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1例尿路感染患者探讨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彧斐;王东晓

    1例92岁老年男性患者,因"神志淡漠、嗜睡2 d,咳嗽1 d"入院治疗.入院后给予头孢美唑、莫西沙星抗感染,生理盐水膀胱冲洗等治疗.患者两次尿培养示热带念珠菌,但无尿路刺激症状,考虑患者高龄、自主排尿功能低下,予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及相关指南,对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当患者发生两性霉素B相关不良反应时,临床药师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建议停用两性霉素B,之后患者病情稳定.

  • 两性霉素B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动力学

    作者:杨卓理;杨可伟;李馨儒;刘艳

    目的 制备两性霉素B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阴离子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用透析法制备了聚合物胶束;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用激光散射法测定了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及其分布;采取荧光探针法测定了聚合物的临界缔合浓度;用透析法考察了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结果 聚合物胶束大小均匀,具有球形核-壳结构,平均粒径范围为28~49 nm,并随着疏水链段的增长,胶束粒径逐渐增大;3种聚合物的临界缔合浓度均较低,分别为1.87 ×10-7,1.45 ×10-7,9.61×10-8 mol·L-1;两性霉素B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缓慢,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结论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可作为疏水性药物的纳米级长循环载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与性能

    作者:朱丽君;潘仕荣

    目的 研究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AmB/PEG-b-PBLA)纳米胶束的制备与性能.方法 采用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了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poly(ethylene glycol)-b-poly(β-benzyl-L-aspartate),PEG-b-PBLA];由透析法制备了AmB/PEG-b-PBLA纳米胶束,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胶束的载药量及药物包封率,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IS)测定了胶束的粒径及分布;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胶束的形貌;通过体外释药实验研究了AmB/PEG-b-PBLA胶束的释药特性;采用四噻唑蓝法(MrTT)考察了AmB/PEG-b-PBLA胶束的细胞毒性;通过溶血率研究了AmB/PEG-b-PBLA胶束的溶血毒性;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研究了AmB/PEG-b-PBLA胶束的抗菌活性.结果 PEG-b-PBLA能有效增溶AmB,AmB/PEG-b-PBLA胶束粒径均在50~223 nm内,胶束的载药量在4.54%~23.5%之间,包封率在66.7%~94.5%之间.胶束的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性;当质量浓度小于16mg·L~(-1)时,AmB/PEG-b-PBLA胶束对细胞的毒性不明显;AmB/PEG-b-PBLA胶束的溶血毒性与临床使用的AmB注射剂相比明显降低(P<0.05);AmB/PEG-b-PBLA胶束的低抑菌浓度只有两性霉素B注射剂的1/8~1/4,抗真菌活性明显高于AmB注射剂(P<0.05).结论 AmB/PEG-b-PBLA纳米胶束具有均匀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缓释特性、低的溶血毒性和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望开发为抗真菌治疗的AmB新剂型.

  • 两性霉素B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

    作者:冯敏;潘仕荣;张静夏;王琴梅;吴伟荣;李瑞明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其是否具有长循环特性.方法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粒,测定其粒径,表面形态,临界聚集浓度,载药量和体内分布.结果PEG-PBLG纳米粒呈球形且分散性良好,临界聚集浓度远低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材料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83.3,106.6和294.6 nm,载药量为26.31%~32.46%.AmB/PEG-PBLG纳米粒在肾组织中的浓度远低于AmB注射液.粒径为83.3 nm AmB/PEG-PBLG纳米粒药-时曲线下面积为AmB的2倍,半衰期为AmB的2.6倍,而粒径为294.6 nm的载药纳米粒药-时曲线下面积小于AmB.结论AmB/PEG-PBLG纳米粒能减少AmB在肾脏中分布,且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粒能有效延长在体内循环的时间.

  • 胆固醇-聚乙二醇修饰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制备及药动学

    作者:修宪;冯彩霞;白晶;陈东健;赵伟;李晨晓;张兰

    目的 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及胆固醇-聚乙二醇(PEG)修饰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并对其包封率和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及胆固醇-PEG修饰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采用Ultrafree-CL离心超滤管分离游离两性霉素B(F-AMB)与复合两性霉素B(L-AMB)检测包封率,用Wistar大鼠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平均粒径为(115±20) nm;包封率大于99.9%;大鼠静脉注射,胆固醇-PEG修饰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pmax和AUC明显提高.结论 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具有较高包封率,胆固醇-PEG修饰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能够延长体内循环时间.

  • 脂质体作为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

    作者:齐宪荣;魏树礼

    目的:介绍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及新发展状况。方法:围绕目前已经通过审查的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阶段的脂质体制剂,分析脂质体作为药物输送系统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结论: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通过被动靶向,或结合抗体通过主动靶向,增加药物治疗指数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两性霉素B滴眼液的含量

    作者:吴伟;何梅凤;唐细兰;王延东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一种感染性角膜病变,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上相当棘手的问题[1].

  • 赛罗帕提及其衍生物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跨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

    作者:张小滨;谢洁琼;侯新朴

    目的制备赛罗帕提(Cereport,又名RMP-7) 的衍生物并用于修饰两性霉素B脂质体,以提高两性霉素B进入脑组织的能力.方法用改良薄膜超声法制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将RMP-7与DSPE-PEG -NHS{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oethanolamine-n-[poly (ethylenegly-col)]-hydroxy succinamide,PEG M 3400}连接后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测定产物的分子量以计算二者偶联的比例,然后将所得产物插入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表面,测定脂质体的粒径,经股静脉给药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的脑、肝、脾、肺和肾等脏器中两性霉素B的浓度.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包封率为(93.51±1.56)%,平均粒径为(55.7±7.1) nm.RMP-7与DSPE-PEG为1∶1连接,在脂质体表面用所得衍生物修饰后,能显著提高两性霉素B在大鼠脑组织中的浓度,而不影响药物在其它脏器中的分布.结论 RMP-7和其衍生物DSPE-PEG-RMP-7能提高两性霉素B脂质体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的能力.

  • 两性霉素B在50 gL-1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性考察

    作者:罗东;董慧;唐先哲;刘松青;马文秀;代青

    目的:对两性霉素B(Am B)在50 gL-1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进行实验考察。方法:将0.05,0.1,0.15 gL-1 3种浓度Am B的50 gL-1葡萄糖注射液在8 ℃冷藏、25 ℃及34 ℃光照及避光5种贮存条件下放置24 h,观察3种浓度稀释液的外观及含量变化。结果:5种贮存条件下放置24 h,3种稀释液均无外观改变和明显的pH变化。与初浓度比较:在8 ℃冷藏贮存24 h,3种稀释液的Am B含量下降小于2%,光照下25 ℃ 24 h及34 ℃ 12 h,Am B含量下降均已大于10%,25 ℃及34 ℃避光条件下24 h Am B含量下降低于10%。结论:两性霉素B的50 gL-1葡萄糖注射液在光照下不稳定。在避光条件下对通常的室温温度(25 ℃~34 ℃)则较稳定。临床使用Am B滴注时必须临时配制,避光滴注。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两性霉素B的浓度

    作者:叶珍洁;胡盈莹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人血浆中两性霉素B浓度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lilent C18反相色谱柱(LiChrosorb 100 RP-18,200 mm×4.6 mm,5μm);柱温为25℃;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 KH2PO4溶液(1%三乙胺,冰醋酸调节pH至5.0)(V:V=60:40);流速为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410 nm.结果:两性霉素B的血药浓度在0.1~1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为Y=264.54 X-6.3586,r=0.9998,n=7).两性霉素B低(0.25μg/ml)、中(2.5μg/ml)及高(10.0μg/ml)3个血药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86%、96.19%及96.97%,日内、日间的RSD均<15%.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且专属性强,可用于两性霉素B的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 国外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的应用评价

    作者:任吉民;陈良;魏金利

    目的:介绍国外治疗深部真菌病药物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的应用.方法:主要进入全球权威的临床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N)的Mediline数据库,检索了近10年来有关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应用的大量文献,概括地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及结论:国外临床应用的两性霉素B的剂型有10余种,并且很多剂型已经收入各国药典之中,而国内目前仅有3种,建议尽快开发各种新剂型,以满足临床各方面的需求.

  • 1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抗真菌治疗的药学监护

    作者:张磊;曹明雪;张彩平;赵庆国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酵母属包囊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真菌性脑膜炎常见的原因,在艾滋病患者中尤为常见.每年新感染病例高达100万,全世界每年有181 100人因此病死亡,这使得隐球菌性脑膜炎成为全球严重传染病[1].本文报告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药师协助临床医师提供合理安全的用药建议,提高治疗效果的案例.

  • 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肖文东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择了该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于该院身体检查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炎症指标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L-4(153.1±41.9)pg/mL、IL-12(3.6±0.4)ng/mL、超敏C反应蛋白(3.8±2.4)mg/L均优于对照组IL-4(104.8±19.3)pg/mL、IL-12(3.2±0.3)ng/mL、超敏C反应蛋白(2.1±0.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139.5±30.7)mg/L、IL-17(1.8±0.4)pg/mL、脂蛋白(253.2±125.8)mg/L与对照组IL-6(132.8±21.3)mg/L、IL-17(1.5±0.3)pg/mL、脂蛋白(213.5±105.3)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IgG优于术前,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可充分改善患有此症患者的炎性反应与免疫功能.

  • 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治疗尿路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朱卫华;马峰

    目的:评价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治疗尿路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尿路真菌感染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6例,予以观察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碳酸氢钠膀胱冲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5.5%,两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的未转阴患者多于观察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是治疗尿路真菌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儿科真菌感染应用两性霉素B的治疗护理体会

    作者:尹子福

    总结2例儿科真菌感染病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护理体会,两性霉素B脂质体临床用于治疗真茵引起的重度内脏或全身感染,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此药物副作用大,对血管损伤大,药物疗程时间长,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关键.

    关键词: 儿科 真菌 两性霉素B
  • 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例分析

    作者:蒙晓;陈文颖;劳海燕

    对1例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并治愈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查阅文献,探讨抗真菌联合治疗在侵袭性曲霉菌病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现有研究结果显示,侵袭性曲霉菌病抗真菌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相比未明确能改善其预后,多烯类药物或三唑类药物联合棘白菌素类药物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多烯类药物联合三唑类药物可能产生拮抗作用.侵袭性曲霉菌病抗真菌联合治疗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这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特性有关;联合治疗方案由于缺乏充足的临床证据支持,故初始治疗不推荐使用,仅限补救治疗使用.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将46例小儿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各2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治疗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鞘内注射.结果 治疗组的白细胞恢复为正常水平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都没有死亡病例,治疗组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有效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静脉滴注来说,两性霉素B联合 5-氟胞嘧啶鞘内注射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异性霉素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适应症。方法临床对使用两性霉素B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其作用机制及药理影响。结论两性霉素B对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有显著疗效。

  • 异源型药物对补体活性影响的评价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向会耀;王海燕;向希映;滕廷波;罗春华;王艳华;陈赛

    目的 补体活性测量被评价为药物一致性和药物免疫毒性的检测指标之一,因此,建立一个敏感、可靠、标准、快捷的药物理化性质与免疫补体激活CARPA的评价标准,用于界定药物对补体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收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免疫科和肾病综合科送检的健康者血清140例,加入免疫球蛋白IgG和zymosanA刺激剂作为标准阳性对照,把经典途径的特异性因子C4d、C5a、SC5b-9和替代途径特异性因子Bb作为检测指标,建立药物对补体活性影响的体外评价标准,并确定为评价模型.应用该评价标准,以异源型的两性霉素B及注射用的伏立康唑为研究对象,对本药物免疫毒性、仿制与市售制剂药物一致性建立一个初步评价.结果 Am-bisome、ABCD组和d-AmB组处方中,Ambisome和d-AmB激活补体的能力较强,其中Ambisome能够同时激活CP和AP两种途径,而d-AmB仅能激活AP途径.测量到市售的RLD1、RLD2和RLD3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血清中SC5b-9的含量基本一致,均值为(22.16±0.63)μg/ml、而C5a的含量波动幅度较大,平均值为(571.32±106.12)ng/ml,自制的Test1和Test2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在血清中SC5b-9和C5a的含量与市售制剂的均值存在差异性.结论 初步建立了异源型药物对免疫补体活性调控的体外评价标准.

  • 卡泊芬净治疗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金伟民;毕来喜

    目的 探讨抗真菌药卡泊芬净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2010年12月-2014年8月血液科收治的63名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于化疗期间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确诊或拟诊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醋酸卡泊芬净组及两性霉素B组2组,醋酸卡泊芬净组采用醋酸卡泊芬净(首次剂量为70 mg,维持剂量为50 mg,每天1次,2周为1疗程)抗真菌,两性霉素B组采用两性霉素B(首次剂量为0.2 mg/kg,每天1次,隔天加倍,终剂量为1 mg/kg,2周为1疗程)抗真菌,采用x2检验对2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及安全性评价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接受1疗程的治疗后,醋酸卡泊芬净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两性霉素B组的55.17% (P =0.012);而通过对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发现两性霉素B在肾脏毒性、胃肠道症状及神经毒性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醋酸卡泊芬净组,而醋酸卡泊芬净组的患者仅4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卡泊芬净治疗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总体有效率高达85%以上,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有效.

501 条记录 5/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