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

Space Medicine & Medical Engineering 항천의학여의학공정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主办单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影响因子: 0.3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837
  • 国内刊号: 11-27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82-61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善广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评估与预测

    作者: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陈章煌;仲崇发;李莹辉

    目的 研发适宜于返回后立位耐力早期评估的安全检测方法,探索构建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方法 15名健康男性进行被动立位耐力测试,按原有评分标准,对被动立位测试数据中的3min、5 min、10 min数据分别计分;采用ROC法重新界定阈值进行分级,留一交叉验证,与原分级结果比对,验证一致性.利用15名健康男性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数据,基于贝叶斯原理,构建立位耐力预测模型,留一交叉验证后,选取4例飞行数据进一步验证.结果 3 min测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5min和10 min的均为1.00,与原立位耐力测试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基于头低位模拟失重数据确立了5个立位耐力预测特征量及其似然比,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名参加飞行航天员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1,重力再适应立位耐力得到有效预测.结论 采用新的方法对被动立位耐力3 min、5 min、10 min测试数据进行评估与20 min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具有应用前景.建立的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

  • 舱外航天服不同装夹状态下有限元分析及试验验证

    作者:马爱军;石蒙;刘洪英;丁凌艳;闫利;董睿;赵亚雄;刘磊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为舱外航天服振动试验装夹状态的选择提供有效的计算依据.方法 建立舱外航天服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与试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进而进行正弦振动下的响应分析,得出两种不同装夹状态的响应.结果 通过两种不同装夹状态下的响应分析,可以得出用模拟装夹方式更接近真实安装状态,舱外服用模拟支架进行正弦振动试验更合适.结论 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为产品试验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对于复杂结构,振动试验时尽可能真实地模拟安装状态,可以避免过试验.

  • 增强现实航天飞行训练系统空间定位

    作者:何宁;晁建刚;许振瑛;陈炜

    目的 研究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航天飞行训练空间定位问题.方法 采用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提出增强现实航天飞行训练系统框架;构建包含图像获取,特征提取描述与匹配、相机位姿估计,图优化以闭环检测及构图的空间定位算法,并对算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通过与高精度全站仪数据比较,验证了算法的测量精度和有效性.结论 本文方法能够以主动方式向航天员提供飞行训练引导信息,减轻航天飞行训练认知负担.

  • 一种基于阻变织物电极的穿戴式心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及应用

    作者:宋晋忠;许志;韦明;刘皓;李鹏;李劲松

    目的 针对传统Ag/AgCl胶状电极在长期心电监护中的问题,结合可穿戴式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基于阻变织物电极的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研制了穿戴式心电信号采集设备.方法 设计一种阻变织物电极,并实现阻变织物电极与衣服的集成,降低了传统织物电极高的接触阻抗;简化心电信号采集电路,实现低功耗、小型化.结果 穿戴式心电信号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完整的心电波形;与多参数监护仪进行心电信号采集对比分析,验证织物电极采集效果.结论 基于阻变织物电极的心电信号采集方案可行.

  • 小鼠运动敏感型血清miRNA的筛选

    作者:陈圣菊;王飞;李文炯;张鹏;刘红菊;周越;陈晓萍

    目的 研究运动对小鼠血清中循环miRNA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Con),中强度运动组(M),高强度运动组(H),中强度恢复组(MR),高强度恢复组(HR).M组和H组分别以10 m/min,20 m/min的速度进行中强度和高强度跑台运动,每次运动30min.两组运动结束后恢复24 h即为MR和HR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血清和比目鱼肌中肌特异性miRNA的变化.结果 中强度运动使血清中miR-1a、26a和133a显著升高(P < 0.01),miR-146a表达升高(P < 0.05);高强度运动下血清miR-1a和133a显著升高(P < 0.05),miR-26a显著升高(P <0.01),miR-146a无明显变化.中强度运动下小鼠骨骼肌中miR-1a和133a显著下降(P < 0.05),高强度运动下小鼠骨骼肌miR-1a,miR-133a显著升高(P < 0.05,P < 0.01),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24 h后血清和比目鱼肌中miRNA表达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运动能引起小鼠血清循环miRNA的浓度变化,不同的运动强度对血清中miRNA的影响不同,比目鱼肌可能是其来源之一.

  • 机械臂力反馈手柄的力觉差别阈限测量与应用

    作者:谭丽芬;田志强;王春慧

    目的 探讨机械臂力反馈手柄典型推拉、旋转操作的反馈力感知特性,获取手柄推拉、旋转操作反馈力差别阈限、韦伯分数及机械臂状态告警反馈力设计.方法 采用心理物理量测量的小变化法,基于机械臂工效实验平台的位移、姿态力反馈手柄,力反馈手柄测试控制软件,针对性进行了手柄推拉、旋转操作的反馈力差别阈限测量;开展了告警状态的推拉、旋转反馈力测量与分析设计.结果 给出了推拉操作、旋转操作反馈力差别阈限估算的韦伯定律修正公式;建议推拉告警反馈力变化不小于力刺激差别阈限的10倍,旋转告警反馈力变化不小于力刺激差别阈限的8倍.结论 研究及获取的机械臂力反馈手柄的反馈力差别阈限及韦伯分数、告警反馈力数据,可为机械臂力反馈手柄的反馈力感知、设计提供参考.

  • 基于团队和任务维度的团队情境意识评价方法

    作者:石玉生;田志强;黄伟芬

    目的 为团队情境意识研究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 通过对团队情境意识、情境意识和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等领域的分析,提出评测团队情境意识的两维度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TSART(team situation awareness rating technique)量表,进行初步的信效度探究,初测样本包含34名受试者,复测样本包含60名受试者.结果 经过初测和复测,TSART量表信度达到0.897,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与SART(situational awareness rating technique)量表的皮尔逊相关达到0.4以上,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TSART量表能够作为评价团队情境意识的方法,为团队情境意识的研究提供新工具.

  • 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影响及其时效性研究

    作者:宫献文;刘敏;吴萍;吴斌;孙洪义;黄伟芬

    目的 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 17名健康男性进行连续5天的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1天,训练后第1,7,14,28天分别进行头低位耐力检查,监测受试者主观感觉与体征、血压、心功能、外周循环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和唾液皮质醇变化情况.结果 与实验前1天相比,实验后第1,7,14,28天头低位耐力检查头低位主观感觉与体征评分均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历次检查平卧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和TPR均无显著变化.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SBP、DBP和MBP在各时段均显著降低(P < 0.05或P < 0.01),第7天SBP在第1个10 s,DBP和MBP在第1,2,3个10 s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实验后第1、7和28天平卧位SV显著降低(P< 0.05),其他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各时段TPR均显著降低(P < 0.05);第7天头低位TPR仅在第2个10 s时低于实验前(P < 0.05),第14天TPR较实验前已无显著性改变,第28天头低位TPR在第2个10 s显著升高(P < 0.05).各次皮质醇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连续5天HDT/HUT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以改善受试者头低位主观感受和体征,能通过降低血压改善机体头低位耐力水平;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循环阻力来降低头低位耐力时血压,效果可维持1周左右.

  • 基于MBR耦合多级膜分离的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在CELSS中的运行试验

    作者:李婷;张良长;杨京松;艾为党;董文艺;于杰;杨国威

    目的 针对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对卫生用水和饮用水的需求,构建以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为核心,并辅以膜分离和离子交换工艺的生活用水供应系统.方法 基于受控生态生保系统 (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CELSS)试验平台,以冷凝水为水源,探讨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在连续180 d试验周期内的运行效果,重点考察系统的卫生用水和饮用水出水水质.结果 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在180 d内有效控制了水质感官性状,使卫生用水和饮用水出水pH分别在6.5 ~ 8.9和5.8 ~ 7.4范围内,平均出水电导率达到5.8和13.3μS/cm,平均出水浊度达到1.6和0.7 NTU,满足试验医学标准.同时,该系统具有高效的污染物去除能力,MBR是TOC和NH +4 -N的主要去除单元,可使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NF和RO是TOC和NH +4 -N保障去除单元,使出水浓度均降低至检测限以下.但MBR对NO -x -N去除有限,NF和RO是其主要去除单元,可使NO -x -N去除率达到95%.结论 以MBR为工艺核心的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可连续稳定运行180 d以上,并在运行期间不间断保质足量供给4名乘员卫生用水及饮用水.

  • 面向星球探测的脑控无人车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江京;王春慧;印二威;黄守鹏;赵岩;黄肖山;田雨;张绍尧

    目的 研究基于带视频反馈和增强现实两种不同交互界面的脑控无人车系统及其操控方法.方法 针对建设星球基地过程中航天员与无人车交互可能面临的远程遥控和伴随操控任务,设计了两种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分别使用带视频反馈的平面非沉浸式和基于增强现实的立体沉浸式交互方式;并利用滤波器组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提取出脑电图特征,结合异步控制的方法,实现对无人车的操控.结果 7名被试的离线实验中,非沉浸式和沉浸式交互所能实现的高信息传输率分别为45.4和25.04 bits/min;在线操控实验中,平均任务完成时间分别为4.13和4.03 min.结论 本文提出的两种脑-机交互方式对提高星球探测任务中的人机协同作业绩效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 载人航天医监设备技术发展与展望

    作者:许志;韦明;宋晋忠;李延军;刘保真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组成部分,航天医监设备(aerospace medical monitoring devices,AMMD)是保障航天员的在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支撑.以航天医监设备研制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美、俄、欧空局医监设备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我国载人航天载人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等任务医监设备研制情况,描述了空间站任务医监设备发展成为包含心肺功能评估、体液指标检测、骨骼肌肉功能评价等在内的全方位医监设备体系,并展望了未来航天医监设备的发展方向.

  • 航天工效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春慧;陈晓萍;蒋婷;王丽;姜昌华;王波;黄守鹏;肖毅;田雨;焦学军

    航天工效学是人因工程在载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实践,从航天人-机-环系统层面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及工程应用研究,突破和解决了大量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SZ1-SZ5飞行任务、空间实验室任务以及当前的空间站任务.本文回顾了航天工效学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在航天特因环境下人的能力特性、航天器工效学设计与评价、数字航天员作业能力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载人航天后续空间站、深空探测等任务的发展趋势,介绍了该领域后续应重点开展的研究.

  • 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现状与展望

    作者:曹平;李红毅;兰海云

    本文概述了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学科的研究背景与内容,从航天营养代谢研究、航天食品工程技术和航天食品安全技术三个分支方向,系统论述了学科发展与工程实践的应用现状,并围绕载人航天向长期空间驻留和深空探测方向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对学科后续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 航天心理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峻;秦海波;田立平;吴斌;黄伟芬

    国际载人航天60多年来,经过了短期到长期飞行的实践,航天心理学逐步探索出航天员的胜任特征,形成了一系列候选航天员及航天乘组的心理选拔方法、地面心理训练方法以及在轨心理支持措施,成为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航天心理学概念形成、短期、长期飞行中的心理应激源及其对策、研究内容及方法、心理支持措施等,以及未来航天飞行中所面临的心理挑战和航天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 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体系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晁建刚;林万洪;徐晓静;刘相;熊颖;杨进

    根据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训练需求,在分析国内外现状和当前技术发展、考虑未来训练任务拓展、工程规划与验证等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建设体系.重点分析和研究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基于云计算模拟器异构仿真体系架构、系统辨识技术、混合现实仿真技术、基于AI的数据分析技术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运维技术等关键技术,并展望未来航天飞行训练仿真技术的发展以及模拟器需要解决的问题.

  • 航天医学问题的细胞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李英贤;凌树宽;赵亚丽;谭映军;杜锐凯;宋锦苹;赵定胜;李玉恒;钟国徽;刘子中;厉建伟

    本文系统综述了航天医学问题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新进展,阐述了失重和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新认识、新方法和以及研究热点,重点综述了生物体对重力信号的感受、转导、传递和反应过程中的基本生物学问题以及航天过程中多种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

  • 航天服压力防护技术发展与构想

    作者:张万欣;李潭秋;尚坤;李猛

    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服压力防护功能是为人体建立起赖以生存的压力环境,压力服作为实现压力防护和工效保障能力的基本载体,是航天服设计改进的核心部分.本文通过回顾压力服在早期技术验证、随登月任务和载人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任务和空间站建设运营各不同阶段任务需求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航天服压力服防护技术的演变特征.针对未来空间探索目标的环境特点以及多目的地的任务规划,开展了后续航天服压力防护技术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压力制度选择、结构实现形式以及材料工艺能力等方面分析,提出了短期可能实现的变压力制度软式压力服和作为长期目标的局部机械反压式压力服的方案构想和关键技术,为未来先进航天服的发展和研制提供参考.

  • 中国航天员选拔训练发展历程与展望

    作者:黄伟芬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是载人航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选拔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将直接影响到载人航天计划的顺利实施和飞行任务的成败.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各阶段在选拔训练体系的创建、两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六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的选拔与训练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根据我国载人空间工程任务特点及后续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的重点.

  • 我国受控生态生命保障技术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作者:郭双生;董文平

    建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是开展未来月球和火星等地外星球驻留与开发的生命保障基础.本文就我国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的发展历史、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重要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为我国受控生态生保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 航天医学工程助推中国空间站建设

    作者:刘伟波;陈金盾;邓一兵

    在我国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和空间实验室任务等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以航天医学工程理论为指导,逐步凝练出以人为中心、以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效能为目的的"培养人、保障人、研究人"三位一体的航天医学工程组织实施方法.以这一工程组织实施方法为指导,从航天员能力培养、航天员能力保障、深化对人的研究三个方面,高效地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研制,确保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目标,同时践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提升国内相关领域技术能力和影响力.这一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航天医学工程理论.

  • 空间站再生生保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吴志强;高峰;邓一兵;卞强;董文平;刘向阳;周抗寒;李英斌;赵成坚

    为了实现长期载人飞行,必须研发再生生保技术.再生生保系统对于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至关重要.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实现航天员代谢废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吸附剂的循环使用,可以降低载人航天器长期在轨的运行费用.本文回顾了国外再生生保技术的发展现状,简述了我国空间站再生生保系统总体方案,重点从电解制氧、CO2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去除、水处理和尿处理等五方面阐述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后,对我国再生生保技术的空间应用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 载人航天飞行空间辐射研究进展

    作者:吴大蔚;张华;赵亚丽;王红晖

    空间辐射是载人航天长期飞行及深空探测面临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地轨道飞行及载人登月、深空探测任务中空间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空间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热点(致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退行性变、辐射综合症)、空间辐射剂量测量、风险评估及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后续发展方向建议.

  • 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王林杰;曲丽娜;李英贤;陈晓萍;李莹辉

    随着6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已经全面进入地面结合航天实验阶段.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交会对接任务阶段自主开展的系列卧床实验结果,飞行任务人体生理影响,以及在失重生理机制上取得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简要从防护目标,防护措施研制模式,防护方案以及评估技术几个方面介绍了面向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的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提出了未来长期载人航天以及深空探测我国失重生理学的发展方向.

  • 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作者:陈善广;邓一兵;李莹辉

    航天医学工程学是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为我国载人航天实现里程碑跨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概述了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平台体系和近10年来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后续发展展望.

  •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180天试验人体表菌群结构研究

    作者:辛冰牧;王珩;吴元亮;仲崇发;刘军莲;陈章煌;顿桓桓;谢琼

    目的 了解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下长期生存对乘员体表微生物种群状况的影响.方法 利用地面密闭舱4人180天实验,分别于实验前、进舱后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及撤离前,对4名乘员的体表(包括额头、耳后、肘窝、腋窝,腹股沟)进行采样,采用16S rDNA V3-V4区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群落结构、多样性、主坐标及物种丰度分析.结果 肘窝和前额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体表位置.体表菌属主要分属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5个部位优势菌属为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此外丙酸杆菌属在额头和耳后两位置也占优势比例.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肘窝在构成上有独立性,腋下和腹股沟菌群结构相似,额头和耳后菌群结构相似.与进舱前比较,乘员在进舱后第1个月菌群变化明显,之后逐渐恢复稳态.结论 人体在不同体表位置菌群多样性不同;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差异小,但在属水平不同部位菌群结果有所差异.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密闭环境作为应激因素可影响体表菌群结构.

  • 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

    作者:许梓;余青霓;张良长;熊江辉;艾为党;曲丽娜;吴志强;王林杰;董文平;郭双生;唐永康;邓一兵;李莹辉

    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是针对深空探测后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开展的关键技术预先性研究.该试验以未来月球或火星航天员基地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研制及其工程化为任务背景,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长期实验室研究和初步系统集成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由4人乘组参与的集成要素多、封闭时间长、物质闭合度高的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技术试验.试验系统引入受控生态概念,以生物再生为主要技术特征,有机融合物化再生技术和基础性环境控制技术,构建成适合多乘员长时间驻留的第三代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的试验系统.本文概述了试验平台基本情况、志愿者乘组情况、试验项目设置、试验条件控制、试验基本结果等内容,并初步讨论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的科学目标与未来发展前景.

  • 4人180天集成试验环控生保系统设计及运行概况

    作者:张良长;李婷;余青霓;董文平;杨京松;王伟荣;艾为党;武重阳;郭双生;李莹辉

    目的 面向星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工程应用需求,探索物化再生生保与生物再生生保技术的整合方法,考察多乘员、中长期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运行规律.方法 设计并建成具备环境控制、物质循环以及应急生保功能的大型密闭生态循环系统试验平台,并通过拟人试验(40 d)与载人试验(180 d)的流程设计,量化考核物质循环从物化再生逐渐过渡到生物再生并维持平衡的协同匹配规律.结果 220 d的全封闭试验期间,密闭系统内环境参数控制在安全水平,基本实现人和植物生存环境的独立有效控制;载人试验期间物质流循环总体平稳,实现大气和水的100% 再生,食物闭合度达到55%,同时可资源化固废回用率达到87.7%.结论 验证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全流程构建模式,积累了建设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工程化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乘员听力变化研究

    作者:王博;何新星;李莹辉;于宁;杨仕明;许梓;杜芳;徐洪杰;仝飞舟;李娟娟;李秀霞;崔博;胡拥军;温新国;牛聪敏;李远飞;杨国威

    目的 观察4名参试乘员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CLESS)平台内工作和生活180 d的听觉生理学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测量CLESS系统中各个舱段的噪声声压级、分布状况和乘员个人噪声暴露剂量,评估噪声暴露水平.在舱内,利用便携式设备对乘员的听力水平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分析,获得乘员听觉生理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评估180 d持续密闭环境对乘员听力水平的影响.结果 180 d密闭环境条件下采用便携式设备测试听力,满足了长期航天密闭条件下的乘员听力监测需求;CLESS平台工作的噪声水平下,180 d内舱内乘员听力水平基本稳定,试验第5个月开始个别乘员单耳听力有3个以上频率段发生10 dB以上的下降.结论 180 d密闭环境噪声下,个别乘员听力水平在后期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 噪声 听力 密闭环境
  •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180天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人体小分子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董海胜;陈朴;赵伟;于燕波;罗明磊;韩炳星;陈斌

    目的 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保障措施,探讨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下营养代谢变化规律.方法 招募4名受试者进入密闭舱开展180天受控生态环境实验,实验期间分别收集4名受试者的晨尿.运用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检测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建立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筛选密闭环境下显著变化的代谢物,研究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对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并通过代谢通路分析识别密闭环境下的代谢变化.结果 共有70个小分子代谢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反映了密闭环境下对人体蛋白分解、能量代谢、脂质氧化、肠道菌群结构等的影响.结论 长期受控生态密闭系统环境下人体小分子营养代谢产物发生了变化,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营养防护措施.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3 04
1994 01 02 03 04
1993 01 02 03 04
1992 01 02 03 04
199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