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磷酸酶PP2CB抑制RNA病毒VSV或SeV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

    作者:周庆卿;张赟恺;陈祥;刘星光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PP2CB在抗RNA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转染PP2CB的特异siRNA,干扰其表达后通过Q-PCR和ELISA观察RNA病毒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变化、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BK1和IRF3的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VSV感染诱导巨噬细胞中PP2CB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过表达PP2CB抑制HEK293细胞中IFN-β的转录活化.干扰PP2CB表达显著升高RNA病毒VSV或SeV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VSV复制.此外,RNA病毒诱导PP2CB和TBK1结合.干扰PP2CB的表达能够增强TBK1和IRF3的磷酸化.结论:RNA病毒VSV或SeV使蛋白磷酸酶PP2CB能够结合TBK1并抑制其磷酸化,下调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负向调控RNA病毒VSV或SeV诱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

  • Poly I: C刺激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分泌Ⅰ型干扰素能力增强

    作者:孙懿;胡志德;谷明莉;黄元兰;薛苗;郭方宇;邓安梅

    目的:研究在Poly I:C刺激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单核细胞分泌Ⅰ型干扰素的能力.方法:分别以50 μg/ml和100 μg/ml的Poly I:C刺激pSS和健康个体的单核细胞,于刺激后第6和第12小时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内IFN-α和IFN-β水平.分别用pSS患者和健康个体的血清培养来自二者的单核细胞,并用50 μg/ml的Poly I:C刺激12小时后 ELISA法检测培养基内IFN-α和IFN-β水平.结果:Poly I:C能够诱导pSS患者和健康个体的单核细胞呈时间和计量依赖性地释放IFN-α和IFN-β,pSS患者释放IFN-α和IFN-β的能力强于健康个体.pSS血清可以增强Poly I:C诱导单核细胞释放IFN-α和IFN-β的能力.结论:pSS患者单核细胞Poly I:C刺激下分泌Ⅰ型干扰素能力增强,而患者血清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反应性.天然免疫应答异常可能在pSS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Ⅰ型干扰素可以快速抑制 HCV 颗粒的产生

    作者:吴瑞红;李婉玉

    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已超过20年,其疗效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相关。IFNα作用机制虽尚未完全清楚,但现在一般认为其靶向在 HCV 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发挥作用,如抑制病毒的转录和翻译进而使被感染细胞内病毒 RNA 和蛋白降解。IFNα与受体结合后几分钟内就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然而这种早期应答对病毒生命周期的影响尚未知晓。

  • 乳酸菌联合Ⅰ型干扰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裕宣;苗新普;韦红

    目的 探讨乳酸菌联合Ⅰ型干扰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口服复方乳酸菌胶囊治疗,每次1~2粒,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皮下注射Ⅰ型干扰素,每次1×106~3×106 ml,3次/周,疗程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 (P<0.05);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乳酸菌联合Ⅰ型干扰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小,满意度高,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丽;曹雪涛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是一类近年来被认识并证明在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其功能特点在于活化后大量快速分泌Ⅰ型IFN,并能够通过Ⅰ型干扰素途径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之后分化为一类独特的成熟DC,参与调节T细胞功能,从而有效地连接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 IFN-ω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臣宾

    IFN-ω属于Ⅰ型干扰素,因其实验阶段表现出高效的抗病毒活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DA)"绿色通道"已批准IFN-ω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国内对IFN-ω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IFN-ω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吴萍萍;王建莉;曹雪涛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是一类近年来被认识并被证明在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其突出的功能特点是在病毒、CPG ODN的刺激下产生大量的Ⅰ型干扰素,因此又被称为是天然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由于其在来源、表型等方面都与我们以前所熟知的髓系树突状细胞有着很大的差异并具备独特的功能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pDC的来源、表型、功能特点,包括对T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关于多发性硬化中浆样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王东辉;陈会生;张景华;王丽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代表,以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特征.浆样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启动初级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浆样树突状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特别是Ⅰ型干扰素,所以它与抗炎、免疫调节联系紧密.而目前Ⅰ型干扰素(β)被认为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本文就浆样树突状细胞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就其未来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为进一步探索免疫调节新机制和寻求多发性硬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 人参提取物对Ⅰ型干扰素及下游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边帅;孙雪;韩小伟;赵大庆;王佳雯

    目的 探讨人参提取物对Ⅰ型干扰素及下游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培养THP-1细胞并加入人参提取物后,ELISA检测干扰素-α、干扰素-β分泌水平,Real-time PCR检测BST-2、APOBEC3G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人参提取物组干扰素-α分泌水平显著提高(P<0.01),但对干扰素-β无明显影响(P>0.05);与对照siRNA组比较,该组BST-2、APOBEC3G表达显著提高(P<0.01),并与干扰素-α诱导呈正相关.结论 人参提取物可通过Toll样受体途径诱导单核细胞分泌干扰素-α,从而提高抗病毒因子表达.

  • MxA蛋白抗病毒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吴妹英;杨吉成

    本文主要论述了MxA基因在Ⅰ型干扰素(IFN-α/β)或病毒诱导下可表达具广谱抗病毒作用的Mx蛋白(小鼠为Mx1,人类为MxA),并介绍了MxA蛋白的抗病毒谱及其机制,论述了MxA表达与病毒(HIV-1、HBV、HCV等)感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在判定IFN疗效中的应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RhoA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范薇;李凯彦;陈旭艳

    本研究旨在探索RhoA在SLE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通过RT-PCR方法,检测诊断明确的SLE患者(n=40)与健康对照者(n=58)外周血细胞中Rho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LE临床特征及IFN积分的相关性.同健康对照组相比,RhoA在SLE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00 1),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提示RhoA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肾脏损害活动指数(Renal-SLEDAI)呈正相关,通过干扰素积分相关性研究,发现RhoA的基因表达与干扰素积分显著正相关.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RhoA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RhoA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

  •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钱捷;戴岷;周诗雨;韩晓;万年红;马健阳;沈南;李宁丽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介导嘌呤降解,异常时会影响DNA合成.本研究探讨PNP与SLE发病的相关性.检测了诊断明确的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PBMC、12例狼疮肾炎患者肾穿样本和10例肾癌患者癌旁正常肾脏样本中PNP的表达格局,继而分析了PNP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Ⅰ型干扰素通路的异常活化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还分析了PNP表达与干扰素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狼疮病人PBMC和肾脏组织中PNP表达水平均显著性降低.进一步通过干扰素积分相关性分析发现,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PNP的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积分呈负相关,提示PNP可能参与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调节.本研究表明狼疮患者PNP表达异常,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 Ⅰ型干扰素参与调节SLE外周T细胞活化和TLR表达谱的研究

    作者:梅瑞安;王树军;刘芝翠;李金枝;张勇;王佳琦;沈浩;潘萌;王颖

    血清高水平Ⅰ型干扰素(typeⅠ inteHero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外周高水平IFN-α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首先比较分析了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和TLR分子表达格局,结果显示SLE患者外周血CD4+或CD8+T细胞和正常人相比呈现出更加活化的表型变化,其表面活化标志CD69和HLA-DR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人;分析T细胞表达TLR分子格局发现,SLE患者较正常人T细胞中TLR分子的表达有明显升高,其中CD4+T细胞中TLR8和TLR9的升高明显,而在CD8+T细胞中明显升高的TLR分子有TLR3和TLR8;结合SLE病理状态下外周高水平IFN-α的持续存在,我们进一步分析了IFN-α对正常T细胞活化和TLR分子表达谱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α协同TCR信号可以促进T细胞的活化,并上调T细胞中部分TLR分子的表达,其中CD4+和CD8+T细胞中TLR8的表达均明显上升.综合分析SLE患者和经IFN-α活化的正常T细胞的活化和TLR分子表达谱的变化格局,提示SLE病理状态下高水平的Ⅰ型干扰素可以与T细胞的持续活化有关,其对T细胞表达TLR分子格局的影响,特别是与核酸类分子配体相关的TLR分子的表达增高为内源性核酸类配体参与T细胞的活化提供了分子基础.

  • Ⅰ型干扰素诱导的内在代谢改变是其免疫功能的关键

    作者:卓乐盈(译)

    随着对Ⅰ型干扰素诱导的复杂宿主反应越来越深刻地了解,科学家们在一些细胞因子相关的疾病治疗方案的研发上取得了新进展。本研究发现,在TLR‐9受体激动剂CpGA的刺激下,通过自分泌Ⅰ型干扰素的受体依赖途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可产生Ⅰ型干扰素,后者可诱导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包括细胞的脂肪酸氧化(FAO )和氧化磷酸化(OXPHOS)水平增加。直接抑制脂肪酸氧化及其相关过程,如脂肪酸合成,可抑制pDC的完全激活。Ⅰ型干扰素也能促进非造血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FAO和OXPHOS的升高。PPARα参与了Ⅰ型干扰素诱导的代谢变化过程。我们的研究提示了FAO、OXPHOS、PPARα可作为潜在的Ⅰ型干扰素效应的下游干预靶点。

  • Ⅰ型干扰素在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马远林;吕芳丽

    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锥虫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原虫.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显示,Ⅱ型干扰素(IFN-Ⅱ)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Ⅰ型干扰素(IFN-Ⅰ)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原虫诱导的IFN-Ⅰ应答可因所感染的寄生虫虫种/虫株、虫荷、虫体的发育阶段或宿主的遗传背景等不同而异.IFN-Ⅰ与IFN-Ⅱ在原虫感染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原虫感染过程中IFN-Ⅰ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 Ⅰ型干扰素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振洋

    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具有抵御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因而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Ⅰ型IFN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包括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此外,Ⅰ型IFN也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对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Ⅰ型IFN治疗的敏感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也为IFN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Ⅰ型IFN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与抗肿瘤治疗及其面临的挑战等新近研究进展.

  • IL-4诱导小鼠pDC产生IFN-γ

    作者:李丽;刘书逊

    DC是骨髓来源白细胞的一个迁移群,鼠的脾脏中至少有3个DC亚型:CD8+DC,CD11b+DC和B220+DC(PDC).其中pDC是未成熟DC,抗原提呈功能很弱,但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分泌大量Ⅰ型干扰素,因此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反应影响Th分化,本文阐述了经典Th2型细胞因子IL-4诱导小鼠B220+pDC产生经典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独特作用及可能机制.

  • 蛋白磷酸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

    作者:张赟恺;周庆卿;陈祥;刘星光

    真核细胞中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参与细胞分裂、凋亡,调控细胞周期,参与许多信号转导过程并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当病毒入侵机体后,多种蛋白磷酸酶能够通过控制其中关键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调控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本文将分别介绍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和脂类磷酸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

  • STAT3和Ⅰ型干扰素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制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艳;杨慧兰

    目的:探讨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复制过程中,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3和Ⅰ型干扰素(IFN)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VZ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后,病毒空斑试验检测正常对照组、STAT3过表达组及STAT3敲除组VZV滴度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3组Ⅰ型IFN功能基因(OAS、PKR、IRF3和STAT1)的表达情况.结果:VZV感染HELF后,STAT3表达显著增加.STAT3的过度表达增加了VZV的感染(P<0.001),同时Ⅰ型IFN反应基因OAS、PKR、IRF3和STAT1表达均衰减(P均=0.000).STAT3敲除组VZV病毒滴度显著降低(P=0.000),而Ⅰ型IFN反应基因OAS、PKR、IRF3和STAT1表达均上调(P均=0.000).结论:①通过在HELF中转染STAT3基因使其过表达,促进了VZV的感染,并显著抑制Ⅰ型IFN对VZV感染的作用.②敲除STAT3基因抑制了VZV感染,而Ⅰ型IFN对VZV感染的反应增强.

  • MxA抗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吉成

    MxA是新发现的由Ⅰ型干扰素(IFNα/β)诱导人细胞所产生的78kd的新型抗病毒蛋白.开展MxA蛋白研究很有医学价值,现综述如下.1 Mx基因及其蛋白的发现与命名1964年,Lindenmann发现A2G小鼠能耐受对其它小鼠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这种特性是从小鼠16号染色体上单一显性等位基因遗传获得的,因能抵抗粘液病毒(流感)而命名为Mx基因.体内外研究表明,这种抗流感病毒作用是受IFNα/β调节,而不受IFN-γ调节.Horisberger等发现,Mx+细胞经IFNα诱导后与Mx-细胞的差别是多出一条75kd的多肽,而且这种多肽也只有在IFNα/β诱导后产生,IFNγ不能产生,将这种多肽统一命名为Mx蛋白[1].

60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