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肾中药血清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郭杨;马勇;黄桂成;潘娅岚;王建伟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血清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成骨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第3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单纯LG-DMEM全培)、补肾中药血清组、BMP-2组及补肾中药血清组联合BMP-2组(简称联合组).诱导后7、14、21d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3、6、9、12d后检测ALP及骨钙素(BGP)表达,14d后Von Kossa染色测定矿化结节.结果:诱导后第14天ALP阳性表达为明显,以联合组及BMP-2组较为显著,且联合组优;诱导后第3、6、9、12天,联合组及BMP-2组的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诱导第6天时,联合组与BMP-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第9、12天,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BMP-2组均能提高BGP含量(P<0.05);诱导第14天后Von Kossa染色可见细胞间散在黑色颗粒,以联合组为显著.结论:补肾中药血清联合BMP-2可有效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成骨分化,且具有协同效应.

  • 多效生长因子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作者:薛丹丹;孙海梅;季凤清;周德山

    目的 探讨多效生长因子(PTN)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B-M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纯化CB-MSCs,加入重组人FTN(rPTN)作为诱导组(rPTN组),以单纯传代培养的CB-MSCs作为对照(CON组),培养48 h后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鉴定CB-MSCs表达PTN及其受体SDC3和ALK,以及诱导分化的细胞表达TH、DAT和NSE的情况.结果 随rPTN诱导时间延长,CB-MSCs形态发生变化,TH、DAT和NSE的表达明显增加,免疫荧光细胞阳性率:TH(CON组)为3.77%±0.42%,(rPTN组)为7.91%±0.55%;DAT(CON组)为1.89%±0.28%,(rPTN组)为6.21%±0.77%;NSE(CON组)为4.35%±0.76%,(rPTN组)为7.67%±0.97%,同对照组相比(P<0.05);诱导的CB-MSCs表达PTN受体SDC3明显高于对照组;rPTN可诱导CB-MSCs自身表达PTN增加,免疫荧光细胞阳性率:PTN(CON组)为14.38%±0.54%,(rPTN组)为20.21%±1.51%;SDC3(CON组)为5.70%±0.78%,(rPTN组)为10.02%±1.45%;ALK(CON组)为4.87%±0.34%,(rPTN组)为5.01%±0.99%(P>0.05).结论 rPTN能够通过促进CB-MSCs上调PIN及其受体SDC3表达,诱导CB-MSCs向DA能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 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与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比较

    作者:孙海梅;季凤清;王屹;王丹妮;赵春礼;杨慧

    目的 比较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SE)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B-MSCs)和神经分化的CB-MSCs对大鼠脾淋巴细胞(LCs)刺激作用的敏感程度. 方法 分别制备刺激细胞和LCs,将刺激细胞分为4组:1. CB-MSCs组;2. Dif-CB-HSCs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d后维甲酸(RA)处理4d诱导其神经分化细胞;3. SH-SY5Y组:人源SH-SY5Y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组;4. Auto-LC组:自体大鼠LCs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将上述各组刺激细胞与LCs进行混合培养,分别通过酶标仪(MTT法),流式细胞术(CFSE法)检测LCs增殖情况( n =3). 结果 CFSE法和MTT法检测结果 均显示,CB-MSCs组和Dif-CB-MSCs组刺激LCs增殖明显弱于阳性对照组(SH-SY5Y细胞组),但CFSE法检测结果 显示,CB-MSCs组和Dif-CB-MSCs组细胞刺激LCs增殖百分率高于阴性对照Auto-LC组,MTT法检测结果 显示,CB-MSCs组和Dif-CB-MSCs组的吸光度( A )值稍低于阴性对照Auto-LC组. 结论 CFSE法比MTT法能更加客观地反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有优势.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李明颖;赵春亭;崔渤莉;吴少玲;刘晓丹;苏湛;李田兰;孙玲洁;王伟;鞠小妍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XCL12/CXCR4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将HL-60细胞株、Jurkat细胞株分别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建立共培养模型,并加用G-CSF、AMD3100单药或联合处理共培养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nnexin-Ⅴ/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及总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HUCMSC共培养后HL-60细胞和Jurkat细胞增殖活力降低,凋亡减少,二者Go/G1期细胞增多;而加入G-CSF和AMD3100可进一步降低与HUCMSC共培养体系中的HL-60和Jurkat的细胞活力,破坏HUCMSC对HL-60和Jurkat细胞的抑凋亡作用,使2种细胞Go/G1期细胞比例减少,且2药联合时作用更明显.G-CSF可同时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和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的表达,而AMD3100只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对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HUCMSC可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使G0/G1期细胞增多;而AMD3100通过降低白血病细胞膜的CXCR4表达、G-CSF通过同时降低胞质总CXCR4蛋白和胞膜CXCR4蛋白表达来阻断CXCL12/CXCR4信号轴,减弱白血病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弱其细胞活力,促进其凋亡,降低白血病细胞Go/G1期细胞比例,CXCL12/CXCR4信号轴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肝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玉卓;陈红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因其可以分化为间质组织而得名.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修复、重建受伤或病变的多种组织器官,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腱损伤、心肌损伤、角膜损伤、肝脏组织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了cTnT R141W转基因小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

    作者:公绪合;王国干

    目的:细胞移植是再生医学一项有前景的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获益已被广泛报道。然而,这些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往往是动物自体来源的,对于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还很缺乏。我们研究心肌移植异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能否改善 cTnT R141W转基因小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进一步探索机制。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时效性研究

    作者:颜小华;黄瑞滨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静脉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可行性及其时效性.方法 脐血MSCs移植使用前以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DAPI)体外标记.实验选用7日龄SD大鼠38只制备HIBD模型,死亡3只,余35只共分3组:空白对照组(n=11);移植1组(n=12),在HIBD后第2天经鼠尾静脉注入脐血MSCs;移植2组(n=12),在HIBD后1周开始移植.两组均于移植后第2天以及HIBD后2周分别随机将鼠处死、取脑,用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取海马回区相同部位的缺血脑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阳性细胞数.结果 移植2组,1周后缺血脑组织细胞外间隙缩小,细胞数明显增加,脑组织水肿已明显减轻,在大鼠病灶侧脑内,可见大量的DAPI阳性细胞向病灶区及周围迁移和扩散,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移植1组于移植后病灶侧脑内很少见到DAPI阳性脐血MSCs分布,其脑组织水肿程度及细胞外间隙的改善和细胞数目的增加也不明显.结论 脐血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在病灶脑组织周围迁移、扩散、整合;移植时间选择HIBD后1周时有良好疗效.移植治疗过程中未见植入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作者:王兵;兴华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确诊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骨髓干细胞动员后,第二天进行骨髓干细胞采集,将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观察5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疼痛、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均明显好转.移植5个月后,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血管形成明显增加,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辉挺

    肝干细胞按其来源可划分为肝源性干细胞和非肝源性干细胞,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主要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非肝源性肝干细胞的一种,具有低免疫原性、来源丰富、可扩增及多向分化的特点,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可向肝细胞分化,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及相关功能,这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提供了实验依据.

  • 谷氨酰胺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王炳杰;胡延伟;赵叶芳;张仕东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MSCs)移植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并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备用,观察CM-DiI荧光标记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去向。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肠,损伤组采用TNB ( S乙醇稀释)灌肠,在TNBS建模后1 h,谷氨酰胺组于尾静脉输入谷氨酰胺0.45 g/kg、MSCs移植组于尾静脉输入1×1010/L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联合组尾静脉输入谷氨酰胺0.45 g/kg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10/L。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各组于再灌注1 h、3 h后检测肠组织含水率;通过RT-PCR、Western blot观察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caspase-3、NF-kB、Bcl-2在谷氨酰胺联合MSCs移植后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荧光示踪法观察到移植的MSCs细胞分布于肠粘膜淋巴组织内和腺上皮细胞间,表明MSCs可能参与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过程。各组大鼠血清中SOD、IFABP、IL-6的含量变化比较,损伤组血清中IFABP、IL-6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与之比较,则显著减少,联合组减少更为明显,损伤组血清中SOD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与之比较,则显著增高,联合组增高更为明显( P<0.05)。再灌注1 h和3 h,损伤组肠组织含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损伤组相比,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肠组织含水率值均显著降低,联合组降低更为明显,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caspase-3、NF-k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 P<0.05),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与之比较,caspase-3、NF-k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谷氨酰胺组及MSCs移植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谷氨酰胺组及MSCs移植后,明显减轻了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其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NF-kB表达和促进Bcl-2表达减轻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 脐血在骨伤实验中的研究现况与展望

    作者:李永乐;何强

    脐血又称胎盘血或脐带血,是在足月胎儿娩出之后,经结扎脐带断脐,通过脐静脉穿刺或切开引流收集到的残存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研究发现脐血中含有丰富的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因此脐血多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已证实脐血跟骨髓一样能促进骨折愈合,现就脐血在骨伤实验中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应用优势和问题展望阐述如下.

  •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塞研究现状

    作者:姜国晶;杨文丽;王鹏

    脑梗塞导致残疾的比例较大,干细胞移植对从组织结构和功能上修复坏死神经元十分有益.可能机制主要有:重建神经环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移植区域血管的再生,间充质干细胞还可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比,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有着来源广泛,分化能力强,抗宿主病发生率低的优势.

  • 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乃耀;张江;王大力;李莹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 ,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 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 向神经样细胞诱导,诱导分化期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设对照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分化剂,比较3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差异.结果 两种不同诱导方法 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典型变化,对照组未发现神经样细胞生长.免疫组化法显示3组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GFAP,BDNF +RA组的表达量多于RA组.Real-time RT-PCR显示诱导组及对照组均有NSE mRNA、GFAP mRNA表达,但RA组、RA+BDNF组诱导后表达上调(P<0.05),且RA+BDNF组较单纯RA组上调明显(P<0.05).结论 脐血MSCs经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均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其中添加BDNF后较单纯应用RA诱导效果好.

  • 1例自体纯化CD34+细胞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护理

    作者:陈小丽;冯一梅;张曦;孔佩艳;何刚;张诚;孙爱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消耗性、反复发作、以关节症状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膝等关节受累较明显,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和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并有骨腐蚀和骨骼肌的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1].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于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早在骨髓中发现,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的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扩增等特点[2].Gao等[3]报道了利用MSCs构建骨、软骨联合移植物的可行性,证实了在固体支撑物中加入MSCs可以促进缺损软骨的修复.Bouffi等[4]研究表明,通过注射自体或异体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2011年9月-2012年1月我科采用自体纯化CD34+细胞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通过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扩增及向成骨与脂肪细胞的分化

    作者:田新;唐柳平;肖萍;符仁义;袁天柱;陈宏

    背景: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其免疫原性较低,能耐受更大程度卜的HLA配型不符,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纯度更高.目的:分析新生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扩增,以及向成骨及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方法与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4-09/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胎龄37~40周的新生儿脐血.方法:以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沉降红细胞后密度梯度法及CD34+免疫磁珠负选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采用L-DMEM培养基+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或Mesencult TM 培养基+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获得的第3代集落牛长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表面抗原测定,并诱导其向成骨、脂肪细胞分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②经茜素红染色及油红染色证实其诱导分化.结果:经沉降红细胞后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使用Mesencult TM培养基+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培养成功率高,第3代可出现明显的集落生长,而另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则难以形成集落;集落细胞表面抗原测定表达CD29,CD59,D71,不表达CD34,CD45及HLA-DR等分子.成骨定向诱导分化的集落细胞经茜素红染色胞浆中出现有大量的钙沉积,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的集落细胞油红染色示胞浆充满油滴空熔泡.结论:使片j MesencultTM培养基+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培养由甲基纤维素沉降脐血红细胞后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培养成功率高,第3代可出现明显的集落生长.经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 无血清培养条件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作者:涂怀军;李剑;石庆之;余小骊;李洁;吴琼

    于2005-06,2007-09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拟建立一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所用无血清培养基血清替代物是将纯化人转铁蛋白直接溶于DMEM培养基金,再将去毒后的BSA、超声波粉碎后的胆固醇、胰岛素及过氧化氢酶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中稀释至所需浓度.体外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加入含氢化可的松、纤维连接蛋白的无血清培养基,7d后消化传代.取传至2,5,8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时以含β-巯基乙醇、丁化羟基苯甲醚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在无血清条件下能培养扩增出大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融合后可继续传代扩增;不表达CD34、CD13和CD45,强表达CD166、CD29、CD105.较强表达CD54,80%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能形成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提示在自行研制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可成功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 多种生长分化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迟作华;张洹;陆琰

    背景:肝细胞自身增殖能力有限,近几年关于各类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成功报道很多,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细胞、胰腺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各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等.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生长分化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6-04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材料:胎儿脐带血来源于顺产及剖腹产的健康孕妇,由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按5×10~4/cm~2接种,48 h后去除原培养基,PBS洗涤后,第1阶段用含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ITS的F12培养基诱导2周,第2阶段用含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致瘤素M、ITS的F12培养基继续诱导2周.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肝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培养的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系标志CD34,CD45,CDl4;亦不表达CD54,CD49f,HLA-DR;部分表达内皮细胞标志CD106;强表达CD29,CD44及CDl3.诱导4周后,甲胎蛋白、白蛋白、ck-18及tat基因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浆中甲胎蛋白、白蛋白、ck-18均呈阳性;细胞胞浆中出现脂滴及糖原的沉积,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出现双核细胞,初步具备了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论: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致瘤素M及ITS等多种生长分化因子,可在体外成功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鉴定

    作者:赵春生;王更银;李俊峡

    背景:相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说,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但其培养成功率较低.目的:通过对培养基的选择、离心速度及时间、接种密度、生长因子的选择、首次换液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拟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1/10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完成.材料:健康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20份,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干细胞中心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1500 r/min离心15 min)结合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人脐带血血清、5 μg,L GM-CSF、15 μg/L白细胞介素3的DMEM/F12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1×1010L-1接种于人脐带血血清包被过的塑料培养瓶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3 d后首次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隔24 h换液1次.当培养瓶中的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胰酶-EDTA混合液消化传代.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24 h后可见有少量细胞贴壁,48 h后贴壁细胞增多,并出现少量单极梭形细胞,7d后可见细胞形成集落,培养两三周形成平行排列、辐射状或漩涡状细胞界限不清楚的成纤维样细胞,且80%~90%呈现融合.第2代细胞接种后12 h开始贴壁,10 d即可达80%~90%融合.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此类细胞稳定地表达相关抗原标记CD29及CD44,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系表面标记CD34.结论:实验在体外改良培养条件下成功分离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周期较短,细胞纯度较高,贴壁细胞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

  • 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作者:谷祖华;徐丽丽;苗志敏;李长贵

    背景:实验证实脐带血与骨髓在体外均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且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10/2008-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份正常成人骨髓血,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0~50岁),3份胎儿脐带血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抽取糖尿病患者骨髓血0.5 mL,肝素抗凝后与1.5 mL PBS混匀,然后按1:1比例加入2 mL percoll淋巴细胞分层液中,2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其云雾状自膜层,PBS冲洗稀释后1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后的沉淀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培养瓶中.取胎儿脐带血,用PBS1:1稀释,分离及培养方法同上.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的分化.结果:①分离的脐血接种到培养瓶中的白膜层细胞在两三天时开始贴壁,2周左右达到80%~90%汇合.细胞形态不均一,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伸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部分于24 h内贴壁.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贴壁细胞呈圆形,有小的胞浆突起.瑞特染色后,可见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贴壁早,增殖快.②电镜观察可见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为长形或梭形,少数细胞核质比大,胞浆少,核仁明显,具有干细胞特征.③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150 h和50 h.④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诱导后细胞形态由原来的梭形变成了立方形,随着细胞生长形成结节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和重建造血的功能强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

    作者:刘芳;樊志刚;韩雪飞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方面,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见测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多巴胺含量变化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移植后2,4,8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移植后8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多巴胺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 (P < 0.05).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