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眶额区癫痫——有待深入研究的癫痫类型

    作者:王薇薇;吴逊

    眶额区位于双侧额叶下方前颅凹中,嗅束将直回与其他脑回分开.眶额区本身在各脑回间,以及与额叶凸面及内侧面,颞叶有广泛的联系.眶额区起源的癫痫少见.发作开始均先出现动作停止、无反应及茫然,而后根据扩布的不同出现:嗅觉异常、过度运动、头眼偏向同侧或对侧、重复动作等运动症状、自主神经症状,还可以有难以确定的感觉异常、发笑、似曾相识、视幻觉、自动症.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额叶型、颞叶型及额颞叶型.头皮脑电图很难提供有定位价值的异常,常为额颞叶甚至双侧额颞叶异常.深部电极尤其是立体脑电图有定侧定位价值.眶额区癫痫几乎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应以外科治疗为主.

  • 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韩烨;符娜;秦炯

    脑电图(EEG)是新生儿惊厥的重要检测手段.新生儿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与之相应;EEG表现为与受孕龄相关的动态变化.应避免将与发育成熟度相关的波形误认为痫性电活动.新生儿惊厥的EEG异常包括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异常,发作间期背景活动是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确定某种波形是否为发作期放电时,应结合其出现的部位、频率、形态等特征综合判断.

    关键词: 新生儿 惊厥 脑电图
  • 线粒体病与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夏鑫;赵秀鹤

    线粒体病是指由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或核DNA(nuclear DNA,nDNA)缺陷引起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癫痫发作是线粒体病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线粒体病中癫痫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迄今为止广为接受的机制包括离子机制、神经递质机制、氧化应激损伤和能量机制等;反之,癫痫反复发作可加重线粒体损伤,形成线粒体病-癫痫发作之间的恶性循环.在线粒体病中,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均有可能发生,甚至可能是各种癫痫发作类型的组合.线粒体病患者的脑电图多数可出现异常,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或癫痫样放电.现文章旨在结合文献分析常见线粒体病中癫痫发作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深入理解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线粒体病的癫痫发作特性,为临床诊治伴癫痫发作的线粒体病提供更好的方向.

  • 脑电图在克雅氏病中特征及诊断价值

    作者:康慧聪;李存;习新聪;朱遂强

    脑电图(EEG)是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反应了不同疾病阶段非特异性脑功能改变及特征性异常.CJD的EEG改变随病程阶段而变化,早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弥漫性慢波及额部节律性δ活动,中期则出现特征性的周期性尖慢复合波(Periodic sharp wave complexes,PSWC),至晚期则再次呈现非典型特征表现为类似昏迷状态的慢波及低电压活动.因此具有诊断价值的PSWC与检测时间密切相关,其敏感性一般但特异性较高,特别是对散发性CJD (Sporadic CJD,sCJD),与朊蛋白基因129密码子的多态性相关,都见于MM及MV型患者.遗传性CJD中PSWC仅见于10%患者,医源性CJD中PSWC与接触部位明确相关,变异性CJD中无PSWC报道.总体而言EEG是CJD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准,且可从一定程度上提示疾病的临床分期,对疑诊CJD的患者定期复查监测至关重要.

  • 灰质异位与癫痫发作

    作者:邓馨;王薇薇;吴逊

    灰质异位在药物难治性癫痫中并非少见,是胚胎发育阶段神经元移行障碍导致的大脑畸形之一,其主要原因有遗传因素(常见的是FLNA基因突变)、肌动蛋白缺乏及母亲在妊娠期接受X线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灰质异位癫痫发作的机制尚不完全了解,据颅内电极尤其是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研究发现,发作多起源于异位灰质及相关皮质两者,少数起源于异位灰质或大脑皮质.灰质异位的诊断主要依据为在大脑内有与大脑皮质信号一致的结节、团块或与皮质平行的带状异常.对于合并癫痫发作者头皮脑电图意义不大,颅内电极尤其是SEEG可以发现发作的起源、异位灰质与大脑皮质的关系,以及异常网络间的联系,所以SEEG是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灰质异位合并的癫痫,绝大多数为药物难治性患者,在SEEG指导下的外科治疗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疗效.

  • 自身免疫性脑炎癫痫发作类型及脑电图特点分析

    作者:余金蓓;王赞;林卫红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2014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共15例,详细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癫痫发作类型、辅助检查及脑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男5例,女10例,发病年龄19~75岁.临床诊断抗NMDA受体脑炎8例,LGI1受体脑炎5例,抗Hu抗体脑炎2例.①抗NMDA受体脑炎:有7例出现癫痫发作,发作类型包括:单纯及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继发全面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3例脑电图出现极度δ刷.②LGI1受体脑炎:2例出现癫痫发作,4例出现面-臂肌张力障碍样发作(Faciobrachial dystonicseizures,FBDS).脑电图双侧颞区较多尖慢波及不规则δ波活动3例,监测到临床及脑电发作1例,2例监测到FBDS,但相应脑电未见明显异常.③抗Hu抗体脑炎:1例出现癫痫发作,脑电图表现为双侧颞区大量尖慢波及不规则δ波;另1例脑电图表现为双颞区尖慢波.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可出现各种类型癫痫发作及非惊厥持续状态,发作间期极度δ刷为较特异表现,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LGI1受体脑炎痫性发作特点为FBDS,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Hu抗体脑炎病变多系统弥漫分布,临床表现多样,可伴有癫痫发作,发作类型无特异性,脑电可有边缘系统的慢波及尖慢波异常.

  • 伴癫痫发作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

    作者:虞雄鹰;易招师;查剑;吴华平;李小燕;陈勇;钟建民

    目的 探讨伴有癫痫发作的结节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儿的临床、影像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合并癫痫发作的TSC住院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整理和分析其临床和EEG特征.结果 26例患儿21例有皮肤病变,占80.77%,色素脱落斑10例,咖啡牛奶斑7例,颜面部纤维瘤4例,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例(30.77%)癫痫发作表现为痉挛发作,其中3例病初有部分性发作;10例(38.46%)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5例(19.23%)为部分泛化全面发作;2例(7.69%)为强直-阵挛发作;1例(3.85%)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痉挛发作组较其他发作组癫痫发作年龄小(t=2.143,P =0.042).EEG监测发现7例(26.92%)呈高度失律背景活动,11例(42.31%)为局灶放电,5例为多灶放电,2例背景活动慢,1例基本正常;头颅影像学发现侧脑室下结节为多见,共25例,占96.15%.结论 TSC患儿临床表现和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具有一定年龄依赖性,加强对不同年龄TSC临床特征和相关风险因素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

  •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

    作者:韩涛;苏磊;臧轲君;杨雪;王胜军;赵秀鹤;曹丽丽;迟兆富;刘学伍

    目的 报道两个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患者家系及一例散发患者,探讨其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家系中的先证者、患者及散发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影像学、视频脑电及同步肌电监测.结果 第一个家系共27位成员,其中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另一个家系共20位成员,其中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患者4例(男2例,女2例).另一例为女性患者,散发发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阵挛、癫痫、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表现.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均可见全面性棘慢、多棘慢复合波发放,有时以双侧中央、顶、额区著;发作期同时存在相应的肌阵挛性肌肉收缩性肌电改变,发作间期EEG有时可见双侧中央、顶、额区同步及异步出现的低至中波幅棘慢、尖慢及多棘慢复合波.3例皮肤肌肉病理未见异常.结论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改变,长时程视频脑电图加同步肌电监测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该病可家族性起病,也可散发.皮肤和肌肉病理可正常.

  • Wistar乳鼠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模型的脑电图及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作者:郭韬;陈尧;武江

    目的 应用液氮冷冻方法建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Wistar乳鼠模型.分析FCD模型的脑电图(EEG)及核磁共振(MRI)特点,为进一步探讨人类FCD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 取Wistar孕鼠产后1d乳鼠70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10).液氮冷冻新生Wistar乳鼠大脑皮层,实验组依据冷冻时间不同分为30、60和90 s组3个实验亚组(n=20).第8周监测实验动物发作间期EEG并行头颅MRI检查,之后Wistar乳鼠脑组织灌注取材,行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 实验组乳鼠EEG癫痫样放电率平均为41.6%,可见棘波、棘慢波频繁发放;MRI阳性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脑组织切片HE染色见大脑皮层层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紊乱,存在形态异常神经元和气球样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实验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液氮冷冻Wistar乳鼠大脑皮层方法可成功建立FCDⅢd型动物模型,呈特异性的EEG及MRI表现,对诊断与治疗人类FCD具有重要价值.

  • 自身免疫性脑炎脑电图及诱发电位特点——附8例病例报告

    作者:刘洁;罗向东;陈杰;余能伟;梁益;杨艳萍;杜沛珊;易刚;李晓佳;黄斌;孙红斌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改变,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2014年6月18日-2016年6月18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例自身免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均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做相关抗体的测定;患者至少做2次以上常规EEG和(或)视频脑电图(VEEG),1次以上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上肢S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检查.患者出院后对其临床症状、EEG进行随访,对诱发电位有异常的患者进行关注.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发热头痛、严重者意识障碍和通气功能下降;8例患者中5例为抗NMDA-R脑炎,2例为抗GABAB-R脑炎,1例是两者均为阳性.抗NMDA-R脑炎的EEG:2例患者病程早期(10 d)出现β波,中期(20 d)出现δ波,在此波上叠加快波,呈现δ刷,2例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头颅核磁共振(MRI)阴性,治疗以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使用血浆置换疗法,临床预后良好;另2例可见散在的尖波和尖慢波,病情好转,EEG也有好转;1例EEG为正常,使用激素冲击治疗,临床预后好.抗GABAB-R脑炎:1例以慢波为主,治疗以激素冲击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EEG恢复正常,临床预后好;另1例表现α波泛化,尤其在额区也出现α波,患者放弃治疗.抗NMDA-R和GABABR均为阳性患者,EEG表现慢波,病情好转,EEG好转.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中大部分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异常:波幅的改变,潜伏期轻度延长,异常患者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均为正常.结论 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EEG表现不尽一致,不同的病程阶段有相应的改变,EEG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早期EEG有快波出现且临床疑诊脑炎时,应及时筛查血与脑脊液的NMDA-R抗体;EEG出现α波泛化,需注意GABAB-R抗体的筛查.部分患者诱发电位改变在波幅和潜伏期轻度延长,出院3个月复查大部分恢复正常.由于病例数较少,诱发电位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的改变需进一步研究.

  • 脑电图在急性高原病中的分布特征及预警探讨

    作者:赵玉华;扎西措姆;郝渝;张亚龙;张涛;杨丽;次旦卓嘎;米玛顿珠;丁志杰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在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中的分布特征及预警作用.方法 以2016年9-10月进藏人员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对象280名,采取集中流程式方法采集基本数据,由培训后的调查人员分工进行一般情况、路易斯湖评分、人机对话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定、EEG采集等,随访3个月.结果 AMS患者94例,发病率为33%,其中中/重度21例(22.34%),发病率为0.36%;轻度73例(77.66%),发病率为26.67%;EEG异常检出率为7.9% (22/280),均为轻度异常EEG,正常无反应人群中EEG异常检查率为8.6% (16/186),轻度AMS中异常检出3例(4.1%),中/重AMS中异常检出3例(14.3%),EEG在轻度和中/重度AMS异常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纳入人员进行随访3个月无人发生重度高原病.结论 AMS中EEG主要表现为d节律不规则、不稳定,调节,调幅不佳;或两侧半球波幅差超过50%抑或δ活动轻度增多.在重度AMS中EEG异常检出率增加,提示其对AMS反应具有一定的判定作用.

  • 儿童晚发型癫痫性痉挛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

    作者:罗序峰;张胜;朱建萍;谢惠源;刘楠;周涛;付四毛

    目的 探讨儿童晚发型癫痫性痉挛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2010年6月-2015年8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的13例临床诊断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随访及结果.结果 13例入组患儿,其中男9例,女4例,起病年龄为1岁3个月~5岁7个月,病程1年3个月~4年8个月.7例有明确的病因(53.8%),其中2例明确病毒性脑炎,3例娩出时窒息、缺氧,1例新生儿期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诊断甲基丙二酸血症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余6例未明确病因.痉挛发作仍为主要的发作类型,7例合并部分性起源发作,发作以清醒期及醒睡期为著.但易与其他的发作类型并存.发作期EEG为广泛性中-高波幅慢波、尖慢波阵发,复合或不复合低波幅快波,有时伴阵发后电压衰减数秒,成串或孤立性出现.同步双侧三角肌肌电监测可见双侧或单侧同步肌电爆发1~2s.间歇期EEG为多灶和广泛性放电,仍以尖(棘)慢波连续发放为主.治疗:所有患儿均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或甲基强的松龙免疫调控治疗,3例行生酮饮食治疗.同时根据病情选择丙戊酸、托吡酯、氯硝西泮、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抗广谱抗癫痫药物(AEDs),13例患儿均采取联合用药方式.预后:13例患儿运用ACTH或甲基强的松龙免疫调控疗程结束后发作减少或控制,随访3 ~12个月出现临床发作控制不良;3例生酮饮食治疗(现已持续1年3个月~2年5个月),其中1例发作控制、智力改善明显;另2例发作次数减少,智力水平明显改善.结论 围产期因素与某些后天获得性脑损伤是儿童晚发型癫痫性痉挛为常见的致病病因.发作以痉挛发作为主,与其他发作形式并存.EEG无典型高度失律表现,同步肌电监测可见双侧或单侧同步肌电爆发.对各种AEDs治疗效果欠佳,绝大多数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生酮饮食治疗或许是一个相对好的选择.

  • 儿童伴不典型失神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

    作者:贾桂娟;李保敏;雷革非;孙若鹏

    目的 探讨儿童不典型失神的电-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及住院的43例伴有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患儿男24例,女19例,平均5.43岁;起病年龄1岁8个月~10岁3个月不等.43例患儿均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18例未见明确异常,25例MRI存在异常:大脑皮质发育异常、脑萎缩先13例,天性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双侧壳核后部异常信号2例,脑软化灶4例,脑室扩大2例,脑积水先2例.所有患儿不典型失神发作几乎都在清醒期,并均在院接受过1次以上脑电图(EEG)监测,所有患儿EEG均有较慢的背景活动,不典型失神发作期均见广泛性1.5 ~ 2.8 Hz棘慢波、慢棘慢复合波发放.随访所有患儿,6例发作完全控制,19例家长自述无发作,18例治疗效果差.4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损伤及运动倒退,其中13例发病时已有发育迟缓;27例发病前认知近乎正常,患病2年后认知障碍的比例升至75% ~ 95%.另3例损伤不明确.结论 伴有不典型失神发作的大多数儿童智力损害及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发病年龄较小,并且呈渐进性,在发育过程中有非特异性的脑损伤.抗癫痫药物可减少临床发作,但对神经心理损伤及运动倒退改善不明显.

  •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电图改变与临床分析

    作者:田宁

    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6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入院7 d内行常规脑电图榆查,所有病例均行脑脊液(CSF)检查、头颅CT扫描,观察其异常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入院7 d内脑电图异常率达78%,EEG异常与意识障碍程度之间有较好的平行关系,与腰穿压力增高及脑脊液异常无显著相关性,与头颅CT扫描从不同角度反映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状态,彼此有相互补充的作用.结论:EEG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有所帮助,EEG改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 婴幼儿病毒性脑炎32例的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吴永忠;盛学梅

    目的:总结32例发病在72 h内婴幼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调查我院儿科新近1 a来收住院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分析.结果: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惊厥为主.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的异常率分别为37.5%、78.1%、18.8%.结论:婴幼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点,各项辅助检查以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其他检查各具优势,需综合运用.

  • 颅脑CT扫描应用于癫痫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黄俊华;汪东兴

    目的:观察评价运用颅脑C T扫描诊断癫痫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确诊为癫痫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的颅脑C T扫描结果以及脑电图检查的结果,分别设为C T组、脑电图组,对比组间诊断结果.结果:比较组间对癫痫病的敏感性,脑电图组优势明显,P<0.05,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比较两组检查方法对癫痫疾病病因的检出情况,C T组优势明显,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在对癫痫疾病进行诊断时,颅脑C T与脑电图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C T在检出癫痫病因及病灶位置方面较脑电图有显著优势,但脑电图对癫痫的敏感性更高,因此,临床在诊断癫痫时应联合运用CT扫描和脑电图检查,综合考虑CT与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罗翠红

    目的:讨论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脑梗死治疗的患者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式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在脑电图的诊断中,大病灶组中的中重度异常明显高于中病灶组和小病灶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病灶组的中重度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小病灶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颅多普勒诊断中,大病灶组主要以血管流速降低以及血管狭窄为主,其中异常率高的为大病灶组,其次是中病灶组,后是小病灶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均可以对脑梗死早期进行有效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参考,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276例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分析

    作者:张家龙;杨斌;汪晓翠;胡学会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诊断为B E CT患儿27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76例诊断为BECT的患儿中男169例,女107例,男女比:1.6:1.发病年龄1岁6个月至12岁5个月,平均年龄年龄8岁9个月,6岁至10岁患儿占80.4%,为222例,发作与睡眠相关,61.2%的病例发作发生在刚入睡或凌晨快睡醒时,发作主要表现为双眼上翻或斜视、喉部发声、流涎、面肌抽动、肢体抽动等,清醒时脑电图背景基本正常,脑电图可监测到单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后颞区棘波、尖波或棘慢波,睡眠中出现痫样放电病例占97.8%.结论:BECT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特殊类型癫痫综合征,临床发作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发作间期脑电图具有典型表现.

  • 早期肝性脑病住院患者的护理干预

    作者:胡艳芳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该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极差[1],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分为一期(前驱期)、二期(昏迷前期)、三期(昏睡期)、四期(昏迷期),前驱期大多数仅表现为轻度性格或行为异常,常常会被患者入院后居住环境改变导致的生活习惯变化、心理及情绪波动所掩盖.

  • 脑电图在脑梗死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冬云;韩冰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的脑电图变化,对预后较差的患者脑电图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2例首次发病患者,24小时完成脑电图及CT检查,并在入院时及2周时行NIHSS评分.结果:大卒中与小卒中EEG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大卒中与中卒中EEG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预后不良的患者EEG可见脑电图发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慢波增多(θ波和δ波),基本节律变慢,电压降低.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EEG的异常率较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以通过脑电图判断预后.

4442 条记录 5/223 页 « 12345678...22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