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浙江省麻风治愈者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姚敏;孔文明;吴李梅;费丽娟

    目的 了解当前浙江省麻风治愈者生活和健康现状.方法 对浙江省登记在册的麻风治愈者进行人户调查,并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 19.0软件,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4 026例麻风治愈者中,男女比例为2.68∶1,平均年龄(69.90±10.65)岁.麻风治愈者以少菌型为主,2 521例(62.62%);畸残1 944例(48.29%).生活能自理者3 758例(93.34%),失去劳动能力者872例(21.66%),麻风畸残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低于非麻风畸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478、140.741,P=0.0001、0.000).家庭人均年收入集中在5 000~10 000元,麻风畸残者中高收入者所占比例低于非麻风畸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2.412,P=0.000).医疗保险以农保为主,慢性病患病率达59.89%.结论 浙江省麻风治愈者生存状况堪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关注此弱势群体,尤其是对于麻风治愈畸残者,应从畸残康复、生活救助、消除歧视等方面人手,提高其生存质量.

  • 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在早期发现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沈云良;吴李梅;孔文明;费丽娟

    目的 探索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早期发现方法和防治模式.方法 根据浙江省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运行前后新发现麻风病患者的平均延迟期、Ⅱ级畸残率、误诊率和发现方式等指标,分析评价监测系统在早期发现工作中的作用.结果 监测系统运行后,综合性医疗机构发现并确诊的病例增加(x2=26.13,P<0.05),新发现患者的平均延迟期从37.34个月缩短至17.89个月,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级畸残率从28.38% (21/74)降至12.50%(8/64)(Z=-6.44,P<0.05);确诊病例的误诊率从79.73% (59/74)降至26.56% (17/64)(x2=39.21,P<0.05),平均误诊次数从2.6次降至0.8次.结论 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有利于早期发现病例,降低Ⅱ级畸残的发生率,是适合在低流行状态下推广实施的防治新模式.

  • 衢州市麻风病可疑症状“二级转诊”模式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郑灿杰;来时明;邓小雁;占炳东;曹国平;沈云良;吴李梅

    目的 探讨建立衢州地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模式.方法 以基层医疗为根基,以11条可疑症状为线索,以可疑初筛机构为支撑,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纽带,建立麻风可疑症状“二级转诊”防治模式.结果 建立了衢州市麻风病可疑症状转诊“二级转诊”模式,2012-2015年全市共转诊麻风可疑症状患者526例,发现2例麻风患者,病期均在6个月内,无畸残.结论 衢州市麻风病可疑症状“二级转诊”模式运行状况良好,能早期发现麻风患者,降低畸残率,社会效益较好,适宜推广.

  • 广东省揭阳市区1956-200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林雁嘉;蔡林河;夏枫茂;林斌;姚少莲;黄通良

    目的 研究揭阳市区麻风病流行病学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 对揭阳市区1956-2000年麻风病流行疫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历年发现病人808例,其中少菌型(PB)616例,占76.2%,多菌型(MB)192例,占23.8%,少菌型与多菌型相比为3.21:1.患病率从高年份1965年的1.756‰下降至1999年的0.005‰,发病率由1958年的21.05/10万降至近5年(1995-1999年)的平均0.17/10万.结论 广东省揭阳市区麻风病流行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 慈溪市 1996-2005 年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作者:虞建锋;施南峰;沈雪飞

    慈溪市属麻风病低流行区,1995 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目标.为探讨在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流行规律和特征,为彻底消灭麻风病提供科学依据,现将 1996-2005 年新发病例分析如下.

  • 全球麻风病控制策略述评与展望

    作者:王景权;吴李梅;谭又吉;张国成

    2012年全球新发现麻风病患者232 857例,发病率为4.00/10万,继续呈现从2005年以来的平台现象,全球现有300多万麻风病残疾者有待康复,麻风病的社会歧视排斥等问题加剧了全球解决麻风病问题的难度.本课题组对当前全球基本的控制策略以及部分有待调整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述评,并对今后麻风病控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本课题组认为,在当前麻风病防治资源减少及政治承诺降低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终消灭麻风病的远景目标,需要对当前全球麻风病控制的部分策略进行调整.在控制目标上,应该在扩大重视残疾预防导向基础上,强调加强麻风病的消除;在控制手段上,应推广化学预防和主动发现措施,终结控制停滞不前的局面;在控制动力上,除高度重视政治意愿主导作用外,吸取麻风病受累者组织和被忽视的热带病相关防治资源以及麻风病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是新的方向.

  • 果洛州传染病防治新概况

    作者:南忠

    20世纪60年代,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下,随着卫生防疫机构的建立健全,青海省果洛州实施了以疫情报告与管理为中心,并对重点疾病作了流行病学调查,使甲、乙类传染病的总报告发病率在1981~1989年为1.27/10万,达到高峰年后开始平稳下降,死亡率也相应逐年减少.我州的疾病控制对策以急性传染病、地方病为重点,防治天花、淋病、梅毒、人间布氏杆菌病鼠疫、麻疹、百日咳等高发病率、高亡率的传染病,目的在于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1954~1966年对天花、淋病、梅毒、麻风病普查普治,实现了1966年基本消灭天花和性病的目标,控制了麻风病的传播与流行;1967~1979年,以人间布氏杆菌病、鼠疫采取"三普”疫原检索、疫区监测与管理,使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病种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90年代鼠疫和布氏杆菌病无病例报告;1980~1999年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目标的麻疹、百咳、破伤风、结核病等重点疾病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建立监测网点,同时对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高发病率死亡率的肠道传染病实施饮食卫生监监测,普及卫生常识.当前我州传染病可分为下列4种情况:

  • 麻风病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潘美儿;王景权;沈建平;严良斌

    尽管麻风病联合化疗广泛得到实施,全世界每年仍有20余万麻风新病例发生,约1/3新患者可能发生各种神经损害和残疾并发症,要达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依然是个巨大挑战.近年来,降低麻风病新病例的2级残疾率成为麻风病控制的重要目标,麻风病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的结合程度进一步深化,被动发现逐渐成为麻风病例发现的主要形式,麻风病化疗疗程在进一步缩短,麻风反应和残疾预防控制在麻风病防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对麻风病受累者的全面康复成为麻风病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作者对近来国内外麻风病防治的相关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麻风病的发现、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提出了导向性建议,目的是为消除麻风病危害的实践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 麻风病 防治 研究 进展
  • 麻风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麻风病知识及医源性歧视问题的研究

    作者:严丽英;潘美儿;王景权;吴李梅;许亚平;汪萌萌

    目的 调查麻风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认知现状与各种医源性歧视的形式、水平,探讨减少和消除医务人员对麻风病医源性歧视的方法.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内部分麻风病病防治机构共77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麻风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麻风病基本知识水平范围0~10分,平均得分(5.82±2.32)分,处于中等水平.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近5年内接受过麻风病知识培训的占79.22%,在麻风病的诊断标准及麻风病和麻风反应的治疗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在医疗活动中接触麻风病人时觉得害怕和恐惧的占5.19%(4/77),有些害怕者占23.38%(18/77),不害怕者71.43%(55/77);麻风病防治机构较常见的医源性歧视形式分别为:后给病人辅助检查(79.22%),隔离或特别对待病人(70.13%),麻风服务后特别消毒处理(68.83%),后治疗处理病人(67.53%),透露病情给家人同事(53.25%),而接待病人不主动(23.38%)或推诿病人(18.18%)的情况较少;40.26%的医务人员认为解决麻风病医源性歧视的首要方法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结论 麻风病防治机构的医务人员中对麻风病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加强对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是解决麻风病医源性歧视的有效方法.

  • 麻风与麻风问题探讨

    作者:梁永奎;周健;马璐

    麻风病在贵阳市长期处于中流行状态(0.71%o),1983年该市接受WHO提供的联合化疗方案(MDT)后,流行趋势迅速下降到低流行状态,并持续下降(1996年为0.03‰,2000年为0.008‰).在全市10个区、县(市)中6个达到基本消灭部颁标准并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 麻风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其多个患者家庭内传播的研究

    作者:刘健;王峥;温艳;田秀君;陈小华;李桓英;翁小满

    目的 探讨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内采用多位点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分析(MLVA)对麻风菌基因分型,以评价麻风病传播链.方法 从云南省丘北县2002-2006年收集的患者皮损中提取麻风菌DNA,采用AC9、6-7,GTA9,AT17,AC8a,AT15,AT18七个VNTR位点的MLVA基因分型,观察不同基因型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开展传播链的研究.结果 (1)系统发育树分析揭示: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的变化,可分为GTA9位点为9,11-13,15-26,>26的A、B、C、D和E菌株.A菌株的GTA9等位基因型均为9,命名为A株.A株聚集分布在该县的北部,B株聚集分布在西北部,但C、D和E菌株基因型多变,散在分布.(2)该县北、西北部的5个高发家庭内的菌株为相同的A株.同一高发家庭内的患者,其菌株VNTR基因型一致或相似,但其他高发家庭之间的菌株基因型不相同.(3)在总菌株中,A菌株占有较高比例,且地理分布聚集,近期仍在传播.结论 无论从家庭内或较小区域内收集菌株的分型结果显示,VNTR基因分型适合麻风菌分型和短传播链的研究.优势菌株或聚集株均为高发家系中发现的,因此推测高发家系可能作为乡村中的麻风菌的疫源和传染源.但需要较长时期证实A菌株是否为优势株.

  • 利用Excel预测麻风病的发病趋势

    作者:赵进;磨良群

    Excel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笔者利用Excel预测麻风病的发病率,效果很好,操作简便.

  • 浙江省麻风休养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卜煜锋;张晓海;王景权;张洪涛;严丽英;尤卫平

    浙江省于1995年通过卫生部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但目前还有近370名治愈残疾者寄养在省内各地的麻风院或村中(即麻风休养员).浙江省皮肤病医院麻风病区共有休养员120余人,约占全省休养员的1/3.麻风休养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都反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现有资料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该群体Hp现时感染的情况及相关流行特点,于2007年8-12月开展此项调查.

  • 城市流动人口中确诊麻风病一例报告

    作者:徐志鑫;马树波;唐雅清

    患者男性,49岁,出生地重庆市乌山县.该患者自1991年外出打工,1998年自觉"足底痒痛",1999年病情加重,上述症状发展至"两腿膝盖以上".6年间曾四处求医,均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2002年曾在重庆市某医院被诊断为"荨麻疹",用药后疗效不明显.

  • 与麻风病相关的人体易感基因多态性及研究进展

    作者:翁小满;王福生

    麻风病是由细胞内寄生的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现认为,除了环境因素之外,麻风病的发病和临床结局主要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应能力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国内外已经对病菌本身和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宿主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刚开始.早已观察到下列现象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有密切的关系.如:大多数感染麻风菌的人并非患病;麻风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同一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患病率不等;家庭分离被证实, 即子代患病并非是随机的;在患病子代中,麻风两级(LL、TT)分布也并非是随机的;患者不可能因环境因素从一极转变为另一极,如从TT-LL或LL-TT等.在印度对患有麻风病的35对孪生子调查,发现在23对同卵双生子中,多数患者患同型别的麻风(17/19);而在12对异卵双生子中,患麻风病少,仅两对,而且型别各异[1].这提示麻风病具有遗传易感性.换言之,这种差异可能在较大程度上,由宿主遗传因素决定的,但相关的机理至今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麻风病免疫遗传学已从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发展至多学科的、采用全基因扫瞄及基因多态性分析[2-4].

  • 开展消除麻风运动的方法和效果评价

    作者:沈建平;李文忠;严良斌;余美文;何新国;潘良德;魏中和;戴潜雄;谢根清;张仁群;邱英群;陈庆珑;刘圣越

    为加快我国基本消灭麻风病,在湖南省桑植县和永顺县、江西省崇义县和上犹县开展了消除麻风运动(LEC).主要方法为依靠当地政府支持,召开各乡镇领导、各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工作会议,举办培训班,进行工作动员和布置.

  • 中国1949-2007年消除麻风病的历程及其流行特征

    作者:沈建平;张国成;陈祥生;周敏;余美文;严良斌

    目的 分析中国50多年麻风病防治进程中的一些流行病学规律和特征,为加快彻底消除麻风病提供经验.方法 利用全国麻风疫情监测系统,获得每年由基层防治机构,上报的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结果 1949-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麻风病患者487 900例.发现率从高1958年的5.56/10万下降到2007年的0.12/10万.患者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自治区)气候温暖湿润且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经过50多年的积极防治,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麻风病的发现率下降幅度较大,而西部和西南省份下降幅度缓慢.每年复发病例数与新发现病例数的比从1960年代的1:139上升到1980年代后的1:10左右.儿童麻风病发现比例从1968年以后到现在一直波动在3%~4%.近20年新发病例皮肤查菌阳性率不断上升,2级畸残率波动在20%以上.在东部省份新诊断的病例中,已经含有一些从西南省份迁入或以后发病的患者.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持久的积极防治,麻风病的流行会逐渐缓慢下降,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重大事件作为负面因素会引起病例发现趋势的波动.

  • 中国丝虫病防治成就

    作者:孙德建

    丝虫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疟疾、血吸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等6种危害人类严重的热带病之一.全球现有73个国家和地区有淋巴丝虫病流行,共有病人1.19亿.淋巴丝虫病虽一般不直接致人死亡,但其引起的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和反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系统炎症可使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第二大致残病因.

  • 把爱献给祖国和人民--访我国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教授

    作者:冯薇

    没见到李桓英教授时,记者内心深处对这位几十年一直坚守在防治麻风病一线的女专家怀着一丝好奇,尽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麻风病的研究已有较明确的认识,早已不像初接触这一疾病时那样恐惧.但是,麻风病毕竟是一种能使人致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长年与这种疾病打交道,尤其是防治工作需经常深入经济、交通等均不发达的偏僻农村,可以想见,专业从事这一疾病防治工作的人们该需要怎样的毅力和付出啊,更何况李桓英教授是一个放弃了国外优裕生活,毅然回国的人.

  • 宁明县麻风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探讨

    作者:李智

    目的 了解宁明县麻风病流行现状,探讨有效的麻风病防控对策.方法 对宁明县1976~2011 年间发现的116 例麻风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76~2011 年间宁明县共发现116 例麻风病病例,麻风病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1981~1985 年间发病率高,共36 例患者,占31%.116 例麻风病病例中,男性89 例(76%),女性27 例(24%).36~45 岁人群发病率高,病例以农民居多,共68 例,占58.6%.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发现51 例(44%),门诊被动发现31 例(27%),患者主动自报或家属上报34 例(29%).116 例麻风病患者中,治愈101 例,治愈率为87.0%,复发12 例,复发率为10.3%,3 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2.7%.结论 宁明县目前麻风病的发病率较低,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麻风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入,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麻风病高发地区的监测和调查,主动发现病人,努力将麻风病的发病率控制在理想的范围.

972 条记录 3/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