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

Space Medicine & Medical Engineering 항천의학여의학공정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主办单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影响因子: 0.3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837
  • 国内刊号: 11-27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82-61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善广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莫达芬尼对小鼠中枢兴奋作用的构效和时效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詹皓;唐桂香;辛益妹;李砚锋;李彤;韦四煌;穆报春;雷光清

    目的初步探讨莫达芬尼(Mod)中枢兴奋作用的构效和时效关系特征以利于此类药物的设计开发和合理使用.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对象,比较Mod及两种衍生物中枢兴奋作用的量效(60、120、240 mg/kg)和时效特征;观察Mod (120 mg/kg) 昼夜给药兴奋作用的差异.结果 Mod可剂量相关地提高小鼠自主活动,以120 mg/kg效果佳;氯化有增强其作用的趋势、而甲基化使作用降低.昼夜给予Mod的兴奋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Mod中枢兴奋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时效特征,氯化有增强其作用的趋势、而甲基化使作用降低.

  • 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唐斌;樊小力;吴苏娣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离体比目鱼肌肌梭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大鼠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7 d,14 d组以及对照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离体比目鱼肌肌梭的自发放电及对动-静式(ramp-and -hold)牵拉反应特性的改变.结果模拟失重7 d组大鼠肌梭自发放电频率明显降低,对动-静式牵拉反应性下降.14 d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模拟失重可致肌梭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明显的改变,并随模拟失重时间延长而加重.

  • 低G锻炼对高G致大鼠记忆功能和平衡能力变化的影响

    作者:曹新生;孙喜庆;韦应波;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

    目的探讨低G锻炼对高G致大鼠记忆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Gz/5 min组、锻炼3 d 组和锻炼5 d组4组,每组8只.锻炼组分别在+10 Gz/5 min 暴露前进行3 d或5 d的+4 Gz/3 min锻炼(1次/d).观察单次+10 Gz/5 min 暴露后即刻、1 d、2 d、4 d和6 d大鼠记忆功能和平衡能力的变化.结果 +10 Gz组大鼠在+Gz暴露后各时间点正确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反应时均显著延长(P<0.01),平衡能力在暴露后即刻及2 d时显著变差(P<0.01).+4 Gz/3 min锻炼3 d组正确率在暴露后1 d、2 d和6 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2 d、4 d和6 d时较+10 Gz组显著升高(P<0.01);反应时在暴露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P<0.05),在1 d、2 d、4 d和6 d时较+10 Gz组显著缩短(P<0.01);平衡能力在暴露后即刻及2 d时较+10 Gz组显著好转(P<0.01).+4 Gz/3 min锻炼5 d组正确率和反应时在暴露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在暴露后1 d、2 d、4 d和6 d较+10 Gz组显著改善(P<0.01);平衡能力在暴露后即刻及2 d时较+10 Gz组显著好转(P<0.01).结论 +4 Gz/3 min锻炼对高G致大鼠记忆功能损害和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基于时频分布的表面肌电信号瞬时中值频率的研究

    作者:梁政;杨基海;钱晓进;陈香;叶硃;荣蓓钰;谭春祥;冯焕清

    目的采用时频分析法分析表面肌电信号瞬时中值频率.方法采用平滑伪-魏格纳分布、乔伊-威廉姆斯分布、谱图和尺度图等方法,估计模拟和真实表面肌电信号的瞬时中值频率,讨论这些分布在估计肌电信号瞬时中值频率时的性能,并与条件平均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模拟实验表明瞬时中值频率曲线比条件平均频率曲线光滑,相对误差较小.真实肌电信号实验显示,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瞬时中值频率比条件平均频率的波动更明显.结论肌电信号瞬时中值频率比条件平均频率更能真实和敏感地反映表面肌电信号频率成分的变化.

  • 长时间静坐条件下的下肢多频率电阻抗参数分析

    作者:袁世英;杨玉星

    目的研究长时间静坐下小腿的电阻抗参数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以系统优化设计思想为目标,构造出了能够实现长时间地监测组织电阻抗特性变化情况的双CPU硬件系统.7个正常人腿部不动地静坐1 h,基于四电极法测出左小腿的电阻抗谱.依据被测组织的Ri-Cm-Re等效电路模型,根据复平面上的阻抗轨迹,利用迭代式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得到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阻抗以及细胞膜的膜电容.结果对于静坐条件下工作负荷加重时,细胞内液电阻Ri增加较大,细胞外液电阻Re有微小增加.结论这些实验结果与利用下肢阻抗的模型描述的理论解释非常吻合,因而电阻抗的模型参数是一项定量地区分组织处于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重要指标.

  • 尾吊大鼠股动脉中ERK1/2 含量变化及对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明;姜世忠;李志利;梁文彬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尾吊大鼠股动脉中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14 d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微重力效应,利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技术,在无抑制剂存在或分别给予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zosin)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后,检测大鼠股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变化;用Western 免疫印迹-增强型化学发光系统(ECL)检测基础状态下ERK1/2的总含量及无抑制剂存在或分别给予哌唑嗪、PD98059后,NE 诱导的ERK1/2磷酸化程度,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部悬吊14 d后,大鼠股动脉对NE的大收缩反应明显下降;PD98059可明显抑制对照组和悬吊组大鼠股动脉由NE诱导的大收缩反应,且对照组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悬吊组;哌唑嗪导致对照组和悬吊组大鼠股动脉对NE的量-效反应曲线右移,但由Schild公式计算所得的PA2值显示受体敏感性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尾吊14 d恢复7 d后,大鼠股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与同步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悬吊14 d后基础状态下大鼠股动脉中ERK1/2的总含量高于对照组,但磷酸化程度却低于对照组;经NE作用后,ERK1/2磷酸化程度仍低于对照组.恢复7 d后,ERK1/2的总含量及磷酸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尾吊14 d模拟失重后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是大鼠股动脉收缩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 高+Gz和噪声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作者:刘挺松;孙喜庆;曹新生;吴兴裕

    目的探讨+Gz和噪声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Gz/3 min组、90 dB(A)/ 30min噪声组、+10 Gz/3 min和90 dB(A)/ 30min噪声复合应激组4组,每组8只.采用Y-型迷宫实验、旷场分析实验、避暗实验观察应激后不同时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结果复合应激组大鼠正确反应次数在暴露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和噪声组均显著降低(P<0.01),反应时均显著延长(P<0.01) ;中央格停留时间仅在暴露后即刻较对照组和噪声组显著延长(P<0.01);总时间和错误数在暴露后即刻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潜伏期在暴露后即刻显著缩短(P<0.01),在暴露后6 d时仍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而与+10 Gz组相比,复合应激组大鼠正确反应次数在暴露后即刻显著降低(P<0.05),反应时显著延长(P<0.01).结论 +10 Gz/3 min和90 dB/30min噪声复合应激可引起大鼠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两种因素具有协同效应,其中+Gz为主要影响因素.

  • 靶音识别作业对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的影响

    作者:韩东旭;周传岱;刘月红;庞立伟

    目的研究靶音识别作业对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的影响及各优势成分的作业相关变化. 方法被试为21名右利手、听力及EEG正常男性(25~35岁),记录被试闭眼状态下安静及靶音识别作业过程中的12导EEG信号,利用脑波频率涨落分析技术分析8、9、10、11、12、13 Hz 6个频率成分的优势涨落特征. 结果靶音识别作业导致脑波α段频率涨落竞争结构中的主涨落成分向高频方向发展,9~10 Hz优势显著下降,11~13 Hz优势显著增加,各频率成分在频率竞争结构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改变;同时,作业相关的优势成分快化与各被试静态EEG有关,即围绕静态EEG功谱峰值频率,较高频率成分优势几率明显增加,较低频率成分优势几率则明显减少.结论靶音识别作业导致脑波α段频率涨落特征的显著改变可能反映了与作业负荷有关的脑一般机能状态的增强,因此脑波α段频率涨落分析技术可能有助于作业负荷的总体及个别评价.

  • 基于Laplace方程的脑电逆问题求解方法

    作者:刘波;刘希顺

    目的针对近似于球形的脑生物医学电磁逆问题求解,以实现对脑电活动的源定位.方法本文基于拉普拉斯方程给出由头皮测量脑电逆推皮层电位分布的两种方法,方法建立在无源似稳电场的基础上,可以逐层递推头皮下各层组织结构上的电位分布.结果我们针对人头接近于球形或椭球形的特点,由给出的两种方法进行了仿真推演.结论仿真计算初步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 虚拟环境中人的操作判断及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前祥;姜国华;曲战胜;朱彦军

    目的研究被试者头戴头盔显示器、着数据手套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时的判断及反应特性,探索利用虚拟现实系统获取工效学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以增强虚拟环境应用的可信度,为虚拟现实技术在载人航天中深层次的应用(如人机界面设计方案模型的工效评价、虚拟训练)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自行开发与集成的虚拟现实实验系统,选定被试者并完成虚拟环境中人的操作判断及反应特性的实验设计.首先进行预实验,确定判断目标的差别等级和虚拟台体的高度,然后开始单因素的完全随机正式实验,同时设计主观问卷表对被试者进行虚拟效果的真实感调查.结果被试者戴头盔显示器、利用数据手套将虚拟乘员舱内抽屉中的小球放置在一台体上的作业时间服从均值36.72 s、方差13.798 s正态分布.调查显示70.2%的被试者认为头盔显示器的立体效果明显,可以产生一种沉浸感,作业感受与真实世界一样.结论建立虚拟环境进行人机界面的工效评价或操作虚拟训练时,首先应使系统硬件能够模拟真实任务背景,

  • 稳定剪切流动对黏附于血管表面的白细胞变形的影响

    作者:刘肖珩;王雄;尹红梅

    目的研究稳定剪切流动对黏附于血管表面的白细胞及其细胞核变形的影响.方法用复合液滴模拟黏附于血管表面的白细胞,根据二维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求解模型方程.结果 1)外界流场雷诺数是引起细胞变形的重要原因.随着雷诺数的增大,细胞变形也增大;2)细胞核随细胞的变形而发生了变形,但细胞的变形指数总是大于其细胞核,表明细胞核更能耐受剪切流动;3)当雷诺数增大到一定值时,细胞和细胞核都不能进一步变形,变形指数达到峰值;4)压力分布曲线表明,在细胞的下游形成一个高压区,提供促使细胞受力达到平衡的升力,从而阻止了细胞的进一步变形.结论具有高粘性的细胞核在细胞的变形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 面向对象的硒蛋白生物信息二级数据库

    作者:张国庆;龚辉;鲁强;曾绍群;骆清铭

    目的构建硒蛋白生物信息二级数据库.方法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利用Java及其相关技术,分析并设计二级数据库的基本表和前台应用程序.结果构建了含有两个数据库nucleotide和protein的数据库系统,以及C/S模式的数据录入程序和B/S模式的数据访问程序. 结论使用面向对象方法来设计这个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二项式小波检测心电特征点

    作者:陈培军;陈士贵;俞尧荣;刘向昕

    目的使用二项式小波检测心电信号的特征点,为心电信号的分析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方法设计对称形式的二项式小波,应用它对实际心电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并进行特征点的检测,观察检测效果.结果使用二项式小波检测心电特征点方法实现简单,对试验心电信号的特征点定位准确,快速.结论对称形式的二项式小波检测较其他小波检测方法简单,无须预处理,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心电信号的实时分析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疲劳相关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的非疲劳特异性研究

    作者:王健;杨红春;刘加海

    目的探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sEMG)疲劳相关特征变化的非疲劳特异性.方法记录10名被试者等长屈肘收缩1 min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sEMG的信号,分析MPF、MF、ZCR、AEMG和Lempel-ziv复杂度各项疲劳相关性指标的变化,并测量肱三头肌在疲劳运动负荷试验前、后的MVC值.结果肱二头肌在持重负荷过程中MPF、MF、ZCR和Lempel-ziv复杂度均随着负荷持续时间呈线性规律递减,AEMG呈线性规律递增;肱三头肌的MVC在疲劳运动负荷前后无明显变化,分别为(14.0±3.2)kg和(14.6±2.6)kg.但MPF、MF、ZCR和Lempel-ziv复杂度也呈线性递减变化且变化率明显大于肱二头肌,而AEMG无明显变化.结论 sEMG信号线性时、频和非线性复杂度的变化不具有肌肉疲劳特异性,疲劳可能不是造成上述指标变化的唯一因素.

  • 小型阵列质谱仪及其在载人航天中的应用

    作者:丁军平;周抗寒;唐立旭;杜开献;刘学博;黄刚

    本文描述了阵列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及体积、质量、功耗、一机多用以及与小型气相色谱和热导检测器联用时所具有的冗余设计等特点,介绍了小型阵列质谱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3种结构类型及性能,阐述了小型阵列质谱仪在载人航天中的广泛应用.

  • 新型硝酸羟胺基液体推进剂毒理研究进展

    作者:鲁礼林;延玺;王建营;胡文祥

    硝酸羟胺(HAN)是新型硝酸羟胺基液体推进剂的主要毒理活性成分.动物实验显示,它属于中等毒性类化学物质,能通过皮肤、食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染毒,严重地损害皮肤、眼睛和血液系统中的红细胞,对肝脏、脑、肾脏、胸腺和生殖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硝酸羟胺中毒的明显症状是脾肿大、红细胞损伤、亨氏小体的形成,引发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症.本文综述了硝酸羟胺的毒性毒理反应现象,并提出了预防硝酸羟胺中毒的初步防护方法.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3 04
1994 01 02 03 04
1993 01 02 03 04
1992 01 02 03 04
199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