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红白血病13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郭玥潞;周敏航;曹婷婷;窦立萍;陆晓林;张茜菲;姚子龙;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3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13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结果表明,红系及非红系同时表达增高,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3、CD33、CD117、CD34,部分有核红系抗原表达Gly、CD71.核型分析显示3例有轻微核型异常,2例有复杂核型,1例为正常核型,在其余患者未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5例存在预后不良基因,其中3例MLL-MLL融合基因阳性,1例MLL突变,1例为NRAS基因突变,在其余8例中未检测出异常基因.经含地西他滨诱导化疗方案治疗,患者CR率为53.8% (7/13),PR率为15.4% (2/13),终8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OS率79%,3年RFS率78%.结论:AML-M6为急性白血病中特殊亚型,由MDS转化,含有不良基因,预后较差,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DAC相关化疗方案可以提高生存率.

  • 移植前白血病患者HLA区域杂合性缺失对HLA分型的影响

    作者:赵佳炜;王继英;张岩;李庆华;汝昆;王晓静

    目的:研究移植前白血病患者初诊时期和缓解期HLA区域杂合性缺失(LOH)对HLA分型的影响.方法:用3种HLA基因分型常用的方法(SBT、SSO和SSP方法)分别对1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患者初诊静脉血样本1(骨髓原始细胞为81.7%)、样本2(骨髓原始细胞为93.07%)和缓解期静脉血样本3(骨髓原始细胞为<0.01%)进行HLA-A、B、C、DQB1、DRB1基因分型;通过2种DNA混合实验进一步确定SBT方法检测HLA杂合峰的检出阈值和检测HLA分型时对静脉血原始细胞比例的要求.结果:样本1和样本2的HLA-A、B、C、DQB1、DRB1均为纯合位点,其中样本1有些HLA位点的测序背景峰偏高,无法确定位点的具体结果;样本3的5个HLA座位除了C座位外均为杂合位点.DNA混合实验结果表明,用SBT方法检测HLA双等位基因杂合峰的低检出限为20%;移植前白血病患者采用SBT方法检测HLA分型的要求是静脉血原始细胞<75%,若≥75%,则可能因为原始细胞HLA区域出现LOH,从而导致HLA位点漏检.结论:对于白血病初诊患者,特别是原始细胞≥75%,如果HLA某一位点分型结果为纯合位点,应该再次采集患者缓解期静脉血或者正常体细胞,如口腔黏膜细胞,重新对该位点进行复核,排除HLA区域发生LOH造成假性纯合的可能,以免HLA配型结果发生错误,影响移植供者的选择和终的移植效果.

  • 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两中心回顾性研究

    作者:高泓浩;靖彧;刘明娟;李红华;黄文荣;高春记;刘代红;李永辉;黄赛

    目的:分析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对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治疗效果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65例)与解放军第三○九医院血液科(15例)1999-2016年收治的16-39岁Ph-B-ALL患者的治疗及疗效数据.对患者以4药或者5药行联合诱导化疗(VDCLP/VDLP/DOLP/ IOLP),获得缓解后行序贯儿童方案化疗,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患者中住随访时间29(6-153)个月.结果:在完全缓解CR1后行allo-HSCT,全相合HSCT组(n=29)5年OS为(73±16)%,EFS为(67±17)%;单倍体相合HSCT组(n=20)5年OS为(53±22)%,EFS为(53±22)%;在CR1行儿童方案化疗组(n =31)5年OS为(63±17)%,EFS为(50±18)%.3组之间OS与EFS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方案累积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于allo-HSCT(P<0.05),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高于allo-HSCT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患者的再缓解率为(50±23)%,CR2患者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14(2-36)个月.对解放军总医院65例患者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13+或CD33+,CD22-提示预后较差(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B-ALL患者,儿童方案化疗可使患者获得与allo-HSCT相近的生存时间,但需要扩大病例数并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 NOPHO-AML 2004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坤银;廖雄宇;黄科;黎阳;翁文骏;徐宏贵;方建培;吴若豪;周敦华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非M3)采用NOPHO-AML 2004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断的1-13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非M3)33例.按FAB分型:M0 1例,M14例,M212例,M4 5例,M5 8例,M6 1例,M7 2例;高危14例,标危19例;均采用NOPHO-AML 2004方案化疗.应用SPSS 22.0软件统计,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儿诱导第1疗程(AIET)获完全缓解者27例,未缓解者5例,缓解率81.8%.在5例未缓解的患儿中,4例经诱导第2疗程(AM)后获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诱导总缓解率为96.9%.9例(占27.3%)骨髓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完全持续缓解后3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输注红细胞次数是影响早期治疗反应的显著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岁、MRD阳性、输RBC频率>4次和早期治疗反应差为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9.9%,3年总体生存率为69.2%.8例高危儿童接受强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优于单纯化疗的患儿.接受化疗的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及骨髓抑制,或药物相关的消化道反应和过敏反应,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均可耐受.结论:NOPHO-AML 2004化疗方案诱导缓解率高,患者耐受性好,早期治疗反应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年龄和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会显著影响早期治疗反应,且为患儿骨髓复发的重要因素.对于临床高危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NOPHO-AML 2004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预后.

  • β模块配型技术的建立

    作者:朱发明;吕沁风;章伟;张海琴;傅启华;严力行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β模块配型技术.采用盐析法从全血中抽提DNA,采用PCR和GeneScan技术进行β模块配型.结果表明:①在检测的100例样本中,扩增出的DNA片段长度不一,其范围为91-197 bp;共形成4个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分别为91-93 bp、105-113 bp、125-139 bp、177-197 bp,其中所有样本均存在91 bp的片段.②在样本中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的个数呈现高度多态性,其范围为7-24个.结论:建立的β模块配型技术是可行的,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选择.

  •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空虚期血型的血清学特性研究

    作者:蔡雪娇;陈碧乐;谢作听;叶银才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血清学转化规律,为患者输注血液成分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在干细胞移植前对受者和供者用盐水介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ABO及RhD血型鉴定,移植后定期检测患者ABO血型抗原强度及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33例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转变后ABO血型主要不合组正反定型结果相符率为100%,血型次要不合组正反定型相符率为33.3%,不符率为66.7%,ABO主次要血型不合组正反定型相符率为20%,不符率为80%.结论:ABO血型不合的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抗原转变为供者血型,但次侧不合和双向不合血清学血型转换后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轻大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田莹;邓宇斌;黄奕俊;那晓东;李艳;叶美红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同时输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诱导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联合或不联合移植供体来源的MSC,观察受鼠的GVHD的发生情况;利用双荧光标记抗体标记受鼠脾脏和胸腺单个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分析MSC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GVHD的发生程度减轻,存活率提高,而CD4/CD8比值在GVHD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实验组中的脾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1.55±7.58%、93.20±2.69%,在GVHD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0.90±1.90%、57.17±6.79%,实验组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比GVHD组中增多,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有效抑制HSC移植后致死性GVHD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同时MSC可能通过作用于体内调节性T淋巴细胞而间接发挥了抑制GVHD的作用.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婧;刘开彦;陆道培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造血植活患者中骨髓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增殖能力,本研究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4例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供者骨髓,进行微环境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集落培养,同时对MSC进行培养传代,记录MSC的融合时间及传代总数;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患者MSC表面抗原的表达;将此34例患者培养结果与30例正常对照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另外对其中骨髓加外周血加第二供者脐血移植的10例患者与骨髓加外周血移植的19例患者的MSC体外扩增指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l例(91.1%)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贴壁融合,有1例(2.9%)达到部分融合,2例(5.9)未达融合;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的MSCs融合时间明显延长,传代总数明显减少,CFU-F数明显降低,即其MSC的体外扩增能力明显受损.骨髓加外周血加第二供者脐血移植的10例患者与骨髓加外周血移植的19例患者相比,MSC达到融合的时间短,体外传代总数多,CFU-F计数高.结论:移植后患者的MSC呈明显受损状态,加用第二供者脐血细胞能部分改善患者MSC体外增殖功能.

  • 猕猴非清髓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丽辉;孙琪云;胡锴勋;范传波;黄雅静;边莉;肖秀斌;姚波;郭梅;余长林;艾辉胜

    为了研究用非清髓预处理是否能建立猕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采用健康、单倍相合的亲代猕猴为供者,子代为受者.受体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作非清髓性预处理;用环胞菌素A、霉酚酸酯、鼠抗人CD25单克隆抗体作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第0天输注供者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期监测造血恢复、造血嵌合水平和GVHD发生等情况.结果表明:4例猕猴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后,移植后8天内造血均能恢复,早期均有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例3、例4植入成功,在移植后12、14天出现Ⅱ-Ⅲ度GVHD;例1在移植后7天低比例供者植入,后出现移植排斥;例2在移植后7天供者成分占50%,后因肾衰早期死亡.结论: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可以跨越单倍相合猕猴的MHC屏障,成功建立了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模型,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血液病患者与父母之间HLA抗原匹配程度的研究

    作者:王红艳;孙敬芬;金红实;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对血液病患者与其父母HLA匹配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为今后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选择合适供者提供参考.采用PCR-SSP技术对174个家系进行HLA低分辨分型分析.结果显示:52.30%的血液病患者拥有HLA匹配程度超过半相合的父亲和或母亲,患者中10.92%与父母HLA匹配程度在8/10相合以上,11.49%与父亲和母亲均超过半相合.患者与其父亲和或母亲6/10相合(28.16%)、7/10相合(16.1%)和8/10相合(8.62%)比率均超过5%,9/10相合(2.3%)和10/10相合(1.15%)比率均低于5%.结论:随着两代间匹配程度的增高,其所占比率在降低.超过半数的血液病患者与父母HLA匹配程度超过半相合.超过10%的患者与其父亲和或母亲HLA匹配程度在8/10相合以上.这个高匹配程度及比率为单倍体相合移植提供了更大的成功的机会.拥有常见基因型及单倍体的患者更有可能与其父母HLA配型超过半相合.人群中存在的高频率基因型及单倍体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不排除人群居住的集中性及封闭性甚至近亲结婚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另一因素.

  • 猕猴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多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动态分析

    作者:黄雅静;孙琪云;刘丽辉;胡恺勋;范传波;边莉;郭梅;艾辉胜

    本研究分析猕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细胞因子(TGF-β,IL-2,IL-6,IL-10,IFN-γ,TNF-α,FAS-L)mRNA的表达并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和病理变化中的作用,以寻找能够早期预测和鉴别诊断aGVHD的指标.5例猕猴经非清髓预处理后接受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移植前后8种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动态观察这些细胞因子在移植后aGVHD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5例猕猴均成功获得造血重建.1例移植排斥,长期无病存活;其余4例为混合嵌合和完全嵌合植入,1例低比例嵌合植入经第二次;注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获得高比例嵌合植入;1例发生肠道Ⅲ度GVHD.移植前后体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aGVHD期间TGF-β呈下调表达,其余均为上调表达;植入比例减低的猕猴各细胞因子也下降至移植前水平.结论:TGF-β在aGVHD发生前的下降趋势可能是GVHD预测指标,并且能够作为肠道GVHD的鉴别诊断指标.

  • NLRP1与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明峰;刘璐;鞠文;乔建林;徐开林;曾令宇

    目的:研究NLRP1与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以C57 BL/6小鼠和NLRP1-小鼠为受鼠,BABL/c小鼠为供鼠,建立allo-HSCT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中供鼠骨髓细胞嵌合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浆中肝功能指标ASL及ALT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LRP1、Caspase-1前体及其活性片段p20、Mature-IL-1β、Mature-IL-18及MPO的表达情况.结果:A11o-HSCT后第14天,受鼠骨髓中供鼠骨髓细胞嵌合率均大于96%,说明供鼠造血干细胞基本完全植入.检测外周血浆中ALT和AST,由第7天的(173.9±12.39) U/L和(283.7±28.00) U/L逐渐升高到第14天的(3902±1745) U/L和(5316±1924) U/L,并于第28天降低至(3153±564.4) U/L和(4350±957.7) U/L.Western blot显示,NLRP1表达于移植后逐渐升高并在第14天高,也于第28天降低,与ALT及AST的变化基本同步.当敲除NLRP1基因后,ALT及AST水平于相应时间点均较未敲除组小鼠明显降低;检测NLRP1下游相关炎性蛋白Caspase-1前体及其活性片段p20、Mature-IL-1β、Mature-IL-18及MPO表达显示,NLRP1基因敲除后其表达水平均较未敲除组降低.结论:Allo-HSCT可造成小鼠肝功能受损伴NLRP1表达增高,敲除NLRP1可减轻肝功能损伤程度,提示NLRP1可能是引起Allo-HSCT后肝功能损伤的因素之一.

  • 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静波;袁磊;程昊钰;费新红;顾江英;薛松;贺俊宝;张维婕

    目的:研究EBV特异杀伤T淋巴细胞(EBV-CTL)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31日接受EBV-CTL输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12例的临床特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2例移植后接受EBV-CTL治疗的病例中,9例未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4例发展为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含3例使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病例).出现EBV感染中位时间47 (22-71)d,CTL输注前抗病毒治疗中位时间10(8-33)d,开始CTL治疗中位时间为移植后59(34-86)d.43例次细胞输注过程顺利,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未见原有GVHD加重.第1疗程结束后9例获得CR,1例获得PR,2例获得NR,治疗后复发4例.第2疗程结束时复发4例均获得再次CR,PR病例终仍未获得CR,移植后5个月死于GVHD.2例NR中仅1例获得CR,另1例仍处于NR,移植后5个月死于移植相关感染.4例PTLD病例均获得PTLD治愈.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接受EBV-CTL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其疗效仍需要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和证实.

  • 抑制移植排斥的新途径--CⅡTA 反义RNA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郭荣;邹萍;杜欣;张敏

    为了探讨CⅡTA的反义RNA对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亦称HLA)Ⅱ类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克隆与人类CⅡTA基因第114-523位点之间序列互补的反义RNA(arCⅡTA)cDNA序列,并稳定转染Raji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典MHCⅡ类抗原(HLA-DR、-DP、-DQ)表达,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CⅡTA、经典MHCⅡ类及恒定链的mRNA水平.研究结果表明:arCⅡTA阳性Raji细胞与正义链组比较,HLA-DR、DP及DQ抗原表达分别降低了65.93%、54.14%、68.32%;同时CⅡTA、经典的MHCⅡ类及恒定链的mRNA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CⅡTA反义RNA抑制了自身mRNA含量,从而阻止其调控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东平;王军;李广文;高宗科;赵增强;梁政;魏朝朗;张伯龙

    本研究旨在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功能的影响.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5月间行HSCT的患者中48例HBV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移植后6个月内,HBsAg(+)组、HBsAb(+)组和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的峰值分别为(281.6±414.6)、(95.4±79.9)和(65.1±44.2)U/L,肝功能明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1.54%,40.00%和30.23%,任2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HBsAg(+)组2例患者在移植后早期出现致死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5.4% (2/13),其中1例可能与HBV激活有关.1例移植前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移植后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HBsAg(+)患者接受HSCT时,肝功能损害较对照组更为严重,应加强保肝治疗.移植前预防性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可能对预防HBV的激活有效.

  • 泊沙康唑一级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作者: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闫蓓;李松威;汪海涛;高亚会;张甜甜;张雅茜;王丽;吴晓雄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一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5例allo-HSCT无IFD的患者从预处理开始应用泊沙康唑,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以上为止,35例以米卡芬净预防IFD患者为对照(对照组),分析2组间IFD易感因素有无差异,比较2组IFD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移植后100d内共有13例(16%)发生IFD,其中5例(38%)死亡,而67例未发生IFD患者中10例(15%)死亡,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7).45例泊沙康唑一级预防组中发生IFD者4例(9%),对照组中35例患者发生IFD 9例(26%),2组IF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IFD风险因素评估和不良反应评估方面,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泊沙康唑对allo-HSCT患者行IFD的一级预防的效果明显优于米卡芬净,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研究

    作者:王婧;刘开彦;陆道培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O.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 微颗粒水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并发症中的变化研究

    作者:周莉莉;韩悦;朱倩;赵世香;王倩;朱明清;戴兰;沈文红;吴德沛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V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组27例(Ⅱ度以上10例)、血栓组9例、感染组41例和平稳组17例.采集患者移植预处理前(-10d)、预处理结束(0 d)、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0d,+20 d)4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浆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水平,动态观察TF+MP和EMP在allo-HSCT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微颗粒指标与预处理、移植后血栓病变、aGVHD及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①all-HSCT患者预处理前TF+MP和EMP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后在各个时间段虽然呈现不同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TF+MP和EMP水平在预处理结束较预处理前有所升高,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②TF+MP和EMP水平在血栓组中升高明显,升高水平大于aGVHD组和感染组(P<0.05).③血栓组中的TF+MP和EMP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与其他观察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aGVHD组与感染组中的TF+MP和EMP水平较平稳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TF+MP和EM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移植后相关血栓病变有关,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OD)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TF+MP和EMP水平有望预测血栓性病变的发生,为移植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 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同时高效去除T/B细胞的体外研究

    作者:肖娟;李红华;金香淑;靳海杰;富丽烨;高春记;韩晓蘋;于力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CliniMACS系统,通过CD3/CD19磁珠抗体同时有效地去除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T细胞和B细胞的去除效率,以集落形成实验评价去除后的干细胞功能.结果表明:T细胞和B细胞去除之前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8×1010,去除之后移植物中T细胞比例为0.02%,去除4.4 Log;B细胞比例不到0.01%,至少去除3.3 Log.移植物中除CD34+细胞外,还包括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34+细胞纯度为0.98%,计数1.84×108,回收率为69.7%;NK细胞计数2.54×109,回收率为71.7%.集落形成实验显示CD3/CD19去除对造血干细胞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CliniMACS系统可有效地同时去除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且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此项研究为去除T/B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技术平台.

  • 免疫活性细胞表达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

    作者:段连宁;陈纯;黄绍良;方建培;魏菁;包蓉;李艳;韩红星;李树浓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CD158和CD94与GVHD发生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达CD158a,CD158b和CD94表达状况,同时用PCR方法分析供受者HLA-Cw配型,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和脐血移植(UCBT)后该KIR分子变化和HLA-Cw相合或错配与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PBSCT或是UCBT,移植后CD3+CD158a+和CD3+CD158b+T细胞均增高并以CD8+CD158b+细胞升高为主.发生急性与慢性GVHD组CD3+CD158b+细胞均呈不同程度升高,在急性GVHD病例中升高明显.急性GVHD期(即移植早期)KIR表达增高,慢性GVHD阶段(即移植后期)KIR呈减低趋势.CD94主要表达于CD3+CD8+T细胞,在UCBT或PBSCT后CD94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明显增高.5例HLA-Cw相合者无1例发生重症GVHD;2例HLA-Cw不相合病例,有1例发生急重症GVHD,并死于间质性肺炎(IP),另1例为AML(M5),完全植入,无重度GVHD发生,但于53天后复发.4例相关相合移植中2例无急性GVHD,而无关相合者4例均发生不同程度GVHD.结论:GVHD的发生与KIR表达有一定关系.CD158b分子可能是移植后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分子.从T细胞表达KIR来理解GVHD发生机理,特别是与HLA-Cw特异性识别结合将有利于寻找一条新的特异性建立免疫耐受和减低GVHD的新策略.

3401 条记录 4/171 页 « 12345678...1701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