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黄虫丸加味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DGF及PDGFR的影响

    作者:王金光;车念聪;李文新;杜宇琼;司远;刘晔;赵晖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配伍黄芪、水红花子汤剂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除了正常组外的3组均建立猪血清腹腔注射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灌胃治疗6周后,取大鼠肝脏进行病理HE染色及通过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PDGF-BB蛋白及PDGF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羟脯氨酸含量、PDGF-BB蛋白及PDGFR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秋水仙碱组羟脯氨酸含量减少(P<0.05),PDGF-BB蛋白及PDGFR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中药组与秋水仙碱组羟脯氨酸含量、PDGF-BB蛋白及PDGFR蛋白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黄虫丸配伍黄芪、水红花子能有效拮抗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BB及受体PDGFR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有关。

  • 肾癌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定量研究

    作者:姚华强;孟辉;李学德;钟世镇;何恢绪;申洪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的表达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 2例正常肾、14癌旁组织、46例肾细胞癌组织中PDGFR的表达,并结合肾癌的分级、分期和随访结果进行研究.结果:PDGFR表达于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膜;肾癌组织表达阳性率为7 3.91%,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PDGFR的表达在肾癌的分级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分期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肾癌5年生存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PDGFR的过度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DGFR的表达未能作为肾癌生物学行为指标.

  • PDGF及其受体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作者:黄雯;朱萱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PDGFs)是由4个亚基同型或异型两两相互聚合形成的二聚体,现已证实其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PDGFs及其受体在肝纤维化的发生、治疗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和活性的调控机制

    作者:徐希奇;赵红;惠汝太

    PDGF-A、PDGF-B及相应受体于20多年前已经分离成功.随着PDGF-C和PDGF-D等新家族成员的不断发现,PDGF系统越来越复杂.与PDGF在细胞生长和生存中的重要作用相一致的是,PDGF受体的表达和活性受到正反馈及负反馈机制的严密调控.调控机制下调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和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发生.正确认识PDGF及其受体有助于疗效更佳的药物出现.

  • PDGF家族新成员:PDGF-C和PDGF-D

    作者:林春霞;惠汝太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是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其它间充质来源细胞的强有丝分裂原和化学驱动剂.同VEGF家族成员类似,PDGF家族每一成员都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PDGF/VEGF同源结构域.生物活性PDGF分子一般由二硫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组成,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PDGFR-α,β.PDGF及其受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肾脏、血管、肺和中枢神经系统.PDGF家族成员目前至少有4个,即PDGF-A,B,C,D.其中PDGF-A,B的研究历史已有二十余年,而PDGF-C,D是近年来刚发现的两个新成员.本综述主要是探讨PDGF-C,D两配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并与两个传统的PDGF分子PDGF-A和PDGF-B加以比较.

  • 小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缺氧的子宫颈癌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王一佳;田晓予;冯磊;余娟娟;王爱红

    缺氧是导致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缺氧在实体瘤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实体瘤中缺氧细胞占10%~50%,对放射线有较强的抵抗,成为肿瘤放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潜在根源[1].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他名称:格列卫)是一种高效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止酪氨酸激酶受体如Bcr-Ab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干细胞因子(c-Kit)等的自身磷酸化,影响细胞信号传导,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本研究将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于正常和缺氧状态下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研究小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缺氧状态下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甲磺酸伊马替尼进一步应用于宫颈癌的放射增敏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卢亚楠;张东昌;原莉莉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 PVR 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及玻璃体中表达增高;在动物模型中,抗 VEGF 治疗可有效防止 PVR 的发生发展。VEGF 促进 PVR发展的机制可能在于 VEGF 竞争性地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结合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PDGFR-α),从而促进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non-PDGFs)活化 PDGFR-α,激活 PI3K/Akt 信号通路,减少 p53基因的表达。(国际眼科纵览,2016,40:192-196)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受体与心肌纤维化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园园;于俊民;张小波;李大鹤;沈伟伟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必然过程,也是决定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键性因素,其不仅是心肌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还可使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受损.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发生发展的基础[1].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在皮肤溃疡中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两个亚基(A、B)和两种受体(PDGFR-α和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24份被测标本来自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取其溃疡皮肤组织8份、对应的溃疡边缘组织8份及正常皮肤组织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这4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PDGF-A和PDGF-B的阳性颗粒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中,两个亚基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2±5.6)%和(22.4±7.4)%;PDGFR-α存在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该受体表达较多,阳性表达率为(36.7±4.3)%;PDGFR-β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弱(15.3±4.8)%,蛋白颗粒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膜上.从正常皮肤组织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PDGF-A和PDGF-B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在溃疡组织中,PDGF-A和PDGF-B蛋白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两者的阳性细胞率分别升至为正常皮肤的1.41倍和1.13倍.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而含有PDGFR-β阳性颗粒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生发层细胞.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α和β型受体表达都显著下降,阳性表达率分别降低至(14.2±5.2)%和(9.2±3.1)%(P<0.01和P<0.05).结论:在PDGF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 Gorham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何晓东;夏维波;姜艳

    Gorham病(即大块骨溶解症)是一种少见、病因不明的疾病,以骨溶解为突出表现,并因此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及临床后果.病理改变主要包括骨溶解(或被替代)及进行性、非肿瘤性的毛细血管和(或)毛细淋巴管增殖两个方面.关于前者,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系破骨细胞数目增加和(或)活性增强所致;关于后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信号通路机制较令人信服.以上两方面可能存在目前尚未明了的某种内在联系机制.

  • 亚砷酸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介导的细胞迁移及其机制

    作者:李晶;鄢春亭

    目的 研究亚砷酸钠(NaAsO2)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3( PDGFRβ)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将人PDGFRβ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不表达PDGFRβ的PAE细胞,G418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采用RT-PCR检测PDGFRβ的表达;用细胞损伤修复实验观察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PDGFBB低浓度;划痕实验观察加入不同浓度NaAsO2 24 h后,细胞迁移的抑制率;RT-PCR分析不同浓度NaAsO2组中MM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RT-PCR检测转染组细胞表达PDGFRβ;细胞损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低浓度为10 μg/L;NaAsO2明显抑制了PDGFRβ介导的细胞迁移,呈典型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显著下调MMP-3 mRNA表达水平.结论 下调MMP3基因表达在NaAsO2抑制PDGFRβ介导的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 PDGF-B及其受体蛋白在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于炳新;谭兰;任惠民;吕传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PDGF-B)及其受体PDGFR-β在缺血性脑损伤后濒危神经元存活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分别于缺血2h再灌注6h、24h、3d、7d、14d和21d处死,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PDGF-B和PDGFR-β蛋白在脑缺血区及其周围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h,PDGF-B和PDGFR-β在缺血区及其周围的神经元的表达开始增强,并分别于3d和7d出现第一个高峰,其中PDGFR-β的表达还可见于反应性胶质细胞;两者的第二个表达高峰出现在再灌注后14d,主要表达于梗死区增生的胶质细胞、新生血管和胶质疤痕周围的神经元.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PDGF-B及其受体蛋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表达,说明它们对濒危神经元的存活、胶质疤痕形成和血管发生均有重要的作用.

  • 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史艳芬;李晶;李玉林;李荣贵

    目的:观察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阐明其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将人PDGFRβ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不表达PDGFRβ的PAE细胞,G418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PDGFRβ的表达;用细胞损伤修复实验观察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低浓度;划痕实验观察加入不同浓度鸦胆子乙醇提取物24 h后,计算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及鸦胆子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溶于乙醇溶液的浓度.结果:RT-PCR检测转染组细胞表达PDGFRβ;细胞损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低浓度为10μg·L-1;划痕实验检测随着鸦胆子乙醇提取物(70%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加,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增加(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50%乙醇提取物和25%乙醇提取物(浓度≤10 μg·L-1)对细胞迁移抑制不明显,鸦胆子乙醇提取物浓度>10 μg·L-1主要导致细胞死亡.结论:鸦胆子抗肿瘤作用机制町能是通过抑制PDGFRβ介导的细胞迁移来实现的,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更易溶于70%的乙醇溶液中.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胃癌的靶向治疗

    作者:李涛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新生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组织间隙压以及细胞调亡机制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通过靶向抑制PDGF及其受体能够有效治疗胃癌,可用于抑制胃癌新血管生成、增强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疗效以及靶向干预治疗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现对PDGF在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5-单硝酸异山梨酯上调斑马鱼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表达并促进血管新生

    作者:吕慧;王国坤;刘博;李松华;秦永文

    目的 通过研究5-单硝酸异山梨酯对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探讨硝酸酯类药物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血管内皮具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将以100、300、500、1 000 μg/ml 5-单硝酸异山梨酯处理的胚胎作为实验组,以0.5%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胚胎作为对照组,从受精卵形成后0.5~1 h开始药物处理,24~26 h后观察药物对转基因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状态并记录血管长度.分别从药物处理后0、6、12和24 h的斑马鱼胚胎中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变化.结果 5-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促进斑马鱼血管发育(P<0.01),且在100、300、500 μg/ml 3个浓度梯度范围内其促进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实验组较对照组PDGFRβ表达量升高,在药物作用12和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5-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上调PDGFRβ的表达,促进斑马鱼血管发育.

  • 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DGF-B/PDGFRβ的水平及干预

    作者:赵园园;于俊民;张小波;李大鹤;沈伟伟

    目的 观察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B)及其受体(PDGFRβ)的水平,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干预.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9月收治的老年NSTEMI患者60例,将因各种原因不能服用厄贝沙坦者作为常规治疗组(n=30),余为药物组(n=30),各组患者均给予改善供血、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治疗,药物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d,应用2周.分别于入院第1天、1周、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DGF-B、PDGFRβ水平.结果 (1)两组患者PDGF-B、PDGFRβ水平入院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PDGF-B、PDGFRβ水平高于第1天及2周时水平(P均<0. 05),2周时高于治疗前(P均<0. 05);(2)2周时药物组PDGF-B、PDGFRβ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 05).结论 老年NSTEMI患者血清PDGF-B、PDGFRβ 水平升高,第1周达高峰;厄贝沙坦应用2周可明显降低老年NSTEMI患者血中PDGF-B及PDGFRβ水平.

  • PDG FR 和 NF-κB 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李东;孟翔凌;刘志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83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GFR和NF‐κB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 PDGFR和 NF‐κB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胃癌组织PDGER与NF‐κB的高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 TNM 分期密切相关(P<0.05)。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PDGFR和NF‐κB高表达均是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癌组织高表达PDGFR与NF‐κB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和临床干预的潜在靶点。

  • 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郑松;陈丽荣;王海军;罗月球;朱永良;程水珍;周燕

    目的: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表达情况,探讨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了11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PDGFR-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非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胃肠道间质瘤中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为65.5%(78/119),其中,极低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的阳性率分别为52.9%(9/17)、71.0%(22/31)、67.9%(19/28)和65.1%(28/43),但各组之间PDGFR-α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PDGFR-α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GFR-α联合CD117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不能作为胃肠道间质瘤分化程度的指标.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VEGFR-3、PDGFR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评价

    作者:郑庆锋;王宇昭;李少雷;李忠武;周立新;吴楠;陈晋峰;张力建;杨跃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5例Ⅰ~Ⅲ期NSCLC根治手术后的标本进行EGFR、VEGFR-3、PDGFR表达检测.结果 EGFR、VEGFR-3、PD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1%、90.2%、61.5%.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VEGFR-3表达与N分期、胸膜侵犯有关.PDGFR的表达评分与VEGFR-3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255,P=0.001.结论 EGFR、VEGFR-3是NSCLC淋巴转移与局部侵犯的相关因素,PDGFR与VEGFR-3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对多靶点靶向药物的研发及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具有提示意义.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新进展

    作者:李磊;刘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证实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等细胞的分化特征,故Mazur等人于1983年提出GIST的概念.目前认为,因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故又名胃肠道起搏细胞瘤.随着对GIST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诊断率不断上升,临床医生有必要了解GIST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