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东北龙胆对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所致小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凯丽;姜敏;崔本文;张玉;郑金花;吴艳玲;南极星;廉丽花

    目的:探究东北龙胆对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700mg/kg)联合脂多糖(10μg/kg)建立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在模型建立1、12h前给予东北龙胆(50、100、200mg/kg)或水飞蓟素(100mg/kg).结果: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导致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并能显著升高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0.01),减少小鼠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增加肝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水平(P<0.01).给予东北龙胆可显著改善肝细胞坏死,并减少血清ALT、AST和TNF-α的含量(P<0.01),增加小鼠肝脏GSH、SOD及GSH-Px活性水平(P<0.01)、减少肝脏中MDA含量(p<0.01),缓解由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引起的肝损伤与氧化应激.东北龙胆还能显著抑制肝脏DNA片段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裂解,并能抑制肝脏中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结论:对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所致小鼠暴发性肝衰竭,东北龙胆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及阻止肝脏抗氧化状态达到抗肝损伤作用.

  • 复方甘草酸苷对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仲青;杨宝山;王岩;陈立艳;毕蔓茹;王福祥;马英骥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Stronger Neo-Minophagen C,SNMC)对暴发性肝衰竭(FLF)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部病例均为2003-03/2005-03期间住院的患有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86例实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注射(iv)SNMC 120 mL,同时采用常规保肝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则仅用保肝支持对症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转氨酶(ALT)、胆固醇(CHOL)、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及病情转归.结果:ALT、TBIL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HOL、PTA在治疗组的恢复程度(3 wk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治疗组NO、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4.5±18.1 μmol/Lvs 48.1±24.1μmol/L,P<0.01;76.9±71.2 ng/L vs 357.1±79.1 ng/L,P<0.01).治疗组有17例治疗无效,病死率为37.8%(17/45),对照组有29例治疗无效,病死率为70.7%(29/41),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SNMC对暴发性肝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抑制各种因素所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防止或缓解肝坏死及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 暴发性肝衰竭时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

    作者:崔巍;马力;闻颖;刘沛

    目的:研究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变化.方法:BALB/c小鼠1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30)、内毒素(LPS)对照组(n=30)、D-氨基半乳糖(D-GalN)对照组(n=30)和暴发性肝衰竭(LPS+GalN)组(n=60).采用D-GalN和LPS联合ip制备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PCR检测暴发性肝衰竭进程中,小鼠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定位、表达及mRNA的变化.结果:occludin蛋白主要沿小鼠大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的顶端呈线状分布,在暴发性肝衰竭组小鼠,6 h时occludin的阳性染色开始减少,9 h时更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6 h时开始下降(0.48±0.07),9 h达到低值(0.36±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0.71±0.09)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暴发性肝衰竭小鼠2 h时occludin mRNA即开始下降(0.85±0.12),6 h时达到低值(0.72±0.04),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00±0.05)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9 h时有所恢复(0.93±0.10).结论:在暴发性肝衰竭过程中,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其mRNA也呈下调趋势.

  • 小鼠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其调控机制

    作者:王玉梅;冯国和;窦晓光;刘德刚

    目的:研究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中肝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Fas和Bcl-2对肝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应用制备FHF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Fas及Bcl-2表达,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RT-PCR法检测血清NO水平及肝组织iNOS mRNA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在用药后动态观察Fas及Bcl-2表达、血清NO水平及肝组织iNOS 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变化,并对模型鼠给予iNOS的抑制剂L-NMMA,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在FHF模型小鼠中,用药后2 h开始血清NO水平及iNOS mRNA的表达即升高,于4 h达高峰;用药后2 h开始Fas有少量表达,至8 h和12 h表达均明显增多,与2 h组比较差异显著(100% vs 20%,P<0.01),与4 h组比较差异也比较显著(100% vs 40%,P<0.05).模型组2 hBcl-2有较多表达,4 h表达多,4 h与2 h比较差异显著(90% vs 60%,P<0.05),与8,12h比较差异非常显著(90%vs 20%,均P<0.01).8 h可出现典型的肝细胞凋亡表现.与模型组各时间点比较,给予iNOS的抑制剂L-NMMA后血清NO水平及iNOS mRNA的表达均为正常水平,Fas及Bcl-2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阻断后8 h亦可见典型的肝细胞凋亡表现,阻断NO可使病变较模型组更为严重.结论:在FHF中,Fas及Bcl-2的表达均增加,Fas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相一致,而Bcl-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呈负相关.单纯应用NO拮抗剂对肝细胞凋亡及肝损伤无保护作用.

  • 析因实验法建立规范化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

    作者:张磐;范学工;章保新;钟白云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小鼠D-氨基半乳糖(D-GalN)和内毒素(LPS)致暴发性肝衰竭(FHF)模型.方法:采用析因实验法,选择两个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D-GalN和LPS的攻击剂量.两者各选取三个水平,以小鼠24 h病死率为评价指标,观察实验鼠的血清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优选出两种较理想的给药方案:D-Ga1N600 mg/kg联合LPS 0.5 mg/kg和D-GalN 800mg/kg联合LPS 0.04 mg/kg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D-GalN和LPS对模型的病死率均有影响(F=36.878,P=0.000;F=32.386,P=0.000),均存在量效关系;而且D-Ga1N和LPS间存在交互作用(F=5.226,P=0.005),两种试剂合用可以明显提高模型的病死率.结论:建立了D-GalN和LPS致小鼠FHF的规范化模型.

  • 微生态制剂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晔;赵桂鸣;张英平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肝功能严重失调或障碍、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多在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门体分流手术、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基础上发病.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高血氨所致肠道菌群失调在发病机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此病在临床上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表现,是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治疗肝性脑病、延缓生命,一直是临床医师比较关注的问题.治疗上主要集中于减少肠道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肠道内有毒物质的清除等方法.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及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孙琳琳;朱争艳;杜智;黎娇;王鹏;高英堂;周佳美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旁分泌物质对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其对大鼠肝功能及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于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UC-MSCs的表面标志,制备含有UC-MSCs旁分泌物质的条件培养基(MSC-CM),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MSC-CM组、生理盐水(NS)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在模型制备后24 h从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三组治疗药物.每组8只大鼠治疗后12 h、24 h、36 h、60 h分别经内眦取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每组另取5只大鼠在治疗后36 h取肝脏组织制备切片进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肝细胞增殖情况.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结果 MSC-CM组及PHGF组大鼠治疗后24 h ALT及TBIL的含量均低于NS组(P<0.05),MSC-CM组与PH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治疗后36 h肝脏切片PCNA染色显示,MSC-CM组和PHGF组PCNA肝细胞阳性数显著高于NS组(P<0.01),MSC-CM组与PH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MSC-CM组和PHGF组大鼠的生存率高于NS组(P=0.049),MSC-CM组与PH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物质可以刺激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增殖,改善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为暴发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 N,N'-二乙酰-L-胱氨酸对半乳糖胺联用脂多糖引起小鼠免疫性肝衰竭的作用

    作者:王佩;任兴昌;俞进;林宜;吴锡铭

    目的研究N,N′-二乙酰-L-胱氨酸(DiNAC)对免疫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DiNAC对Balb/C小鼠由半乳糖胺联用脂多糖引起免疫性肝衰竭的作用.半乳糖胺/脂多糖攻击6 h后,小鼠血清ALT,AST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别用全自动生化仪、流式细胞仪测定,并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统计半乳糖胺/脂多糖攻击24 h后的小鼠存活率.结果给肝衰竭小鼠ip DiNAC(50,200,800mg·kg-1),能明显阻止小鼠血清ALT和AST活力增高,使肝组织损害减轻及提高小鼠存活率,并呈剂量依赖关系;DiNAC能增强免疫性肝衰竭小鼠外周血CD4+,CD8+,Th1和Th2 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DiNAC对免疫性肝衰竭动物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一作用与其免疫调节有关.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移植研究进展及评价

    作者:刁胜朋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当患者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及出现暴发性肝衰竭经各种保守治疗病情难以改善时,可以进行肝移植.患者进行肝移植时需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并予以相关评估,确保需要进行肝移植的WD患者能够及时肝移植.现从手术时机的把握、方式的抉择、效果等方面综述近年来WD肝移植的进展.

  • 解热药物相关的暴发性肝衰竭3例

    作者:苏瑾文;孟丽娜;陈玲;张玉想;解放军

    目的 提高对药物相关的暴发性肝衰竭(FLF)的认识,对发热的处理要谨慎用药.方法 总结3例患者服用解热药物后发生FLF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病程中出现发热后,病例1服用尼美舒利、快克胶囊和扑热息痛,病例2服芬必得,病例3服清开灵泡腾片和感冒退烧片,均在1周内出现肝衰竭,1例治疗后好转,1例死亡,1例病危抢救后放弃治疗.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中药退热制剂有诱发肝衰竭的危险,不宜盲目用来退热.

  • 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衰竭的机制研究及夏枯草总三萜的改善作用

    作者:崔宝林;任晓菊

    目的:分析MHV-3诱导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机制研究及夏枯草总三萜的改善作用,为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将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夏枯草总三萜组和PD98059组。腹腔注射MHV-3建立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分析注射MHV-3后各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肝脏组织中ME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及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ERK信号通路蛋白Ras、Raf、MEK、ERK1/2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D98059组和夏枯草总三萜组小鼠上述炎性因子和ERK通路蛋白的异常表达得到明显恢复(P<0.05)。结论夏枯草总三萜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MEK/ERK信号通路和炎性反应减轻小鼠暴发性肝衰竭。

  •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的移植治疗作用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郑启昌;蔡继业

    目的 观察胚胎干细胞(ESC)来源的肝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FHF)小鼠的移植治疗方法和作用.方法 选用小鼠D3-ES细胞,利用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进行肝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肝细胞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等的表达;观察阳性细胞的空间分布规律,用细胞铲分选阳性区域细胞并将其移植入同系(129系)小鼠肝脏内,利用四氯化碳诱发FHF,然后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肝功能指标和移植细胞生长状态等情况.结果 (1)AFP、白蛋白和G6P等早于第3天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2)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60 h)与对照组(2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肝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3)移植细胞表达ALB,移植部位未发现肿瘤形成.结论 ESC来源的肝细胞可表达成熟肝细胞功能,移植后能对小鼠FHF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护理

    作者:刘会

    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关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命名,至今未获统一.1970年Trey等初提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定义.1986年Bernuau等把急性肝功能衰竭定义为快速发展的严重肝细胞功能损害,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特别是凝血酶原和因子V血浆含量降至50%以下,一旦发生肝性脑病,则诊断为暴发性肝衰竭或亚暴发性肝衰竭.

  • 1例扑热息痛致小儿急性暴发性肝衰竭的护理

    作者:陶宁

    2011年4月19日我院小儿重症病房(PICU)收治1例扑热息痛所致小儿急性暴发性肝衰竭的患儿,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患儿住院16 d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 桔梗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暴发性肝衰竭的影响

    作者:冯陆冰;马青松;李秀英;孙立靖;杜鹏

    目的 探讨桔梗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桔梗提取物小剂量组给予桔梗提取物150 mg/kg,桔梗提取物大剂量组给予桔梗提取物300 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谷胱甘肽300 mg/kg,给药2次.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700 mg/kg)和内毒素(10μg/kg),8 h后,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取肝脏,液氮保存.结果 模型组小鼠肝损伤严重,ALT、AST较高,给药组AST及ALT降低.结论 桔梗提取物能够减轻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 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作者:毛德文;邱华;马银瑶;农朝赞;余晶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并从抗脂质过氧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法复制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SPF级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安宫牛黄丸组,乳果糖组.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给药,2次/天,间隔12h,共给药5天12h;测定各组大鼠肝线粒的肿胀度、肝脏坏死面积及肝线粒体内MDA、SOD、GSH、NO.结果:模型组肝线粒体对外源性钙离子引发肿胀的敏感性下降、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线粒体内MDA含量急剧升高,SOD活性及CSH、NO含量显著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毒化瘀Ⅱ方各组能提高肝线粒体对外源性钙离子引发肿胀的敏感性、减少肝脏坏死面积,抑制肝线粒体内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生成,恢复SOD的活力及GSH、NO含量,并呈现量效关系.结论:在暴发性肝衰竭致病过程中,肝线粒体内的NO主要起保护性作用;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肝线粒体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脂质过氧化来实现.

  •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

    作者:祝益民;刘萍萍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率还不明确,发生虽然少见,但短期内可以导致患儿因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肝移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肝源缺乏却限制了这一有效治疗.本文在介绍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现状基础上,重点对人工肝技术的应用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认为人工肝对儿童暴发性肝衰竭治疗的作用举足轻重.根据人工肝的分类,主要讨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的应用,包括人工肝适应证和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目前,人工肝治疗也面临许多问题,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患儿的治疗评估和研究尚不足,在改善生存方面尚未形成一致共识.

  •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肝移植治疗

    作者:孙丽莹

    暴发性肝衰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儿童因各种病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若保守治疗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应尽早进行肝脏移植的准备和评估,目前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无论是亲体肝移植还是尸体供肝的肝移植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重要的是争取时间挽救患儿生命.

  •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乐玮琳;方峰

    儿童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与成人不同,大体上可分为6类: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毒物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恶性肿瘤性疾病.而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又因其病因的不同而异,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大体上可分为直接损伤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两类,而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则是暴发性肝衰竭的终病理改变.本文就儿童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血液净化疗法

    作者:王墨;李秋

    小儿暴发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血液净化技术作为常使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在帮助患儿渡过肝衰竭危险期、等待肝细胞再生或维持生存至得到供体进行肝移植方面起着极为有效的作用.人工肝应用至今已逾50年,在常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新型的净化模式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成为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人工肝在儿科临床也有应用报道,但多中心的研究资料有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