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俊廷;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杨阳;汤劼;肖新如;吴震;张力伟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PS评分对术前后状况进行评估,并对预后及远期生存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随访314例,男85例,女229例,术前KPS评分72.9±10.5.主要手术入路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53.5%),肿瘤大小为(4.1±1.0)cm,全切53.8%(Simpson Ⅰ或Ⅱ级),手术死亡率2.1%,术后KPS评分为65.5 ±16.1.平均随访71.2个月,复发28例,死亡23例.随访KPS评分为74.2±28.2.术前KPS评分、肿瘤与脑干粘连和与血管神经关系等均为预后KPS(≥80分)和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5年、10年和1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0%、90.6%和70.0%.结论 手术为首选治疗策略.以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预后生活质量为前提,行个体化治疗,未全切者应规律复查,以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复发病例则应积极治疗.

  • 中耳畸形并发胆脂瘤三例

    作者:秦兆冰;董明敏

    先天性中耳畸形并发胆脂瘤临床少见.我院收治3例,报道如下.例1 女,21岁.双耳听力下降20年、间断流脓10余年,2002年3月13日入院.检查:双耳轮脚前各有一瘘管口,右外耳道正常,左外耳道轻度狭窄,双侧鼓膜大穿孔,左鼓室有上皮样组织.颞骨CT显示:双侧乳突气房密度增高,右侧鼓窦内、左侧鼓窦及鼓室内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侧听小骨畸形;左鼓室内见一骨性隔板,将鼓室分为内外2个腔,内侧腔隙可见听骨样结构,双侧脑板低位,乙状窦前移(图1).纯音测听为双侧混合性聋,左耳语频骨导平均40 dB,气导75 dB;右耳语频骨导平均38 dB,气导70 dB.

  • 双侧中耳癌一例

    作者:单珊;周永青;李晓明;韩东一

    患者,男,51岁,系公务员.2006年12月,以双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30余年,左侧耳颞部痛1个月入住我科.耳内镜检查见:双耳鼓膜大穿孔,左侧鼓室可见脓性分泌物及少许肉芽组织,右侧鼓室可见肉芽组织,听力学检查:双耳混合性聋(图1),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颞骨CT检查示:右中耳乳突密度增高,听小骨未见异常,未见胆脂瘤样骨破坏,左侧乳突气房密度也增高,听小骨显示尚可,可见胆脂瘤样骨破坏,乙状窦前壁部分破坏,内耳结构及形态未见异常,双侧内听道对称、无扩大(图2).按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型术准备手术,术中发现中耳内肉芽样病变显著,骨质有侵蚀样破坏,遂送术中冰冻报告:左中耳鳞状细胞癌可疑.建议患者家属改左侧颞骨次全切除术.但患者家属要求保存听力,待术后如确诊为癌变再进一步处理.术后病理确诊:(左侧乳突)鳞状细胞癌(图3).患者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于2007年1月在上级医院行左侧颞骨部分切除手术[1],术后辅助放疗,定期门诊随访,恢复较好.

  • 不同经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学民;王勇

    岩斜区肿瘤是指起源于岩上、岩下窦之间的岩骨斜坡裂的肿瘤.岩斜区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内耳孔和颈静脉孔, 上方至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前界为岩斜区硬膜,后界为脑干.

  • 乙状窦前入路中骨性半规管的轮廓化

    作者:杨伯捷;徐启武;刘才栋

    目的:寻找乙状窦前人路中骨性半规管的轮廓化方法和内淋巴囊的识别标志.方法:10具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岩骨后部的显微解剖.结果:上半规管弓气房位于外半规管隆起上方,上半规管内侧,后半规管位于迷路下气房上方、前庭导水管外口外侧.内淋巴囊位于前庭导水管外口内侧.结论:从上半规管弓气房和迷路下气房入手进行骨性半规管轮廓化更为安全.

  • 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远征;周定标;程东源;许百男;魏少波;薛怀安;余新光;孙正辉

    一般资料 男16例,女19例。年龄13~59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28个月。以面部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有31例,占89%。其次为复视、小脑症状。 肿瘤直径小于4cm 6例;4~6cm 11例;大于6cm 8例。大的1例为12cm。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4型[1,2]:①中颅窝型11例,其中侵及海绵窦4例;②中-后颅窝哑铃型19例,其中有2例侵及海绵窦;③后颅窝型5例;④颅内外型2例,主体位于中颅窝,突破颅底侵入眼眶1例;侵入上颌窦1例。 手术方法与结果 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型三叉神经鞘瘤9例;颞下经天幕入路切除中-后颅窝哑铃型肿瘤11例、后颅窝型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4例;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型三叉神经鞘瘤4例;经岩骨乙状窦前经天幕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3例;额眶-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型鞘瘤1例;唇下经上颌窦入路(Ⅰ期)颞下经天幕入路(Ⅱ期)切除颅-鼻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1例。

  • 颈静脉球体瘤一例

    作者:戴玉龙

    患者,女,62岁。1974年发现左耳搏动性耳鸣、流脓,左外耳道内有一米粒大的新生物,后逐渐长大,易出血,听力逐渐下降。1991年,左耳后红肿、流脓并出现面瘫症状。入院检查:左眼不能闭,口角右偏,左面部触觉迟钝。左外耳道突出一淡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四周有脓性分泌物,质软,有与脉搏一致的搏动。左耳后有4cm×4cm皮肤红肿,并有2处破溃,局部压痛。电测听检查听力丧失。CT示左外耳道内有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尚清,邻近岩锥骨质部分吸收、变薄,呈硬化性改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04×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2,单核细胞0.07;红细胞4.03×1012/L,血红蛋白114g/L。 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表面光滑的紫红色肿瘤已将骨性外耳道、颞骨鼓部、乳突前部及岩锥外部破坏,瘤体向颞下窝长入约2cm,触之极易出血,乳突后上方有直径1.5cm的脓腔。摘除肿瘤后,见乙状窦前壁骨板缺损约1.5cm×1.5cm,硬脑膜裸露。 病理检查:肿瘤结节状肿物,约3cm×2cm×2cm,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红白相间。镜检:肿瘤位于粘膜下,无包膜瘤细胞多为多角形,少数为矩梭形。胞质丰富,有嗜伊红颗粒,胞核为圆形及卵圆形。瘤细胞大部分排列成血管瘤体状,少部分呈腺泡状或实质性巢状,瘤组织血管丰富。诊断:颈静脉球体瘤(左)。 患者术后7个月随访,局部无复发,搏动性耳鸣消失,局部有少量分泌物,听力已丧失并遗留面瘫。

  • 乳突蛛网膜囊肿2例分析

    作者:程成龙;李明艳

    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较常见的方法为鼓室成形术.但在乳突手术轮廓化过程中,常发生很多意外情况,如乙状窦前位、面神经裸露、听骨链畸形、脑板低位等,易造成各种手术并发症,导致手术效果不理想.现对本院收治的2例乳突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乙状窦前移误诊为乳突巨大胆脂瘤3例

    作者:葛宁;武兰;董明;张天振

    例1男,23岁.右耳间断流脓15年,以乳突巨大胆脂瘤型中耳炎收入院.查体见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右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鼓膜紧张部陈旧性大穿孔,乳突X线片示右侧乳突鼓窦区有2cm×2.5cm密度减低区,诊断为乳突巨大胆脂瘤.

  • 乙状窦憩室一例

    作者:徐广森;樊军;陶树东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右侧搏动性耳鸣1个月,于2014年3月13日入院。患者自述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咚咚”声低调耳鸣,其频率与心脏跳动一致,压迫右颈侧区耳鸣可消失,剧烈运动及夜间睡眠差时耳鸣加重;无耳痛、头痛,无耳流脓、眩晕及面瘫,无明显听力下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右)”,行静脉输液(药物不详)等治疗,耳鸣症状无任何改善。入院诊断为“搏动性耳鸣(右)”。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体检:全身体检无特殊异常,外耳道及鼓膜正常,耳周听诊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纯音测听示双耳听力正常,双耳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双侧声反射可引出。颞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示:右侧乙状窦沟深大,右侧乙状窦上曲段前外壁菲薄,局部骨质缺失,可见囊袋状软组织密度影突入右侧乳突蜂房内,相应部位乙状窦与前方乳突气房相通,缺失范围约5 mm×3 ;mm ,左侧乙状窦骨壁完整(图1、2)。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静脉期静脉窦显影,右侧横窦、乙状窦为优势回流静脉窦,静脉回流畅,于右侧乙状窦部可见一囊状突起,突向乳突蜂房内(图3)。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拟诊断为“右侧搏动性耳鸣”,考虑为右侧乙状窦憩室,于2014年3月1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乙状窦骨壁缺损修补术,采用右耳后发际前弧形切口,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至乳突骨膜及部分颞肌筋膜,留取颞肌筋膜晾干备用;平行皮肤切口前方约0.5 cm切开颞肌骨膜,向前后分离,暴露乳突骨皮质;沿乙状窦表面投影区磨除乳突皮质及气房,留取骨粉备用;暴露乙状窦前壁、外侧壁,见前壁部分骨质缺损(图4)。冲洗术腔,颞肌筋膜覆盖乙状窦球部表面(图5),骨粉塑形后覆盖(图6),对位缝合耳后皮肤切口,加压包扎。术后患者搏动性耳鸣消失,无听力下降及其他不适。术后随访至2014年9月,耳鸣无复发。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颅内并发症60例诊治体会

    作者:唐月英;郑友生;林熹;杨峰;陈宇

    临床资料:我科从1982~1999年共收治6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颅内并发症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8~42岁,平均20岁。其中有耳流脓史半月~25年,40例经X线摄片报告有胆脂瘤伴鼓室顶盖或乙状窦骨质破坏35例。经CT检查25例,报告有低密度区或环状增强影20例。 本组60例均行乳突根治术,术中所见:鼓室顶盖破坏45例次,乙状窦骨质破坏35例次(有的病人有2处以上的颅骨破坏)。乙状窦前移2例,术中见乙状窦骨质破坏清理病灶时出血1例,约100ml,用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填塞,术后7d抽纱条,无继发性出血。临床疑为脑脓肿32例(颞叶单个脓肿22例,多发性脓肿1例,小脑脓肿9例)。经乳突腔诊断性脑脓肿穿刺抽脓9例,成功8例。(其中B超引导下抽脓4例,成功3例;CT引导5例,成功5例),23例请神经外科协助钻颅,抽脓引流(其中15例在CT引导下钻颅抽脓,成功15例),脓液量0.8~100ml不等。术后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给适量激素和脱水利尿剂。

  • 虚拟现实技术量化比较Kawase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显微解剖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

    目的 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 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手术路径.测量解剖结构体积,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结果 两种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和静脉结构的体积均多于Kawase入路,Kawase入路中包含脑神经体积多于乙状窦前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较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特征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作者:周剑勇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 15例岩斜区巨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梁新强;蒋广元;宋星志;张征军;黄航;廖毅超;覃颜

    岩斜区肿瘤位于Ⅴ~Ⅺ颅神经的颅底孔处、岩骨内侧及斜坡上,手术十分困难.1996年8月至2001年8月,我院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手术加囟门区阻滞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剧烈头痛1例报告

    作者:韦龙华;班春隆

    1 病历介绍患者曾某,男,24岁.因左耳反复流脓16年,并剧烈头痛4天入院.入院检查发现T37.8℃,白细胞增高,其他化验正常,左外耳道仍少许流脓,恶臭.头颅CT扫描提示慢性中耳炎并乙状窦前壁骨质破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