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下的大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程;杨运高

    目的:建立不同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下的大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并比较各模型组及对照组间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BC immune adherence function,RIF).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红细胞免疫正常小鼠结肠癌细胞脾移植肝转移组;(3)红细胞免疫缺陷组;(4)红细胞免疫缺陷并结肠癌细胞脾移植肝转移组.观察各组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RITCR)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R-C3bR、RITCR与组1(分别为18.50±3.82,17.0±3.93,P<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R-C3bR、RICR与组2(分别为13.80±2.44,9.20±3.71,P<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3与组4比较,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予低硒饲料喂养和接种肿瘤细胞均可造成小鼠RIF明显低下,以前者作用更甚;在低硒饲养已引起小鼠RIF低下的基础上,再接种肿瘤细胞并不能使其RIF的减退继续加重.各组模型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能满足相关研究的需要.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检测的意义

    作者:张宏;丛进春;陈春生;乔雷;苏琪;冯勇;刘恩卿

    目的: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的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04/2003-01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腺癌患者132例和同期非肿瘤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定性检测血清p53抗体.结果:结直肠癌组中53例(40.2%)血清p53抗体阳性,而对照组仅1例(2.9%)阳性.血清p53抗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大小无关,其阳性率在高分化腺癌为17%,中分化腺癌为42%,低分化腺癌为64%(P=0.0007).肝脏转移患者的血清p53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患者(75% vs37%,P=0.0098).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为52%,而没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阳性率为33%(P=0.0261).在不同的Dukes分期中,血清p53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A期14%,B期30%,C期44%,D期78%(P=0.0013).结论:血清p53抗体可以反映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助于临床判定病情,监测疗效.

  • 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ICAM-l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陈国庭;朱正纲;尹浩然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ICAM-I(sICAM-I)的变化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了68例胃癌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sICAM-I的浓度.数据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胃癌患者血清sICAM-I的水平为233μg.L-1±46μg.L-1,高于正常对照者209pμg.L-1±35μg.L-1,P<0.05);晚期胃癌比早期胃癌血清sICAM-1的水平高,有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血清sICAM-1的浓度较无转移者明显升高249μg.L-1±46μg.L-1,P<0.01),而肠型胃癌和弥散型胃癌患者血清sICAM-1的平均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4).结论:胃癌患者血清sICAM-I的水平升高,且预后不良.血清sICAM-I水平的升高可能在胃癌的进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端粒酶在大肠癌细胞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鲁明良;林富林;郑国宝;姜朝晖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大肠癌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结合聚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46例配对大肠癌及癌旁组织,4例大肠癌肝转移病灶组织内端粒酶的活性,并用Southem-blot-ECL(enhanced chemiluminescecce)法对上述标本内端粒酶平均长度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内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在肿瘤组织内,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升高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期呈显著相关性(P<0.01,t=8.3477),而与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浸润深度、CEA表达水平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肿瘤组相比,在肝转移病灶内,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无显著升高,肿瘤组内的端粒酶平均长度明显大于对应的癌旁组织.端粒酶平均长度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期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及其长度的缩短可能成为早期检测大肠癌癌变的临床指标.

  • SELDI-TOF-MS联合LCM技术筛选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标志蛋白

    作者:赵渊博;王云海;阿不都外力·吾守尔

    目的: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蛋白质芯片(SELDI-TOF-MS)联合激光显微切割(LCM)技术筛选大肠癌及其肝转移标志蛋白.方法:采用LCM技术获取24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正常大肠、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癌细胞;应用SELDI-TOF-MS技术对其行蛋白质谱分析;采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差异蛋白;通过查询蛋白库对特定分子质量所对应的标志蛋白进行初步确定.结果:比较3组细胞间的SELDI质谱图,发现大肠癌原发灶与正常大肠两组间存在15个标志蛋白,12个表达上调,3个表达下调;大肠癌肝转移灶与原发灶两组间存在9个标志蛋白,5个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其中质荷比4 676.63Da,11 740.87 Da,21 063.59 Da和22 783.36Da,蛋白峰差异性明显(P<0.01).通过查询ExPasy蛋白库筛选出20个差异蛋白,包括整合膜蛋白2C、DNA修复蛋白RAD51同系物4、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RAD1、人附睾蛋白4、着丝粒蛋白R、Pleckstrin同源结构域家族成员3等.其中细胞凋亡调节Bax蛋白γ亚型、蛋白质S100A11(Protein S100-All)、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正常大肠、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癌细胞中均呈差异性表达,并且差异性明显(P<0.01).结论:SELDI蛋白质芯片联合LCM技术有可能筛选出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大肠癌标志蛋白,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可能是大肠癌及其肝转移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 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疗效及对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雪平;周余旺;刘庆华;姜露露

    目的 对比分析单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与TACE联合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84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TACE联合MWA组(n=40)、单独TACE组(n=44).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1 mo,TACE联合MWA组和单独TACE组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5%、85.0%和38.6%、56.8%;TACE联合MWA组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单独TACE组(x2=5.441,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ALT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3.662,2.816,2.578,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黏膜炎、胆碱能综合征及迟发性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x2=1.056,0.784,1.022,2.103,0.668,P>0.05).治疗6 mo后,TACE联合MWA组患者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家庭及社会状况、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独TACE组患者(t=5.139,6.052,4.331,4.508,4.417,P<0.05).TACE联合MWA组患者治疗后半年、1年的生存率与单独TACE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x2=0.216,1.492,P>0.05),但治疗后2年、3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独TACE组患者(x2=3.894,4.017,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显著,且相比于单独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癌

    作者:魏志刚;卿三华

    腹腔热灌注化疗是防治腹腔恶性肿瘤,尤其胃肠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综合利用局部化疗、热疗和大容量化疗液对腹腔的机械灌洗作用,具有药代动力学及流体动力学优势,能有效清除游离癌细胞及微小癌灶,防治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我们就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癌加以综述.

  • 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焦点与争鸣

    作者:王书昌;徐佳;邱江锋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肝脏是胃癌常见的转移器官.长期以来,胃癌肝转移(gastr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GCLM)被认为是全身系统疾病,建议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式.但近研究发现,积极的外科治疗可使部分GCLM患者获益.严格把握治疗指征,对原发及转移病灶选用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灌注化疗等,并结合传统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 局部治疗手段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路娜;王雅棣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全身治疗是标准治疗,应该作为每一种治疗策略的初始,但局部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价值.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和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佳方法.射频消融主要应用于那些不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局限性病灶,但受转移灶大小、数量和解剖位置的制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非手术的局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微波消融、冷冻消融、高能聚焦超声刀、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肝动脉栓塞或肝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等也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在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以上内容作一综述.

  •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治疗的进展

    作者:杜顺达;王孜;毛一雷

    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惰性生长特点,但易早期发生肝转移.手术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手段,主张一次或多次尽可能切净原发灶与转移灶.肝移植技术由于资源稀少,筛选患者指征严格,复发率高,无法广泛开展.针对肝脏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射频消融等,目前应用广泛、安全性好.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能有效延长部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手术联合肝脏非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治疗策略.但是如何挑选合适的时机确定适宜的干预方式,如何确定不同治疗的适宜人群,尚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 乳腺癌肝转移治疗现状及射频消融的应用及前景

    作者:白秀梅;杨薇;严昆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晚期常发生转移,好发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肺、肝等.近年来,虽然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es,BCLM)治疗成功率逐渐提高,但是BCLM的预后仍然较差.目前,BCLM的治疗方式尚未成熟,主要以手术切除、化疗、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等为主.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治疗BCLM治疗的文献,其中重点关注BCLM局部治疗中的RFA治疗,分析RFA治疗BCLM的应用及前景.

  • 射频消融后联合伊立替康与卡培他滨化疗在结肠癌伴肝转移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余清松

    目的 观察在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应用射频消融联合伊立替康与卡培他滨化疗的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7/2016-07期间,嵊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结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射频消融后的化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其中70例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方案进行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80例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进行治疗,将其作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25%,高于对照组的6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3±0.8、15.1±1.9,高于对照组的4.6±0.5、12.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脱发、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发生率为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及贫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2.5%、10.00%、16.25% vs 44.29%、38.57%、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应用射频消融联合伊立替康与卡培他滨化疗的治疗方案,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 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分析

    作者:孟泽武;陈燕凌;朱金海;韩圣华;周良艺

    目的 分析胰腺癌术后非同期肝转移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疗效及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48例胰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48例胰腺癌患者中术后6个月内发生肝转移2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2.2%、3.7%和0,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6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2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30.6%和9.2%,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术后行吉西他滨化疗者6个月内发生肝转移的概率为33.3% (8/24),1、3、5年无病(无肝转移)生存率分别为20.8%、4.3%、0,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8个月;未行术后化疗者6个月内发生肝转移的概率为79.2% (19/24),1、3、5年无病(无肝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2%、0、0,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个月,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胰腺癌术后化疗联合肝转移癌切除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其他治疗组(P值均<0.01);术后化疗联合介入治疗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单纯介入组、化疗组和未行针对肿瘤治疗的临床观察组(P值均<0.05);介入组、化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腺癌根治术后6个月内发生肝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术后化疗能延缓肝转移发生时间.对可切除患者,化疗联合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首选治疗方法,化疗联合介入治疗疗效优于单一种治疗.

  • 快速康复护理在结肠癌伴肝转移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方圆文;龚博林

    目的:比较快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康复的效果。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结肠癌伴肝转移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将湖北省太和医院2007~2009年收治的79例结肠癌伴肝转移行综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统计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评价营养状况等,并随访3年观察残肝癌再发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快速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提前,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快速康复护理组营养风险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快速康复护理组术后并发症风险低于常规护理组;但3年残肝癌再发率及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护理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其护理方案与常规护理方案相比,能快速恢复肠胃功能,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而不影响长期预后。

  • 术前血清CEA、CA19-9、CA50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马运宾;刘骞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CEA、CA19-9、CA50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158例作为实验组,并按照性别、年龄等匹配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移的患者158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以及糖类抗原50(CA50)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上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清CEA、CA19-9、CA50升高与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显著相关(P<0.05),CEA、CA19-9、CA50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62.7%、57.4%、67.1%;特异度分别为58.2%、53.5%、56.6%.CEA、CA19-9、CA50联合诊断预测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3%、76.3%.结论 术前血清CEA、CA19-9、CA50升高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三者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三者联合检测对于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模型.

  • 乙肝表面抗原等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作者:孙丕杉1;高玉熙2;江凯2;李硕2;董蒨3;Zhuoli Zhang4;卢云2;3

    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多项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证明的结直肠癌患者892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年龄、术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结果 等),研究是否会影响肝转移的发生.结果结直肠癌是否发生肝转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组织类型、是否造口、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9,Z=-1.631,χ2=0.003,χ2=1.223,χ2=0.619,χ2=0.516,Z=-3.235,Z=-0.106,Z=-0.328;均P>0.05).HBsAg阳性较阴性患者发生肝转移几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9,P<0.05).另外,肝转移与分化水平(χ2=14.165,P<0.01)、浸润程度(χ2=17.808,P<0.01)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χ2=41.798,P<0.01)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乙肝病毒表面阳性患者肝转移发生低,而低分化、浸润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多者肝转移率高.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几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数多,越容易发生肝转移.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作者:钱杨;王健;曾昭冲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肝转移是主要死因。本文阐述了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治疗方式及进展。分为系统性治疗,包括了新辅助化疗、转化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及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射频消融及介入治疗等。各种治疗手段各有优缺点,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模式的推广,将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制定出较适合的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 BRAF突变提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转移灶切除术后预后不良

    作者:

    BRAF突变发生于5%~11%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该研究分析了BRAF突变患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临床病理因素、PIK3CA突变频率以及预后情况。研究通过回顾性的对2009年至2012年单中心194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行KRAS/BRAF突变检测,共检出92例患者含BRAF突变。2011年423例BRAF野生型转移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发现在转移性大肠癌中,与BRAF野生型组相比,BRAF突变型与确诊时高龄、女性、肿瘤位于右侧以及低分化、粘液组织形态更加相关。 BRAF突变更多出现于肠癌分期III期、T4期患者。 PIK3C与5%的BRAF突变共存,与17%的KRAS突变共存,与4%的BRAF/KRAS共突变共存。 BRAF突变的患者一般不只局限于肝转移,更容易出现腹膜转移。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合并BRAF突变的转移性肠癌患者转移灶相对不容易切除,即使切除后总生存期也较短。

  • 不同来源肝转移瘤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的分析

    作者:姜昊;姜慧杰;潘文彬;李鑫;王奕乔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肝转移瘤多层螺旋CT的增强特点,分析肝转移瘤少见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不同来源肝转移瘤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94例不同来源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瘤的数目以及不同时相的CT值变化。结果(1)不同来源肝转移瘤三期强化特点表现为胃癌呈慢升慢降型;结直肠癌及肺癌则为持续上升型;(2)本研究94例肝转移瘤患者,其中囊变36例:结直肠癌17例,胃癌17例,肺癌2例;出现钙化21例:结直肠癌16例,胃癌4例,肺癌1例。门静脉来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及胃癌)肝转移瘤的囊变率和钙化率明显高于经肝动脉转移的肺癌患者。两种不同血行途径、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瘤的囊变(χ2=5.17,P=0.023;χ2=11.79,P=0.001)、钙化(Fisher检验,P=0.038)出现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来源肝转移瘤三期强化特点不同,一种慢升慢降型,主要表现在胃癌;另一种持续上升型,主要为结直肠癌、肺癌;(2)囊变和钙化常见于门静脉来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引发的肝转移瘤,此征象对确定肝转移瘤的来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思橦;刘静;陈颖;刘云鹏;金波

    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需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团队讨论制定.本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在多线全身治疗均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多学科讨论,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准确判断,制定了局部治疗策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局部治疗明显获益,无瘤状态长达21个月.这个病例提示我们,多学科模式的讨论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个体化决策制定至关重要.

1563 条记录 5/79 页 « 12345678...787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