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度脾破裂保脾手术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丁波;王建伟;刘元直

    目的 重度脾破裂保留脾脏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Ⅱ~Ⅲ级破裂行脾动脉结扎加脾修补,对Ⅳ级破裂行自体脾组织移植,结果 Ⅱ~Ⅲ级破裂两例,均保留脾脏,Ⅳ级做3例行自体脾移植.结论 脾动脉结扎加修补对Ⅲ级以下脾破裂可保留脾脏及其功能,Ⅳ级破裂行自体脾移植可保留脾功能.

  • 不同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下的大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程;杨运高

    目的:建立不同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下的大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并比较各模型组及对照组间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BC immune adherence function,RIF).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红细胞免疫正常小鼠结肠癌细胞脾移植肝转移组;(3)红细胞免疫缺陷组;(4)红细胞免疫缺陷并结肠癌细胞脾移植肝转移组.观察各组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RITCR)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R-C3bR、RITCR与组1(分别为18.50±3.82,17.0±3.93,P<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R-C3bR、RICR与组2(分别为13.80±2.44,9.20±3.71,P<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3与组4比较,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予低硒饲料喂养和接种肿瘤细胞均可造成小鼠RIF明显低下,以前者作用更甚;在低硒饲养已引起小鼠RIF低下的基础上,再接种肿瘤细胞并不能使其RIF的减退继续加重.各组模型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能满足相关研究的需要.

  • 同种大鼠带血管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昶;姜洪池;关英辉;乔海泉;代文杰;潘尚哈

    目的建立同种大鼠带血管异位脾移植的实验模型.方法远交系Wistar大鼠间行同种大鼠带血管异位脾移植.供脾带门静脉段和腹主动脉段分别与受体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脾异位移植于升结肠旁沟,与侧腹壁行三点固定.结果手术成功率为69.2%(18/26例),术后1周存活率为61.1%(11/18例),2例大鼠获长期存活(>90 d).脾蒂无一例扭转.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早期移植脾存活,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平均为3 d.结论建立同种大鼠带血管异位脾移植模型是可行的.

  • 一种简化的脾脏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作者:侯利民;姜洪池;周保国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同种脾脏异位移植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手段切取供脾,并保留门静脉和腹主动脉段,分离受体颈部皮下及皮下组织,分离出一侧的颈浅静脉及颈动脉,利用内置管法将供体门静脉与受体颈浅静脉吻合,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颈动脉吻合,并与传统脾脏移植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新建模型受体手术时间为(31±5.8)min,成功率为75.6%;传统模型受体手术时间(110±9.8)min,成功率为69.2%.结论 该移植模型建立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受体损伤小、污染轻,可以反复取材,观察方便,同时不影响腹部其他手术,是研究脾脏移植及联合器官移植理想的模型.

    关键词: 脾移植 大鼠 模型
  • 两种大鼠带血管门静脉相续性脾移植术式探讨

    作者:孟凡强;姜洪池;刘昶;王志东;董礼才;周保国

    目的 建立大鼠带血管门静脉相续性脾移植的实验模型,对比两种术式特点.方法 术式一:供体脾静脉和脾动脉分别与受体的胃左静脉和胃左动脉行间断吻合.术式二:供体门静脉与受体的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连续吻合,供体腹腔干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行间断吻合.结果 术式一:术后1周存活率为80%(16/20),血管通畅率69%(11/16).术式二:1周存活率为65%(13/20),血管通畅率85%(11/13).结论 上述两种术式的建立证实行大鼠带血管门静脉相续性脾移植模型是可行的.

  • 同种大鼠颈部脾脏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侯利民;姜洪池;王艳;代文杰;潘尚哈;朴大勋;乔海泉

    目前,虽然我国临床脾脏移植在国际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实验动物模型方面却缺乏同种大鼠带血管异位脾移植模型建立成功的报道.这里我们借鉴Bitter-Suermann[1]和Li等[2]建立的同种大鼠异位脾脏移植模型的经验,建立了同种大鼠颈部脾脏异位移植模型.此模型操作简单、创伤小、观察取材方便、可以再次手术、便于推广和应用,现报道如下.

  • 脾脏外科的沿革与展望

    作者:夏穗生;张伟杰

    本文总结脾脏外科的沿革与展望.沿革的动力关键是在临床实践中对多种脾脏功能(抗感染、抗癌及对某些血液的影响)认识的逐渐深入,从而导致脾外伤时各种保脾手术的兴起.但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保脾与切脾各有利弊,孰优尚无定论.腹腔镜切脾是近年的重大技术进展,其标准术式有待进一步探讨.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是我国脾外科的特色之一,居国际领先,研究重点是如何防止慢性移植脾失功.展望未来,宜继续上述各方面研究,并加强学术交流,使我国的脾外科进入国际先进学科行列.

  • 脾移植术后早期管理体会(附5例报告)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于凯江;朴大勋;刘连新;朱安龙;尹晓琳

    目的总结脾脏移植术后早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对5例脾移植术后早期病人连续监测循环系统、凝血系统及脾脏功能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排斥反应.结果除1例术后38 d死于免疫抑制剂所致脑水肿外,其余病人均存活.脾脏有功能存活短1个月,长者已逾3年.结论脾移植术后早期系统、严密地监护治疗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脾移植 早期管理
  • 活体供脾脾脏移植治疗血友病甲5例

    作者:姜洪池;朱安龙;许军;乔海泉;侯利民;关英辉

    目的通过总结5例活体供脾脾脏移植治疗血友病甲的经验,分析脾移植对血友病甲的治疗作用以及脾移植临床应用的方法.方法对5例血友病甲的患者分别进行亲属供脾的脾脏移植,其中父亲供脾3例,母亲供脾2例;全脾移植3例,部分脾移植2例.均采用右侧髂窝腹膜外移植,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脾静脉与髂内或髂总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采用CsA 6~8 mg/(kg*d)+ALG 500 mg/d或OKT3 5~10 mg/d+Pred或加用Aza 1~2 mg/(kg*d)的抗排斥治疗方案.结果 5例脾移植手术均成功,术后脾脏有功能存活短30 d,长现在已3年多.其中1例于术后38 d死于免疫抑制剂并发症,1例于术后2年因经济原因停止服用免疫抑制剂致使移植脾功能丧失,一例患者因急性排斥反应致脾破裂于术后42 d切除移植脾脏,余2例移植脾功能均良好.5例术前Ⅷ:C浓度均<5%, 术后高达56%,低为15%.临床出血症状完全消失,有3例术后下肢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自理.结论亲属供脾脾脏移植是治疗血友病甲的有效方法,对于控制自发性出血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 血友病患者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方涛林;马曾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以及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过去称为血友病C).血友病A(即血友病甲)又称遗传性因子Ⅷ缺乏症.此病为常见,约4倍于血友病B,通常所说的血友病实际上就是指血友病A.血友病B(即血友病乙)又称遗传性因子Ⅸ缺乏症[1].目前,因为有了替代疗法这个武器,人们不仅可以治疗血友病,而且不再恐惧血友病患者外科手术的危险后果.在国外早已开展了血友病患者的外科手术,诸如肺切除术(1968年)[2]、前列腺切除术(1975年)[3]、心脏换瓣手术(1979年)[4],甚至肝移植[5]及肺移植等,而且已经有脾移植治愈血友病的报道,国内虽开展脾移植治疗血友病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不乏成功的个案报道[6].现能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是同济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01年9月为一名重症血友病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癌切除术.经1年随访,至今情况良好[7].为进一步慎重地开展此项工作,我们查阅了近国内外文献,将血友病患者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 门脉高压症治疗的一种新策略--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的30年疗效观察

    作者:张磊;马靖;张杰;张红卫;霍景山;陈积圣

    目的:进行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脉高压症进行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法采用临床前瞻性研究、随机对照免疫学研究以及门脉血流动力学3D DEC MRA(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对行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进行疗效评估及与传统脾切除术+断流术进行对比。结果自体脾移植组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炎出血率、术后肝癌发生率等临床指标无明显升高,术后血清tuftsin、IgM水平高于切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且移植脾成活良好、建立了良好的血供及侧枝循环。结论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不仅纠正脾亢,治疗出血效果确切,手术安全有效,而且保存了脾脏免疫功能,为门脉高压症可供选择的一种新疗法。

  • 肝、脾移植临床若干问题的争辩--2002年全国器官移植会议模拟主题辩论会纪要

    作者:张鑫;曾凡军;陈忠华

    编者按 2002年全国器官移植会议就目前临床肝脾移植的4个热点问题(肝移植术中是否施行静脉转流、肝癌病人是作肝叶切除术还是作肝移植术、亲属活体肝移植是否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血友病甲是否为脾脏移植的适应证),邀请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开展了学术辩论与讨论.辩论会形式新颖,学术气氛活跃.通过辩论和深入讨论,使与会者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这些问题对我国肝脏与脾脏移植的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刊将辩论会纪要刊出于后,以飨读者.

  •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32例分析

    作者:

    外伤性脾破裂是临床常见急腹症.随着医学发展,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方式增多.1992-2004年,我院共收治3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依据脾破裂程度行脾保留或脾切除加网膜内自体脾块移植术治疗,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自脾移植加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上兴;陈俊彪;黄强钦;伍忠礼;何政道;胡绍芬

    目的 探讨自脾移植加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此研究中所有病例均经B超证实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对入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行自脾移植加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行脾切除断流术,对比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对肝脏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发症.结果 自脾移植加食管横断吻合术较脾切除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疗效好、对肝脏影响少、并发症少且能保留脾功能.结论 自脾移植加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价值,术后患者血供良好,侧支循环建议迅速,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 器官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实验室检查

    作者:何尔斯泰;赵涛;张学文

    20世纪60年代以来,器官移植已在各国广泛开展,挽救了无数器官功能衰竭病例.已公认器官移植是治疗器官终末期疾病的重要方法.我国器官移植在70年代末开始,至今肾移植已超过3万例次.肝移植在80年代中期后处于停滞状态,90年代后期又开始一个新的高潮,1999年一年肝移植达百例,现总数已超过300例.心脏移植、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胰腺移植、脾移植也有进展.器官移植获得良好效果除了免疫学、药物学和外科技术不断改进外,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也是移植成功的重要关键.本文拟从实验室方面重点讨论肝、肾移植的围手术期监测.

  • 套管法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毓利;郝迪斯;张静;乔海泉;许军;姜洪池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方法建立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健康雄性,随机平均分成供体组和受体组.切取供脾时,保留腹腔干和门静脉.游离并保留受体大鼠的左肾血管,切除左肾.用22G聚乙烯管做内置管,将供体腹腔干与受体肾动脉连接、固定.用17G聚乙烯管袖套法将供体门静脉与受体肾静脉连接、固定,重建移植脾血供.术后观察并评估大鼠生存状况及移植脾形态学变化.结果 30次移植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55min±5min.多数大鼠生存良好,本组4例发生并发症死亡(1例死于血栓,2例死于胰腺炎,1例死于腹腔感染).移植脾术后早期肿胀,然后逐渐缩小,后形成包裹脾,被受体吸收.光镜下,1周内移植脾动脉周围淋巴鞘逐渐增大,红髓区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至术后14日,坏死灶已遍布移植脾.结论该模型手术时间短,不阻断体循环,无须血管吻合技术,手术成功率高(100%),可用于脾移植相关的实验研究.

  • 应用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预防脾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艳娟;陈天宇

    目的建立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溶液持续器官灌注模型,应用抗大鼠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WZD)降低大鼠移植脾的免疫原性.方法以WZD溶液持续灌注移植脾,筛选佳方案,并观察灌注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及灌注后移植脾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WZD灌注组MLC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应用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WZD灌注+Cs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1℃灌注组移植脾细胞功能活跃,线粒体损伤小.结论移植脾在21℃下,每小时给予灌注50ml单抗溶液获得了佳效果,WZD溶液灌注移植脾,可去除树突状细胞,确能降低其免疫原性,有可能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剂量.

  • 脾移植患者应用FK506致贫血1例

    作者:苏雁华;刘芳;王京华

    FK506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它在临床上用于防治器官移植后的移植排斥反应.本文报道1例患者使用FK506产生严重的贫血,用环胞菌素A替代FK506后,贫血完全好转,提示FK506具有骨髓抑制作用.

  • 活体供脾脾脏移植治疗血友病甲5例

    作者:

    [姜洪池,朱安龙,许军,等.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1,7(8):475] 目的通过总结5例活体供脾脾脏移植治疗血友病甲的经验,分析脾移植对血友病甲的治疗作用以及脾移植临床应用的方法.方法对5例血友病甲的患者分别进行亲属供脾的脾脏移植,其中父亲供脾3例,母亲供脾2例;全脾移植3例,部分脾移植2例.均采用右侧髂窝腹膜外移植, 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脾静脉与髂内或髂总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采用CsA6~8mg/(k g*d)+ALG 500mg/d或OKT3 5~10mg/d+Pred或加用Aza 1~2mg/(kg*d)的抗排斥治疗方案.结果 5例脾移植手术均成功,术后脾脏有功能存活短30d,长现在已3年多.其中1例于术后38d死于免疫抑制剂并发症,1例于术后2年因经济原因停止服用免疫抑制剂致使移植脾功能丧失,1例患者因急性排斥反应致脾破裂于术后42d切除移植脾脏,余2例移植脾功能均良好.5例术前Ⅷ:C浓度均<5%,术后高达56%,低为15%.临床出血症状完全消失,有3例术后下肢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自理.结论亲属供脾脾脏移植是治疗血友病甲的有效方法,对于控制自发性出血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脾移植前去除成熟树突状细胞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体外研究

    作者:

    [陈天宇,姜洪池,孙备.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6(5):361]目的建立治疗性单抗溶液持续灌注大鼠脾脏模型,应用抗大鼠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WZD)降低大鼠移植脾的免疫原性。方法以WZD溶液持续灌注移植脾,筛选佳方案,并观察灌注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脾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灌注后移植脾细胞的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WZD灌注组MLC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应用Cs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WZD灌注+CsA组相比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21℃灌注组脾细胞功能活跃,线粒体损伤小,灌注后移植脾DC呈现强荧光染色。结论移植脾在21℃下,每小时给予灌注50ml单抗溶液灌注获得了佳效果,WZD溶液灌注移植脾,可去除成熟树突状细胞,确能降低其免疫原性,有可能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剂量。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