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测量新生儿动脉导管内径值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蓝慧;陈鸣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动脉导管内径值评估预后闭合情况,指导临床药物干预并监测药物疗效.方法:通过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和足月儿),并将在出生后7天之内在我科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13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9例,口服布洛芬治疗;对照组52例,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并利用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动脉导管关闭的情况,观测的内容包括心底短轴切面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即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及胸骨上窝动脉导管切面)二维测量导管的内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导管血流分流束的宽度,而判断导管关闭的标准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未见通过导管的异常分流束,并且频谱多普勒超声未探及占据全心动周期的连续性分流信号.结果:在导管内径≤3m m的观察组中,经治疗后闭合39例,闭合率为90.7%,相较于对照组的14例,闭合率增高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8);在导管内径3~5m m的观察组中,经治疗后闭合9例,闭合率为39.1%,相较于对照组的2例,闭合率增高较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4);在导管内径≥5m m的观察组中,治疗后闭合4例,闭合率为30.8%,高于对照组的闭合0例.结论: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动脉导管内径评估预后闭合情况,有助于评估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的疗效并指导临床治疗.

  • 动脉导管未闭围术期护理

    作者:胡冬梅

    目的:探讨并总结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分析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通过加强术前护理、术后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认为通过加强围术期护理可以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术后的危险大大降低.

  • 彩超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海燕

    目的:评价彩超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4例PDA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彩超测量PDA小直径,肺动脉内径、左心大小及左心收缩功能指标,术后1周彩超探查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复测心腔大小及心功能指标,并进行封堵术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4例PDA患者均采用Amplanter封堵器治疗,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器位置正常,均无残余分流.术前彩超测量PDA小直径6.71±1.73mm,造影测量PDA小直径7.29±2.23mm,两者测量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患者肺动脉内径及左房室大小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明显减小.结论:介入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彩超在术前判断PDA的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估测封堵器大小、术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丽芬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房间隔缺损17例,卵圆孔未闭1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的患者,所有病人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27例患者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监护,4例术中未监测.结果:3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例ASD封堵失败,在术后10分钟复查超声心动图有6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2例仍有残余分流.结论:经皮封堵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术后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 心脏手术患者动脉留置针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赵琳

    资料与方法2007年7月~2008年7月收治心脏手术患者120例,并对其留置动脉留置针.男69例,女57例,年龄0.4~76岁,冠心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34例,法乐氏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38例,房间隔缺损26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留置时间2~16天.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作者:赵琳

    资料与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各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20例,男236例,女18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186例,房间隔缺损154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法乐四联症34例,年龄在6个月~11岁,平均在ICU观察2.5天,死亡6例,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5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延长监护时间的8例,其余均病情稳定,顺利转出ICU.

  •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的管理

    作者:邬庆莲

    临床资料收治行体外循环术后患者218例,男119例,女99例,年龄3个月~75岁.其中室间隔缺损56例,房间隔缺损61例,动脉导管未闭34例,瓣膜置换39例,法洛四联征12例,冠状动脉搭桥16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血流降温至鼻咽温24~28℃(其中14例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未行降温),术毕复温至35℃,返回ICU病房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监测体温.

  •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ASO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刘丽;刘萍;樊天明

    资料与方法2006年9月~2008年1月行ASO术治疗新生儿D-TGA 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28天,平均10.15±7.1天.体重3~4.2kg,平均3.52±0.33kg.其中伴有室间隔缺损(VSD)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VSD+PDA 2例.全部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D-TGA,在体外循环深低温暂停循环下行ASO术纠治.转流时间49~163分钟,平均为98.5±33.76分钟.

  •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王海玲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技术.方法:对36例动脉导管未闭(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观察研究和护理.结果:通过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相应降低.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和手术同等重要.

  •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尚林辉;张艳芳;陈积秋

    目的 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患者,在进行介入性经皮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前,术后经导管检测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未闭动脉导管窄处直径(5.6±1.3)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19.1±2.3)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41±0.13)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17±0.03);术后肺动脉平均压(14.4±1.7)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03±0.01)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02±0.01),相应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左向右分流量以及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均会不同程度下降,这种改变可以作为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 超声血流参数对早产儿生后1周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预测价值

    作者:杜成

    目的 分析超声血流参数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脉导管未闭的12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生后第72小时和第7天对早产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出生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依据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出生后1周内动脉导管仍未关闭的25例早产儿为观察组(PDA组),出生后1周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10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在第一次超声检查中主要测量以下参数:卵圆孔分流速度、收缩期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 结果 (1)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产儿的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以及卵圆孔分流速度明显降低(P<0.01,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2)利用收缩期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卵圆孔分流速度和肺动脉收缩压预测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佳临界值为:19.68 mmHg、57.06 cm/s和33.73 mmHg. 结论 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诊断及吲哚美辛治疗

    作者:鲁珊;陈小凤;张淑丽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早期诊断和口服吲哚美辛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资料完整的2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经口服吲哚美辛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早产儿PDA占同期住院早产儿的3.1%(28/914).有原发肺部疾病的占47.6%(10/21),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6例;无肺部疾病的占52.4%(11/21);61.9%(13/21)闻及收缩期杂音,但未闻及连续性杂音.PDA诊断日龄<7 d占85.7%(18/21)其中3~4 d占52.4%(11/21),口服吲哚美辛后24~48 h PDA关闭占94.1%(16/17).1989年3月~2001年8月早产儿伴收缩期杂音、青紫、NRDS和心率增快的PDA检出率分别为46.3%(19/41)、66.7%(2/3)、100%(4/4)和100%(3/3).结论早产儿PDA多发生于生后3~4 d;早产伴收缩期杂音、青紫PDA检出的比例较高;NRDS或心率增快为早产儿PDA的特殊表现;,PDA患儿在生后1周内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效果较好.

  • 低体质量婴儿动脉导管未闭微创介入封堵术临床观察

    作者:黄健宏;陈景伟;钟汝核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质量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35例体质量<8 kg 的 PDA 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医源性主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术后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39.1±14.6)mmHg vs (48.9±1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血氧饱和度较术前升高[(90.5±2.6)% vs(89.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左室内径较术前减小[(31.9±5.1)mm vs (35.2±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儿均成功获得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胸片较术前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无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各腔内径正常,封堵器位置正常,周围无异常分流;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穿刺部位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微创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质量婴儿 PDA 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降压药不起效要防继发性高血压

    作者:陈守宏

    “降压药非吃不可”有没有例外呢?答案是“有”.“原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占大约95%,另有5%左右的患者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就是由于某些其他的病因导致的血压升高,例如: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某些药物所致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比较差,但若找到病因,就有治愈的可能,疾病既然治愈,当然也就不用终身服药了.

  • 左上肋间静脉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作者:魏文学;李凯;王芸

    目的:探讨左上肋间静脉作为特殊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寻找动脉导管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利用传统的动脉导管三角区寻找动脉导管;观察组40例,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的中点垂直线与降主动脉内侧缘交点作为动脉导管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损伤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找到动脉导管,术中均无导管撕脱大出血、漏扎及误扎,未发生乳糜胸。观察组手术时间(73.1±1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1.5±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1.790, P <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2.88±7.97) mL,对照组为(23.13±8.55)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P>0.05)。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1,P>0.05)。结论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这一特殊解剖标识可准确识别动脉导管确切位置,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 先天性腹股沟疝及动脉导管未闭尸检1例

    作者:赵桂荣

    患儿第2胎,胎龄37周.其母不规则腹痛2小时急诊入院,自行分娩一活男婴.临床诊断:新生儿多发畸形,外阴畸形,阴茎短小,右足内翻,脐带绕颈一周.出生后2小时死亡.其母受孕5次,流产3次,平产一女孩身体健康,距此次妊娠2年前因早孕行人工流产.

  • 袖状衬垫用于防止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破裂出血

    作者:倪一鸣;吴涛;冯强;徐鹤云;杨明磊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患者的导管形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使关闭PDA的手术成功率下降,对导管粗大,尤其是高龄患者手术时容易发生致命性出血.从2003年2月起,笔者采用新设计的方法,对26例粗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应用袖状衬垫进行结扎,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对比研究

    作者:完颜红心;单继平;范东晨;薛连英;安国营;赵中庆;李霞;唐惠

    目的 对比研究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PDA)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婴幼儿PDA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的婴幼儿PDA患者52例,同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48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主要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等.结果 两种疗法的技术成功率(介入组98.1%、外科组97.9%)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组有1例封堵未成功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组有1例PDA结扎术后残余漏择期又行介入封堵治疗;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封堵组1.96%、外科手术组14.6%),介入封堵组有1例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组并发症有7例:进行性血胸二次开胸止血2例,肺不张2例,气胸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刀口感染1例,术后接受输血8例、呼吸机辅助通气16例,介入组无1例接受输血和呼吸机辅助通;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平均(4.3±1.2)d,外科组平均(11.2±3.3)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远期随访均生存良好,肺动脉压力下降程度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婴幼儿PDA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可作为婴幼儿PDA治疗的首选方法.

  • 1例Ebstein畸形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

    作者:姚华红;季瑾

    三尖瓣下移畸形于1866年首先由Withelem Ebstein所描述,所以又称Ebstein畸形.是一种复杂的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5%~1%[1],但在我国并不太少,本病三尖瓣向右心室移位,主要是隔瓣叶和后瓣叶下移,常附着于近心尖的右心室壁而非三尖瓣的纤维环部位,前瓣叶的位置多正常,因而右心室被分为两个腔,畸形瓣膜以上的心室腔壁薄,与右心房连成一大腔,是为"心房化的右心室"其功能与右心房相同,畸形瓣膜以下的心腔包括心尖的流出道为"功能性右心室",起平常右心室相同的作用,但心腔相对的较小.常伴右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口狭窄或闭锁.可发生右心房压增高,此时如右心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开放,则可导致右至左分流而出现紫绀[2].

  • 8例动脉导管封堵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金玉爱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以往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均需在全麻下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经导管封堵PDA已部分代替外科手术.我院于1998年8月份开始,对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Amplatzer伞封堵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846 条记录 2/93 页 « 12345678...929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