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6层螺旋CT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波红;张任华;侯海文;龙江涛;彭丹丹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 T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以期提高肺动脉造影(CTPA)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测试扫描和传统扫描各50例C T PA,所有扫描重建图像传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并分别由3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别统计优、良、可、差。结果:测试扫描:优90%、良6%、可4%、差0%;传统扫描:优62%、良12%、可22%、差4%。结论:应用测试扫描技术进行16层螺旋C T肺动脉成像所得诊断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扫描,有助于放射诊断及治疗。

  • 亚秒级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

    作者:李永忠;李坤成;刘健

    目的评价亚秒级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的能力及分析不同观察者间评阅图像的变异程度.方法对20名非胸肺和肺动脉疾病临床患者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进行回顾性研究,共分析400个段动脉和800个亚段肺动脉.由两名具有不同临床经验的放射医师分别阅读图像,测量主肺动脉强化程度,记录显示清晰的段与亚段肺动脉,评价其显示情况,分析不同医师所得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5%的肺段动脉和77.5%亚段肺动脉显示清晰,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0.68).主肺动脉平均CT值为278±30Hu.结论亚秒级螺旋CTPA能清晰显示段与亚段肺动脉,可用于外周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

  • 16层螺旋CT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波红;张任华;侯海文;龙江涛;彭丹丹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以期提高肺动脉造影(CTPA)的图像质量.方法 应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测试扫描和传统扫描各50例CTPA,所有扫描重建图像传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并分别由3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别统计优、良、可、差.结果 测试扫描:优90%,良6%,可4%,差0%;传统扫描:优62%,良12%,可22%,差4%.结论 应用测试扫描技术进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所得诊断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扫描,有助于放射诊断及治疗.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报告

    作者:杨燕;李素亭

    患儿,女,6岁.因口唇青紫10余天于1999年8月18日入院.查体仅示口唇青紫,颜面、耳廓、手掌均未见毛细血管扩张.UCG示右肺动脉分支内血流信号较弱,左房内径正常高限.外科行右心导管+肺动脉造影术示右室及肺动脉压力正常高限,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远端血管增多、增粗,初步考虑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000年10月31日因6d内呕血3次,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再次入院.

  • 美国不同时期肺栓塞的发病变化提供了当前对肺栓塞过度诊断的证据

    作者:Wiener R S;Schwartz L M;Woloshin S;罗勇

    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术(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虽然该项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正确率非常高,但是由于该项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过于敏感,是否会发现一些临床上并无太大意义的肺栓子,而导致临床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呢?Wiener博士为此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美国国内住院患者死亡病因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运用CTPA诊断技术对美国肺栓塞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并发症的影响.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8年(CTPA尚未应用于临床)、第二阶段为1998-2006年(临床已应用CTPA诊断肺栓塞).结果发现第一阶段每年肺栓塞的发病率并未发生改变(从58.8/10万上升至62.3/10万,平均年上升率为0.5%,P =0.64),而第二阶段肺栓塞发病率大幅上升(从62.3/10万大幅上升至112.3/10万,年上升率7.1%,P <0.001).

  • 肺动脉栓塞MSCT诊断探讨

    作者:张俊仁;张世峰;景健;杨育同

    目的:分析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讨论MSCT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17例肺动脉栓塞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共计91支受累,直接征象显示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部分显示间接征象。结论:MS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可靠、无创、便捷,可以作为肺动脉栓塞首选检查方法。

  • 介入栓塞技术制作猪急性亚段肺动脉栓塞模型

    作者:蒋燕妮;王德杭;俞同福;杨正强;刘圣;周春高

    目的通过家猪急性亚段肺动脉栓塞模型的制备并与DSA介导下肺动脉造影(DSAPA)和增强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及肺动脉血管铸型标本的对照研究,验证介入栓塞技术制作亚段肺动脉栓塞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5头家猪经右侧颈外静脉注入若干聚氯乙烯(PVC)栓塞剂(直径2~3 mm),栓塞前后分别做DSAPA和CTPA.栓塞成功后24 h内处死动物,取出完整猪肺组织.经肺动脉主干注入适量铸型剂(32.8%树脂溶液)行血管铸型.结果亚段肺动脉栓塞,在DSAPA图像上表现为相应区域的肺动脉分支数减少;在CTPA图像上表现为相应肺动脉内的充盈缺损;血管铸型标本相可见相应肺动脉内有栓塞剂,远端分支中断.结论介入栓塞技术制作猪急性亚段肺动脉栓塞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栓塞可靠,创伤小,易存活等优点,为亚段肺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

  • 胸痛咳血 原来是避孕药惹的祸

    作者:

    江苏无锡 张女士近日,31岁的张女士常常发热、胸痛,甚至有一次咳出了血!医院呼吸科的胸部CT肺动脉造影术显示:咳血是由其左肺动脉分支空间栓塞形成,考虑是肺栓塞.但患者否认近期有长途旅行、手术、骨折、肿瘤等高危因素,再次了解,才知道原来该患者近两个月在服用避孕药.

  • 急性肺动脉栓塞38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乐贵;徐显;李继法;林李;周克

    目的:加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认识,提高临床对APE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住院的38例APE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等情况.结果:APE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为57.9%,联合D-二聚体、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可以确诊APE,溶栓、抗凝是有效的治疗措施.结论:APE存在较高的误诊率,临床上应注意其发病诱因,提高诊断思维,重视辅助检查,诊断明确者及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 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畸形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凤永;王志军;高育(王敖)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经导管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安全性和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10例PAVMs患者进行了经导管栓塞治疗,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12岁(6个月~28岁),均为先天性.临床表现有紫绀和杵状指/趾7例,劳力性呼吸困难6例,胸部血管杂音4例,咯血2例和心功能不全2例.栓塞时用微型钢丝圈2例,普通钢丝圈8例. 结果 PAVMs病灶为多发性7例,单发性3例.10例共做栓塞治疗12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结束时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单发病灶完全消失,多发病灶者主要异常血管不再显影.术后血氧饱和度从平均78%增至96%.2例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术后症状消失;胸部血管杂音消失.术后出现轻微胸痛5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1例术后2个月死于栓塞肺叶肺梗死继发化脓性感染.9例随访18个月~9年,一般情况良好,日常生活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除2例弥漫型动静脉畸形血氧饱和度持续在85%~90%外,其余缺氧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PAVMs的安全、有效方法.

  •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靳秀丽;蒋世明;贾敏;刘芳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多层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征象.结果 23例PE病例中,中央型PE 13例,周围型PE 10例,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决状附壁样缺损,周国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E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肺动脉造影结合心电门控技术评价急性肺栓塞患者右室功能

    作者:李扬;唐亮;张琳焓;肖喜刚;米娜;王宇霞

    目的 应用CT肺动脉造影(CTPA)结合心电门控技术评价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右室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应用256层CT对34例临床可疑APE患者行CTPA结合心电门控检查,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10)岁.对照组16例,栓塞组18例,分别采用Simpson法和Segmentation法测量对照组和栓塞组的右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P<0.05被认为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按对照组、栓塞组分组,对Simpson法和Segmentation法测得的右室功能参数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按Simpson法、Segmentation法分组,将对照组右室功能参数和栓塞组右室功能参数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无论使用Simpson法还是使用Segmentation法,对照组和栓塞组的右室功能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栓塞组右室的EDV和ESV均大于对照组,而SV和EF则均小于对照组;无论是测量对照组的右室功能参数还是测量栓塞组的右室功能参数,Simpson法和Segmentation法2种方法的测量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相关性较高(r=0.63~0.98).结论 CTPA结合心电门控技术在确诊APE的同时,可以直接分析并评价APE患者右室功能的改变情况;同时,256层CT提供的Simpson法和Segmentation法2种方法在测量右室功能方面相关性较高.

  • 能谱 CT 容积螺旋穿梭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周悦;高剑波;周志刚;张永高;董军强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 CT 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AVM 患者(A 组)的影像资料,采用 VHS 行肺血管 CTA 成像(CTPA),获得4个不同时相的图像,选取佳时相。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 CTPA(B 组)资料,使用常规智能触发扫描。对比2组肺动脉主干的强化程度,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A 组4个时相被选取为佳时相比例为:15.38%(2/13)、46.15%(6/13)、30.77%(4/13)、7.7%(1/13)。A 组主肺动脉佳时相平均 CT 值约为(329.21±41.63)HU,B 组为(281.74±49.83)HU,组间平均 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89)。A 组主肺动脉强化>300 HU 的满意率高于 B 组(P =0.000)。主肺动脉水平、叶肺动脉水平及段及段以下分支水平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 DLP 平均为(715.54±195.37)mGy/cm,B 组 DLP 平均为(558.36±186.81)mGy/cm。2组比较DL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737,P =0.068)。结论能谱 CT VHS 在图像质量及血管的强化程度上优于常规方法,能够减少患者因个体循环能力差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成功率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