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药物稳定性

    作者:蔡敏娴;陈志奎;林礼务;薛恩生;赖源发;周小玲;杨菁;魏洪芬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烯紫杉醇注射液多采用吐温80作为增溶剂,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且全身化疗不良反应大.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载多烯紫杉醇制备的缓释微球进行肿瘤间质化疗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全身不良反应.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肿瘤间质化疗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药物稳定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投料比载药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将制备的微球于5,15,25 kGy 60Co 3种剂量辐照灭菌,体外细菌培养观察灭菌效果.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载药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23.1 um.聚乳酸-羟基乙酸与多烯紫杉醇的投料比为100 mg,5 mg时可获得佳的包封率(96 3%)和载药率(4.82%);载药微球体外4周平稳释放药物达81.6%,无明显突释效应,包裹在微球内的多烯紫杉醇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3种剂量60Co辐照后均未见短小芽孢杆菌生长.说明采用溶剂挥发法可制备粒径及分布适宜、释放周期较理想、药物稳定性好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

  • 利培酮微球注射过程及注射部位疼痛的调查:12周多中心评价

    作者:王雪静;李玲芝;肖卫东;杜波;宓为峰

    背景: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是第一个新型抗精神病药的长效制剂,它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因其注射部位为臀部深部肌肉注射,可能引起较重的疼痛刺激.目的:明确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12周后注射部位疼痛情况的变化,探索注射过程及注射部位疼痛与注射剂量、注射次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或门诊患者57例,年龄18~65岁,每2周注射一次利培酮微球,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为25,37.5,50 mg,同时采用100 mm目测类比量表对患者注射过程疼痛和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者应用他评量表对受试者疼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注射剂量、注射次数对注射过程疼痛、注射部位疼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利培酮微球注射的不同剂量组间注射过程的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35,P>0.05),说明注射过程的疼痛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注射剂量无关;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与利培酮微球的注射剂量有相关性,50mg组的疼痛程度较37.5,25 mg组的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大,明确临床注射过程中应对高剂量利培酮微球注射患者进行重点的护理干预.

  • 载顺铂超顺磁γ-Fe2O3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作者:邱嘉旋;雷水金;何远桥;毛宗福

    背景:将化疗药物联接在磁性纳米载体上,在外加磁场的引导下使所载药物定向集中于靶向治疗部位,在增强疗效同时还可降低毒性不良反应.目的:制备海藻酸钠改性的磁性纳米粒子及其负载顺铂药物,分析产物的磁学性质.方法:通过Fe2+在乙醇胺水溶液中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子,用海藻酸钠作偶联剂使磁性纳米粒子与顺铂相连,制备磁性纳米粒子药物.结果与结论:X射线衍射花样证明产物为γ-Fe2O3纯相,透射电子显微镜表明磁性纳米粒子直径平均约10 nm,载顺铂后药物包覆于纳米粒子周围,磁化曲线显示纳米粒子为超顺磁性,核磁共振得到纳米粒子的弛豫率为0.116 02 mmol/ms.表明所制备磁性纳米粒子及其载顺铂超顺磁性纳米粒子药物性质稳定,具有作为磁性纳米粒子药物的特性.

  • 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评价

    作者:周文君;赵敏;牟彦

    背景: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作为一种无需缝合生物移植材料还无法有效地在局部长时间缓释药物,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稳定的生物活性蛋白药物.目的:构建新型的能有效缓释蛋白药物的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羊膜复合体.方法:制备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载药纳米粒并考察其表征,然后将载药纳米粒掺入纤维蛋白胶,再将载纳米粒的纤维蛋白胶和羊膜胶联黏合,制备出负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并进行形态学和体外释药观察,检测释放出的表皮生长因子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的粒径为(275.7±6.8) nm,Zeta电位为(32.7±0.6) mV,包封率为(67.03±1.22)%,多分散指数为0.23±0.04,形态圆形均一,载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能够很好地与羊膜胶联黏合,表面呈网状结构,纳米粒充斥其中.载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体外释药可达14 d,释放的表皮生长因子生物活性可保持7 d以上.说明制备的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纳米粒纤维蛋白胶胶联羊膜作为一种无缝合生物移植材料可在局部缓慢释放表皮生长因子.

  • 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是如何包裹肝细胞的?

    作者:田猛;韩波;游潮;万昌秀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国内外尚未见以壳低聚糖和海藻酸钠制备的微胶囊用于肝细胞包裹的研究。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结构和性能,然后将这种微胶囊用于肝细胞包裹,研究肝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表达。
      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分别为50%,30%时,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膜结构和膜厚,机械破碎百分率测定微胶囊的力学性能,通过包裹FITC标记的白蛋白和球蛋白的释放来测定微胶囊通透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在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中的形态,检测肝细胞白蛋白和尿素的合成。
      结果与结论: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膜内层致密而外层疏松,呈一种非对称膜的结构。随着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膜也越来越疏松,这些现象表明半乳糖的引入削弱了海藻酸钠分子链上负电荷的密度,影响了静电复合反应。微胶囊的力学性能与胶囊膜的结构和厚度有关;随着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膜结构越来越疏松,同时膜的厚度也减小,因此其力学性能变差。微胶囊的通透性主要决定于皮层的孔径,而疏松的亚层结构对通透性影响不大。制备的微胶囊具有选择性通过白蛋白,截留球蛋白的能力,表明胶囊膜的皮层孔径介于白蛋白和球蛋白尺寸之间。肝细胞在半乳糖化微胶囊中呈球形聚集体形态,并且肝细胞在半乳糖化微胶囊中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能力明显强于在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中的效果。

  • 三丙烯微球栓塞子宫动脉对子宫内膜血管的影响

    作者:谭国胜;郭文波;向贤宏;张冰;陈伟;杨建勇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但对于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的有何变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至今少有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6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及子宫动脉栓塞组(n=45),子宫动脉栓塞组动物应用三丙烯微球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子宫动脉栓塞组再随机分为 E1,E2及 E3三个亚组(n=15),分别于子宫动脉栓塞后7-15 d,16-30 d及31-45 d内获取子宫标本。
      结果与结论:常规病理染色显示豚鼠子宫动脉一级分支、浆膜下动脉支及子宫肌层微小动脉血管内均可见大小不等栓塞微球分布。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 CD34在子宫动脉栓塞后降低,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 <0.05);而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CD105在子宫动脉栓塞后增加,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提示随着栓塞后时间推延,新生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基底层微血管密度有逐渐恢复趋势。

  • 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复合的骨修复材料

    作者:孙晨;祝少博;禹志宏;孙志波;漆白文;张韬;金林;麦合木提江?穆海麦提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但作为骨修复材料仍然存在不能完全降解、机械强度较低等不足。
      目的:设计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
      方法:将2.0%壳聚糖盐酸溶液与β-甘油磷酸钠以7∶1的体积比混合制备壳聚糖溶液。称取0.5,1.0,1.5 g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上述壳聚糖溶液中,使得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的质量比为2∶1,1∶1及1∶1.5。将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生理体液中7d进行体外矿化。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复合支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孔隙率高可达89%,孔径大小合适,为100-300μm,生物活性玻璃以针状形式分散在壳聚糖支架之间,均匀排列,被壳聚糖支架充分包裹结合紧密。随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下降,断裂强度逐渐升高,他们之间呈正相关性。X 射线衍射图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复合支架中的单一材料未发生性质改变,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正常体温情况下材料无质量丢失。矿化3d后材料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逐渐长大为绒毛状,数量也明显增多;矿化7d后绒毛状的羟基磷灰石长成为针状,数量进一步增多,且众多的矿化物结成球状。

  • 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

    作者:卢伟;曾庆敏;吴靖平;张新潮

    背景:研究表明壳聚糖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甲基泼尼松龙可改善损伤神经附近微环境,临床常用于中枢神经损伤急性期治疗。
      目的:观察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修复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效果。
      方法: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立即显微吻合,分别于神经吻合周围注入改性壳聚糖,甲基泼尼松龙,改性壳聚糖+甲基泼尼松龙,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并设假手术组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所有组中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展爪恢复时间早(P<0.05)。建模后4,8,12周,与改性壳聚糖组、甲基泼尼松龙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快(P <0.05),腓肠肌湿质量残存率下降较少(P <0.05),腓肠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较大(P <0.05)。建模后12周,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通过吻合口的神经纤维显著增多,且直径大小、排列较为一致,神经变性较轻。结果证实,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有利于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 壳聚糖管状支架联合肌瓣修补颈段食管部分缺损

    作者:陈刚;刘汉云;王斌;张自正;王治平

    背景:多年来使用肌肉、皮肤、骨骼肌瓣及胃、肠等管腔组织等作为人工食管修补食管缺损,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目的:探讨壳聚糖管状支架联合肌瓣修补颈段食管部分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取30只大耳白兔,制作颈段食管部分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20只破损处植入壳聚糖管状支架,外覆自体颈部肌瓣修补;对照组10只直接覆盖自体颈部肌瓣修补。于植入后第2,4,8周观察支架吸收及破损处组织学变化;植入后第10周行食管钡透,观察有无狭窄发生及食管蠕动。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见肌肉组织结构,细胞肿大,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植入后4周,实验组替代物肌瓣组织结构清晰,炎性反应减弱,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对照组缺损处肌组织结构可见,肌肉组织表面可见纤维组织细胞生长,伴有少许炎性细胞。植入后8周,实验组肌肉组织瓣表面大部分鳞状上皮化,可见食管黏膜组织,黏膜下伴有慢性炎性反应,较4周时明显减轻;对照组为慢性炎症反应,伴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表面无鳞状上皮化生及黏膜再生。钡餐透视显示实验组食管通畅无狭窄,蠕动减弱;对照组食管部分狭窄,无蠕动。表明壳聚糖管状支架联合肌瓣可较好修补颈段食管部分缺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