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议“诊法常以平旦”

    作者:张树彪

    中医诊疗疾病以诊法为根本,所以古人对诊法有较严格的要求,讲究诊法常以平旦,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平旦之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是平旦诊病早的文献。后世医家通过对平旦时间的研究,认为平旦之时人体气血受外来干扰因素影响小,能更加真实的反应疾病的性质和身体生理状况,因此从临床实际角度来讲平旦诊察疾病有一定的意义,应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准绳。

    关键词: 中医诊法 平旦 舌脉
  • 提高西医院校中医诊法教学质量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徐慧媛;张晓阳

    在西医院校设置中医课程内容既是中国医学教育特色,也是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法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需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中西医诊法的异同,使学生认识中医诊法时思路清晰,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法的重视程度.教师授课时要突出对中医诊法特色的陈述;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法比对授课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形象化教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根据选用的教材内容,自行策划.由于中医诊法实践性很强,必须有足够的见习时间.根据教学进度,突出见习主题.见习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实行教学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记忆,巩固学习效果.

  • 《小儿药证直诀》色诊象的非色彩特点研究

    作者:赵薇;屈伸;陈小野

    本文从证候的色诊象(非色彩)角度,探讨和比较《直诀》诊法与现代《中医儿科学》诊法的特点,从侧面反映《直诀》作为中医诊法学说发展的历史阶段意义.结果:①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频数比较:体表类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体表类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小便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小便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②体表类“其它色诊特性”分类频数比较:《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的类别有:“色泽类特性”、“无血色类特性”、“枯萎类特性”;《直诀》比例较大的类别有“发亮类特性”.从上述结果看,似乎《中医儿科学》的色诊象比《直诀》更“细”,表现在重视非色彩的其它色诊特性,其类别也多样化.《直诀》与《中医儿科学》色诊象上述差异的原因和意义,还有待结合更多的资料予以探讨.

  • 人中发育与女性、男性生殖系统改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朱二苓;陈小野;刘洋

    人中指鼻唇沟,人中诊法是中医望诊的特殊诊法之一.回顾人中发育与女性、男性生殖系统改变相关性的当代研究情况并做简要评述.(1)胚胎学研究:一般认为子宫由副中肾管(苗勒氏管)演化而成,而人中的形成期恰巧与副中肾管的形成在同一时期,即胚胎生长的6~7用,如果在此期间受到某种因素的作用而影响了副中肾管的发育,也可能同时影响人中的发育.但从胚胎发育来看,卵母细胞受精后发育的第4~8周叫胚期,在这一时期3个胚层中每个胚层都生成若干特定的组织和器官,所以这个时期也称为器官发生期.因此,在胚胎第6~7用,处于形成期的器官可能不只是人中和副中肾管,有关这一点未见更多讨论;(2)临床研究: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到,当代有关人中发育与女性、男性生殖系统改变相关性的真正原始性研究善少;仅有的上述研究中,只有"人中短与女性生殖嚣官发育较差、功能减弱具有相关性"这一规律有相对较好的重复性.

  • 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探索

    作者:王霞;王少贤;王占波;王香婷;于文涛;贾智玲

    目的 观察中医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模式对中医诊断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学人才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方法 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108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名),采用传统教学法(理论讲授为主);对照组(54名),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诊法及辨证思维综合实训.该学期结束后,对2组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及临床技能考核,并以调查问卷形式获取学生对2种教学模式的主观感受,评估教学效果.结果 理论讲授基础上结合诊法及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在提高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记忆、提高四诊及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P<0.05或P<0.01).结论 通过适时开展中医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可有效帮助中医院校学生熟练掌握四诊技能,增强辨证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及将来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 略谈"问平旦"

    作者:冀文韬

    《素问·脉要精微论》开首言:"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岐伯提出了诊脉比较准确的时段应该在"平旦".

    关键词: 平旦 中医诊法
  • 中医诊法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改革与体会

    作者:张伟妃;张伟荣;张瑞义;洪芳;李福凤

    为了加强学生的中医四诊技能训练,对四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实践性、规范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调查问卷显示:认为本课程对中医诊断理论的理解有帮助的占94%;认为对培养中医四诊技能有帮助的占77%.本次课程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中医诊断技能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 论神志病中医诊察法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赵永厚;赵玉萍;柴剑波;于明;杨文秀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有的诊察方法,是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基础,以“司外揣内”为途径而进行的.历代医家论述了有关神志病的中医诊察法内容,值得当今神志病临床挖掘与借鉴.对于神志病这种特殊病种来说,中医望、闻、问、切独具特色与优势,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建立完善的神志病中医诊断体系是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特色与优势的关键.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研究进展

    作者:安利娜;魏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比、以中心视力下降为特征的致盲性眼底退行性病变.近年来,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诊法、治疗等进行不断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中医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现状进行介绍.

  •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上)——朴素直观的中医"四诊"

    作者:李璐瑒

    中医诊法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中医诊断理论认为,人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对疾病的诊断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通过四诊来"视其外应,测知其内".因此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 从民国期刊文献看当时中医诊法的特点

    作者:胡晓峰;李洪晓

    统计210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有关中医诊法文献198篇,按性质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普及常识、著作讲义等3大类.从文章内容来看,综合性文献74篇,占文章总数的37%;望诊20篇,占文章总数的10%;闻诊6篇,占文章总数的3%;问诊11篇,占文章总数的6%;切诊87篇,占文章总数的44%.脉诊是传统中医特色诊法,研究较多,脉诊文献占绝对多数.理论研究的文章多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原理,并且主张参用西医器械诊断疾病,是为时代特点.

  • 罗笑容教授运用"三方综合望诊法"诊查儿病的经验

    作者:许楷斯;倪晓良

    罗笑容教授系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导师、广东省名中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儿科素有"哑科"之称,它道出了儿科临证病史采集之困难.罗笑容教授在诊查患儿时,首推望诊,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综合望法",并推于临床,现介绍罗笑容主任诊查儿病的经验.

  • 中医诊法用于危重病人的护理

    作者:王凤英

    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即远用辩证方法,收集病人的信息,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为诊治护理病人提供依据.危重病人由于病情较重,身体处于衰竭状态,病情变化较快,稍有不甚将会给病人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合理运用中医理论对护理危重病人有极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几年开展运用中医诊法观察护理危重病人的体会报告如下.

  •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

    作者:汪涛;赵英强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 舌诊的辨证论治初探

    作者:宋丽娜;陈桂敏

    舌诊,又称辨舌,是指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舌为心之苗,又与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许多经络相通,使舌与全身形成一个整体,许多内在病变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必形于舌."兹浅析如下,敬请斧正:

  • 中医诊法现代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者:严惠芳;马居里;马永强;杨天成

    中医学从汉代<黄帝内经>问世以降至今,已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对这段历程,如果按照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1962年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来看,可以说已经走过了准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阶段,正面临创新性极差、发展滞后的后科学阶段.此阶段"反常"与"危机"已是客观存在.两种命运并存:一是寿终正寝被淘汰.二是通过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面对发展机遇与困难并存的严峻现实,中医只能毫无犹豫的抓住机遇,发展自我,走出困境,向着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步入更高层次的循环.然而,中医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就必须找准突破口,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突破口,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将是劳而无功.几十年来对中医研究取得过成绩,也有过教训,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深刻的认识到"高楼大厦起于基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对中医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必须从基础开始,其中从中医诊法研究入手,可能也是合理选择之一.笔者现就对中医诊法现代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思路浅谈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中医诊法现代研究进程.

    关键词: 中医诊法 现代研究
  •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作者:黄甡

    黄明志先生生前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疗法治疗遗尿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黄老认为,小儿遗尿的病因重则肺脾肾,久病也可累及于心,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同治.临证以"止遗方"辨证施治;顽固性遗尿则擅用郑颉云老中医之经验方,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多获良效.

  • 中国传统自然观对中医诊法的规定和模塑作用

    作者:刘锐;朱文锋;常存库

    中国传统自然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万物始基的元气本体论;另一方面则是宇宙形式的天人合一论.正是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元气本体论和天人合一论,才使中医学形成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方式和理法方药的独特体系,尤其在中医诊治方法上,也无不富有传统自然观的特质.

  • 据"寸"以推"寸口诊脉法"出现的时限

    作者:张志枫;王兴伊

    "寸"字,东汉许慎解释:"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属皆从寸."[1]

  • 尺肤诊法的演变与发展

    作者:沈思怡;钟燚梦;潘思旭

    研究《内经》及古今的相关文献,初步论述了尺肤诊的演变与发展.《内经》首次记载"诊尺"之法,后世在其基础上演变出"尺肤诊"的概念,但未做充分发展.现代主流观点对尺肤诊的认识颇为狭隘,但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扩展了尺肤诊的内容与运用,挖掘出新的价值.认为继承和发展尺肤诊应当回归经典、结合现代研究,并全方位深入探索.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