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粪类圆线虫感染一例

    作者:孙怡芬;李宝兰;刘涌;吕嘉林

    患者男性,68岁,住院号:59434。因发热、背痛三周,痰中带血二周,在外院抗炎治疗中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大量地塞米松治疗二周,胸片检查发现“左上肺空洞”疑“肺结核”于1998年10月28日转入我院。入院体检:T:38.9℃。全身及锁骨上浅表淋巴结不大,皮肤粘膜无皮疹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腹(-)。胸片检查:左上叶后段近主动脉旁有一2cm×2cm厚壁空洞,边界光滑锐利,周围无卫星灶,内壁光滑,无液平,左下肺小片影,双侧肋膈角钝。胸腔B超: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血WBC 16.4×109/L,N 95.6%,L 4.4%,嗜酸细胞计数0.02×109/L,ESR 22mm/h,血培养(-),血CEA 3.8ng/ml,胸水ADA 13U/L,血结核抗体(-),痰霉菌培养3次(-),痰找癌细胞3次(-),痰集菌6次(-),痰BACTEC 6次(-),痰罗氏培养1次(-),痰普培铜绿假单孢菌3次(+),肝肾功能、血糖正常,PDD 5U皮试(-)。先给予复达欣抗炎治疗,咳嗽略有减轻,体温降至37.8℃左右,根据患者病史及发病情况需排除寄生虫感染的可能,送痰去外院做相关检查,痰中查到粪类圆线虫幼虫,给予肠虫清400mg口服治疗7日后,患者咳嗽缓解,痰中无血,体温正常。胸片复查,双侧胸水消失,左下肺小片影消失,左上空洞无明显变化,应患者家属要求转综合医院进一步治疗。诊断:1、肺粪圆线虫感染;2、肺部绿脓杆菌感染。 讨论:肺粪圆线虫病流行于热带,虫卵在肠内孵化,幼虫随粪便排出,在土壤中蜕皮并发育成感染性丝状幼虫,经皮肤入侵人体后经血流移行至肺,出现发热,咳嗽,咯血,哮喘,支气管炎,肺及胸腔积液,能否引起肺部空洞尚未见报道,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有时幼虫可在肠内或肛周皮肤蜕皮,形成丝状幼虫,然后经肠道入侵宿主,称自身感染。粪类圆线虫感染人体后可存于体内10年,轻者无任何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会出现大量自身感染和广泛幼虫移行。此患者曾从事飞行员工作,有在南方生活及赤脚下地耕作史,有感染粪类圆线虫的机会,此次发病初期因药物过敏使用大量激素,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而诱发此病。痰中找到粪类圆线虫幼虫是确诊依据,但由于左上肺空洞,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嗜酸性白细胞不高,很难与肺结核相鉴别,在反复痰检结核菌阴性后才考虑要排除寄生虫感染可能,使诊断延误。因此,对肺部病灶,除应做的常规检查外,医师的医学知识广博、思路开阔,仔细询问病史对及时考虑并确诊某些罕见病、减少误诊十分重要。(注:本病例转院20天后死于严重肺部感染)

  • 加味参蛤散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作者:叶志光;李惠;苏雪媚;曾庆祥;丘文静;舒小妹;曾振强;黄伟强;王静波

    目的:观察加味参蛤散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加味参蛤散,对照组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4周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血嗜酸细胞计数(EOC)、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及FEV1/用力肺活量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O.05);2组患者EOC、ECP均降低(P<0.05)。结论加味参蛤散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抑制嗜酸性细胞聚集。

  • 历时6年诊断口服红花严重过敏反应1例

    作者:王兰香;李镤

    病历简介某女,45岁,干部.1995年7月20日晚10:30因病服中药(内含红花12g),服药后10min,即感觉舌麻,咽部不适,旋即出现声嘶,气憋感,0.5h后手足心瘙痒,鼻塞胸闷,继而全身皮肤潮红,出现弥漫性分布的风团样皮疹伴瘙痒,腹痛腹泻,为水样便,自服"息斯敏"1片后胸闷症状缓解,仍感全身瘙痒,发热,并有四肢颤抖.0:30来院就诊,查体见:T 36.5℃,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全身皮肤潮红,有弥漫性分布的斑丘疹,按之褪色,四肢呈颤抖状态,眼睑轻度水肿.血常规:WBC 11.4×109/L,N 43%,L 54%,M 3%,嗜酸细胞计数88/mm3,门诊遂以"中药过敏"(具体药物不详)收入院治疗.

  •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s心内膜炎1例

    作者:刘爽;王晓冰;任卫东

    患者男,36岁.2006年因周身乏力,活动后心悸就诊.查体:轻度贫血貌,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4/6级.检查发现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细胞计数增高;骨穿示嗜酸细胞增多症.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二尖瓣后叶瓣膜结构消失,其后方见厚约6.0mm半月形附加弱叫声,无活动度;二尖瓣中度反流.左室心肌回声弥漫性增强,充盈受限.超声诊断提示:(1)二尖瓣后叶病变伴中度反流;(2)左室心肌特异性病变;(3)左室充盈受限.

  • 阿萨希丝孢酵母菌鉴定

    作者:杨立宽;王北宁;胡京辉;要运红;杨蓉娅

      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为半知菌亚门隐球菌科真菌,由其引起的感染较少见,该菌既可以引起表浅部位感染又可导致深部侵袭性感染,患者的预后极差,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是近年才由丝孢酵母属中新确定的一个种,目前我国由该菌引起的多发性感染尚未见报道,近期我科从皮肤科的1例患者体内连续多次多部位分离出1株酵母样真菌,经鉴定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0岁,因面部红斑9年,泛发性皮疹,高热1个月于2000年4月底入我院。在当地医院诊断“面部螨虫感染”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用雷公藤、强地松、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皮损逐渐蔓延波及躯干和四肢,形成大小不一的浸润性斑片,时有糜烂结痂,病情迁延不愈,今年3月患者高热持续不退。父母系表兄妹。入院查体,体温39.6℃,满月脸、精神差,左颈后及腹股沟淋巴结黄豆大小,口腔舌根部见灰白色假膜,颜面见弥漫性浸润性暗红色斑块,其上散在或群集米粒至黄豆大的结节,呈淡黄色、表面略发亮、互不融合,双面颊部红斑表面有灰褐色黏着性厚痂,颈后及胸背四肢可见红色钱币状或不整型的斑片,界清。心肺未见异常,肝于肋缘下4~5 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39.9×109/L,L 0.20,N 0.74,M 0.06,Hb 123 g/L,血小板计数520×109/L ,嗜酸细胞计数590×106/L,抗-HIV阴性,抗核抗体(ANA)阳性,抗核糖核蛋白抗体(nRNP)阳性,抗SS-A抗体阴性,抗sm抗体阳性,IgG、IgM均升高。B超见左肝内胆管扩张,肝弥漫性损害。骨髓穿刺为感染骨髓象。

  •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预测指标的评估

    作者:张爱珍;何权瀛

    我们通过比较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和阴性两组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诱导痰中嗜酸细胞计数、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探讨它们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关系,为确定哪些稳定期COPD患者适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提供依据.

  • 呼出气体中的一氧化氮检测与哮喘

    作者:马煜;刘传合;黄永坚

    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慢性气道炎症.支气管镜下支气管灌洗液和支气管内膜活检的方法是检测评估气道炎症的金标准,因其有创伤性和较高的花费使其很难成为哮喘儿童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他无创伤性的方法如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E4)的检测、痰诱导细胞分析等也被用来评价气道炎症的程度,但这些方法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费时费力.近来,对呼出气体中的成分,尤其是呼出气中一氧化氮浓度(fractional concentr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的测定,常用来评估气道炎症.FENO可以直接检测并立即得出结果.

  • 眶内嗜酸性肉芽肿三例

    作者:陈杰;庞青松

    例1 患者男,15岁.因右眼眶区疼痛2个月,右眼眶肿物1周就诊.体格检查:右眶外侧肿物约1.0 cm×0.8 cm×0.3 cm大小,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差,无压痛.化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为440×106/L,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Ag-NORS)检测结果(核仁/核)为4.57%,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升高.MRI报告:右眼眶泪腺区异常信号肿物,中等T1,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不清,邻近眶壁骨质破坏,右眼球未见异常信号.病理报告:右眶内嗜酸性肉芽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S-100蛋白阳性.既往曾行抗炎治疗,无效,行肿物刮取术,术中见肿物无完整包膜,与眶骨膜粘连紧密,部分眶壁受侵.术后采用6 MV X射线外照射,照射野为肿瘤局部及受累眶骨(注意保护全眼球),DT30 Gy,分17次,3.4周完成,肿物消失,随访8个月无复发.

  •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四例

    作者:王宝春;马景光;吴虹

    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8~56岁。病灶位于颈部、颌下区、下颌角区、肘关节、前臂。病变大小为1.5~10.0?cm。既往均曾行手术及抗结核、抗炎治疗。肉芽肿多为孤立性结节或肿物,类圆或圆形,较扁,质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痛。多个结节或肿物聚集时触诊可分清个数,互相不融合成团。病变局部皮肤表面轻度增厚、干燥、有抓痕及色素沉着。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无效,在手术后1~2年复发。有2例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增多。

  • 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嗜酸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刚平;张永录;裴根祥;颉瑞

    为了解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嗜酸细胞的影响,对氯氮平引起嗜酸细胞增多症进行研究.对象为2003年5~11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选择氯氮平治疗者,排除入院时嗜酸细胞计数绝对数多于0.4×109/L、既往有过敏史及入院前1周内服用抗精神病药者.共98例,其中男74例,女24例;年龄18~48(28±7)岁;病程7个月至20年,中位数为4.5年.

  • 腰椎包虫病一例

    作者:杨桂芳;尹丽新

    患者女,39岁,农民,居住牧区,因右腰、右膝关节痛1年入院.曾于1992年在外地行右腹膜后包虫切除术,当时CT检查未发现腰椎破坏.实验室检查:(1)肝包虫酶联合免疫吸附试验阳性;(2)嗜酸细胞计数正常.

  • 斑疹伤寒二例报告

    作者:李炜;冯文祥;杨群智

    例1,女,62岁.因发热11d于2000年7月11日入院.曾静脉滴注先锋霉素Ⅳ 3d无效.发病前20d曾去承德旅游.体检:T 39.4℃,P 110次,咽充血,上腭见数个3mm×2mm出血点,右侧扁桃体Ⅱ°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双上肢可见散在的充血性皮疹,无瘙痒.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0×109/L,N 66%,L 40%,M 2%,E 2%,嗜酸细胞计数80×106/L,尿、便常规、肾功能正常,血沉70mm/1h,ALT 64U/L,肥达反应阴性,外斐反应1∶40(7月12日),6d后复查为1∶80,后送协和医院检查为1∶120.胸片正常,B超示脂肪肝.诊断:斑疹伤寒.口服红霉素50mg/d,服药后第6天体温降至正常,痊愈出院.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并腹水1例

    作者:张改茹

    患者女性,57岁,因腹胀伴上腹痛12d入院.12d前无诱因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伴上腹痛,空腹时明显,胃灼热感、反酸、恶心,无呕吐、发热及腹泻,抗炎治疗无效.有长期养猫史.体检:双手及双小腿可见褐色斑块,心肺无异常,腹膨隆,剑下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4/min.血常规:白细胞22.4×109/L,中性0.12,嗜酸0.68,淋巴0.14,单核0.16,嗜酸细胞计数1.98×109/L,血红蛋白141g/L,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肌酶均正常,血未查到狼疮细胞,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结核抗体均阴性,血癌胚抗原5μg/L,肿瘤标志物抗原CA125225U/L,CA19-918U/L,免疫球蛋白E(IgE)853.39kU/L,补体4(C4)0.56g/L.腹水常规:色黄、微浑,比重1.035,细胞总数10.5×109/L,白细胞9.6×109/L,多核0.95,瑞氏染色见大量嗜酸细胞,单核0.02,李凡他反应阳性,乳酸脱氢酶50U/L,腺苷脱氨酶12.5U/L,未查到结核杆菌、肿瘤细胞,细菌培养阴性.B超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胆囊壁增厚,腹水,肝胆脾未见异常.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的探讨

    作者:安慧萍;任立红;陈娟娟

    目的:观察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明确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同期观察40例支原体感染患儿、50例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惠儿(无喘息发作)、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嗜酸细胞计数及总IgE,应用Tukey检验观察两两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了解嗜酸细胞计数与Ig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岁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一般呼吸道感染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但>3岁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则与一般呼吸道感染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可能与发病年龄有关.

  • 哮喘儿童 PBMC培养上清中 IL-13变化及其与嗜酸细胞计数、IgE关系探讨

    作者:

    目的探讨白介素 13( IL-13)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嗜酸细胞( EOS)、 IgE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 32例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中 IL-13水平,其中 20例测定了恢复期 PBMC培养上清中 IL-13水平, 20例正常儿童 PBMC培养上清 IL-13作对照,同时检测外周血 EOS及血清 IgE.结果哮喘儿童在急性期和恢复期 PBMC培养上清中 IL-1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IL-13水平变化与 EOS、 IgE呈显著正相关( r=0.7498, 0.9218, P均 <0.001).结论 IL-13参与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在嗜酸细胞激活、活化及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 IgE分泌、合成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减少 IL-13生成的治疗对控制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可能有重要意义.

  • 变应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1例报告

    作者:赵侃;杨驱云

    1 病例男性,19岁.因双侧鼻塞、流脓涕1年,拟诊"双侧鼻腔、全组鼻窦慢性炎"收住院.1年前,因感冒致双侧鼻塞,先为间歇性,继之持续性,伴流脓涕,时有奶酪样黏涕擤出,无血性涕,偶有喷嚏、清涕,无明显头胀、头痛,无嗅觉障碍,无面部畸形.鼻腔检查:双侧鼻腔中道有多发性息肉及奶酪样黏涕潴留;CT扫描示双侧全组鼻窦、鼻腔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影,夹杂匐行性增浓区(如图),窦腔骨质薄,鼻窦"发育"大,呈扩张状;血化验末梢血嗜酸细胞计数升高.经常规术前检查,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双侧鼻息肉摘除、双侧全组鼻窦开放术.术中见双侧鼻腔息肉,鼻窦黏膜水肿明显,切开钩突即见从上颌窦口涌出大量褐色、黄白色干酪样黏涕,筛窦骨质菲薄,各窦腔容积均大.手术后予静滴及口服消炎药共15天及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30mg/d×10天,第11天开始改用雷诺考特喷雾剂喷鼻至鼻窦,鼻腔黏膜光滑,无水肿),拔纱条后第2天开始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日.术后病理:双侧鼻窦、鼻腔黏膜慢性炎,分泌物涂片见变应性黏蛋白、真菌菌丝、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术后始终未用抗真菌药.

  • 嗜酸细胞性胆囊炎1例

    作者:刘香;曹广亚;欧阳雪

    患者男性,33岁,5天前进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痛.遂去当地医院就诊,腹部B超:脂肪肝,胆囊炎;诊断为“胆囊炎”,并积极予以补液抗炎、抑酸等对症治疗,症状仍未缓解,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巩膜无黄染;腹稍平坦,左右对称,无静脉曲张,未见胃肠蠕动波;全腹软,未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辅助检查:腹部B超:轻度脂肪肝,胆囊炎.上腹部CT: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当日查血常规:嗜酸细胞百分比55.5%(0.5%~5%),嗜酸细胞计数6.79×109个/L[(0.2 ~0.5)×109个/L].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484 U/L(0 ~55 U/L),谷草转氨酶471 U/L(0 ~37 U/L),谷氨酰转酞酶1 090 U/L(8 ~58 U/L),总胆红素137.4μmol/L(3~21 μmol/L),直接胆红素102.5μmol/L(0~ 7.5 μmol/L).术中见胆囊张力大、囊壁水肿增厚明显,胆道狭窄,胆囊三角处炎症水肿,胆囊内胆泥淤积,肝脏呈胆汁淤积样改变,肝内各级胆管见大量蜘蛛网样粗细不一纤维样物.胆囊及胆总管未见结石及虫卵,行胆囊切除术并在肝脏边缘取组织行病理活检.

  •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58例临床分析

    作者:冷伟建

    目的 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其分布.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胸部X线、肺功能、痰液嗜酸细胞计数、IgE定量测定、耳鼻喉镜、鼻窦部X线、胸部CT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结果 58例慢性咳嗽病因分析发现病因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23例(39.7%),咳嗽变异型哮喘(CAV)13例(22.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9例(15.5%),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4例(6.9%),感冒后咳嗽2例(3.4%),支气管扩张2例(3.4%),支气管内膜结核2例(3.4%),ACEI诱发咳嗽1例(1.7%),病因不明2例(3.4%).PNDs,CAV,GERC,EB为4种常见的病因,占总病因数的84.5%.针对病因特异性治疗后,89.7%(52/58)患者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慢性咳嗽病因主要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占总病因的84.5%;询问病史及行试验性诊断治疗有效是确诊病因的重要环节.

  • 羊包虫囊液致过敏性角膜炎1例

    作者:帕丽旦;钱建荣;张蓟

    患者男,29岁,农牧局检测员.在检测羊肝包虫病时,不慎包虫囊体破裂,其囊液溅入双眼内,当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仍感双眼疼痛、发红、异物感强、怕光流泪.曾在当地医院予以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点眼,疗效欠佳,上述症状加重.于发病1月后转来我院就诊,查体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3.双眼睑红肿,结膜囊内少量白色膜状分泌物,球结膜混合充血(+++),结膜下片状、点状出血(++),角膜雾状混浊水肿,无上皮脱落.前房清亮,房闪(+),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双眼底检查无异常,指测眼压T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嗜酸细胞计数0.28×109/L,双眼结膜囊分泌物检查阴性,双眼结膜刮片培养阴性,包虫补体结合试验(-).经用0.5%醋酸可的松滴眼液、色甘酸钠滴眼液交替点眼,每日6次.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点眼,每晚1次,口服地塞米松片、灭滴灵及消炎痛.两周后双眼睑皮肤红肿消退,结膜充血减轻,结膜下出血基本吸收,角膜水肿消失,房闪(-),复查视力双眼1.2,随访6个月双眼正常.

  • 福建省首例肺包虫病

    作者:刘少滨;林春燕;胡振徐;林章树

    患者男性,23岁,福建松溪县农民.以"反复咳嗽、咳痰、发热7个月”为主诉于1999 年1 0月入院.病程中有不规划发热,高达38.6℃.曾咳一次大量清水样痰,伴有皮疹.患者为深山农民,有狩猎史,有食野猪、山羊、猴子、豹、兔子等野生动物史,否认生食.家养一只猎犬帮助狩猎.入院体检:体温37.℃,消瘦外观,左锁骨上数个花生大小淋巴结, 活动好.右下肺呼吸音减低,无罗音,左肺呼吸音清晰.心脏无异常,肝脾无肿大.检验: WBC 11.1×109/L,N 0.78,ESR 5mm/h,嗜酸细胞计数7.08×109/L,结核抗体(+) ,肺吸虫皮试(一),包虫病抗体:抗EgCF(+)、抗EgP(-)、抗EgB(-)、抗Em2(-).纤维支气管镜见右下叶前、外基底段口狭窄,肉芽组织阻塞,局部活检病理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B超肝脏无包虫病改变.胸片及胸部CT提示,左心缘旁见一10×7cm厚壁液气腔,内上壁不规则突出的软组织,右下心缘旁见2个4×7cm、7×7cm块状影、密度不均,可见部分透亮影, 右胸腔少量积液.CT见左肺影像酷似"水上浮莲征”.临床诊断"肺包虫病”,给予阿苯达唑治疗,不规则服药近5个月,左肺病灶缩小,右肺病灶扩大,于2000年5月行右下肺叶切除术.术中见右肺胸膜表面见许多囊性小泡,其中有淡黄色液体,右上肺叶1/3、右中肺1/2及右下肺呈结节状硬化.病理见:肺组织凝固性坏死,伴异物巨细胞反应,坏死区内有散在包囊虫壁角质层组织碎片,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邻近组织有大小不等脓肿.结论:符合包虫病伴坏死感染病损.2000年10月11日收稿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