和CA242联合检查能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右美托咪定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宁雪;吴文峰;李强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后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一般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20)和加用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组(试验组,n=20),分别于术前1d、术后24 h、术后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绝对数值.结果 对照组、试验组两组组内比较患者术后24 h及术后72h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绝对计数均较术前1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 h及术后72 h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绝对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 CD3+CD4+淋巴细胞绝对值:试验组(511.85± 110.59)细胞/μl,对照组(390.25±128.05)细胞/μl,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减少,减轻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抑制状态.

  • 结直肠癌中CD147、MMP-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张香梅;何常;张维元;陈青山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内CDl47、MMP-1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50例结直肠管状腺癌、48例结直肠腺瘤组织内CDl47、MMP-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CDl47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评分(3.70±1.53)高于结直肠腺瘤组(2.00±1.70)(P<0.05);在不同浸润深度、不同肿瘤分期(Ducks)及是否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CDl47表达与生存期限呈负相关(rs=-O.37;P=0.08).②MMP-1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中的表达(3.28±1.31)高于结直肠腺瘤组(1.88±1.26)(P<0.05);在肿瘤的不同浸润深度、不同分期(Ducks)及是否淋巴转移组间的表达差异显著(P

  • 乙状结肠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伴肝转移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李亚卓;王湛博;刘有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例乙状结肠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伴肝转移进行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随访,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患者男性,27岁.镜下见神经内分泌癌(G3)占65%,中分化腺癌成分占35%,区域淋巴结见转移;肝见转移性神经内分化癌(G3)伴坏死.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癌区域和腺癌区域CK和CK19均(+);腺癌区域CK20、CEA、villin和CDX2(+);微卫星不稳定指标PMS2、MSH2、MSH6在腺癌区域(+),MHL1(-);神经内分泌区域CD56和Syn(+).结论 结直肠MANEC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容易出现淋巴结和肝转移,镜下形态和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但肿瘤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其治疗和预后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 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晋龙;眭玉霞;王丽萍;陈志忠;李燕辉;陈小岩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CRC)患者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分析MMR蛋白的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2例CRC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检测CRC患者MMR蛋白的缺失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202例CRC中pMMR组179例,MMR蛋白表达率88.6%;dMMR组23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1.4%.MLH1、MSH2、MSH6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3%及8.4%.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8例(4%)、4例(2%),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均呈正相关(γs=0.670,P<0.001;γs =0.812,P<..001),仅PMS2蛋白缺失者9例(4.5%),仅MSH6蛋白缺失者2例(1%).②CRC癌患者dMMR与pMMR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P<0.05),而在性别、肿瘤大小、CEA和CA199含量、RAS和Braf基因突变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①dMMR结直肠癌比例偏低,而且MLH1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较MSH2和MSH6多见.MLH1和PMS2、MSH2和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②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近、远端CRC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

  • MMR蛋白免疫组化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研究

    作者:杨雄华;眭玉霞;王丽萍;陈志忠;陈灵锋;晋龙

    目的 观察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ynch综合征患者MMR蛋白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情况,探讨免疫组化和MSI检测在筛选Lynch综合征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经过临床病史和病理诊断证实符合Amsterdam标准和Bethesda指南的结直肠癌26例为研究组,另取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表达情况,同时行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MSI检测.结果 MMR蛋白在研究组中表达缺失率为88.5% (23/26);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未发现MMR蛋白缺失;MSI在研究组中检测到MSI-H 24例,MSS 2例,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检测到MSI-H 1例,MSI-L 3例,MSS 11例.结论 应用免疫组化和MSI检测都可以筛查Lynch综合征.免疫组化检测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并且能有效的检测出突变蛋白的类型,使用方法简便、经济、快捷并且相对稳定,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p16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畅;王鲁平;许春伟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种新的癌前病变,可能通过无异型增生的畸形隐窝灶-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一癌变途径发展为癌,迫切需要更多分子水平的指标预测锯齿状息肉的癌变潜能.更多地了解结直肠癌癌变的分子学改变,可以提高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锯齿状病变中经常检测到p16基因甲基化,因此,正确认识p16基因甲基化与锯齿状病变的关系对早期预防和诊断结直肠癌有重要意义.

  • 血吸虫病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韩连秀;杨江华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血吸虫病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文献,探索血吸虫病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经过国内外的病例数据调查研究及相关免疫机制、分子机制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既往感染血吸虫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血吸虫病是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吸虫病引起的肠粘膜慢性炎症,极大地促进了肿瘤的增殖、存活和迁移.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长期血吸虫慢性感染将发展成为结直肠肿瘤.

  • microRNA-20a靶向调控唾液酸转移酶ST8SIA2在结直肠癌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宫晓红;王丹;沈宗坤;贾莉;刘铃

    目的 探究基于 miR-20a 为探针调控 ST8SIA2 在结直肠癌耐药中的功能和机制,为寻求逆转药物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及靶点.方法 采用 RT-PCR、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结直肠癌 Lovo细胞及其耐药细胞株 Lovo/5-FU 中 miR-20a、ST8SIA2 的表达水平;利用 CCK-8 及 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上调、下调 miR-20a 后两种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及其 ST8SIA2 的表达情况;靶基因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 miR-20a与 ST8SIA2 的靶向关系;利用 CCK-8 实验进一步检测Lovo 细胞中 miR-20a 和 ST8SIA2 表达调控对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①与 Lovo 细胞相比, miR-20a 在耐药细胞株Lovo/5-FU 中呈现高表达,ST8SIA2 呈现低表达;②特异性上调 Lovo 细胞中 miR-20a 表达,ST8SIA2 表达减弱,该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减弱;③特异性下调 Lovo/5-FU 细胞中 miR-20a 表达,ST8SIA2 表达增加,该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增强;④特异性上调 Lovo 细胞中 ST8SIA2 表达,可逆转 miR-20a 对细胞产生的作用.结论 miR-20a 及 ST8SIA2 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耐药性密切相关,miR-20a 可能是通过靶向负调控 ST8SIA2 的表达进而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耐药.

  • 抗DRS单抗CTB006联合5-FU对结直肠癌细胞系作用研究

    作者:高旭;周正;沈恩允;景晓娟;郭雷鸣;王仙斌;孙劲文;杜云峰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配体受体(DR5)激动型单抗CTB006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SW1116、SW480、SW620、Colo205的影响.方法 采用ATPlite法检测CTB006组、5-FU组及两药物合用组作用后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系表面DR5的表达水平,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TB006和5-FU对四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均表现出抑制作用.CTB006对早期细胞SW 1116增殖抑制效果欠佳,对中晚期细胞SW480、SW620、Colo205有着良好的增殖抑制作用(P < 0.05).当联合使用5-FU后,对后三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R5表达水平,SW 1116细胞表达(47.01±30.4)%,SW480细胞表达(76.11±15.1)%,SW620细胞表达(86.77±9.3)%,Colo205细胞表达(93.55±7.9)%.结论 CTB006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杀伤作用较强,联用5-FU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 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张晓云;张春雁;王延文;魏静静;周梦云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MLH1、MSH2、MSH6、PMS2四种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同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关系.采用real-time PCR法对其中10例进行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第2号外显子和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 (BRAF)基因第15号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 55例患者中50例四种蛋白均阳性表达,为微卫星稳定(MSS),5例患者蛋白表达有缺失,提示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MSI-H),缺失率为9.09%,其中4例MLH1、PMS2联合缺失,1例MSH2、MSH6联合缺失;MSI-H患者肿瘤多发生在右半结肠,与MSS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中3例为黏液癌或伴黏液分化癌,均无淋巴结转移;10例行KRAS及BRAF突变检测的病例中,6例存在KRAS基因突变,1例存在BRAF基因突变且表现为MLH1、PMS2表达联合缺失.结论 MSI-H结直肠癌患者多发生在右半结肠,这类患者有以黏液癌或伴有黏液分化癌多见及淋巴结转移少见为特征的趋势;MSI-H与MSS患者相比,在年龄、性别、肿块大小、肿瘤分级及分期方面无显著差异;发现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的病例,结合其他检测可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杨;李大林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x2=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16.0,对照组为46.8±11.9,t=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 错配修复基因在5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作者:吴海霞;宋剑婵;师宜荃;刘易欣

    目的 研究50岁以下中青年子宫内膜癌中DNA错配修复(MMR)基因 MLH1 、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4项指标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分级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5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女性作为实验组,50岁以下子宫内膜复杂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正常周期子宫内膜及60岁以上子宫内膜癌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R蛋白,分别进行比较,观察上述各项指标在50岁以下女性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规律.结果 4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中有27例(67.5%)至少有一种MMR蛋白表达阴性,在复杂不典型增生、单纯性增生和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组中4项指标至少有一项为阴性的比例分别为5/15、1/13、1/11,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52.5%、12.5% 、35.0%和30.0%;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MLH1和MSH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H2的表达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295).MMR中4项指标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肿瘤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但MSH6的阴性表达更倾向于发生在高BMI病例中.结论 MMR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复杂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临床病理指标上,除MSH6缺失表达与高BMI相关外,其他4项MMR指标与子宫内膜癌的肿瘤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 伴发于直肠腺癌的肛周佩吉特病

    作者:刘创峰;王群;孔蕴毅;涂小予;王坚;朱雄增

    目的探讨伴发直肠腺癌的肛周佩吉特病(Paget′s diseas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发生及特点.方法对3例伴发直肠腺癌的肛周佩吉特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作过碘酸雪夫(PAS)、阿辛蓝和黏液卡红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行癌胚抗原(CEA)、CK7、CK8、CK10/13、CK20和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GCDFP 15)标记.结果 3例均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因便血和(或)大便习惯改变就诊.肛指检查显示距肛1.8~2.0 cm处可触及溃疡型或菜花状肿块,3例中2例肛周皮肤伴有湿疹样改变,1例呈细颗粒状.术后标本显示直肠肿瘤位于齿状线上方或紧邻齿状线,组织学上为中分化腺癌(2例)或低分化腺癌(1例).肛周皮肤内佩吉特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经典型(A型),另一种为印戒型(B型),两种类型细胞可存在于同一病例中.直肠腺癌细胞和皮肤佩吉特细胞PAS、AB和黏液卡红染色均为强阳性,PAS和AB染色耐淀粉酶消化,并同时表达癌胚抗原、CK7、CK8和CK20标记,而CK10/13和GCDFP 15标记均为阴性. 结论免疫表型为CK20+-GCDFP15-的肛周皮肤佩吉特细胞由结直肠腺癌细胞扩散到表皮内所致.此型肛周皮肤佩吉特病伴结直肠腺癌的概率可高达60%,较发生于其他部位的乳腺外佩吉特病高,提示一旦发现肛周佩吉特病,需注意是否有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与BRAF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

    作者:朱晓丽;蔡旭;张玲;杨飞;盛伟琪;陆永明;杜祥;周晓燕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与BRAF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病例557例,其中结肠癌325例,直肠癌232例.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557例中 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和197例中BRAF基因第15号外显子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特征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的相关性.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基因突变率为40.4%(225/557),常见突变位点是第12位密码子(79.1%,178/225)和第13 位密码子(20.4%,46/225);常见突变类型为第12位密码子GGT>GAT(G12D)、GGT>GTT(G12V)和第13密码子GGC> GAC(G13D),分别占 KRAS总突变的37.8%(85/225)、20.0%(45/225)和19.6% (44/225),3者约占总突变的77.3%(174/225).未检测到KRAS基因不同密码子同时突变的病例.(2)55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女性KRAS基因突变率(46.2%,92/199)明显高于男性(37.2%,133/358;P<0.05).KRAS基因第13位密码子突变在右半结肠(11.3%,12/106)高于左半结肠(4.8%,6/1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率为5.1% (10/197),主要为第600位密码子GTG> GAG突变(V600E,8/10),8例GTG> GAG(V600E)的结直肠癌中未同时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第600位密码子GTG>ATG(V600M)和第606位密码子GGG> AGT(G606S)突变各1例,均同时伴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第12位密码子突变.(4)女性BRAF(V600E)基因突变率(8.5%,6/71)高于男性患者(1.6%,2/126),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8.3%,6/72)高于直肠癌(2.1%,2/94),右半结肠癌9.7%(3/31)略高于左半结肠癌7.3%(3/4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KRAS基因第12、13 位密码子及BRAF基因第600 位密码子是中国人结直肠癌常见的突变位点,KRAS不同类型突变、KRAS与 BRAF V600E突变均不同时发生,是独立的分子事件;(2)结直肠癌中 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提示RAS-RAF-MAPK信号通路可能直接或间接与性激素相关;(3)KRAS基因第13 位密码子和BRAF基因突变在右半结肠癌有高于左半结肠癌的趋势,但尚需更多病例证实.

  •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966例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高静;孙志伟;李艳艳;沈琳

    目的 检测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率,分析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9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组织标本中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13位密码子以及BRAF基因外显子15的突变状态,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与BRAF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8.8%(375/966)与4.4% (40/915),BRAF基因在KRAS野生型患者中的突变率为7.4%(40/540),且KRAS与BRAF基因突变为排他性.KRAS基因突变类型共有8种,以G12D、G12V 与 G13D常见;BRAF基因突变类型共有3种,以V600E常见.KRAS基因在女性、肿瘤分化程度较好及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的患者中突变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且在≥65岁的患者中的突变率高于65岁以下患者(P=0.05);而BRAF基因在肿瘤分化程度较差及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P值均<0.05).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相关,而BRAF基因突变仅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有关;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有待继续研究.

  • 结直肠癌患者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作者:凌云;应建明;邱田;山灵;郭蕾;吕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KRAS、BRAF、PIK3CA等基因突变情况,分析KRAS基因及其他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标本311例,所有标本均通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确定肿瘤细胞含量,必要时切割富集肿瘤细胞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的第12和13位密码子、BRAF基因的第11和15号外显子、PIK3CA基因的第9和20号外显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第18至21号外显子.结果 KRAS、BRAF、PIK3 CA和EGFR等基因在结直肠癌的突变率分别为44.1%(137/311)、5.8%(9/156)、2.6% (4/156)和1.3% (2/156).KRAS基因突变阳性标本中第12位密码子的突变占81.0% (111/137),其中p.G12D发生率高,占总突变的45.3% (62/137);第13位密码子的突变占19.0% (26/137),以c.38G>A为主(17.5%,24/137).结论 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的发生率较高;结直肠癌患者联合检测KRAS、BRAF、PIK3 CA等基因突变可获得额外靶向治疗的预测信息.

  • 结直肠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表达上调与其5′CpG岛低甲基化的相关性

    作者:林洁;ZHU Yi-min;邵丽娜;黄琼;LAI Mao-de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改变并分析其与该基因5′CpG岛甲基化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的正常黏膜中IGFBP-rP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5′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并通过T-A克隆、测序加以验证.不表达IGFBP-rP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620经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后,分别用RT-PCR和MSP检测IGFBP-rP1表达改变和甲基化状况.结果 mRNA水平上,IGFBP-r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配对的正常黏膜(P<0.01).在4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8例(60.9%)可检测到IGFBP-rP1基因5′CpG岛发生甲基化,而在配对的正常黏膜中,37例(80.4%)可检测到,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BP-rP1基因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5-aza-dC处理后,两株细胞均出现IGFBP-rP1基因的再表达,MSP法检测证实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 IGFBP-rP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5′CpG岛甲基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DNA甲基化是结直肠癌中IGFBP-rP1表达调控的一种机制.IGFBP-rP1低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4970 条记录 4/249 页 « 12345678...2482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