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Stomatology 림상구강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1634
  • 国内刊号: 42-11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陈卫民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光照模式和时间对树脂粘接剂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魏文佳;孟翔峰;黄政;刘侠;周峰

    目的:评价光照模式和时间对树脂粘接剂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0颗完整的人磨牙,磨平牙冠,露出(殆)面牙本质,分成两组,分别涂布粘接剂one-step plus (OS)和clearfil-se-bond (SE).根据粘接剂光照模式及时间的不同每组又分为4亚组(n=5),分别为传统光照模式(fast)和软启动光照模式(ramp):fast 10 s、fast 15 s、ramp 20 s和fast 20 s.牙本质面分层充填树脂,水储存1周,检测微拉伸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采用多因素方差和LSD多重检验统计数据(α=0.05).结果:OS组的fast 10 s、ramp 20 s和fast 20 s之间微拉伸强度无显著差异,fast 15s显著低于mmp 20 s和fast 20 s组.SE组:fast 20 s >ramp 20 s>fast 10 s和fast 15s,fast 20 s远高于其它各组.结论:在本实验中,软启动技术不能显著提高粘接剂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传统光照20s可显著提高clearfil-se-bond的微拉伸粘接强度;one-step plus的光照仍推荐为传统光照10s.

  • 下颌骨浆细胞肉瘤3例报道

    作者:向晋松;毛天祥;严翔

    目的:总结下颌骨浆细胞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例下颌骨浆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例中1例初诊为下颌骨囊肿,1例初诊为下颌骨转移癌,1例初诊为造釉细胞瘤.行三维CT扫描诊断为下领骨肿瘤,经取活检或术中快速冰冻活检确诊为下颌骨浆细胞肉瘤.结论:三维CT扫描,细胞学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有利于下颌骨浆细胞肉瘤的早期诊断.

  • 本科口腔医学生牙科色彩学教学效果评价

    作者:苏晓晖;邓华颉;龚晴昕;覃小凤;黎松龄

    目的:探讨本科口腔医学生牙科色彩学教学的效果.方法:对43名口腔医学专业五年级本科生进行牙科色彩学教学培训,包括色彩学基础知识及VITA3D-MASTER比色扳的比色技巧和应用方法,比较教学前后学生的比色成绩差异及男、女生比色结果差异.结果:色彩学教学后学生的比色成绩有明显提高(P<0.05),男生和女生比色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科色彩学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本科口腔医学生的色彩识别能力.

    关键词: 比色训练 比色
  • Nd:YAG激光对不同水门汀与牙本质间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作者:刘琨;潘涛;杨鹏;张惠民;邓婧

    目的:评价Nd:YAG激光对不同水门汀与牙本质之间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离体磨牙48颗,间接法制作树脂嵌体,随机分为激光组和对照组,激光组使用80mJ、10 Hz脉冲Nd:YAG激光照射后,分别用6种水门汀粘结树脂嵌体.全部试件放在37℃生理盐水中7d,并冷热循环300次后,放置于0.5%的品红溶液中染色24h,沿嵌体长轴纵剖后在根管显微镜下观察微渗漏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组牙本质经Nd:YAG激光照射后微渗漏程度均有降低趋势,且前2种水门汀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之间的微渗漏程度比水基水门汀低.结论:80 mJ、10 Hz脉冲Nd:YAG激光照射牙本质壁,可提高洞壁的密合度,减少微渗漏.

  • 两种正畸粘接系统对金属和陶瓷托槽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王丽芬;黄志刚;张霞

    目的:评价传统正畸粘接系统和自酸蚀粘按系统分别对金属托槽和陶瓷托槽的粘接强度.方法:将100颗人前磨牙均分为4组:金属托槽/传统粘接系统组(1组)、金属托槽/自酸蚀粘接系统组(2组)、陶瓷托糟/传统粘接系统组(3组)、陶瓷托槽/自酸蚀粘接系统组(4组),使用Transbond XT树脂糊剂将托槽粘接在牙面上,测量各组的抗剪切粘接强度,并评价其剩余粘接剂指数,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金属托槽的抗剪切粘接强度高于陶瓷托槽,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和2组平均抗剪切粘接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和4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剩余粘接剂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的粘接强度与剩余粘接剂指数有平行相关性(P<0.05).结论:金属托槽的粘接强度高于陶瓷托槽;自酸蚀粘接系统与传统粘接系统都可满足正畸临床粘接托槽的需求:大部分样本的粘接失败发生在托槽/粘接剂界面或粘接剂内部破坏,表明牙釉质受损的几率较低,且粘接强度和剩余粘接剂指数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

  • 新型改良导弓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嫱;吕晶;刘英群

    目的:评价新型改良导弓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恒牙胚及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20例乳前牙反(牙合)患儿采用新型改良导弓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新型改良导弓,20例患儿均矫治至正常咬合关系,疗程0.5~2.0个月.SNA、UI/NA、UI-NA、SNG、G-SN、G-SV、ANB、NA/PA、Wits 的增加值,SNB、LI/MP、LI/NB的减小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改良导弓矫治乳前牙反(牙合)使上颌骨、乳上切牙明显向前移动,恒牙胚随之唇向移动.新型改良导弓同时具备机械及功能矫治的双重作用,可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对预防恒牙期再度出现反(耠)有临床意义.

  • 四种复合树脂材料与牙体间边缘密合度的研究

    作者:王喆;邱建平;杭东跃

    目的:对Poss复合树脂及其余3种临床常用复合树脂材料与牙体间边缘密合度比较分析,为临床上更好地选择充填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40颗离体牙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牙,按照国际标准备V类洞,分别用Poss复合树脂,3M Z350复合树脂,Durafill复合树脂,Charisma复合树脂充填牙体,恒温保存,品红染色后,近远中方向剖开牙体,扫描电镜下测量每组充填体与牙体间的边缘密合度.结果:Poss复合树脂与牙体间边缘密合度小,其次为3MZ350复合树脂,Durafill复合树脂,Charisma复合树脂.结论:Poss复合树脂这种新型材料可以作为临床充填材料,目前临床常用树脂Z350复合树脂与牙体间边缘密合度小.

  • 影响数字化X线根尖片影像质量的原因分析

    作者:马建光

    目的:研究影响数字化X线根尖片摄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Kodak 2100数字成像系统,对200例患者的218颗牙齿行根尖片拍摄.结果:与传统的X线根尖片胶片摄影技术比较,数字化摄影技术在曝光时间上减少80%~87%,218张根尖片质量评价:甲级172张,乙级21张,丙级25张.结论: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具有传统X线根尖片摄影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 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人种植体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庆元;刘佳钰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严重骨量不足的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牙列缺损患者24例,牙槽骨高度2.0~5.0 nn,经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3i种植体33枚,同时植入人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种植手术后至少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3~21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3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种植体上部结构无松动,仅1例种植体出现周围黏膜炎,无修复体崩瓷.结论: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病例中疗效显著,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治疗费用,缩短疗程,更易被患者接受.

  • 模拟口腔环境下三种唇侧颈缘设计的金瓷冠适合性研究

    作者:刘云飞;杜莉;王海业;李慧

    目的:通过模拟口腔环境,探讨三种唇侧颈缘设计的镍铬合金烤瓷冠适合性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内侧组、肩台组和边缘组,采用冷热循环实验,将粘固于代型上的修复体按5℃,60s,室温60s,55℃,60s,室温60s为一个循环,共5000循环,再测量3种设计的金瓷冠的垂直浮出量和水平浮出量的差异,并观察在口腔内试戴后的即刻牙龈美学效果,挑选出佳的设计类型.结果:冷热循环后,三种设计的金瓷冠的垂直浮出量和水平浮出量均有所增大,肩台组的水平浮出量比内侧组和边缘组小,边缘组比内侧组小,颈缘使用了肩台瓷的内侧组比常规设计的边缘组和肩台组更加自然美观.结论:金瓷冠在口腔内使用之后适合性会变差,肩台瓷的使用可以提高金瓷冠的垂直边缘适合性.金属基底逐渐向肩台内侧边缘移行的设计形式不能提高烤瓷冠的水平边缘适合性.

  • 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D(gbpD)基因失活菌株体外黏附能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红萍;吴补领;苏凌云;潘景光

    目的:体外观察gbpD基因失活菌株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黏附能力,为明确GbpD在变形链球菌黏附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荧光标记gbpD失活菌和野生菌,与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共同孵育后,测定羟基磷灰石沉淀的荧光值,比较粘附率的差异.结果:发现gbpD失活菌的黏附率(19.7%±0.91)低于野生菌(29.5%±2.9),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加入抗GbpD抗体后,变形链球菌UA159的黏附率低于未加抗体组(P<0.05).结论:GbpD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变形链球菌与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抗GbpD抗体对这种粘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GbpD与变形链球菌的粘附能力有关.

  • 大鼠正畸牙齿在不同骨转换率下牙周组织变化

    作者:郑红;李静;丁寅

    目的:研究在不同骨转换率的条件下,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威斯塔大鼠3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成3组:高骨转换率组,低骨转换率组,正常对照组.高骨转换率组将甲状腺片研末,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2 mg/mL混悬液.每只大鼠2mL/d灌胃.低骨转换率组动物1%丙硫氧嘧啶2mL/d灌胃,对照组蒸馏水2mL/d灌胃.20 d后,大鼠麻醉下加力,加力21 d后处死.组织学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各组对照侧牙周膜排列整齐,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少见.没有明显成骨及破骨现象,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旺盛;压力侧破骨细胞增多,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活跃的巨噬细胞增多.高骨转换率组表现更强的组织反应性.结论:高骨转换率能增加牙周组织反应,有利于正畸牙齿的移动.

  • 不同厚度饰瓷与基底瓷双层结构全瓷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丁洁;王伟峰;辛海涛;赵燕芳;欧阳炎

    目的:建立不同厚度饰瓷与基底瓷双层结构的后牙三单位全瓷桥有限元模型,分析饰瓷与基底瓷厚度对全瓷桥残余应力的分布及其影响.方法:使用WIELAND ZENOTEC Scan对上颌后牙三单位固定桥基牙标准模型进行三维光学扫描,在上述模犁基础上通过WIELAND ZENOTEC Cad:Geomagic; CATIA构建三组不同厚度饰瓷与基底瓷双层结构后牙三单位全瓷桥实体模型,将模型导入ABAQUS6.10有限元软件,分析修复体从575℃降至室温25℃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形成及分布.结果:全瓷修复体残余应力主要分布在饰瓷与基底瓷结合界面处,其中冠边缘、连接体处修饰瓷分布较薄的部位界面处残余应力较为集中,而在修饰瓷较厚的部位残余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随着温度的降低,饰瓷与基底瓷结合界面的残余应力逐渐增大.随着饰瓷与基底瓷热膨胀系数之差逐渐增大和饰瓷厚度的增加,结合界面的残余应力也逐渐增大.结论:双层结构全瓷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使得修复体残余应力分析得以实现.修饰瓷较薄和热膨胀系数差较大时残余应力分布较大,在进行全瓷桥修复时除饰瓷与基底瓷热膨胀系数匹配外,要保证饰瓷一定的厚度.

  • 应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初步探讨

    作者:余洋;牛忠英;施生根;裴振华;刘彦

    目的:探讨应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电化学测菌法检测变形链球菌,记录检测参数,并将电化学测菌法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微流芯片样本通道内层流形成时间为(3.17±0.16)min,从进样到获得稳定电阻抗数据的时间为(10.20±0.16)min.②当变形链球菌浓度为104~109 cells/mL时,细菌浓度C的对数与系统阻抗值Z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③与细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相比,电化学测菌法获得的细菌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变形链球菌浓度为105 cells/mL时,电化学测菌法检测值与细菌培养法检测值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式为:y=0.94x+0.32E4(R2=0.95),两种方法的检测值高度正相关(P=0.001<0.01).结论:电化学测菌法能为变形链球菌的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对OLP病损区淋巴细胞聚集的影响

    作者:满一;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沈国华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Bc1-2在口腔扁平苔藓(OLP)病变中的生物学行为及对OLP皮损中浸润淋巴细胞聚集、分布的影响,进一步了解OLP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与正常口腔黏膜对照,观察分析25例OLP皮损中Bc1-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淋巴细胞聚集、分布.结果:OLP病损区T细胞中Bc1-2过度表达,固有层淋巴细胞异常克隆、聚集,浸润增加.结论:OLP病损区中T细胞高密度聚集可能是Bcl-2诱导的局部淋巴细胞过度增殖后关联反应.

  • 羟基磷灰石溶解机理的研究

    作者:黄远;李彦秋;何芳;王玉林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Hap)的溶解机理.方法:采用分子动力学对HAp在水分子层作用下的溶解过程进行计算.对HAp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表面Zeta电位进行测定,并进行HAp去除Pb2+实验,由此来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和验证.结果:HAp在水溶液的溶解过程中表面羟基发生脱离溶入水中;表面Ca2+由于羟基的脱离,减少了与HAp结构的联系,并由表面溢出至水层中;次表面羟基发生倒转与c轴成一定角度;表面磷酸基团也脱离出来成为磷酸根离子,次表面磷酸基团的磷氧键向下倾斜;溶解作用使得HAp的表面为负电位.结论:所获溶解机理是合理的,羟基在HAp在水溶液中的溶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 微种植钉表面含银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制备及溶血试验

    作者:史建陆;魏婷婷;林奕真;罗小安;魏小平;许志强;任继业

    目的:在微种植钉表面制备纳米银羟基磷灰石(HAp/nanosilver)涂层,并检验涂层的溶血率.方法: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微种植钉表面上制备HAp/nanosilver涂层并给予表征,同时进行溶血试验,检测含该涂层的种植钉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成功制备出含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微种植钉,表征的HAp/nanosilver涂层溶血率为1.15%,小于5%,符合材料溶血要求.结论:含银羟基磷灰石涂层不会引起急性溶血反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OLP和OSCC中p16和miR-137基因甲基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党军;边永钎;孙建勇;王欣;陈芳;董广英;刘青;王新文;王勤涛

    目的:探讨p16基因和miR-137基因在口腔扁平苔藓(OLP)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的PCR技术分别检测10例OLP、10例口腔鳞癌(OSCC)新鲜组织样本中p16基因和miR-13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OLP中p16基因和miR-137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0%(2/10)和50%(5/10):OSCC中p16基因和miR-137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0%(5/10)和60 %(6/10).两种基因甲基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由于样本偏少,两种样本中基因甲基化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p16和miR-137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分期分别相关.结论:OLP的上皮组织中存在着p16和miR-137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男性、高龄较易出现p16和miR-137基因的甲基化.

  • CYP2E1RsaⅠ/PstⅠ位点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作者:牛玉明;沈铭;陈盛;陈睿;倪小兵;陈永吉;胡媛媛

    目的:运用Meta的分析方法研究CYP2E1 Rsa Ⅰ/Pst Ⅰ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相互关系.方法:检索VIP,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CYP2E1 Rsa Ⅰ/Pst Ⅰ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关联研究的文献,以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为效应指标,应用Rev 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STATA 11.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检验.结果:纳入12个病例对照研究,共计1259例口腔癌患者和2262例正常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c1 /c2 vs.c1/c1(OR=1.30,95%CI=1.04~1.62),c1/c2+c2/c2 vs.c1/c1 (0R=1.32,95%CI=1.07-1.64).结论:CYP2E1突变基因型c2可能会增加口腔癌发生的风险.

  • 微波照射对牙本质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谢晓华;曹思远;曹潇方;裴路;王秀梅;郭阳

    目的:研究微波照射对人离体牙牙本质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对同名前磨牙,将每对同名牙按照实验要求制备成4个试件,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组分别用40W微波照射牙本质面3s、5s和7s后,应用拉力万能实验机测试其生物力学值,观察微波对牙本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不同时间微波照射牙本质后,牙本质的抗压强度和比例极限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时间微波照射牙本质后,牙本质的弹性模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波照射在7s内对牙本质的抗压强度和比例极限都没有影响,不同时间微波照射后的牙本质弹性模量不同.

  •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数字仿真及其稳定性研究

    作者:张君伟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是早被提出的口内进路的正颌外科手术,广泛应用于矫治下颌后缩、下颌前突、小颌畸形等各类牙颌面畸形.目前临床上对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采用了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其稳定性的差异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数字仿真技术运用在口腔医学领域,为下颁支矢状骨劈开术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着手点.从骨劈开术式到内固定方式都在不断地改良与完善,提高了正颌手术效果、降低了复发率及颞颁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坚强内固定术的数字仿真及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全冠修复体适合性的研究方法

    作者:吴丹

    全冠修复体的适合性是评价修复成败的重要因素,对全冠适合性的检测至关重要,本文就以全冠修复体适合性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 腮腺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小波;李慧

    味觉出汗综合征,又称Frey's综合征,是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ney's综合征的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下颌骨骨岛1例报告

    作者:杨文军

    骨岛又称内生骨疣、骨斑、骨生骨瘤等,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临床上大都是病人在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偶然发现.骨岛多见于骨盆、股骨及其它长骨,也可发生在腕骨、跗骨、肋骨等处.颌面骨骨岛鲜有报告.笔者临床上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口腔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Z1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