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作者:李庆新;张兰萍;吕国祯;徐克劲;董逸飞

    1998年6月至2000年6月,我们采用微创伤右前胸小切口行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16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全组164例,男性85例,女性79例.年龄2~58岁,平均11.4岁.病种为1.继发孔房缺82例,其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8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合并右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2.室间隔缺损71例,其中合并右室双腔心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3.肺动脉瓣狭窄2例;4.法乐三联症3例;5.法乐四联症1例;6.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4例;7.左房粘液瘤1例.

  •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作者:马瑞彦;杨宗英;钟前进;陈林;王学锋;陈劲进;陈柏成;肖颖彬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B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 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作者:柴巍;郭斌;李晓辉;石静;鲍玫

    目的:介绍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治疗PDA和心内伴发畸形.依据导管粗细,肺动脉扩张程度,采用结扎法和深低温低流量法经肺动脉缝闭PDA.要确认PDA周围的解剖,包括主动脉、左、右肺动脉,以免误扎.结果:本组72例,女性占67%;PDA直径0.3~1.8 cm.伴发心内畸形中以室间隔缺损为主占60%,法洛四联症18%.死亡1例,系合并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弓离断,误扎生命依赖导管.结论:一期治疗PDA及伴发的心内畸形,避免二次手术的损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发现恰当处理PDA,决定治疗的结果,需特别引起重视.

  • 外科经胸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曾文;孟旭;张纯;李岩;许春雷;贾一新

    目的:评价外科经胸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完成23例经胸PDA封堵术.其中13例为小切口(小切口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 cm小切口;10例常规正中大切口(大切口组).于主肺动脉前壁缝2个荷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输送装置穿刺送入降主动脉释放直径大于PDA4~6 mm的封堵器.将2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3例全部封堵成功,无死亡,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和移位,无降主动脉狭窄.2组相比,小切口组切口小[(3.3±0.7)cm vs.(20.2±1.9)cm,t=-29.384,P=0.0001],手术时间短[(96.9±39.0)min vs.(150.0±45.5)min,t=-3.011,P=0.007],术中出血量少[(139.2±147.4)mL vs.(300.0±149.1)mL,T=164>T0.01(10.3),P<0.01],住院时间短[(8.4±1.9)d vs.(11.5±3.0)d,t=-3.053,P=0.006],住院费用低[(35 037.2±8 956.1)元vs.(45 382.2±9 902.6)元,t=-2.624,P=0.016].结论:经胸小切口和常规正中大切口封堵治疗PDA均是安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小切口封堵术较大切口封堵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 肺动脉闭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学分析

    作者:陈国良;靳永强;张福强;吴清玉

    目的:分析肺动脉闭锁(PA)患者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起源、形态及肺动脉发育情况.方法:回顾41例PA合并PD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合胚胎学理论,分析PDA及肺动脉的形态学特点.结果: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融合部3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弓降部32例,起源于锁骨下动无脉或无名动脉3例;双侧PDA例,导管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弓降部及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根部,连接同侧肺门部肺动脉,无肺动脉融合部;动脉导管连接同侧肺门部肺动脉,另一侧肺由体肺侧枝供应肺血2例.结论:PA合并的PDA起源、形态及供血范围可出现较多变异;连接肺动脉融合部时动脉导管多合并不同程度的狭窄,连接一侧肺动脉时动脉导管多无明显狭窄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脉动脉高压.

  • 左心转流下成人主动脉缩窄矫治4例

    作者:路霖;祁秉文;祁国荣;张理;王黎明

    1994年至2001年手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18~27岁,均为导管后型降主动脉缩窄.3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有头痛、头晕及活动后气促.2例下肢发凉、无力.上下肢脉压差70~120 mmHg(1 mmHg=0.133 kPa).4例均行主动脉造影确诊.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报告

    作者:王黎明;祁秉文;祁国荣;王强;王红

    我院1999年至2000年其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手术成功率100%,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1岁6个月~47岁(平均5.2岁),体重9 kg~55 kg(平均18.4 kg),90%的病人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心脏杂音均位于胸骨左缘2~3肋间;96%为连续性杂音,4%为收缩期杂音,23.6%周围血管征阴性;动脉导管形态:管型8例,漏斗型7例,x线胸片:均肺血增多,左心室增大;心电图示 :左室肥厚者13例.

  •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的改进(附48例报告)

    作者:张永恒;刘玉兰;罗昭全

      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用改进的方法对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施行手术。 全组男20例,女28例。年龄3.5~20岁。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扪及连续性震颤,闻及连续性 机器样杂音,心功能Ⅰ~Ⅱ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全麻插管,经左第4肋间后外侧切口入胸,纵形切开纵隔胸膜,暴露导管及两端的主动脉和 肺动脉。于主动脉的导管上下放置主动脉套带,顺着套带的途径,于主动脉的导管上过10号 丝线,于主动脉导管下过10号丝线的另一端,收紧丝线通过主动脉后壁达到导管后壁,以备 结扎。同法过另一根结扎线。用硝酸甘油控制降压至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常规 行阻断试验,无异常变化后,加垫(垫片用长2~4 cm,宽0.5 cm绦纶片制成)结扎导管。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8~69 min,术后住院7~15天。发生并发症4例,其 中暂时性声嘶2例,肋间血管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导管再通1例。  讨论 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手术常见导管结扎、切断缝合及 肺动脉内缝合法。导管结扎由于安全简便,手术费时少,成为目前常规手术方法。PDA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引起血管病变(导管内膜炎),致使导管组 织脆弱,而且导管后壁上方常有粘连,组织比较致密。在直接分离导管时,极易损伤导管、 肺动脉及主动脉,导致术中大出血。特别是粗短型PDA更易发生。术中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 并发症,也是手术死亡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改进的结扎法,对导管不直接分离,不会伤及大血管及后面的胸导管,避免了术中 大出血、术后乳糜胸等并发症,简易了手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穿过结扎线是靠近降主动 脉壁操作,不会损伤喉返神经,避免了术后声音嘶哑。本组有2例声音嘶哑,与术中牵拉喉 返神经过度有关,给予保守治疗14天治愈。  此方法结扎导管,导管后壁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垫,导管前壁再带垫结扎,避免了结扎线 割伤导管,因此直径1 cm以上的导管也可运用此法结扎。本组1例术后胸腔血性引流液多,再次开胸探查发现肋间血管出血。我们体会到幼儿肋间隙 窄,手术操作应紧靠下一肋骨的上缘,免于损伤胁间血管。1例术后复查出现导管再通,直 径0.2 cm(术前0.9 cm),与结扎线太粗,结扎不严有关。术中注意结扎线的选择,不宜太 粗,双重结扎,结扎时双手平均用力,用力适中,慢慢收紧结扎线直至导管震颤消失,避免 导管结扎不严,术后再通。

  • 粗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温斌;曹向戎;赵国珍;陈宝田;宫殿富

    我院心外科1993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212例,其中粗大PDA(直径≥10mm)者35例.

  • 应用同种主动脉行保留自体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1例报告

    作者:李温斌;周海波;王胜洵

    患者,女,49岁,以De 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NYHA)II级为诊断收入院.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示左室舒张未内径59 mm,主动脉瓣环径41 mm,升主动脉弓内径45 mm,主动脉瓣重度返流,主动脉瓣叶正常.另可见一直径4 mm之动脉导管未闭.术前升主动脉造影见自主动脉根部开始撕裂,形成真假二腔,假腔内径明显大于真腔,升主动脉明显增粗,直径约70mm.

  • 成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溶血1例

    作者:徐茁原;张陈;李强强;顾虹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职工.2017年10月16日,主因“发现心脏畸形49年”之主诉入院.患者日常活动量可,无肺炎史,无心力衰竭史,无其他不适主诉.入院查体:四肢经皮血氧饱和度:100%,心率:72次/min,心律齐,可闻及胸骨左缘2~3肋间3/6级连续性杂音及3~4肋间3/6级收缩期杂音,无柱状指趾,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我科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增大,房间隔卵圆窝处可见束宽约2mm左向右分流信号,室间隔膜周部回声缺失,右心室面可见纤维素遮盖,呈“等号”样突入右心室,左心室面宽约10mm,右心室面宽约9mm,高约17mm,室水平可见左向右分流信号.于降主动脉和肺动脉间可见一异常管样交通,肺动脉端内径7mm,主动脉端内径11mm,大动脉水平可见连续性左向右分流信号.

  • 单侧肺动脉缺如影像学7例分析

    作者:陈国良;靳永强;张福强;吴清玉

    目的:探讨单侧肺动脉缺如(UAPA)胚胎学发生机制及病理分型.方法:回顾7例UAPA患者的心导管造影及心脏CT检查结合胚胎学理论,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的UAPA的发生机制.结果:7例患者中,5例为左肺动脉缺如,2例为右肺动脉缺如,1例患者降主动脉发出2条粗大体肺侧枝供应患侧肺,6例患者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及胸廓内动脉发出细小体肺侧枝供应患侧肺.结论:当一侧第六对血管弓的近端未发育或早期退化,动脉导管与肺门部肺动脉直接相连,出生后若动脉导管闭塞临床上表现为UAPA;当一侧第六对血管弓的近端及远端均均未发育,粗大体肺侧枝形成供应患侧肺血供.此类UAPA极为罕见,本病例是国内外文献的首次报道.

  •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三)

    作者:韩玲

    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简介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且治疗结果好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前四种疾病如果手术时机选择好,手术不出现并发症远期结果是很好的,原则上讲属于终生治愈.

  •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二)

    作者:韩玲

    先天性心脏病如何发现和诊断1.发现:在孩子未带到医生那里去的时候,父母如何考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呢?这是做父母极为关心的问题.孩子口唇、指(趾)甲青紫或哭闹后青紫是容易发现的与心脏疾病有极密切关系的症状.婴儿出生后即出现青紫,往往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锁,肺动脉闭锁,大动脉转位或重度法洛三联症等.如果几个月后出现青紫,大可能是法洛四联症.如几岁、十几岁或成年以后逐渐出现青紫,可能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或称艾森曼格综合征).但非青紫的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往往不易被家长识别.如果患儿1岁以内生长发育差,消瘦,经常患肺炎,吃奶后气促,口周发青,皮肤发花,应注意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需及时请医生诊治.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缺损很小(如小室缺,小动脉导管未闭等),狭窄不严重(轻度肺动脉狭窄、主动脉二瓣畸形等)或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如Ⅱ孔型房间隔缺损),可能迟迟不被家长发现,甚至不详细查体,医生亦可能漏诊.这些疾病往往对身体影响不大,手术时间可以选择,只是早发现可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 经左腋下小切口结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47例

    作者:张文林;杨晋平;母存富;张熠;程涵

    1996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左腋下垂直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闭合术4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47例,年龄2~40岁,男性18例,女性29例;2~13岁41例,18~40岁6例.体检:均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肺动脉瓣第二音均不同程度亢进,伴有股动脉枪击音及水冲脉.

  •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闭器封堵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戴辰程;郭保静;金梅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5.5 ~10 kg.本组病例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者8例,轻、中及重度分别为2例、5例及1例.肺/体循环血量比( QP/QS)为1.94~2.87,肺血管阻力指数(TPRI) 1.82-4.7wood/m2.造影示4例为粗大PDA,1例为漏斗腔大的PDA,4例漏斗腔短小,其中1例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位PDA,PDA距左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近.9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释放封闭器前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发生医源性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随访无封闭器脱落、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较术前明显减小,4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者3例减轻.结论:对于低体质量婴幼儿粗大、漏斗腔短小或应用常规PDA蘑菇形封闭器治疗效果不佳的PDA,应用肌部VSD封闭器更安全有效.

  • 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郑可;金梅;王霄芳;郭保静;梁永梅;肖燕燕;李伟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意义、临床经验、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PDA 348例临床资料.男性226例,女性122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岁7个月,体质量:4.5 ~18 kg,平均10.2 kg.常规右心导管检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置入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PDA窄处内径2.5~8.2 mm(平均3.97 mm),QP/QS 1.1 ~ 17.6(平均3 54).肺动脉高压252例(72 4%),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显著下降.封堵后29例(8.3%)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均于封堵术后6个月内完全消失.34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99.14%.3例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及适应证广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大多数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及血小板减少1例

    作者:王霄芳;金梅;梁永梅;肖燕燕

    我科2010年11月12日行右心导管术及PDA封堵术,报告如下:患儿女性,2岁11个月,11 kg.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响亮连续性杂音,P2明显亢进,经皮血氧饱和度98%.心电图: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厚.心脏X线片:肺血增多,肺动脉段凸,左心扩大,心胸比0 69.超声心动图:左心明显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径( LVEDd)48 mm,动脉导管未闭(PDA)呈粗大漏斗型肺动脉端8mm,CW:大动脉水平以收缩期为主左向右分流,速度312 cn/s,压差39 mmHg(1 mmHg =0.133 kPa).血常规:血红蛋白12 g/L,血小板(PLT) 198 G/L.

  •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伞堵术治疗的麻醉体会(附24例报告)

    作者:刘晓明;卿恩明;欧阳川;王学勇

    近年来,动脉导管未闭非手术治疗的方式逐渐增多,麻醉处理有一定的特点.我院于1998年5月至2000年1月经股静脉用Amplatzer蘑菇伞堵器行动脉导管未闭伞堵治疗24例.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 心内直视手术中补充葡萄糖抢救顽固性循环障碍1例的处理

    作者:刘平;赵晓琴;李立环

    1病例患者女性,21岁,48 kg,因发现心脏杂音21年入院.术前诊断为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发育异常.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开口不清.拟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与腹主动脉搭桥、动脉导管结扎和二尖瓣置换术.

1846 条记录 8/93 页 « 12...567891011...929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