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郭燕珍;肖许蓉

    总结220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做好术前准备如护理评估、备皮及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穿刺伤口、术侧肢体的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开展健康指导工作等,以确保封堵治疗的成功。认为做好穿刺侧肢体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 1例动脉导管结扎同期双肺移植治疗终末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潘红;黄琴红;许正红;蔡英华

    报告1例动脉导管结扎同期双肺移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要点:医护联合查房每日核查单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两性霉素B脂质体雾化吸入.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出院,随访至今,生活质量良好.

  • 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中国大陆人群动脉导管未闭的Meta分析

    作者:周天津;罗亚玲;周雪晴;万素馨

    目的 比较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中国大陆人群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患者782例,外科手术980例.Meta分析显示介入封堵术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RR=0.98,95 %CI 0.97~1.00,P=0.03);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RR=0.32,95%CI 0.11~0.95,P=0.04);介入封堵术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外科手术(RR=4.26,95% CI 2.21~8.21,P<0.000 01);介入封堵术输血率低于外科手术(RR=0.07,95%CI 0.02~0.21,P<0.000 01);介入封堵术操作时间短于外科手术(SMD=-1.21,95%CI-1.72~-0.70,P<0.000 01);介入封堵术住院时间短于外科手术(SMD=-2.11,95%CI-3.52~-0.70,P=0.000 3);介入封堵术治疗费用高于外科手术(SMD=9.08,95%CI 5.29~12.86,P<0.000 01).结论 介入封堵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输血率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在适应证范围内,介入封堵术可为治疗PDA的首选方法.

  • 超声心动图检查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

    作者:何敏瑜;杨正春;冉素真;张焜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 对165例早产儿分别于出生后24 h、72 h及7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7天内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者归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组(n=37),7天内自然关闭者为对照组(n=128).对出生后24 h首次超声检查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PDA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主动脉根部内径、分流束细处动脉导管宽度、肺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大分流速度、降主动脉与肺动脉压差(△Ps)、卵圆孔分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首次超声心动图参数中,仅△Ps与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相关(P=0.02).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Ps与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相关.

  • 两种单静脉法与传统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张伟华;田民;雷芸;丁云川;方杰;彭春华;赖碁

    目的 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 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 mmHg]降为正常[(22.03±5.3) 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赘生物1例

    作者:马兰;章蓉;李文

    患者女,2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高39.9℃,近半个月加重伴咳嗽、咳痰、头痛、肌肉酸痛.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扩大,左心室轻度扩大,主肺动脉扩张,内径3.0 cm,左右肺动脉均扩张,内径2.0 cm,降主动脉经由未闭的动脉导管与左肺动脉相交通,导管长×宽约1.4 cm×0.7 cm,主肺动脉管腔内见约1.1 cm×0.9 cm的中等偏强回声光团附着于外侧壁(图1),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278例分析

    作者:杨兴明;徐秀琴;袁国胜;于慧娟;袁义强

    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CHD),依据是否伴有其他畸形可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两种类型[1].复杂型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因此,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兀)技术在复杂型PD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1991年2月至2008年5月本院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的278例复杂型PDA的CDFI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李斌;张建华;高华;苟云久;杨永珠;高秉仁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近远期疗效,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3例,手术后分别行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91例成功,技术成功率97.8%.并发血红蛋白尿1例,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1%.随访X线胸片显示肺血较术前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全组远期随访均保持优良生存,无因动脉导管未闭而再次接受治疗者.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优良,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理想方法.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随访

    作者:程亚敏;孙建辉;许国锋;徐国林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美托洛尔治疗动脉导管结扎术后急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俊行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急性高血压(HP)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分析85例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患者高血压的治疗与护理资料.用硝普钠、卡托普利、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硝普钠剂量为l~5μg/(kg·min),连续静脉推注.手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卡托普利和酒石酸美托洛尔,卡托普利剂量为1~2mg/(kg·d),酒石酸美托洛尔剂量为12.5~50mg/d,分两次口服,持续心电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未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组硝普钠使用时间为(24±8.4)h, 使用组为(16.2±6.3)h便获降压至正常,组间比较,P<0.01;两组有效率均为100%.结论:联合应用硝普钠、卡托普利和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术后高血压效果优于联合应用硝普钠和卡托普利,并能明显减少硝普钠用量,有效治疗动脉导管结扎术后高血压.

  • 不同镇痛方法对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高血压反应的影响

    作者:韩建民;任玉娥;刘海涛;董振明;张达仁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后高血压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PDA结扎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n=20),术后静脉镇痛组(PCIA组,n=20),观察手术结束时、术后12、24、48h在镇痛效果相同时血压、心率变化及血管扩张药使用情况.结果:镇痛组间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PCIA组PDA结扎术后高血压显著增高(P<0.01),19例(95%)需血管扩张药治疗,心率显著快于PCEA组,6例使用美托洛尔控制硝普钠(SNP)治疗期间反应性心率增快.而PCEA组仅7例术后出现高血压,20例心率无明显变化,其术后48h应用SNP和巯甲丙脯酸(CAP)剂量也显著低于PCIA组(P<0.01).结论:胸段硬膜外镇痛可有效的防治PDA结扎术后高血压反应.

  • 成人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吴文绪

    目的 分析成人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例成人并发SPH患者行PDA的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实现成功封堵,一次性成功封堵的患者为10例,二次介入封堵成功的为2例,4例因肺动脉压高经急性血管反应试验阴性未进行封堵,服药治疗.治疗后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随访中发现本组成功封堵12例均预后良好,4例服药治疗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成人PDA并发SPH患者,利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经导管封堵外科开胸术后再通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晓彬;蒲晓群;杨天伦;郑昭芬;李传昶;邓金华;孟霜媛

    目的 分析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2006年该院PDA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216例,其中系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8(男3,女5)例,占3.7%.该组中年龄3~35岁,平均(11.8±8.5)岁,再通的动脉导管窄处直径1.5~34.0 mm,采用COOK可控弹簧圈或国产PDA蘑菇伞经导管封堵再通的PDA,术后24 h、1、3、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 8例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均一次介入封堵成功,介入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应用弹簧圈封堵3例,应用国产PDA蘑菇伞封堵5例.手术时间为25~344 min,平均(34.3±6.7)min,X线透视时间为4~39 min,平均(6.6±2.1)min.术后定期随访,患者PDA残余漏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 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有效、安全的,可以作为外科术后再通的PD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智;黄希勇;刘奎;汪圣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16例,术后经胸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 16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4例,2例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第30天复诊时分流消失.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近期临床效果好,安全有效.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展

    作者:姚莉萍;孙锟

    主动脉缩窄(CoA)是一种以主动脉峡部狭窄为特征的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中主动脉缩窄的发病率为0.1%,在婴儿和儿童中占所有先心病的5%~8%[1].由于主动脉缩窄常伴发于主动脉二瓣畸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使主动脉缩窄易漏诊、误诊.本文就主动脉缩窄影像学诊断的进展做一综述.

  • MSCT及MRI诊断先天性右肺动脉缺如伴动脉导管未闭1例

    作者:俞金娜;徐宏伟;邱勇钢

    患者女,20岁,因“咳嗽、咳痰伴走路气急1月余”入院.患者1岁时曾发现心脏扩大,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未经特殊治疗,此后反复肺部感染,运动后胸闷气促,近几年病情加重.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左肺纹理增多,右肺纹理稀疏,肺动脉段突出.

  • 超声心动图和血管造影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小直径和类型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庆桥;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徐仲英;凌坚;郑宏;谢若兰;张戈军;金敬琳;张岩;戴汝平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PDA)小直径和类型的价值.方法收集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测量PDA直径的患者262例,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PDA类型的患者55例,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PDA小直径显著高于血管造影(P<0.01).除5例漏斗型和6例管型PDA超声心动图与血管造影所见一致外,其余44例(80%)PDA类型超声心动图所见均与血管造影不一致.结论选择经导管PDA封堵术适应证、封堵方法和封堵器型号目前应以血管造影为标准,超声心动图可起初步筛选作用.

  • 肺动脉高压457例患者右心导管检查死亡13例分析

    作者:周敬群;尹薇;曹林生

    我们自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对457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心导管检查,13例患者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受检肺动脉高压患者457例,男241例,女216例。年龄1~53岁。死亡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17岁。1.2 分组及术前情况根据原发病及心导管检查结果分为: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组(PPH):21例。8例有较明显的活动性胸闷、气促,其中2例伴发晕厥,经治疗好转。②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组(HPH):29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74例,室间隔缺损VSD16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8例。心内膜垫缺损29例,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ASD 5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141例有反复咳嗽等呼吸道症状。③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艾森曼格氏综合征组(ESMPH):137例,其中ASD 22例,VSD 97例,心内膜垫缺损10例,PDA 5例,VSD+PDA 3例。97例有反复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 两种造影图像测量校准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程飞

    目的评价两种造影图像测量校准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体外标尺校准和导管校准两种方法对87例行PDA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测量,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用体外标尺校准的方法测量的结果比较精确,用导管校准方法测量时,当用影像增强器为小视野时结果也比较精确,而影像增强器为大视野时误差较大.结论体外标尺校准的精确度较高,是比较好的方法.在没有安放体外标尺的情况下,导管校准也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方法.

  •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溶血1例

    作者:金敬琳;赵世华;蒋士良

      患者女,18岁,发现心脏杂音18年,活动后心慌、乏力一年,于1998年11月16日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双期连续性机械样杂音,伴收缩期震颤,心率70次/分,律齐。Hb:12.9g/l,尿常规正常。心脏X线平片示肺血增多,主动脉结宽,肺动脉段凸,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1。心电图示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长10mm,直径5mm。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平均压17mmHg,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为2.02。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未闭(PDA)呈漏斗状,窄处直径7.5mm。  介入治疗: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送5F猪尾导管及6F端孔导管,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然后选用10/8mm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主动脉至肺动脉仍有少量残余分流,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封堵术后17h患者发热,体温37.6℃,皮肤及巩膜黄染,排酱油样小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9g/l,乳酸脱氢酶435.00Iu/l,尿胆素(+),尿酮体(+)。术后24h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少许左向右分流。考虑PDA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引起的急性溶血反应,对症治疗后溶血反应未见好转于封堵术后54h行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术,术中见PDA直径8mm,少量残余分流自封堵器的网眼中喷入肺动脉。术后1h小便颜色消失,出院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消失。  讨论 PDA封堵术后发生溶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应用Rashkind及弹簧栓子法已有报道,国外学者[1,2]等报道2例PDA双面伞封堵术后因残余分流而致严重溶血,1例由手术取出双面伞,结扎PDA痊愈;另1例加放第二个双面伞封闭残余分流后溶血消退。Tomita等[3]报道218例应用弹簧钢圈封堵PDA术后5例发生溶血。其中1例微量残余分流30天后溶血自行消退,3例分别在60、3、7天再行封堵术,1例14天行外科PDA结扎术。国内张智伟[4]及张卫泽[5]亦有相同报道。一般认为溶血与残余分流有关,通过封堵器的血流流速越快,越易发生机械性溶血。因此,我们认为预防封堵术后溶血关键是选择直径足够大的Amplatzer封堵器,消除残余分流。封堵器的直径应至少比所测PDA窄直径>2mm。

1846 条记录 5/93 页 « 12345678...929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