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超声灰阶中位数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

    作者:王秀玲;张敏郁;丁桂春;汪洪斌;王建华

    目的 应用基于三维超声(3D-US)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陆军总医院就诊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207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2例(脑梗死组),非脑梗死患者105例(对照组).应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软件自动获取颈动脉斑块的GSM值.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构成、吸烟、饮酒、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GSM值、厚度、面积狭窄率及体积等超声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78±11.58 vs 54.36±11.99,t=7.70,P<0.01),脑梗死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1.20) mmol/L vs(3.10±1.07) mmol/L,t=1.58,P<0.05];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斑块厚度、斑块面积狭窄率及斑块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基于3D-US-VPQ技术的颈动脉斑块参数GSM值能有效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在临床颈动脉斑块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作者:范雪松;王恩世;贺建勋;胡荣;勇强;袁慧

    目的 评价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斑块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顺序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74名,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92例)和对照组(82名),其中IMT异常组分为IMT增厚组(32例)和斑块组(60例),颈动脉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发斑块组(33例)和多发斑块组(27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BMI、空腹sdLDL-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Pearson′s及Sperma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sdLDL-C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估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sdLDL-C(1.02 ±0.42 vs.0.97 ±0.46 vs.0.61 ±0.29,F=21.07,P<0.001)和sdLDL-C/LDL-C(0.34 ±0.17 vs.0.34 ±0.17 vs.0.21 ±0.09,F=16.34,P<0.001)的水平在斑块组和IMT增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LDL-C水平正常的受试者中(LDL-C<2.59 mmol/L),颈动脉内膜异常组的sdLDL-C (0.94 ±0.41 vs.0.56 ±0.25, t=4.00, P<0.01)和sdLDL-C/LDL-C比值(0.43 ±0.19 vs.0.24 ± 0.08,t=4.45,P<0.01)水平依然高于对照组.sdLDL-C是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多发斑块的AUC分别为0.882(95% CI:0.819~0.945,P<0.01)和0.830(95% CI:0.747~0.914,P<0.01),cut-off值分别为0.90 mmol/L (灵敏度,88%;特异度,79.3%)和0.30(灵敏度,84.0%;特异度,74.5%).结论 sdLDL-C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相关,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具有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

  • 脉压差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杨文;王浩;王琪;张文洛;姜辉

    目的:高血压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人们普遍关心收缩压与舒张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而对于脉压尚未进行广泛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观察了64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脉压差高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也高(P<0.05,P<0.01).结论: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苗芳;柳洁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B型超声对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壁厚度和局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CAA病变分为4组:正常组、肥厚组、稳定和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原、VCAM-1、HbA1c、TC、TG、LDL-C、HDL-C、C-RP和尿白蛋白.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关系.结果 4组间血胰岛素、胰岛素原、HbA1c、BMI、C-RP和尿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的TC、TG、LDL-C、HDL-C和VCAM-1水平低于其余3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分级与年龄、TG、LDL-C和VCAM-1等明显相关.结论 VCAM-1水平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标志物.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糖血脂水平的关系

    作者:李会霞;刘士英;张秀起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糖、血脂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和40例我院血糖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值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酵(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占75%(75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IMT平均为(1.42±0.21)mm,糖尿病无斑块组IMT平均为(1.00 ±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患者的HbA1c、LDL-C水平明显高于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患者[HbA1c:8.1%±1.6%比6.2%±1.8%;LDL-C:(4.8±0 9)mmol/L比(4.2±0.8)mmol/L;IDL-C:(0.8±0.3)mmol/L比(1.0±0.5)mmol/L,均为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血糖、血脂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瑜;孙晓靖;张向阳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冠心病组(n=79)与对照组(n=61),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AP),对冠心病患者进行Gensini评分.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颈动脉IMT、AP对冠心病的诊断性试验;并与冠脉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较对照组IMT明显增厚(1.08±0.28 vs0.84±0.28,P<0.05),AP发生率明显增高(69.62% vs 27.87%,P<0.05);颈动脉IMT、AP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序列试验特异度为83.61%,平行试验敏感度为83.54%;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线性相关(r=0.41,P<0.05),且A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等级相关(rs=0.60,P<0.05).结论 颈动脉IMT及AP分级可用于无创辅助诊断冠心病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 北京军队干休所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关系

    作者:刘丽;赵玉生;王士雯;何耀;陈瑞;许强;李彦华;黄广勇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军队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和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VHD)的患病情况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从北京地区21个部队干休所>60岁8202人中随机分层抽样820人,行颈动脉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计算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CAS和SDVHD的患病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AS与SDHVD患病率分别为44.1%和13.4%,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各年龄段CAS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0.05),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及CAS组的瓣膜钙化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7.4%(P<0.05).结论 北京地区部队老年人CAS及SDHVD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CAS组更易出现心脏瓣膜钙化.

  • 大理地区白族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云鹏;王立平;董茂顺

    目的 调查分析大理地区白族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儿月在我院住院的白族患者21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17例为实验组,无斑块患者101例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检查及血生化各项指标检查.结果 实验组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TG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6.39±10.57)岁vs (63.82±16.39)岁,P=0.00;(23.43±3.50)kg/m2 vs (21.66±2.88)kg/m2,P=0.00;54.7% vs 13.9%,P=0.00;23.1% vs 3.0%,P=0.00;(4.53±2.81)mmol/L vs (1.62±1.39) mmol/L,P=0.02;(14.45±7.12)μmol/L vs (11.46±5.05) μmol/L,P=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I:1.063~1.128,P=0.000)、高血压(95%CI:0.165~0.817,P=0.014)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BMI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年龄、BMI、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644、0.704.年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BMI和高血压,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BMI是大理地区白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是主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危险因素.

  • 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

    作者:潘慧;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刘振东;姚光涛;温胜男

    目的 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mm Hg,lmm Hg=0.133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mm Hg),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入选者中心动脉压;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及IMT均高于理想血压组(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增强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IMT的影响因素(β=0.344,0.296,P<0.05).结论 血压正常高值者的中心动脉压和动脉IMT已增加,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

  • 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相关临床分析

    作者:李毓萍;王慧宇;刘颖萍;李卫;刘勇;刘芳;赵晓宁

    目的 评价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分别对年龄、性别、疾病、再发脑梗死、死亡、心源性死亡及颈动脉超声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大多合并有高血压;≥70岁组患者脑梗死、再发脑梗死及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岁组和60~69岁组;且前者首次及再梗死时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组和60~69岁组,再梗死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首次梗死(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年龄≥70岁患者.对老年患者及其合并冠心病者应重点防治.

  •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许寅宏;邱少东;徐恩

    目的 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同时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及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大剪切率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又部IMT呈负相关,颈内动脉大剪切率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斑块的部位和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分析

    作者:刘国荣;高素玲;张江;张文丽;郭静;陈瑞英;李倩;王大力

    目的 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o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宝辉;刘杰;李卫;陈陵霞;魏雅楠;郏蓉;褚琳;孙宁玲;苗懿德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etalloproteinase-9,MMP 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 1)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330例,应用高分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特患者分为4组:IMT正常组(26例)、IMT增厚组(80例)、稳定性斑块组(135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89例),测定血清生化指标、MMP 9、TIMP-1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MMP-9、TIMP-1水平逐渐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IMT与年龄、收缩压、LDL-C、空腹(一)糖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与体重指数、收缩压、LDL-C、logMMP-9相关(P<0.05,P<0.01).取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是否稳定与收缩压、LDL-C、logMMP 9(模型1,P<0.05,P<0.01)或收缩压、LDL-C、logMMP-9/TIMP-1比值(模型2,P<0.05)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MMP-9水平、MMP-9/TIMP-1比值与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 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田杰;卢建刚;曾秋蓉;谭红霞;张科;胡凌云;石娅妮;张黎黎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将227例老年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76例和对照组51例,再将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低分组104例(1~20分)、中分组43例(21~40分)及高分组29例(>40分)。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各组IM T ,比较各组Hcy、IM 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 Hcy和IM T增厚明显升高[(18.59±3.03)mmol/L vs (9.94±2.63)mmol/L ,(1.26±0.11)mm vs (0.81 ± 0.08)mm ,P<0.05,P<0.01];与低分组比较,中分组和高分组Hcy、高Hcy血症、IMT增厚和IMT比例明显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和IMT增厚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独立正相关(OR=10.89,95% C I:1.43~70.80,P=0.000;OR=12.38,95% C I:5.06~31.09, P=0.000)。结论 Hcy和IM T与老年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呈独立正相关关系,Hcy和IM T 能够间接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谭国娟;智光;盖鲁粤;杨庭树;刘宏斌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28例健康人(对照组)及8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进行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的检测.冠心病组患者以冠脉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1.19±0.14)mm,而对照组为(0.92±0.13)mm,(P<0.01);IMT增厚检出率及斑块形成检出率冠心病组为43.21%、74.65%,而对照组为14.49%、34.35%,(P<0.01).1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00±0.014)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42.86%;2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15±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65.52%;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组IMT为(1.31±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74.49%,(P<0.01).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X综合征与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南;严研;韩静

    目的 本研究通过运用无创检查方法对X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的检测,探讨颈动脉IMT、肱动脉FMD与X综合征的相关性,从而了解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程度对X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X综合征患者63例(X综合征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2组的颈动脉IMT、肱动脉FM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综合征组肱动脉FMD明显低于对照组[(3.25±2.36)% vs(5.99±3.63)%,P<0.01],颈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1.03±0.36)mm vs(0.79±0.09)mm,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FMD与IMT呈负相关(r=-0.249.P=0.01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和吸烟是肱动脉FMD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是肱动脉FM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X综合征患者较健康体检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肱动脉FMD明显降低.肱动脉FMD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

  • 牙周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健;秦明群;周燕;陈辉;石青峰;林爱萍;祖颖

    目的 探讨牙周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牙周病患者40例(牙周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定2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TC、TG、HDL-C、LDL-C、sICAM-1水平,采用彩色B超测量IMT,分析影响牙周痛患者IMT的可能因素.结果 牙周病组患者TC、TG、FINS、sICAM-1及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牙周病患者IMT与年龄、TC、TG、LDL-C、sICAM-1、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牙周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作者:关望;孙华毅;李文斌;田巍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硬化斑决指数.检测105例患者,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95例.分为4组,0期组23例,Ⅰ期组23例,Ⅱ期组28例,Ⅲ期组21例.正常血压(对照组)16例.分别测定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及分级血压负荷(分为1~3级).结果 高血压颈动脉硬化0期组的血压负荷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0期、Ⅰ期组昼夜血压负荷差大,Ⅱ、Ⅲ期组夜间血压负荷明显上升.0期、Ⅰ期组分级血压负荷主要集中在1级血压负荷,Ⅱ、Ⅲ期组中的2、3级血压负荷依次递增,负荷脉压差增大.结论 夜间血压负荷的增加致昼夜节律异常,分级血压负荷的升高,负荷压差的增加均对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综合评价起重要作用

  • 踝肱指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小平;张艳芳;闵丽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通过对本院105例患者行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ABCD2评分检查,并对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了解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评估ABI对TIA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TIA患者颈动脉IMT为(0.92±0.14)mm,ABI0.95±0.20,随访2个月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16例(15.2%).TIA无脑梗死患者与TIA伴脑梗死患者比较,颈动脉IMT、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颈动脉IMT增厚的TIA患者与颈动脉IMT正常的TIA患者相比,AB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2评分、颈动脉IMT、AB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62~0.86)、0.77(0.65~0.89)、0.72(0.60~0.84).结论 ABI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指标,对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评估有意义.

  • 上海松江地区颈动脉硬化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C242T基因多态性

    作者:蒋萍;于芳苹;李洪涛;赵迎春

    目的:探讨中国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 (P)H ]氧化酶 p22phox 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松江地区颈动脉硬化患者129例作为颈动脉硬化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联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技术,对2组C242T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硬化组C242T基因CT+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1% vs 2.8%,P=0.028;5.4% vs 1.4%,P=0.017),CC基因型人群 HDL及载脂蛋白A水平较CT+ TT基因型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242T基因中T等位基因是颈动脉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810,95% C I:1.454~7.218,P=0.040)。结论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C242 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相关,且T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635 条记录 3/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