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吾尔族麻风病与ABO血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库热西江·托呼提;帕丽旦·库尔班;哈力克·依米提;哈木拉提吾甫尔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麻风病患者与ABO 血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维吾尔族麻风病的患者手术前检查时鉴定ABO血型.结果 56例麻风病患者的ABO 血型分布为A 型16 例,型22 例,O型 13 例,AB型5 例.讨论:维吾尔族麻风病的发病可能与ABO 血型有关,男性多于女性.B型个体易患麻风病的可能.

  • 皮肤麻风病6例临床病理观察及误诊分析

    作者:匡忠生;赖日权;谢宇晖;朱世红;任明能;傅思莹

    目的 探讨皮肤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讨论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并吸取误诊教训.方法 收集皮肤麻风病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HE、免疫组化、抗酸染色及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 6例中除3例因临床及病理特征典型首次活检即被确诊外,其余3例初始均被误诊.1例误诊为皮肤假性淋巴瘤和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 1例误为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误为炎性肉芽肿伴化脓性炎和皮肤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后经多家医院会诊并加做抗酸染色方确诊.结论 麻风病现已较为少见,非典型病例较易误为肿瘤或其他炎性疾病.

  • BCG多克隆抗体对麻风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何桥;潘慧清;马瑞琼;邓晓华;古聪敏;刘燕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多克隆抗体对麻风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经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麻风病患者50例,可疑组24例,治愈复查组49例,对照组21例,采用BCG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各组中的BCG抗原;同时应用抗酸染色对确诊组进行麻风病原菌检查,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结果 BCG阳性检出率确诊组80%(40/50),可疑组54.2%(13/24),治愈复查组16.3%(8/49),对照组9.5%(2/21).确诊组中的抗酸染色阳性病例数为36例,阳性率为72%.另外,分析了确诊组中( )以上的阳性检出率,BCG多克隆抗体检测法为64%(32/50),抗酸染色检测法为48%(24/5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BCG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优于抗酸染色,可用于对麻风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是一项操作简单,敏感性较高的检测项目.

  • 抗麻风免疫中的IL-12初步研究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机体对麻风菌免疫应答的差异产生的麻风病特有的"免疫光谱现象"是麻风病5型分类的基础.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常归为少菌型(paucibacillary leprosy,PB);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和瘤型(LL)归入多菌型(multibacillary leprosy,MB).

  • TLR2及其介导的抗致病性分枝杆菌免疫

    作者:陈小华;翁小满

    结核病和麻风病是主要的致病性分枝杆菌感染疾病.结核和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巨噬细胞首先对它们识别、处理,由此发动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但是,巨噬细胞可对它们表现为"吞而不噬",即这两种细菌可在巨噬细胞内长期存活,而成为持久菌.

  • 雷公藤免疫调节的体外研究

    作者:翁小满;Atkinson S;Gorak-Stolinska P;Dockrell H.M

    目的证实雷公藤能否选择性地抑制LPS、PHA诱导的TNF-α、IFN-γ的产生,以及它抑制TNF-α的免疫学机理. 方法采用健康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培养及ELISA,测量雷公藤甲素抑制由LPS、PHA诱导的TNF-α、IFN-γ的能力;通过对PBMC和单核细胞(monocyte) 的预处理试验,以及其后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研究雷公藤抑制TNF-α的免疫学机理. 结果雷公藤对TNF-α、IFN-γ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对TNF-α的IC50为5~10ng/ml,对IFN-γ的IC50为0.1~1.0ng/ml.PBMC和monocytes试验中,雷公藤的不同预处理后的TNF-α浓度,与流式细胞分析产生效应的CD14+TNF-α+细胞数一致. 结论两种预处理方法提示了不同的临床意义.免疫表现型的分析揭示,雷公藤可能与LPS竞争结合CD14受体.该研究为雷公藤可作为抗炎剂治疗麻风反应提供了基本依据.

  • 麻风病临床及病理特点

    作者:时淑舫;刘金香;周晓鸽;刘健

    目的 探讨各型麻风病的病理及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吸取误诊教训.方法 收集皮肤麻风病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HE、抗酸染色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9例中,根据麻风病的病理分型,表皮出现非浸润带,真皮内是否有神经炎性改变,上皮样肉芽肿或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以及抗酸染色,来区分麻风病的病理分型,易误诊,例如皮炎,皮肤病,Poems病及糖尿病皮肤损害,和过敏性疾病.结论 麻风病现已少见,有些类型及非典型病例易误诊为皮肤病及其它炎性疾病.

  • 天使的情怀--记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刘振华

    作者:杨共玉

    1977年夏天,22岁的姑娘刘振华在济南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院住院处.病房座落在济南西郊腊山脚下,这里远离繁华的都市,荒山连着荒野,唯独没有像样的道路.麻风病房的周边,更是一片凄凉.一条七拐八绕的小河,一道深深的泄洪沟,一片坟地,成为病房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医生护士办公的地方,就像是企业的简易工棚,一排排病房,也显示着年久失修、风雨剥蚀的旧痕.

  • 天使的情怀--记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刘振华

    作者:杨共玉

    1977年夏天,22岁的姑娘刘振华在济南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院住院处.病房座落在济南西郊腊山脚下,这里远离繁华的都市,荒山连着荒野,唯独没有像样的道路.麻风病房的周边,更是一片凄凉.一条七拐八绕的小河,一道深深的泄洪沟,一片坟地,成为病房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医生护士办公的地方,就像是企业的简易工棚,一排排病房,也显示着年久失修、风雨剥蚀的旧痕.

  • 麻风畸残患者术前心态的调查

    作者:严良斌;张国成;钱坚革;徐超广

    目的 了解麻风畸残患者术前的心态及对术后效果的期望.方法 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麻风病防治研究室的调查表,以问卷和面谈的方法对9省(区)拟接受国家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手术矫治项目的 937例麻风畸残者进行调查.结果 麻风畸残患者不配合手术的原因:收费(79.19%)和不了解国家的免费救治政策(64.78%)、害怕手术(48.88%)、对畸残有掩饰心理(46.43%)和担心术后暴露自己的身份(45.57%)、畸残后绝望意念(43.86%)、不了解手术效果(37.46%)、认为畸残是麻风的必然结果(32.98%)和以年龄不适合为由拒绝手术(30.63%).90%以上患者期望术后改善身体功能、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减少帮助量和获得心理稳定,对回归职业的期望值不是很高.结论 手术之前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麻风畸残患者的心理状态非常必要.

    关键词: 麻风病 残疾 心态
  • 麻风病误诊1例/盲肠后隐窝巨大嵌顿疝误诊为阑尾脓肿1例/肺癌皮下转移误诊1例

    作者:

  • 外用维A酸+莫匹罗星治疗复杂性麻风足底溃疡效果观察

    作者:刘军;梁其峰

    足底溃疡是是麻风患者胫后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0%-60%[1],是导致病人畸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麻风足底溃疡的方法很多,如外涂红霉素、聚维酮碘软膏、中草药等,由于麻风溃疡发生原因复杂,很多复杂性溃疡常常久治不愈,临床效果不满意.在麻风病防治十一五规划期间,我们对50例复杂性麻风足底溃疡患者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外用维A酸和莫匹罗星软膏外涂治疗,并与莫匹罗星外涂做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PET/CT误诊麻风病1例

    作者:沈智辉;刘长滨;关志伟;刘亚超

    患者女,46岁,17年前无诱因反复发热,体温高达40℃,四肢多发红斑结节、部分突出体表外,伴胀痛,双手遇冷变紫、苍白,保暖后变红,于当地医院接受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明显下降,结节逐渐缩小、消失,1个月前再次出现反复发热,四肢红斑结节.查体:双上肢及右侧大腿皮下大小不等结节、无红肿压痛.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结核3项呈阳性,免疫印记呈弱阳性.PET/CT:全身皮下弥漫性分布高代谢结节,以四肢近端及背部为著,同机CT示皮下多发大小不等结节,部分突出体表外,考虑淋巴瘤(图1A~1C).

  • 就“Mycobacterium”一词中文译名的商榷

    作者:熊礼宽;杨应周

    科学出版社编的《细菌名称》(1996年,第2版,346页)和《中国防痨杂志》将“Mycobacterium”一词译为“分枝杆菌”;而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1979年,914页)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译为“分支杆菌”。由于不同的杂志采用不同的名词,这样给作者和编者带来一定的麻烦。为了统一这一名词,笔者建议采用“分支杆菌”。  首先,“mycobacteria”一词在“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解释为“any of a genus of nonmotobile aerobic bacteria that are difficult to stain and include numerous saprophytes and the organisms causing tuberculosis and leprosy。即“任何一种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不能运动的需氧菌,包括各种腐生菌和结核病及麻风病的病原体”。  再者,从该细菌的形态观察,该类细菌多数呈短小的杆菌,偶尔呈弯曲的杆菌、有时两条分支杆菌相互粘附一起呈“V、Y”型排列,多条粘附一起呈束状排列,化疗后还可见到似链球菌样、呈串珠状排列。在繁殖过程中,可见分支状(电镜照片略)。  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枝为树枝,具有立体结构,支为河流分支,只具有平面结构。且“支”有同“枝”之义。故笔者建议用“支”比用“枝”好。

  • 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效果分析

    作者:王彦华

    目的:探索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我院78例畸残患者进行观察,通过对病人早期神经炎发现及治疗、自我防护、假肢安装与溃疡防治,有效的防止和减轻了溃疡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结果:凭借康复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举措,患者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治疗前,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康复工作收效良好,通过对麻风病病人完善规范畸残预防和康复护理工作,可以明显提升麻风病病人生存质量和康复水平,临床护理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 母女同患麻风病并误诊情况分析

    作者:钟天荣

    目的:探讨麻风病误诊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分析一对同时患不同类型麻风病母女的临床资料.结果:综合医院皮肤科对本2 例麻风病误诊时间达2 年之久.结论:在当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应提高综合医院皮肤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能力;对确诊麻风病患者,应特别对其密切接触的直系亲属进行全面检查,以期及早发现病人.

    关键词: 母女 麻风病 误诊 分析
  • 感染性疾病与遗传背景

    作者:葛艳玲;朱启镕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人们对疾病研究的重点开始向宿主的遗传背景转移.而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不同个体暴露于同一病原体后的易感性、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等方面均有不同.针对上述现象,研究者们利用基因敲除鼠、基因突变鼠以及转基因鼠等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以研究动物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和抗感染性,证实了宿主的基因因素在抗感染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而对于遗传因素在人类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则比较复杂,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确定危险因素)和遗传学信息(通过家系研究了解研究对象与基因标志物间的联系)来对疾病进行研究.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临床表型、种族差异以及对双胎研究都证实人体的基因型与疾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有关.而极端的例子就是麻风病,因其有极强的家族聚集性,导致在早期人们普遍误认为麻风病是直接由基因突变引起的[2].

  • 麻风病周围神经损害一例临床及病理特征

    作者:张巍;吴中亮;万琪;韩军良;万群;李力

    麻风病是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等组织,可直接影响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导致畸形和残疾.

  • 泉州市4465例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的初步探讨

    作者:陈文金

    近几年来,本地区梅毒发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本院STD门诊从1991年报告首例梅毒以来,至1998年12月已累计报告梅毒4465例,尤其从1995年开始,本院STD门诊发现梅毒就诊人数大幅度上升,年发病人数已占其它性病病种之首,越居淋病之前.与1998年全国麻风病性病控制中心报告的8种性病病例构成中,梅毒居第四位有较大的差距.故及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较大的意义,现将4465例梅毒患者的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 叶干运

    作者:薛大奇

    叶干运(1924-2013),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著名性病、麻风病专家.197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曾任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麻风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中国麻风》杂志主编、中国性学会顾问、《中国性科学》杂志顾问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国际麻风学会理事等职.叶干运还是第五届江苏省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键词: 性病 麻风病
972 条记录 4/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