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性别差异研究

    作者:尹丹丹;邹凯;赵若兰;陈辉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武汉市两所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和过去一年内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共获得有效问卷1 677份.结果 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9%,其中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5.2%,男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7%,女生高于男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131,P=0.144).父母对子女的忽视(OR=4.534,95%CI:1.383~14.861)、父母关系疏远(OR=2.396,95%CI:1.389~4.132)均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风险,而父母对子女的管制程度则与自杀意念无统计学关联.分性别来看,父母对子女的忽视(OR=6.364,95%CI:1.459~27.766)、父母关系疏远(OR=2.557,95%CI:1.253~5.219)会增大女生自杀意念的发生风险,但对男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女生较男生对父母教养方式更加敏感.父母关系恶劣以及对孩子的忽视是大学女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 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身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秀琴;李梦晨;张惠敏;陶然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IAD)青少年的心身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诊断为IAD的青少年施测,得到有效问卷214份.将IAD青少年的心身症状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并对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IAD青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01).焦虑、精神病性、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神经质人格呈正相关(P<0.05);抑郁、恐怖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阳性项目数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P<0.05,P<0.01);强迫、抑郁及焦虑因子与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呈正相关(P<0.05,P<0.01);焦虑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5).结论:住院IAD青少年存在广泛的心身症状,其心身症状与神经质人格、父亲不当教养方式有关.

  • 青少年冰毒依赖者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小亚;景璐石;李辛茹;冯军;张敏;吴正君;徐涛

    目的:探讨青少年冰毒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名冰毒依赖者和6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冰毒依赖组SCL-90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两组在FF1,FF2,FF5,MF1,MF3,MF4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冰毒依赖组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与FF2,FF3,FF5,FF6,MF2,MF4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 =0.268-0.431,P<0.05).结论:青少年冰毒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父母多采取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应引起家庭的重视.

  •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作者:邵冰;杜娟;朱妙柔;章赛雪;郗艳丽;富校轶;王舒然

    目的 了解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并分析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吉林市某医学院校201名医学生为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医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应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数据采用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198名医学生中,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很强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1%(16人)和2.0%(4人);城市来源以及独生子女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农村和非独生子女学生(P<0.05);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无论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生源地,“情感温暖、理解”均与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P<0.05),而“拒绝、否认”均与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负相关(P<0.05);另外,“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能力也呈一定程度负相关(P<0.05).结论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家庭教养方式与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关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父母应给予子女温暖和理解,而非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才有助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 浅谈品行障碍患儿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

    作者:孙小华;孙雪花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持久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规范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障碍,包括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其形成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有关,发生率为2.9%-13.6%.7-8周岁学龄期和青春期是高发阶段,一般男孩多于女孩,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改变行为,女孩多表现为语言攻击行为.

  • 新兵适应障碍者的人格特点、心理防御方式及家庭教养方式

    作者:徐天朝;许鹏;王煜慧;王伟宁;张磊;傅全威

    目的 探讨新兵适应障碍者的人格特点、心理防御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新兵心理初筛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作指导.方法 对54例新兵适应障碍者和59例正常新兵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对适应障碍者3个量表的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EPQ结果提示,适应障碍组的内外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SQ结果提示,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BU结果提示,父亲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惩罚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P<O.01).适应障碍组的人格特点、防御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适应障碍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的人格特点,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方式;新兵适应不良的人格特点及适应不良的心理防御方式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 中专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相关研究

    作者:高淑会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信心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问卷和自信量表,分别对120名中专生进行团体测查.结果: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多个因子与学生的自信心存在显著的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自信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中专生的自信心有显著相关,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中专生的自信发展水平不同.

  • 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

    作者:卢志勇;韩布新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为幼儿行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8—10月分别选取北京市3家幼儿园3~6岁幼儿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向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50份,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为81.3%。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家长的性别、受教育水平以及幼儿的性别)、祖辈教养风格(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情绪智力、幼儿情商评分。结果不同祖辈教养风格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祖辈教养风格下父母情绪智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民主型祖辈教养风格下父母情绪智力得分高于专制型( t =-2.361,P=0.019)。不同祖辈教养风格下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受教育水平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情绪智力、幼儿情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科及研究生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情绪智力、幼儿情商得分均高于大专及以下(P <0.05);研究生父母情绪智力得分高于本科(P <0.05)。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与幼儿情商得分、自我、人际关系、适应性、压力管理、一般心境、积极印象得分均呈正相关(P <0.05);过分干涉与保护得分与幼儿情商、压力管理、一般心境得分呈负相关(P <0.05);否认与拒绝得分与幼儿情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一般心境得分呈负相关(P <0.05);惩罚与严厉得分与幼儿情商、自我、人际关系、压力管理、一般心境得分呈负相关(P <0.05);偏爱得分与幼儿情商、自我、人际关系、适应性、一般心境、积极印象得分均呈正相关(P <0.05)。父母情绪智力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得分均呈正相关,与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否认与拒绝得分均呈负相关(P <0.05)。父母情绪智力得分与幼儿情商、自我、人际关系、适应性、压力管理、一般心境、积极印象得分均呈正相关(P <0.05)。女性幼儿情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得分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幼儿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得分高于男性幼儿父母,而惩罚与严厉得分低于男性幼儿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代际相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为家庭教育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参考。

  • 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林;关持循;杜思怡;林晓明;刘堃;郭蕾蕾;陈卓;张黎黎

    目的:探讨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6—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丹东市、营口市、辽阳市6市共6152例中小学生,对其中1793例经历创伤事件的社区青少年应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调查其家庭教养方式,应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调查其心理韧性水平,比较不同特征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韧性得分。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青少年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心理韧性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r为0.158~0.475, P<0.05);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为-0.411~-0.141, P<0.05);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为0.068~0.181,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曾是学生干部、年龄、性别是心理韧性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存在相关关系,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疑似患儿和正常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作者:郑聪颖;张荣;王丽卿;朱慧全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疑似患儿和正常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及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3894名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将Conners教师症状问卷(TRS)作为筛查ADHD的工具,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评估其家庭教养方式.结果 ①海口市中小学生ADHD初筛阳性率为5.0%.②ADHD初筛阳性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除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更易采取负性教养方式;父母职业为干部的更易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结论 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与干预应充分考虑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

  • 内蒙古地区网络成瘾大学生与家庭教养方式分析研究

    作者:陈丽霞;田常青;张利

    目的 调查内蒙古地区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探讨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间的关系.方法 从我区5所高等学校中随机抽取5 000名学生填写网络成瘾量表,家庭环境中文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网络成瘾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控制性、父情感温暖、理解、父过分干预与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 心理韧性在儿童少年家教方式与创伤间中介效应

    作者:张林;关持循;翟燕雪;杜思怡;林晓明;刘堃;郭蕾蕾;陈卓

    目的 探讨家教方式对儿童少年创伤症状的影响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为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3年6-12月对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丹东、营口、辽阳6市筛检出创伤事件的1 793名儿童少年应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埃森创伤症状量表(ETI)、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学生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及学生心理韧性对创伤症状有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创伤症状19.3%的变异量(P<0.05);家庭教养方式对创伤症状有直接效应(λ3=-0.20,P<0.05),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社区儿童少年创伤症状有间接效应(λ5=-0.27,P<0.05),家庭教养方式通过直接效应和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解释创伤症状24.2%的变异量.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社区儿童少年创伤症状起中介效应.

  • 维吾尔及汉族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及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艳娉;张俊霞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1],且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人群正呈现低龄化发展,家庭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为了了解维吾尔及汉族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相互关系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以期为维吾尔及汉族父母及相关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参考和依据。

  • 北京市朝阳区3~7岁儿童气质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作者:段琳琳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3~7岁儿童的气质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特征,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432名儿童使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进行问卷调查.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两变量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气质类型分布中,易养型61名,占14.1%;中间近易养型260名,占60.2%;难养型19名,占4.4%;中间偏难养型47名,占10.9%;启动缓慢型45名,占10.4%.不同气质类型间比较,家庭教养方式在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气质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性是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维度的影响因素,拒绝是规律性、适应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维度的影响因素,鼓励独立是规律性、适应性、反应阈维度的影响因素,惩罚是活动水平、情绪本质维度的影响因素,保护担忧是趋避性、反应阈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气质以中间近易养型、易养型为主.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气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应根据儿童气质特性选择适宜的教养方式.

  •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春燕;吕紫嫣;邢海燕;于伟;陈洋;钱沁清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绍兴市柯桥区4所学校4~9年级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1名,非留守儿童527名.问卷主要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s-EMBU-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文版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edsQL4.0).结果 留守儿童学校表现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获取更高的主观支持和总的社会支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监护人拒绝维度得分较高,情感温暖得分较低.除客观支持和情感功能无相关性外,留守儿童总的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得分与总的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较低的生存质量,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差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水平.

  •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米萍;史德新;王晓英

    目的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攻击性问卷对吉林某医学院1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验.结果 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处于较高及以上水平的学生占22.15%;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 攻击性高分者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家庭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 农民工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作者:季静敏;黄迎;王芳

    [目的]探讨农民工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自信心的影响.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3~5岁的465名农民工家庭的儿童作为农民工组,选取该区465名上海市户籍的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匹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及幼儿日常行为自信心评定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农民工组家庭放任维度的平均得分(36.90)高于对照组(22.72)(F=8.488,P=0.01);农民工组家庭专制维度的平均得分(41.75)高于对照组(25.00)(F=5.809,P< 0.001);而权威维度平均得分农民工组(54.95)低于对照组(73.43)(F=15.487,P=0.02).儿童自信心方面:农民工组游戏平均得分(75.10)低于对照组(84.37)(F=0.056,P<0.0001);农民工组学习平均得分(72.45)低于对照组(85.04)(F=1.973,P<0.000 1);而农民工组劳动方面平均得分(66.11)与对照组(6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181,P=0.348).家庭教养方式中权威维度与游戏、学习、劳动呈正相关(均P<0.05);放任维度和专制维度均与游戏、学习、劳动呈负相关(均P< 0.05). [结论]农民工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自信心有一定影响.

  • 女性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生活应激事件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朱宏;孙静;尚晓芳;倪苏琳;关承斌;乔慧芬;郭苏皖;李箕君;张宁

    目的:探讨生活应激事件与家庭教养方式对女性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神经质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顺序人组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访谈员使用电脑评估系统进行一对一访谈,入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精神科或心理科确诊的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主要采用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父母亲情关系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访谈,同时与正常女性作对照. 结果:共访谈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193例,正常女性对照571名.抑郁症组神经质维度评分为(11.21±6.08),对照组评分(2.04 ±2.95),协方差分析(控制年龄与婚姻)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在生活应激事件、PBI照料维度/母亲、PBI控制维度/母亲、PBI照料维度/父亲、PBI控制维度/父亲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应激事件、PBI照料维度/父亲及PBI控制维度/父亲(β值分别为0.342,0.144,0.111)三者进入回归方程,且均可预测神经质倾向(P<0.01).其中生活应激事件对神经质倾向的预测作用大于PBI照料维度/父亲及PBI控制维度/父亲两个维度. 结论:女性抑郁症患者神经质人格特质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及个体经历的不良生活应激事件有关联.

  • 青少年精神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汤娟萍;沈海群;濮正平

    目的:探究青少年精神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随机选取100名身心健康的当地青少年作为正常对照组.选用百项心理症状问卷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精神状态和家庭教育的评估.结果:病例组百项心理症状问卷中各症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在所有家庭教养方式中,除了母亲的"接纳-拒绝"因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因素病例组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均<0.001).结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健康至关重要.

  •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

    作者:李丽;郑郭嫄;黄晓琴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14~22岁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4例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57例正常中晚期青少年(对照组)用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 ① 总病例组中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爱被试因子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根据年龄分组,中期组(14~18岁)除偏爱被试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无差异,余因子均与总病例组结果 一致(P<0.05);晚期组(19~22岁)双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惩罚严厉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根据性别分组,男性组中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P<0.01)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除父亲的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因子无差异,余因子与总病例组结果 一致(P<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晚期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68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