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静结合理论与现代骨科学的关系

    作者:陈兵;梅江涛

    中国古代文化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种运动观是形成"动静结合"理念的思想基础.1958年,中国骨科前辈方先之、尚天裕等在对传统中医骨伤科治疗经验进行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展,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为中国接骨学治疗骨折四大原则,并确立"动静结合"在4个基本原则中的主导地位[1].

  • 筋骨并重的微创理念

    作者:金鸿宾

    近年来,微创手术、微创外科、微创骨科、微创观念、微创理念已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学者做了精辟表述.提出"微创是外科操作技术的灵魂,是伴随外科学发展壮大而渗透于外科学理论、手术操作技术和辅助器械等的发展过程之中.""微创旨在大程度的减少损伤,是一个整体化观念.""微创观念贯穿整个临床过程."在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应注重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创伤与形态审美无处不在.绝非仅仅是小切口就是微创.1985年Payne和Wickham首先使用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可直译为微侵袭操作.古今中外医生和病人总是在施行和接受治疗前均要权衡其代价(cost)及为此应得到的益处(benefit)c/b两者比值越小越好.

  • 骨折的治疗

    作者:尚天裕

    在骨折治疗中有四对矛盾:即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这也是中西医与西医各派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按照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新的骨折治疗原则:即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 <正骨心法要旨>对筋骨并重理论的贡献

    作者:王维佳

    <医宗金鉴>刊行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由吴谦等编写而成.<正骨心法要旨>是专论骨伤疾病的分册,该书除详细阐明正骨复位、牵引固定等手法,以及内服外敷等处方外,对骨伤疾病需"筋骨并重"的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贯穿于全书及治疗的全过程.笔者就其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 筋骨并重理论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思考

    作者:董青青;赵勇;张宽

    骨伤的治疗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其目的就是要大限度恢复其功能。但目前多数骨科治疗方法仅能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要想达到终目的还要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1]。康复作为骨折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筋骨”为着眼点,以恢复躯体关节功能为终目的,有其自身理论特色。筋骨在骨伤科中的辨证应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内经》,“筋骨并重”理念的明确并将其作为骨折治疗原则,则是由中西医结合骨伤学创始人尚天裕教授总结提出,随后在临床不断被扩展应用。筋骨并重的理论亦适用于骨折康复医学,但有其自身特色。

  • 基于"筋骨关系"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

    作者:陈彦飞;赵勇;李元浩;吴林;秦伟凯

    "筋骨并重"理念是骨伤科领域研究经久不衰的内容,膝骨关节炎作为常见的骨关节疾患之一,其治疗也须注重"筋"与"骨"的关系.铍针疗法通过以"筋"达"骨"而恢复"筋束骨"的生理作用,对膝骨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本文围绕筋骨关系探讨了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理.

  • 刍议“筋骨并重”治筋痹

    作者:黄胜杰

    “筋痹”为临床上常见病证之一,其有痹阻不通之意.与其相近的西医病名众多,但其总的共性是部位在筋肉,并由病理状态转化而成.提出“推拿长于治筋肉,针刺长于疏通经络,整脊长于治骨节”的概念,治则上从筋肉、经络、骨节、脏腑等调节其病理状态,探讨在治痹时如何将“筋骨并重”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关键词: 筋骨并重 筋痹 骨伤
  • 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治疗踝部骨折术后功能障碍75例

    作者:晋存;王平

    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踝关节功能、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为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近年来患者术后出现踝部功能障碍的报道屡见不鲜,我科自2000年7月~2005年9月应用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方法治疗7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 "筋骨并重"理念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运用

    作者:郑移兵;张君松;鲍树仁;齐越峰

    目的 评价"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结合正骨散外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8例采用闭合复位纸夹板外固定结合正骨散外用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随访.结果 本组198例中FernandezⅡ型患者中有3例骨折复位不理想,2例骨折于骨折整复后1周移位,均住院行手术治疗,其余193例均采用手法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外固定时间27~44 d,平均30.3 d,180例获随访,时间2~11个月,平均3.9个月.优112例,占62.2%,良57例,占31.7%,不满意11例,占6.1%,有效率93.9%.结论 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纸夹板外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弹性固定方式,在维持骨折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允许腕关节存在微动,结合中药正骨散外用,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 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法治疗

    作者:张贺民

    腰椎间盘突出目前临床采用的非手术治疗中,以手法治疗较为多见,疗效亦较肯定,手法治疗的有效率在70%~80%.中医骨科手法治疗之总则为:整体治疗、筋骨并重、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因人施治、手法合理.

  • 筋骨并重理念在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宋海波;周昭辉;蔡军和;王剑锋;顾豪杰

    目的:探讨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行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结合理筋手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并施于理筋手法,对照组行相同手法整复骨折后予石膏托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腕关节疼痛评分情况,解除外固定1周后按修正Green和O'Brien的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腕关节疼痛评分不同(F=12.421,P=0.029);两组患者腕关节疼痛评分总体有差别(t=3.101,P=0.002),进一步比较显示治疗后7 d、14 d治疗组腕关节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83±2.09)分VS(5.31±2.22)分,t=2.251,P=0.023;(1.22±0.89)分VS(3.13±1.75)分,t=2.288,P=0.026];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947,P=0.039).治疗组在Green和O'Brien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90.03±1.45 vs 79.19±1.28,Z=-2.291,P=0.018).根据Green和O'Brien评分治疗组优23例,良7例,中5例;对照组优15例,良9例,中11例(Z=-2.117,t=0.033).结论: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行手法整复固定结合理筋手法对伤后患肢疼痛缓解及腕关节功能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 平乐郭氏正骨理筋法配合骨伤中药方在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郭里春;朱鹏;吕海波

    目的: 观察平乐郭氏正骨理筋法配合骨伤中药方在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均为49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常规康复疗法;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给予平乐郭氏正骨理筋法配合骨伤中药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3、 6个月的疼痛、腕关节活动度 ( ROM) 和肌力、影像学指标、 Cooney腕关节评分、上肢功能DASH评分、骨代谢和微循环改善情况, 并统计2组临床结局.结果: 2组治疗后3、 6个月的疼痛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掌屈、背伸、前臂旋前和旋后、旋前肌力、旋后肌力、握力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 P <0.05); 2组治疗后3、 6个月的影像学指标 (掌倾角、尺偏角、桡偏、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 均有显著改善, 观察组前4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 P <0.05); 观察组在治疗后2、 3个月时的X线骨折愈合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 P <0.05); 2 组治疗后3、 6 个月的Cooney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DASH评分均显著降低, 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 P <0.05); 2组治疗后3、 6个月的骨代谢指标 [骨保护素 (OPG)、碱性磷酸酶 ( ALP)、骨钙素 ( BGP)]、微循环指标 (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 均显著改善, 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 P <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P <0.05).结论: 平乐郭氏正骨理筋法配合骨伤中药方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和上肢功能, 并改善骨代谢和微循环, 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降低术后并发症, 临床疗效显著.

  • 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体会

    作者:卢玉明;展湘红

    传统医学将骨折的治疗概括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此治疗原则的重点是动静结合,动指运动;静指静止、制动.骨折后的处理方法无外乎制动与运动两部分,但制动与运动的指征、时间和治疗价值始终存在争论.7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人凭临床经验,主张病损肢体以制动为主,以利于修复.

  •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方法

    作者:朱月娥

    骨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医患密切配合为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则.对本科960例四肢骨折患者采取早期功能锻炼方法,全部病例均获得预期效果,功能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 "筋骨并重"治疗慢性腰痛的思路探讨

    作者:高长明;韩鹏;樊闯;刘志文

    目的 观察银质针松解配合整骨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特种部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整骨治疗,治疗组在银质针松解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整骨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质针松解配合整骨治疗慢性腰痛疗效显著.

  • 针刀结合三维正脊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

    作者:税建军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三维正脊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对55例确诊且符合适应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先针刀后三维正脊的治疗方法,针刀及三维正脊次数视病情具体改善状况灵活决定.结果:55例患者,治愈22例,好转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6%.结论:先针刀后结合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经济,值得临床尤其是基层推广.

  • 筋病理论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王长勇;李芳

    中医骨伤科学中治疗骨折的之中一条重要的基本思路是筋骨并重,意思是说治疗骨折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治疗筋病。因为筋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骨折中必然会伴随着筋伤。笔者就骨折治疗中对筋的辅助治疗进行叙述,从理筋、调筋、养筋的角度来探讨治疗筋伤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在骨折早期理筋可以通过筋对骨折部位的保护作用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在骨折中期进行调筋治疗可以促进骨折周围的血液循环,为骨折的愈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骨折后期通过养筋来促进骨折部位肢体功能的恢复,加强周围组织的稳定性,防止骨折的二次发生。

  • 筋骨辨证-筋骨并重

    作者:钟雯;曹锐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早提出“筋骨辨证”,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骨度、损伤内外治法记述尤为详细,“筋骨并重”为核心,贯穿全书,发展了“筋骨辨证”,为现代正骨推拿治疗的四大原则之一.筋,不仅指经络“筋”(筋膜、筋络、筋腱),也包括皮肉、脉等,涵盖现代解剖学肌肉、韧带、筋膜、软骨;骨乃奇恒之府,具有正、刚特性,维持整体形态,保卫内部组织,构成人体结构基础;筋约束骨,骨伸张筋肉,相互协调,维持人体运动;筋骨生理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与肝、肾相应,骨关节病治疗应整体调摄,重在肝脾肾.“筋骨辨证”是手法治疗的前提,明确筋伤与骨伤主次,辨证施术,手法操作注重松筋与正骨,既重视骨折复位,又重视理筋,保护软组织;正骨-骨折和脱位,恢复骨与关节正常解剖位置;理筋-软组织急、慢性损伤,肌肉痉挛疼痛,仅采用松筋手法,反复按压局部,可加重关节错位,产生剧烈疼痛及肌肉痉挛;将“筋骨并重、辨病诊治”与现代医学手段巧妙结合,辨证施术,也当注重筋、骨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中药、针灸等内外兼治,充分施展“筋骨辨证”治疗优势.“筋骨辨证”应用于临床是正骨推拿学发展重点.

  • 陈基长治骨疗伤中"筋骨并重"治疗原则浅析

    作者:黄枫;郑晓辉;周琦石

    全国名老中医陈基长教授在其四十年中医骨科临床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其在骨折复位、固定、练功、处方用药乃至一些手术处理中,处处体现着"筋骨并重"治疗原则的运用,很值得学习借鉴.

  • 筋骨并重的临床理念

    作者:叶树森;金鸿宾;王志彬

    筋骨并重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的核心理念,其核心是微创与无创理念的精辟写照,是对人体中骨与软组织的关系处理准则,其强调在骨伤的诊断、整复、固定、康复各个治疗阶段中都要注重筋骨并重.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损伤程度.特别是对软组织要充分加以合理维护.这一原则也体现了在骨折治疗中的"微创理念",其在临床骨折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