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因子降维法在人群散发性结直肠癌交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金明娟;刘冰;张爽爽;张勇晶;徐玫;马新源;姚开颜;陈坤

    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验证多因子降维法(MDR)应用于多因子疾病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运用PCR-RFLP方法对206例结直肠癌病例和845例正常对照开展OGG1 Ser326Cys,XRCC1 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XPD Lys751Gln和XRCC3 Thr241Met等DNA修复体系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检测分型.结果 个体特征与结直肠癌的关联分析表明,年龄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正相关,高年龄组(≥61岁)与低年龄组(≥42岁至<61岁)相比,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增高有统计学意义(校正OR=2.04,95%CI:1.49~2.80);家族肿瘤史同样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关系(校正OR=1.51,95%CI:1.05~2.17).前述各SNP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在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DR对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的筛选分析表明,佳的交互作用模型包含了年龄分布、饮酒史、XRCC1 Arg194Trp和OGG1 Ser326Cys等4个因子(平均检验准确度=0.616,交叉验证一致性=10/10,P=0.011);进一步以筛选出的低风险组合为参照,logistic拟合分析发现高风险组合可以使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并有统计学意义(OR=2.72,95%CI:1.66~4.47).结论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的遗传影响符合低外显性特征,并与环境因子可能存在着复杂的联合作用.

  • 中国2008年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的估计及预测

    作者:任建松;李倩;关鹏;代敏;杨玲

    目的 估计中国2008年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年后其发病数和死亡数.方法 根据中国36个肿瘤登记点的数据以及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的结果,估计中国2008年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10-2030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结果 2008年中国食管癌、胃癌与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分别为25.9万、46.4万和22.1万,合计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三分之一;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6.7/10万、29.9/10万和14.2/10万,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5位、第2位和第6位;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3.4/10万、22.3/10万和6.9/10万,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第3位和第5位;2008年中国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5年患病数分别为25.7万、68.1万和50.9万,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7位、第1位和第3位.据预测,中国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数与死亡数将逐年增加,至2030年发病例数将分别达到48.5万、86.0万和40.0万,死亡例数将分别达到41.3万、67.9万和21.2万.结论 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目前中国人群的主要消化道癌症,在未来20年其疾病负担将逐年增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 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

    作者:张玥;石菊芳;黄慧瑶;任建松;李霓;代敏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从GLOBOCAN 2012、《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五大洲癌症发病率》(CI5)、全国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和WHO Mortality Database 5个数据源中摘录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或死亡数据,分析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死亡及其趋势。结果 GLOBOCAN 2012估计2012年中国男、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世标率)分别为16.9/10万和11.6/10万,死亡率(世标率)分别为9.0/10万和6.1/10万。GLOBOCAN 2012对不同人类发展指数与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显示,人类发展指数越高,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也越高,中国目前属高等发展水平,提示随着中国经济卫生的发展,未来结直肠癌负担可能越来越严重。CI5第4卷和GLOBOCAN 2012显示,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从50岁开始上升明显。《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09年城市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世标率)(22.2/10万)和死亡率(世标率)(9.9/10万)约为农村地区发病率(世标率)(11.8/10万)和死亡率(世标率)(5.7/10万)的2倍。2009年结肠癌占全部结直肠肛门癌的构成比,男、女性分别为49.0%和54.2%,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53.4%和41.7%。CI5第4~10卷数据显示:1973-2007年上海男性和女性结肠癌和直肠肛门癌均呈上升趋势,与1973-1977年相比,2003-2007年男性发病率分别增加138.8%和31.1%,女性则分别增加146.7%和49.1%。全国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显示,从1973-1975年至2004-2005年间结直肠癌死亡粗率上升77.9%。基于WHO Mortality Database数据的Joinpoint分析显示:1987-2000年中国结直肠癌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升高0.7%(P<0.05)。结论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提示城市地区和男性人群应为防控重点。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模式趋向发达国家,呈增长趋势,应尽早开展筛查等人群层面的防控工作。

  • 腌腊肉制品摄入及与其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和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探讨

    作者:李玥伶;冯斐;燕锦;陈莉玲;李晓玲;刘文辉;杨艳芳

    目的 探讨腌腊肉制品摄入频次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腌腊肉制品与饮食因素、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400例原发、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及同期4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饮食因素、生活方式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每年食用腌腊肉制品<8次者相比,8~23次者(OR=3.480,95%CI:2.022 ~ 5.991)、24 ~ 47次者(OR=4.526,95%CI:2.553~8.025)和≥48次者(OR=5.472,95%CI:3.105 ~ 9.642)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逐步升高;相乘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进食腌腊肉制品与辣椒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0.379,95%CI:0.190 ~0.758).相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腌腊肉制品与腌泡菜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腌腊肉制品与饮茶之间存在拮抗作用.GMDR法分析显示红肉、腌泡菜和腌腊肉制品三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P=0.001).结论 随腌腊肉制品摄入频次的增多,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度逐渐增高.在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影响中,腌泡菜与腌腊肉制品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经常饮茶、食辣椒与腌腊肉制品可能存在拮抗作用.红肉、腌泡菜和腌腊肉制品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

  • 370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预后预测分析

    作者:柳巍;聂绍发;陈继贵;黄甜;何晶晶;刘畅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预测预后.方法 选择病理诊断的结直肠癌原发病例370例,收集临床病理因素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预后指数(PI),Cox模型比例风险假定(PH假定)的检验采用对数累积风险函数图法.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8.3%和76.5%;淋巴转移、Duckes分期、治疗方式进入结直肠癌预后的Cox模型,并满足PH假定,为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不同PI值分组,组间生存率存在差异(P<0.001);以PI值中位数作为基准,随机选取PI=3.0的个体,该个体相对于基准的预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1%、6.8%和3.5%.结论 淋巴转移、Duckes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对Cox模型的人选因素有必要进行PH假定的检验;利用预后Cox模型和PI值可有效地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

  • 结直肠癌独立预后因素:TNM分期、肿瘤芽、神经周围侵犯、瘤旁淋巴细胞浸润和尿糖

    作者:徐芳英;董健康;朱益民;瞿美娟;汪芬娟;金以森;任国平;来茂德

    目的探讨临床因素与病理形态学因素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226例结直肠癌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神经周围侵犯、肿瘤芽、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Crohn's样反应、转移淋巴结数目、远处转移、TNM分期、尿糖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TNM分期高、肿瘤芽级别高、存在神经周围侵犯、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少及尿糖阳性的相对危险度高.结论年龄、TNM分期、肿瘤芽、神经周围侵犯、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尿糖是估计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预后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饮酒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蒋沁婷;陈坤;马新源;缪小平;姚开颜;俞维萍;李凌云;朱益民;周海光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检测了12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名正常对照的MTHFR C677T和A1298C两个位点基因多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单独、联合时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系,以及两个多态位点与饮酒的联合作用.结果 MTHFR 677T和1298C突变基因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 39.7%和 17.1%.1298C突变基因携带者与野生型相比,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均降低;在携带677C和1298C等位基因组合个体中,结直肠癌的风险略有降低( OR= 0.718,95%CI: 0.367~ 1.407),同时含677T和1298A等位基因者,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1倍;同时含有677T和1298C等位基因者,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4倍,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倍( OR= 0.304,95%CI: 0.108~ 0.852).在过去饮酒者中,1298A等位基因携带者结直肠癌风险性增加2倍( OR= 3.307,95%CI: 0.521~ 17.698).结论 MTHFR C667T和A1298C位点多态性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携带MTHFR 1298AC基因多态型者过去饮酒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 大肠癌患者p53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杨艳芳;王国栋;李佩珍;梁小波;丛娟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20例大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本组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50%(75/120).p5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关(P>0.05).p5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预后有关,p53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0 1).结论p53基因可能是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

  • 不同饮水类型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陈坤;周伦;沈高飞;余海

    目的 探索不同饮水类型与结直肠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了浙江省海宁市的8个乡镇为研究区,应用回顾前瞻性研究方法,分别对不同饮水类型的结肠、直肠癌发病率进行分析并作相对危险度(RR)估计.结果 饮用井水、自来水、河水和池塘水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分别为3.19/10万、7.99/10万、45.06/10万和126.04/10万;女性分别为3.06/10万、5.17/10万、63.43/10万和81.76/10万,均呈依次递增趋势(P<0.01).RR分析显示,饮用池塘水、河水者,罹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分别达到14.13和39.51(男性)以及20.73和26.72(女性).结论 不同饮水类型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有差异,饮用池塘水、河水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

  • 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研究的系统综述:体系分类、参数分析及推荐构建我国人群特异性模型

    作者:李志芳;黄慧瑶;石菊芳;郭春光;邹霜梅;刘成成;王洋;王乐;朱松林

    目的 系统了解全球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研究,为构建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及开展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 1995-2015年结直肠癌自然史模型研究,摘录汇总癌前病变及癌症分期的分类系统及对应转归概率,指标主要为1年进展或消退概率的中位数(M)值.结果 终纳入24篇文献,其中多数(22篇)采用马尔可夫模型.腺瘤分类系统包括按风险高低(9篇)和腺瘤大小(13篇,细化为两种).(1)基于风险分类系统的研究显示,从健康发展为低风险腺瘤其1年概率的M=0.016 0(0.002 2~0.020 0),低风险进展为高风险腺瘤和高风险进展为结直肠癌概率的M值分别为0.020(0.002~0.177)和0.044(0.005 ~ 0.063).(2)7篇以腺瘤10mm为界的模型文献提示,由“健康”发展为<10mm腺瘤的1年概率M=0.016 7(0.015 0~0.037 0),<l0mm腺瘤发展为≥l0mm的概率M=0.020(0.015 ~ 0.035).(3)6篇以腺瘤≤5、6~9及≥10mm(微小、小及大)为分界的文献中,由“健康”发展为微小腺瘤概率的M=0.013(0.009~ 0.019),微小腺瘤成为小腺瘤和小腺瘤成为大腺瘤概率的M值分别为0.043(0.020 ~0.085)和0.044(0.020~0.125).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主要包括癌灶范围分类(LRD,10篇)和Dukes’分期(7篇),TNM分期研究仅3篇,其参数更有限.个别文献提供了“锯齿状腺瘤路径”及其参数.结论 目前全球结直肠癌疾病自然史模型研究文献有限,且多将“腺瘤”设置为癌前病变类型,而按“腺瘤风险”的分类与我国临床及大型癌症筛查项目一致,文献常见的癌症分期系统较难与我国主要使用的TNM系统数据对接,后期参数确定还需结合结直肠癌其他分期系统进行转换.

  • CT结肠成像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筛查诊断效果的多亚组Meta分析

    作者:于慧会;黄慧瑶;姜岩松;朱陈;郭春光;代敏;邢晓静;石菊芳

    目的 对全球CT结肠成像(CTC)技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准确度进行Meta分析.方法 在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检索1994年1月至2016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QUADAS工具评价文献质量.按肿瘤大小分组(≥6 mm和≥10mm),对诊断试验准确性指标(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汇总和分层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评估阈值效应,采用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效用值合并和异质性检验.结果 终纳入19篇文献(11 540例),其中18篇来自欧洲和美国,1篇来自亚洲;9篇研究对象为普通人群,5篇高危人群,5篇有临床症状人群;19篇文献均报告CTC诊断≥6mm结直肠肿瘤准确性数据,17篇报告诊断≥10 mm结直肠肿瘤准确性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变≥6mm组,CTC用于结直肠肿瘤筛查的S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2(95%CI:0.92~0.94),总体灵敏度为0.80(95%CI:0.73 ~ 0.86),总体特异度为0.89(95%CI:0.86 ~ 0.9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6mm和≥10 mm组中,各因素对特异度影响均不明显,检查前是否进行粪便标记(≥6mm组:是=0.84、否=0.67,≥10mm组:是=0.92和否=0.76)、阅片人经验(≥6mm组:丰富=0.83、不足=0.75,≥10mm组:丰富=0.91、不足=0.79)对灵敏度有较大影响.结论 CTC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效能较高,尤其是对≥10 mm肿瘤;进行粪便标记、丰富阅片人经验可提高诊断灵敏度.

  • 金昌队列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

    作者:昌盛;白亚娜;蒲宏全;李霓;程宁;李海燕;解芝洞;李富秀;胡晓斌

    目的 评价金昌队列人群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历史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金昌队列人群2001-2013年结直肠癌全死因资料及2001-2010年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病案资料,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直接住院费用、潜在减寿年(PYLL)、人均PYLL(APYLL)、潜在工作损失年(WPYLL)以及人均WPYLL (AWPYLL)等指标描述结直肠癌造成的疾病负担状况,运用Spearman秩相关和平均增长速度分析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1-2013年金昌队列人群结直肠癌粗死亡率为9.53/10万,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89%.结直肠癌造成该队列人群PYLL、APYLL、WPYLL和AWPYLL分别为485.00人年、9.15年、253.00人年和4.77年.2001-2010年该队列人群结直肠癌住院患者人均例次直接住院费用为7 064.38元,日均直接住院费用为408.43元,均无明显增长趋势.结论 金昌队列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疾病负担逐渐沉重.

  • 我国现行大肠癌优化序贯筛查方案评价

    作者:李其龙;俞玲玲;薛峰;马万里;姚开颜

    目的:评价我国现行大肠癌优化序贯筛查方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现行大肠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先后从浙江省嘉善县4个项目点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4个行政村作为普查区,在普查区逐村招募年龄为40~74岁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应用大肠癌优化序贯筛查方案进行初筛(包括问卷调查及粪便隐血试验),并同时完成结肠镜检查,分析检测结果,计算筛查方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共2607名研究对象同时完成初筛和肠镜检查,共检出结直肠癌20例,进展期腺瘤85例,非进展期腺瘤271例,非腺瘤性息肉141例。优化序贯筛查方案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70畅0%(14/20)、57畅6%(49/85)、36畅5%(99/271),特异度分别为68畅7%(1776/2587)、69畅2%(1746/2522)、68畅9%(1610/2336);单独采用粪便隐血试验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70畅0%(14/20)、47畅1%(40/85)、26畅6%(72/271),特异度分别为79畅4%(2053/2587)、79畅9%(2014/2522)、79畅6%(1860/2336),与优化序贯筛查方案相比,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畅00、1畅91,P值均>0畅05);单独采用问卷调查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10畅0%(2/20)、14畅1%(12/85)、12畅9%(35/271),特异度分别为87畅6%(2266/2587)、87畅7%(2211/2522)、87畅6%(2046/2336)。如果筛查方案去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便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手术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手术史、不良生活事件史6个单项,对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不变,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下降较低,分别为70畅0%(14/20)、52畅9%(45/85)、31畅4%(85/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畅38和1畅61,P值均>0畅05)。结论我国现行的大肠癌优化序贯筛查方案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和空间。

  • 2004-2005年中国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水平分析

    作者:武鸣;张思维;韩仁强;周金意;邹小农;陈万青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中国人群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数据(共调查142 660 482人年、死亡人数为10 586例),分析不同人群结直肠和肛门痛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肿瘤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等指标,并与第1次(1973-1975年)、第2次(1990-1992年)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04-2005年全国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为7.42/10万(10 586/142 660 482),占伞部恶性肿痛死亡人数的5.46%,位居癌症死亡第5位,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分别为4.79/10万和6.57/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8.38/10万(61 14/72 970 241),女性粗死亡率为6.42/10万(4472/69 690 241).城市和农村粗死亡率分别为10.01/10万(4796/47 899 806)和6.11/10万(5790/94 760 676);东、中、西部地区粗死亡率分别为8.67/10万(4558/52 556 694)、7.19/10万(3580/49 781 225)和6.07/10万(2448/40 322 563).与1990-1992年粗死亡率(5.30/10万)和中标率(4.54/10万)相比,中国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上升了40.00%,中标率上升了5.51%;与1973-1975年粗死亡率(4.17/10万)和中标率(4.27/10万)相比则分别卜升了77.94%和12.18%.结论 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男性居民死亡率高于女性,城乡及不同地区间的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

  • 上海市区居民1973-2005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

    作者:李泓澜;高玉堂;郑莹;张薇;高立峰;徐飚;项永兵

    目的 了解1973-2005年上海市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结直肠癌发病资料来自上海市肿瘤发病登记处,共采集32 962例结肠癌患者资料和24 66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中性别、年龄构成估算各年人口数,利用世界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法计算标化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估算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法,并用病例数进行加权.结果 1973-2005年男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肠癌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6.09/10万和5.70/10万上升至14.70/10万和14.35/10万,APC分别为3.03%(t=14.77,P<0.01)和3.21%(t=22.15,P<0.01).男女性直肠癌标化发病率分别从7.68/10万和6.51/10万上升至11.45/10万和8.28/10万,APC分别为1.34%(t=7.28,P<0.01)和0.93%(t=7.34,P<0.01).女性结直肠癌的APC在85岁~组达到高,分别为5.86%和2.79%;而男性在80岁~组APC高,分别为4.64%和2.38%.男女性4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结肠癌的APC大于直肠癌.33年间,男女性结直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由57~60岁推迟到66~70岁.结肠癌发病年龄较直肠癌略晚[2003-2005年,男性结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为(68.61±12.17)岁,男性直肠癌为(66.81±12.62)岁,t=4.90,P<0.01;女性结肠癌为(69.20±12.13)岁,女性直肠癌为(67.75±12.54)岁,t=3.81,P<0.01].结论 上海市区男女性结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在33年里稳步上升,其中结肠癌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 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用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比较

    作者:黄彦钦;张梦文;沈永洲;马浩清;蔡善荣;张苏展;郑树

    目的 比较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用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效果.方法 于2011年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省海宁市许巷镇取9000名40 ~ 74岁调查对象,分别用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两种方法,按产品说明,对调查对象同一次大便用不同的采便管采两个样本进行检测.以定量检测仪测得血红蛋白浓度≥100 ng/ml,以及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带显色为隐血阳性标准.对筛选出的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对病变患者行病理诊断.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隐血阳性率及一致性,以及结直肠癌和腺瘤的阳性预测值和人群检出率.结果 9000名对象中终有6475(71.9%)名调查对象按要求同时送检了两份大便样品.定量检测仪和胶体金试纸阳性例数分别为319(4.9%)例和146(2.3%)例,其中双阳性患者45例(Kappa值=0.168,95% CI:0.119 ~0.217);阳性者中分别有184(57.7%)例和89(61.0%)例完成结肠镜检查.自动定量检测仪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阳性预测值与胶体金试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动定量检测仪检出的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例数(26例,人群检出率为0.402%)大于胶体金试纸法检出例数(10例,人群检出率为0.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31,P<0.01).结论 大便隐血定量检测仪用于筛检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效果可能优于胶体金试纸,但尚需进一步证实.

  • DNA甲基转移酶3B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作者:鲍倩;何帮顺;陈丽萍;顾玲;聂珍琳;王书奎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基因启动子区- 149C→T( rs2424913)和- 579 G→T (rs156968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江苏汉族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江苏省南京市某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确诊的54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包括结肠癌患者280例,直肠癌患者264例),以533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DNMT3B基因启动子区- 149C→T和- 579G→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DNMT3B基因- 149C→T多态性在病例组[TT:98.90%( 538/544);CT:1.10%( 6/544)]与对照组[TT:97.75% (521/533);CT:2.25%( 12/533)]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7,P=0.150);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出CC基因型.DNMT3B基因- 149位点CT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病无相关性(校正后OR=0.48,95%CI:0.18 ~ 1.30).DNMT3B基因- 579G→T多态性在病例组[TT:90.07% (490/544);GT:9.19% (50/544);GG:0.74% (4/544)]与对照组[TT:81.80% (436/533);GT:17.82% (95/533);GG:0.38% (2/533)]中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9,P<0.05);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GG和GT基因型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校正OR =0.50,95%CI:0.35 ~0.72).分层分析显示,结肠癌患者DNMT3B基因- 579G→T多态性[TT:92.50% (259/280);GT:7.50% (21/280)]与对照组[TT:81.80% (436/533);GT:17.82%(95/533);GG:0.38%(2/533)]相比,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3,P<0.05),在结肠癌患者中未检测到GG基因型;直肠癌患者基因型分布[TT:87.50% (231/264);GT:10.98%(29/264);GG:1.52% (4/264)]与对照组[TT:81.80%(436/533);GT:17.82% (95/533);GG:0.38%(2/5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4,P=0.018).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 579位点GG和GT基因型可降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结肠癌:校正OR=0.38,95% CI:0.23 ~0.63;直肠癌:校正OR=0.65,95% CI:0.42 ~0.99).而结肠癌患者DNMT3B基因- 149C→T多态性基因型分布[TT:98.57%( 276/280);CT: 1.43%( 4/280)]与对照组[TT:97.75%( 521/533);CT:2.25%(12/5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P=0.366);直肠癌患者基因型分布[TTT:99.24%(262/264);CT:0.76% (2/264)]与对照组[TT:97.75% (521/533);CT:2.25%(12/533)]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1.89,P=0.169).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DNMT3B基因- 579位点G等位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是一个潜在的保护因素,而- 14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无相关性.

  • 中国结直肠癌人群筛查方案的应用价值初探

    作者:黄彦钦;蔡善荣;张苏展;李其龙;马新源;何玉芳;周晓红;郑树

    目的 评价现行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肿瘤检出率,探讨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查目标为2007-2009年杭州下城区和嘉善县40~74岁户籍人口,共43 713名.先进行由问卷调查与大便潜血检测组成的初筛,阳性者进行结肠镜诊断性复筛,发现息肉样病变即取活检或摘除,病理确诊.分析筛查数据,计算初筛阳性人群(高危人群)中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的肿瘤检出率.结果 初筛认定结直肠癌高危人群6489名,占14.85%.共有完成结肠镜检查4701名,检出结直肠肿瘤569例,检出率为12.10%(95%CI:11.17%~13.04%).其中结直肠癌52例,检出率1.11% (95%CI:0.81%~1.41%);进展期腺瘤(183 例)和非进展期腺瘤(334例)检出率分别为3.89%(95%CI:3.34%~4.45%)和7.10%(95%CI:6.37%~7.84%).70~74岁男性肿瘤检出率高,为22.81%(95%CI:16.98%~28.70%);40~44岁女性中检出率低,为2.49%(95%CI:0.79%~4.20%).结论 我国现行结直肠癌人群筛查方案的应用效果较好,但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

  •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魏锣沛;李霓;王刚;冯小双;吕章艳;陈玉恒;陈宏达;郭兰伟;陈朔华;任建松;石菊芳;杨文静;吴寿岭;代敏;赫捷

    目的 研究我国男性身体测量指标与结直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5月建立开滦集团动态队列,于2006-2014年间,每两年对队列中男性人群进行随访,收集身体测量指标及结直肠癌发病结局资料.同时检索开滦附属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开滦集团保险系统、唐山市医疗保险系统,补充收集随访过程中可能遗漏的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所有基线身体测量指标均按照四分位法进行分组,并以第一分位为参比组,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身高、体重、BMI、腰围、腰围身高比(WHtR)等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计算发病HR和95%CI ,并对各测量指标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结果 共有106 786名男性被纳入研究,共随访747 337.60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90年,共收集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18例.调整年龄、教育水平、吸烟、饮酒、每天坐位时间、粉尘暴露史等混杂因素后,与腰围<82.0 cm、WHtR<0.48人群相比,高腰围(≥94.0 cm)与高WHtR(≥0.55)人群结直肠癌发病HR(95% CI)值分别为1.45(1.05~2.02)和1.66(1.15~2.41).按发病部位分层分析后发现,与BMI<22.06 kg/m2、腰围<82.0 cm、WHtR<0.48男性人群相比,BMI≥26.27 kg/m2、腰围≥94.0 cm和WHtR≥0.55男性人群患结肠癌的HR(95%CI)值分别为2.18(1.27~3.73)、2.20(1.27~3.78)和2.42(1.29~4.56).线性趋势分析显示,WHtR每增加0.1,结肠癌发病风险HR(95%CI)值为1.59(1.24~2.02).结论 肥胖与男性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合理控制体重可能是预防和控制男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和预测

    作者:代珍;郑荣寿;邹小农;张思维;曾红梅;李霓;陈万青

    目的 利用1998-2007年中国肿瘤登记发病数据对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进行分析,并对2008-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情况进行预测.方法 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库中提取1998-2007年结直肠癌发病数据,共111 281例,覆盖人口446 734 668人年.计算地区别和性别年度结直肠癌发病率,采用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计算标化发病率.应用JoinPoint软件对发病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率(APC值);利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8-2007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进行拟合,预测2008-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情况.结果 1998-2007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24.91/10万(111 281/446 734 668),标化发病率为17.67/10万;男性发病率为26.50/10万(60 015/226 508 545),标化发病率为19.90/10万;女性发病率为23.28/10万(51 266/220 226 123),标化发病率为15.73/10万.城市登记地区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从1998年的23.29/10万(2617/11 237 967)上升至2007年的37.84/10万(8534/22 551 353),女性发病率从1998年的21.75/10万(2357/10 838 355)上升至2007年的31.34/10万(6913/22 057 787);农村登记地区男性女性发病率分别从1998年的10.36/10万(448/4 323 628)和8.86/10万(372/4 197 806)上升至2007年的16.80/10万(1290/7 677 484)和13.00/10万(978/7 522 690).10年间,我国城乡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城市男性APC值为5.5%,女性为4.O%;农村男性APC值为6.0%,女性为4.3%.调整年龄结构后,上升速度变缓,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分别以每年3.7%、2.5%和2.3%的速度增长,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在2004年出现拐点,以每年8.4%的速度加速上升.贝叶斯模型预测,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城市男性为33.92/10万(12.5万例),城市女性为27.13/10万(9.3万例),农村男性为13.61/10万(4.8万例),农村女性为13.68/10万(4.5万例).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仍将逐年增多.

4970 条记录 2/249 页 « 12345678...2482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