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干细胞因子与白介素-3联合对小鼠骨髓细胞体外扩增作用及其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万岁桂;刘聪艳;路继莲;孙雪静;邵文硕;田丁

    采用集落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干细胞因子(SCF)联合白介素-3(IL-3)对小鼠5-氟尿嘧啶(5FU )处理3 d的骨髓细胞(d3-5FU-BMC)的体外扩增作用及其对致死量照射小鼠造血重建功能的影响.SCF单独应用使体系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和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HPP-CFU)分别增加了(24.2±6.1)和(1.5±0.3)倍(P<0.05).SCF与IL-3联合应用时GM-CFU和HPP-CFU分别是新鲜d3-5FU-BMC的(30.5±9.5)和(13.6±4.5)倍(与单用SCF组比较P分别大于和小于0.05).小鼠骨髓移植实验结果表明:SCF、SCF+IL-3体外扩增的d3-5FU-BMC移植给经致死量照射的受体小鼠后,外周血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比输新鲜d3-5FU-BMC组缩短1~5 d,SCF+IL-3组不仅血细胞计数恢复快,并使移植所需的骨髓细胞数减少90%以上.结果提示:SCF单用对骨髓细胞有扩增作用,并且与IL-3有协同作用;体外扩增的骨髓细胞能加速移植受体的早期造血重建,同时能减少移植所需的骨髓细胞数.

  • NK细胞受体与MHC I类分子匹配程度对骨髓造血重建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崔爽;卓海龙;邵春燕;王海平;王全立

    目的:探讨供鼠NK细胞受体与受鼠MHCⅠ类分子匹配程度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分离30只C57BL/c小鼠的骨髓细胞和NK细胞,输给经过预处理的BALB/c和CB6F1小鼠,受鼠分为单纯辐照组、输入骨髓细胞组、输入骨髓细胞和NK细胞组,6只/组,观察不同时间点血常规、生存时间、病理组织学等指标变化,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输入骨髓细胞、输入骨髓细胞和NK细胞组小鼠均长期存活,未观察到GVHD病理学改变。移植后第14天时,输入骨髓细胞组和输入骨髓细胞和NK细胞组的BALB/c小鼠(MHCⅠ类分子全不相合)外周血WBC分别为(1.35±0.33)×109/L和(1.80±0.1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9±19)×109/L和(117±1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入骨髓细胞组和输入骨髓细胞和NK细胞组的CB6F1小鼠(MHCⅠ类分子半相合)外周血 WBC 分别为(1.52±0.26)×109/L 和(1.85±0.34)×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12)×109/L 和(113±15)×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ALB/c小鼠白细胞的改善略优于CB6F1小鼠。结论异源反应性NK细胞可以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并且这种作用似与NK细胞受体与受鼠MHC I类分子的匹配程度相关。

  • 脐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李燕郴;陈世伦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利用造血干细胞自我复制、定向分化、自动定植的特性,在患者经过超大剂量的放化疗等治疗后,回输干细胞,完成患者造血重建的一种先进的血液学治疗方法.该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对化疗敏感的实体肿瘤,特别对于恶性肿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彻底、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 非清髓与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对比研究

    作者:汪涯雅;张东华;谭获;黄振倩;王春燕;刘丹;黄伟

    目的 异基因非清髓与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方法 对2组移植在造血重建、嵌合体形成、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及复发、GVHD、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等方面比较.结果 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清髓组有6例出现嵌合体的变化;清髓组均以完全嵌合体形式植入.非清髓组复发率高于清髓组,经DLI能有效控制.非清髓组有1例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4例经DLI诱发慢性GVHD(cGVHD);清髓组有6例Ⅰ~Ⅱ度aGVHD,2例cGVHD.非清髓组无1例发生早期感染,清髓组有7例.清髓组并发症与预处理毒性有关,非清髓组则与移植前患者的伴发症有关.非清髓组2例死亡,清髓组1例死亡.结论 非清髓移植较清髓移植更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好的患者.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在血液系统中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李雪霞;熊冬生;杨纯正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VEGFRs)包括Flt-1(VEGFR1),KDR/Flk-1(VEGFR2)和Flt-4(VEGFR3),三者在血管新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的研究还表明,Flt-1不仅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在血液系统中亦有重要作用:在多种血液细胞表达,能够调控造血重建,为血液系统疾病提供很好的治疗靶点.因此,阐明Flt-1在血液系统中的表达及作用,对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非常有益的.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作者:胡军;江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目前发现BM-MSC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维持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稳定,从而实现其对造血的精细调控,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及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同时由于其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对异基因活化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移植免疫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产生影响.本文就BM-MSC在这两方面的进展及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研究予以综述.

  • 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建造血能力的影响

    作者:降央泽仁;黄茜;黄晓芹

    目的 研究藏药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后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究其“补益”作用机制.方法 将经60Co γ射线照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方法得到的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分为巴桑母酥油丸组、生理盐水组、空白组,分别灌胃巴桑母酥油丸、生理盐水及自然恢复14d后,将其骨髓作为供体移植给受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的同种受体小鼠,再检测受体小鼠外源性脾集落、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骨髓细胞造血干细胞抗原-1(Sca-1)阳性细胞率,并与灌胃.结果 巴桑母酥油丸组的外源性脾集落、骨髓早期红系祖细胞集落(BFU-E)、粒-巨噬系祖细胞集落(CFU-GM)产率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而晚期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巨核系祖细胞集落(CFU-Meg)、骨髓细胞Sca-1+细胞率并不离于自然恢复的空白组(P>0.05).结论 巴桑母酥油丸可以提高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能力,提示巴桑母酥油丸可经改善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发挥其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机体“补益”作用.

  • 基因调控表达技术的建立及在多潜能造血干/祖细胞扩增调控中的应用

    作者:赵声明;彭明婷

    干细胞是一种原始多潜能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的基本特征.为了克服干细胞数量少的不足,众多学者已经在积极探索干细胞的扩增方法.目前国内外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方案来进行干细胞的扩增,但其扩增的结果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扩增的时间短,倍数低,扩增体系难于调控,扩增后的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可塑性及造血重建的功能均较扩增前下降.

  • 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使用G-CSF加速造血重建与降低重度急性GVHD发生率

    作者: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马九才;潘世平;薛梅;朱玲;刘静;肖名华;周琳丽

    目的 研究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应用G-CSF对加速造血重建与减轻急性GVHD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 30例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应用G-CSF为研究组,采髓前供者接受格拉诺赛特3-4 μg*kg-1*d-1,共7天。15例供者采髓前未用G-CSF为对照组。比较其促造血恢复和减轻急性重度GVHD的疗效。5例供者使用G-CSF前后进行了自身对比,观察G-CSF对骨髓中造血祖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供者使用G-CSF后,在采集相同的骨髓量中含较多有核细胞、CFU-GM及CD34+数。加速造血重建,粒细胞计数>0.5×109/L与血小板>20×109/L分别为16.7±3.2与18.4±3.0(对照组是22.5±5.1与26.3±5.9天,P<0.01)。急性重度GVHD发生率低,急性Ⅱ-Ⅳ度GVHD发生率3.3%,仅1例出现Ⅱ度皮肤急性GVHD,对照组急性Ⅱ-Ⅳ度GVHD发生率26.7%(P>0.05)。供者应用G-CSF与未使用G-CSF对照组比较,CD34+百分率和CFU-GM增殖增加(P<0.01),CD4+减少(P<0.05),CD8+增加(P>0.05)。二组慢性GVHD与复发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G-CSF可加速造血重建,而且能减轻重度急性GVHD,供者应用G-CSF倾向改善移植相关死亡率。

  • 内皮祖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化静;房婷;刘迷迷;黄玉金;付金玉;吴进燕;徐开林;曾令宇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输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预处理后建立C57BL/6供BABL/c小鼠allo-HSCT模型.受鼠随机分为4组:未处理组、BU/CY预处理组、单纯移植组和EPC联合移植组.移植后动态观察受鼠骨髓病理变化,MECA3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髓窦内皮和微血管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内干、祖细胞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并行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结果 ①联合EPC输注组小鼠骨髓中造血组织、骨髓窦内皮及微血管的损伤较单纯移植组轻.②予EPC输注后,受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比例在移植后21天(+21 d)内明显增高,联合移植组小鼠HSC于+14 d达高峰,明显高于单纯移植组(0.1743对0.0787)(P<0.05),骨髓造血祖细胞移植后持续增高,+21 d时联合EPC组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0.4550对0.3905)(P<0.05).③联合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早期始终高于单纯移植组,+14d达到高值,(0.74×109/L对0.47×109/L)(P<0.05),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于+14 d升至高,联合EPC移植组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1228.9×109/L对977.12×109/L)(P<0.05).结论 alloHSCT联合EPC输注可促进小鼠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 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细胞组分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詹昱;易正山;魏永强;黄芬;张泳民;范志平;冯茹

    目的 探讨HLA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中移植物细胞组分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07例接受HLA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其移植物细胞组分与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GVHD的关系.结果 移植物各细胞组分与粒细胞重建时间无关;单个核细胞(MNC)、CD34+细胞数与血小板重建时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和-0.21,P值均<0.05).CD34+、CD34+CD38-细胞数与急性GVHD发生呈负相关(r分别为-0.24和-0.29,P值均<0.05).淋巴细胞各亚群数量与急性GVHD发生均无明显关系.CD25+ CD4+、CD3+、CD4+ CD3+细胞数及CD4+/CD8+细胞比值与慢性GVHD发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4,其中CD25+ CD4+细胞数与慢性GVHD相关系数高达0.78.CD34+、CD34+ CD38-细胞数与慢性GVHD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PBSCT中输入MNC、CD34+、CD34+ CD38-细胞数增加到一定阈值后,增加细胞数并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患者造血重建,反而有可能因输入淋巴细胞数增加而增加患者慢性GVHD、广泛慢性GVHD的发生率.

  • 转IL-3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小鼠造血重建的促进作用

    作者:蒋激扬;张敬妹;郝洁;谢蜀生

    目的探讨转IL-3基因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小鼠造血功能的促进作用.方法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小鼠IL-3 cDNA)感染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H-2d),构建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 IL-3,挑选表达量高的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 IL-3用于以后实验.供体小鼠BALB/c(H-2d)骨髓用抗T细胞单抗anti-Thy1.2加补体去除骨髓中T细胞.受体小鼠C57BL/6(H-2b)经γ射线致死量照射后,输入供体骨髓细胞(1×107/只)的同时输入QXMSC1 IL-3(5×106/只)细胞.在骨髓移植后第20,40天,分别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CFU-S、CFU-GM、CFU-E和CFU-GEMM数以反映骨髓移植后受体小鼠的造血功能.结果 QXMSC1 IL-3细胞系可稳定分泌IL-3.allo-BMT同时输入QXMSC1 IL-3细胞可使allo-BMT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明显恢复,骨髓中有核细胞数、CFU-S、CFU-GM、CFU-E、CFU-GEMM明显增加.结论基质细胞QXMSC1可作为有效的基因载体进一步促进allo-BMT小鼠造血功能重建.

  • 造血重建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燕;任汉云;邱志祥;王茫桔;许蔚林;刘微;李渊;董玉君;尹玥;孙玉华;王莉红;欧晋平;王文生;岑溪南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造血重建时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allo-HSCT(除外脐血移植)治疗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73例,根据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各分为两组,比较累计5年总生存(OS)率、移植相关死亡(TRM)率和复发率(RR),并多因素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快速组5年累计OS率为66.63%,TRM率为21.58%,RR为18.65%,而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缓慢组OS率为61.84%,TRM率为24.14%,RR为23.57%,单因素分析提示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与OS率、TRM率、RR无关(P值均>0.05),而血小板植入时间两组在OS率上有一定差异,快速植入组较缓慢植入组OS率(分别为69.44%和54.31%)有较明显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TRM率分别为19.13%和25.45%(P=0.424),RR分别为17.36%和24.71%(P=0.251).多因素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而血小板植入时间对患者的OS和TRM率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对疾病复发未见影响.移植前疾病状态是复发的唯一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allo-HSCT后血小板植入时间可作为一个预后因素,植入时间早可提高患者OS率,降低TRM率.

  • NOD/SCID小鼠脐血单个核细胞骨髓腔内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爱红;冯四洲;刘斌;汤锋武;冯义;卢士红;韩忠朝

    目的观察骨髓腔内移植(iBM)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小鼠造血重建和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后,在4 h内无菌条件下局部麻醉后从尾静脉或骨髓腔内输注分离脐血MNC.受体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骨髓腔内输注培养液;②阳性对照组(iTV):尾静脉输注脐血MNC 3×107/只;③实验Ⅰ组(iBM-1):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 3×106/只;④实验Ⅱ组(iBM-2):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 1×107/只;⑤实验Ⅲ组(iBM-3):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 3×107/只.对照组4只小鼠,实验Ⅱ组7只小鼠,其余每组5只.24 h后观察iBM-2 2只小鼠未移植侧胫骨骨髓腔脐血细胞的迁移分布,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存活和造血重建情况,7~8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碳青花(Dil-CM)染料示踪研究和脐血β-actin的DNA标记.结果①照射后骨髓腔内输注脐血MNC,24 h后在未输注脐血MNC的一侧胫骨骨髓细胞膜有Dil-CM标记;②7~8周后小鼠存活14只,其中对照组存活1只,iTV组、iBM-1组各存活2只,iBM-2组存活4只,iBM-3组存活5只;③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iBM组白细胞的恢复速度比iTV组和对照组快而且稳定;④移植后存活小鼠骨髓细胞表面CD45标记、Dil-CM染料示踪研究和β-actin均显示人源的标记.结论经iBM途径移植脐血MNC至NOD/SCID小鼠骨髓可以重建造血,提高照射小鼠的生存率,iBM植入率高于iTV方法,为临床脐血移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马俐君;胡晓霞;周虹;高磊;解琳娜;邱慧颖;王健民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不同比例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MSC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的适数量.方法 给60Coγ射线照射的雌性NOD/SCID小鼠共移植人MSC和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观察共移植后42 d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 d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 与单纯脐血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①脐血CD34+细胞与1、5和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时,可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和皿小板的下降幅度(P<0.01),提前1周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SC与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均可明显提高外周血、骨髓和脾脏造血细胞植入率.比例为10:1时,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人源细胞(huCD45+细胞)含量分别增加了(2.8±0.6)倍、(3.5±0.9)倍和(5.2±0.6)倍,增加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了佳的植入效果.结论 脐血CD34+细胞与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可达到佳的促进造血重建作用.

  • 内皮祖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骨髓内皮细胞修复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滢;宋国梁;潘彬;化静;徐开林;曾令宇

    目的 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中,通过输注内皮祖细胞(EPC)对骨髓内皮细胞(EC)进行修复,并进一步观察其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6~8周龄雌性BALB/c(H-2d)小鼠随机分为单纯骨髓移植(allo-BMT)组和联合EPC移植(allo-BMT+EPC)组,经60Co照射后,allo-BMT组输注C57BL/6(H-2b)小鼠骨髓有核细胞5×106/只,allo-BMT+EPC组在allo-BMT组输注细胞的基础上联合输注EPC 5×105/只.移植后通过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受鼠骨髓中EC的形态学变化,同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含量及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结果 体外培养的供鼠EPC成功归巢至受鼠骨髓腔中,allo-BMT 组受鼠骨髓EC破坏严重,allo-BMT+EPC组骨髓EC结构基本正常,移植后10 d和15 d,allo-BMT+EPC组骨髓腔中Lin-c-kit+Sca-1+细胞含量为(20.31±2.65)×103/只和(10.26±2.19)×103/只,allo-BMT组相应含量为(9.61±0.98)×103/只和(4.09±1.34)×103/只;移植后15 d,allo-BMT+EPC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比例分别为(1.20±0.11)×109/L和(2.35±0.30)%,allo-BMT组相应含量分别为(0.65±0.10)×109/L和(1.63±0.20)%.结论 小鼠allo-BMT中,联合输注EPC可修复受者骨髓EC并促进造血重建.

  • NK细胞促进小鼠MHC半相合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春燕;郭坤元;吴秉毅;吴岚晓;姜振宇;潘兴华

    目的探讨将纯化的供鼠NK细胞加入预处理方案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BMT)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以BALB/c H-2d×C57BL/6 H-2b(CB6F1H-2d/b)小鼠为受者,以C57BL/6H-2b小鼠为供者.50只受鼠经9.0 Gy致死剂量照射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分别为单纯照射组、MHC半相合BMT组.②实验组:CB6F1H-2d/b小鼠在完成照射后1 h内首先经尾静脉输注纯化后的MHC半相合供者NK细胞,分为1×106/只、5×105/只、2×105/只3组,在照射后4 h移植MHC半相合骨髓细胞.以血常规、体重、生存时间、病理组织学等变化为观察指标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生存期:单纯照射对照组为(5.15±0.66)d,其他组小鼠生存期均>30 d.②移植后第10天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MHC半相合BMT对照组为(0.99±0.22)× 109/L、(61.00±7.27)× 109/L.实验组中3个不同NK细胞输注剂量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1±0.21)× 109/L、(101.50±16.34)× 109/L;(1.98±0.29)× 109/L、(99.50±16.41)× 109/L;(1.97±0.21)× 109/L、(98.00±16.19)× 109/L,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织学检查,各组均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表现.结论在MHC半相合BMT模型上证实,移植前输注纯化的供鼠NK细胞能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

  • 小鼠骨髓腔内输注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植活水平的观察

    作者:高静韬;卢士红;李妍涵;杨舟;许静;郑以州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腔内输注能否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异种移植的植活能力.方法 将不同数量(1×103、1×104、0.5×105、1×105、5×105)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和骨髓腔途径移植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于指定时间点处死小鼠,用PCR法检测人17号染色体α-微卫星特异性片段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CD45+细胞,观察脐血CD34+细胞在移植小鼠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及脾脏等部位的归巢及其长期植活能力.结果 异种移植后24h,经骨髓腔移植5×105 CD34+细胞的小鼠肝、脾、肺组织,外周血,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均表达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不同数量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骨髓腔途径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8周时其植活良好(检测部位包括输注部位右侧胫骨,以及非输注部位右侧股骨、左侧胫骨、左侧股骨、脾脏及外周血).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两种途径输注同一来源的人脐血CD34+细胞1.0×105,8周时两组间人造血细胞植活水平分别为(44.063±20.095)%和(45.881±22.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移植CD34+细胞数降至1.0×104时,则经骨髓腔途径输注的人脐血CD34+细胞小鼠植活水平(54.019±31.338)%显著优于尾静脉输注途径[(12.197±10.350)%,P<0.01)];当CD34+细胞输注量降至1.0×103时,仅有骨髓腔内输注组小鼠能见到人脐血CD34+细胞植活,且植活部位通常为非输注部位骨骼.结论 小鼠骨髓腔内移植能够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植活水平.

  • 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比较

    作者:范志平;杨凯;刘启发;孙竞;徐丹;张钰;魏永强;叶昌雄;江千里;孟凡义

    目的 比较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骨髓移植在造血重建、T细胞重建、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疗效等的差异.方法 53例白血病患者中,21例接受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组),32例接受无血缘关系供者骨髓移植(BMT组).统计分析二者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T细胞重建、感染率、GVHD、白血病复发、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 PBSCT组和BMT组移植后白细胞重建时间分别为(12.43±3.67)天和(16.16±2.99)天(P<0.01),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14.67±6.19)天和(21.23±8.25)天(P<0.01).PBSCT组和BMT组移植后1,3,6,9及12个月的T细胞重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SCT组和BMT组移植后早期感染率分别为42.86%和53.13%(P>0.05).PBSCT组与BMT组急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61.90%和71.88%(P>0.05);在可统计的患者中,慢性GVHD的发生率在PBSCT组和BMT组分别为47.06%和43.48%(P>0.05).PBSCT组与BMT组移植后分别有4例和2例复发,二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SCT组与BMT组移植后2年DFS率分别为(50.14±12.00)%和(59.81±8.99)%,二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血缘关系供者PBSCT后的造血重建比BMT,但二者移植后T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GVHD及D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30天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魏旭东;朱兴虎;张莉;房佰俊;吕璐璐;李玉富;林全德;刘艳艳;高全立;汪萍;张丽娜;岳寒;杜建伟;左文丽;宋永平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造血重建特别是血小板的重建与预后有密切的联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病毒感染也和血小板关系密切.国外报道检测移植后第60天(+60天)或+100天的血小板计数来判断其预后的关系[1,2].国内尚无此方面的报道.我们总结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93例行allo-HSCT后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血小板计数在判断临床预后中的价值.

175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