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중국열대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影响因子: 0.7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9727
  • 国内刊号: 46-106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4-2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热带医学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海南
  • 主编: 杜建伟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儿童麻疹疫苗接种3~10年后特异性血清抗体水平研究

    作者:饶福光;汪培勤;熊彪;王健容;黄从付;肖政祥

    目的 检测儿童麻疹疫苗接种3~10年后的特异性血清抗体水平.方法 选取40名3~10年前接种麻疹疫苗的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清.血清标本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淋巴细胞正常培养,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加麻疹疫苗培养,检测IL-2,INF-γ,TNF-α,IL-4,IL-5,IL-10及麻疹抗体水平.结果 麻疹抗体低应答8例,应答24例,高应答8例,麻疹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80.00%(32/40).麻疹疫苗接种3~6年、7~8年、9~10年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TNF-α、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IFN-γ、IL-4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麻疹疫苗接种3~10年后的儿童具有较高的抗体阳性率,体内存在免疫记忆T细胞,提示麻疹疫苗接种的远期免疫效果较为理想.

  • 云南省2014年消除疟疾督导考核结果分析

    作者:周兴武;杨亚明;杨恒林;孙晓东;陈国伟;赵晓涛;张苍林;曾旭灿;吕全

    目的 为了解2014年云南省消除疟疾指标和工作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消除疟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省消除疟疾进程.方法 选取云南省玉溪市等10个州(市)并随机抽取所辖1个县(区),参照《云南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3年版)》开展考核.结果 发病率持续下降,发病率从2010年的4.63/10万下降至2014年的0.95/10万;10州(市)考核平均得分为92.7,高玉溪市96.8,低怒江州87.2,其他8州(市)分别为保山市96.6、德宏州94.2、红河州94.0、楚雄州93.4、版纳州92.2、文山州91.4、昆明市和临沧市各90.5;临床医生考试96人,及格86人,合格率89.6%,平均分73.1,低平均分56,高平均分83.2;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考核40人,合格38人,合格率95%.结论 2014年消除疟疾工作项措施按要求实施,年度主要指标达到要求,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效果显著,有力推进了全省消除疟疾进展.

    关键词: 消除疟疾 考核 评估
  • 上海市长宁区中外籍沙门菌感染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作者:余力;李颖;汤泓;黄峥;张岭;徐云蕴;侯琪;蔡恩茂

    目的 掌握2010-201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外籍沙门菌感染患者发病特征及菌株血清型构成区别,为上海市沙门菌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4年长宁区沙门菌阳性病例调查资料,比较中外籍患者发病特征、菌株血清型构成的差异.结果 2010-2014年,长宁区肠道门诊共接诊腹泻病例8 353例,其中285例沙门菌感染阳性,患者中中国籍为192例,外籍为93例.不同国籍病例腹泻次数、大便性状、呕吐物、头痛、头昏等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优势血清型均为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但构成比例有所差异(P<0.01).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中外籍沙门菌感染者的发病特征和血清型构成存在差异,提示在防控策略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提高沙门菌防控效果.

  • 海南省三亚市一起罕见的当地三日疟疫情分析及处置

    作者:林常勇;陈朱;王善青;罗丕泽;吴德雷;郑爱军;魏家佳

    目的 对海南三亚市一起罕见的本地传播三日疟疫情调查和处置进行描述,以明确虫种、分布特征和流行程度.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阐明此次疟疾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通过镜检、RDT和PCR确定疟原虫虫种,媒介调查明确主要传播媒介,为及时规范治疗和媒介控制提供依据;对村民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对村医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培训,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和控制媒介,对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结果 在疟疾流行季节通过镜检和PCR共确诊三日疟6例,间日疟1例,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海南三亚发现本地三日疟病例,年龄主要在40岁以下,4-9月份为疫情发病期.在疫点村、周边居民和临近村庄的上山人群范围内开展主动病例调查,发现带虫者5例,带虫率0.39%.媒介调查发现村庄主要媒介为微小按蚊.经及时应急处理和规范治疗,患者全部治愈.通过对疫点村居民房舍进行溴氰菊酯滞留喷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结论 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本地感染三日疟为主的疟疾疫情,采取治疗患者、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

    关键词: 三日疟 疫情 三亚
  • 深圳市不同性角色MSM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海波;赵锦;William W Au;刘少础;吴宇;张潇侠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不同性角色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人口社会学和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提供有效信息.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MSM,对MSM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和高危性行为特征,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MSM 675人,据性角色不同分为三组,插入方(1号)180人(26.67%),被插入方(0号)132人(19.56%),兼有插入和被插入方(0.5号)363人(53.78%).1号、0号、0.5号HIV感染率分别为12.22%、11.36%和12.12%,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6.11%、21.21%和1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P=0.49).多因素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男同人群中,1号的比例较大,是0号和0.5号的1.80倍(OR=1.80,95%CI:1.05~3.08);1号相对于0号和0.5号的首次性伴性别更倾向于男性(OR=2.62,95%CI:1.70~4.04).结论不同性角色具有不同的人口学和性行为学特征,提示在该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防治时,应根据不同亚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减少HIV等的传播.

  • 淮安市5086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抽复检质量分析

    作者:贾从英;杨文洲

    目的 了解淮安市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质量,为镜检质量考核以及消除疟疾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淮安市各县(区)疟疾中心镜检站已复检血片和辖区内门诊镜检站阴性血片进行随机抽样,抽取所有网络直报的阳性血片和不少于3%的阴性血涂片进行复检.从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方面对血片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 共抽查已检血片5 086张,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0.25%、92.24%和92.57%,不同年份复检血片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不同月份复检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县区复检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片质量缺陷以沉渣、厚、薄血膜制作不规范以及偏碱性为主.结论淮安市疟原虫血片质量较好,达到省疟疾中心镜检站制定的判定标准.但仍需加强培训和督导,促进血片质量不断提高.

  • 佳木斯市2012-2014年人间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分析

    作者:刘莉;刘婉莉;于雪晶;杨秀英;李枫

    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2-2014年共检测疑似布病患者1 173人,阳性数为607人,总阳性率为51.75%,不同年份阳性率之间经过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佳木斯市全年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4-8月,高峰在6月.性别分布,男:女=2.81:1,阳性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0~60岁之间,50~ 59岁年龄组阳性率高,为60.63%,职业分布以农村牛、羊养殖户为主,共426人,占发病总数的70.18%.结论 2012-2014年佳木斯市布病疫情平稳,多发季节为4-8月,以男性牛羊养殖户为主,应加强此季节重点人群的防治.

  • 广州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检测

    作者:秦笙;练立婷;王维亮;张伟铮;陈茶;郑贵星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临床特征及非典型病原体与病毒分布.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8月400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血清标本,应用呼吸道病原体九联检试剂盒检测9项病原体IgM抗体,并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病原学分布:400例患者中共检测病原体阳性131份,总阳性率为32.8%,以肺炎支原体为主,共54例(13.5%),其余分别为乙型流感病毒33例(8.3%);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14例(3.5%);Q热立克次体和甲型流感病毒各7例(1.8%);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各6例(1.5%);副流感病毒4例(1.0%);未发现腺病毒.多重感染14例,以肺炎支原体合并乙型流感病毒为多见;三重感染1例.临床特征:广州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平均年龄68.58岁,以发热、咳嗽、咳痰、畏寒、气促、头痛及口干为主要临床症状,均见肺部实变体征;实验室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结论 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年患者的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检测以肺炎支原体及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其他病原体散发;不同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感染的患者多见发热,伴有明显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肺部感染多见.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魏法权;刘学谦;程希富;茹祥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它对临床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18例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比较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分析它与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Cys-C与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对诊断AMI阳性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清Cys-C水平为(1.35±0.28) mg/L,治疗后第1天为(1.44±0.29) mg/L,第10天为(1.63±0.41)mg/L,第30天为(1.62±0.56) mg/L,均高于治疗前(P<0.05);饮酒史、冠脉病变支数和治疗方式与治疗后血清Cys-C水平变化相关(P<0.05);治疗前较高水平的Cys-C增加了治疗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OR=0.12,95% CI:0.02~0.67,P=0.02).结论 血清Cys-C水平变化受到饮酒史、冠脉病变支数和治疗方式的影响,因此不宜作为AMI的诊断指标,但治疗前高水平的Cys-C可能是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

  • Reprimo基因G824C和C839G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胡宏波;陈贤华;冯金;孙秀娟;刘大鹰

    目的 探讨Reprimo基因3 '非翻译区G824C和C839G多态性与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检测36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其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的Reprimo基因3'非翻译区G824C位点和C839G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在G824C位点对照组和癌症组的基因型(GG,CG和CC)观测(理论)频数分布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42和0.003);在C839G位点对照组和癌症组的基因型(CC,CG和GG)观测(理论)频数分布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00和0.000).与GG型相比,带有C等位基因个体(CG型和CC型)在G824C位点增加个体患肺癌的发病风险不明显(OR=1.218,95% CI:0.572~2.594);与CC型相比,GG型在C839G位点可能会增加个体患肺癌的发病风险(OR=4.000,95% CI:0.733~21.830).结论 携带Reprimo基因3 '非翻译区C839G位点GG基因的个体患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 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中华按蚊抗药性生物测定影响

    作者:孙雅雯;郑彬

    目的 研究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我国中华按蚊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在河南省开封县和云南省盈江县采集中华按蚊幼虫进行饲养,取羽化后3d龄蚊虫进行抗药性基础水平测定;测定不同药膜接触时间下,蚊虫的抗药性;在药膜接触时间为100 min时,一个接触筒中不同受试样本量抗药性的差异.用Graphpad Prism软件绘制抗性击倒率(Rate of knockdown,rKD)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分析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抗药性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受试地抗性水平均较高,开封县中华按蚊24h校正死亡率为58.68%,盈江县为67.20%.受试样本量一定时,rKD随着药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增大,于80 min时达到峰值,开封县为66.78%,盈江县为71.30%,而后进入平稳期.药膜接触时间一定时,受试样本量越少,击倒越迟,单只蚊难击倒.结论 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中华按蚊抗药性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对高抗性蚊虫,应适当延长药膜接触时间;如何减少接触筒中受试蚊虫的数量而又能获得其抗性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及相应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 低氧刺激THP-1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其相关通路的研究

    作者:黄笑妍;何智映;甄晓洲;梁煜明;马静

    目的 观察低氧是否促进人单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探讨其是否通过PI3K/Akt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方法 ①体外低氧(1%O2)培养人源单核细胞系THP-1,24 h;②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和HIF-1α抑制剂(KC7F2)预处理THP-1细胞后再进行低氧干预;③在常氧下,分别加入Akt激动剂(胰岛素)和HIF-1α激动剂(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THP-1细胞进行干预.Western blot检测p-Akt和HIF-1α蛋白表达的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分泌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常氧培养)比较,低氧干预后THP-1细胞p-Akt、HIF-1α的蛋白表达增加,IL-1β、TNF-α分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氧组(低氧培养)比较,PI3K抑制剂预处理能显著降低p-Akt、HIF-1α的蛋白表达,HIF-1α抑制剂预处理能降低HIF-1α的蛋白表达,但不影响p-Akt表达水平,两种药物预处理都能减少IL-1β和TNF-α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kt激动剂能增加p-Akt、HIF-1α的蛋白表达,HIF-1α激动剂能增加HIF-1α的蛋白表达,但不影响p-Akt表达水平,两种药物预处理都能增加IL-1β和TNF-α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氧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促进THP-1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从而促进慢性炎症的发展.

  • 益智仁醚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莫菁莲;刘世坤;谢毅强

    目的 研究益智仁醚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以糖尿病肾病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制模分组,设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益智仁高、中、低剂量组,厄贝沙坦组以10 mg/(kg.d),益智仁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20 g/(kg·d)、10 g/(kg.d)、5g/(kg.d)给小鼠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实验至第4周末,检测不同组小鼠的血清SOD、MDA、CAT、GSH-PX,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 益智仁醚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可以升高血清中SOD、CAT、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厄贝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中各个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变化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智仁醚提取物高、中剂量组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氧化应激指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与已证实有抑制氧化应激作用的厄贝沙坦相仿.

  • 流感病毒介导的巨噬细胞SIRT1/NF-κB调控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达娜;张仁利;黄敏;阳帆;吴春利;李玥;唐屹君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SIRT1-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调节机制,为干预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Ana.1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流感病毒蛋白HA、NP以及NF-κB的抑制剂(PDGF-BB)和激活剂(SC7273)、SIRT1的抑制剂(EX527)和激活剂(SRT1720)处理Ana.1细胞,Western blot观察TNF-α、IL-6、IL-1β、IL-18、SIRT1、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SIRT1、NF-κB蛋白在细胞内空间的分布.结果 HA、NP蛋白可诱导Ann.1细胞中SIRT1高表达以及NF-κB的低表达,同时SIRT1与NF-κB在细胞核内都有明显聚集;进一步研究发现,NF-κB被激活时SIRT1表达降低,而NF-κB被抑制时SIRT1表达升高;此外IL-6、IL-1β、IL-18、TNF-α被发现在SIRT1被激活及NF-κB被抑制的情况下表达下调,而在相反情况及流感病毒HA、NP刺激后表达升高.结论 流感病毒可能通过HA与NP蛋白激活巨噬细胞SIRT1并进一步抑制NF-κB的表达,形成NF-κB负反馈的现象进而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应答.

  • 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作者:郑慧敏;聂国会;李怀昕;王敬忠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 D-二聚体对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爱成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DIC患者71例为观察组,另选血液病未合并DIC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浆D-D水平测量,评估D-D在血液病合并DIC中的诊断意义.结果 观察组D-D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血液病合并DIC患者早期D-D水平明显低于中期与晚期,中期低于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分期患者采取凝血活化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鱼精蛋白副凝集实验(3P)等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D-D与FD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合并DIC患者采取D-D诊断具有可行性,早期检出率高,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降钙素原和内毒素检测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价值

    作者:毛得斌;陶建萍

    目的 观察血清降钙素原和内毒素检测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断治疗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再选取60例非细菌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革兰阴性杆菌(G-)感染患者、革兰阳性球菌(G+)感染患者以及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A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对比G-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的PCT、EAA以及CRP水平.结果 G-感染组患者的PCT为(2.96±1.43)ng/mL明显高于G+感染组的(0.78±0.11)ng/mL和对照组的(0.25±0.02) ng/mL,G+感染组的PC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的EAA为(0.217 5±0.08)EU/mL,明显高于G+感染组的(0.034 5±0.007) EU/mL和对照组的(0.012 8±0.006)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感染组的EAA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CRP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G-感染组患者治疗前PCT和CRP分别为(2.95±1.36) ng/mL、(57.76±10.25)mg/L,治疗后分别为(0.24±0.13) ng/mL、(4.21±1.54)mg/L,G-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CT和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区分G+和G-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1.7%,特异度为75.0%;EAA区分G+和G-菌感染的敏感性为83.3%,特异度为90.0%.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内毒素检测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3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邹达良;黎罗明;周映彤;冯欣;李华文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特点和患者性别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神经梅毒患者.结果 31例神经梅毒患者包括男17例,女14例.患者初次起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16例(51.6%)、头痛4例(12.9%),头晕2例(6.5%)、癫痫3例(9.7%)、视力下降2例(6.5%)和精神症状4例(12.9%).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显示正常5例(16.1%)、脑萎缩3例(9.7%)、脑梗塞11例(35.5%)、脑白质病变8例(25.8%)、脑膜炎3例(9.7%)和脑积水1例(3.2%).根据性别分成男性与女性两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年龄、补体C3、补体C4、尿酸、血白细胞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96.8%(30/31)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男性(94.1%)与女性(100%)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没有特异性,诊断应注意与其它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同时,我们亦发现男女性别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神经梅毒 症状 性别
  • 河南省陕县1952-2015年消除疟疾工作措施与效果

    作者:苏春利;成波;张哲波;吕兰芳

    目的 了解陕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陕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内陆其他疟疾低流行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陕县1952-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部《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和河南省卫生厅《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陕县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3年发病率为491.11/10万,1971年为严重,发病率为822.23/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消除疟疾3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陕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措施保障到位,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均设置疟原虫镜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检,2010-2015年共血检23 277人次.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6/10万以下,发生的6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陕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关键词: 疟疾 消除 措施
  • 浙江省舟山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措施评价

    作者:林启;姚立农;张均和

    目的 分析舟山市疟疾流行概况,描述疟疾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及效果,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1950-2012年舟山市疟疾防治工作资料.结果 舟山市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流行高峰,1968年发病率达到1 864.90/10万.经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疟疾流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无本地病例发生.2010年起开展消除疟疾行动,发现输入性恶性疟6例,输入性间日疟2例.2012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完成省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 舟山市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消除疟疾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同时需要积极应对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 疟疾 流行 输入性 消除
  • 海南省文昌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措施与评价

    作者:史岸军;邢干;陈起强;董茂道;潘正流;林道权

    目的 了解文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文昌市消除疟疾成效.方法 对文昌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文昌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文昌市曾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几代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消除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人员,巩固好消除工作,有效地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的年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1 235.88/10万下降到2009年0.50/10万,2010-2013年,已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确诊病例报告,通过组织评估,全市已达到消除疟疾考核目标.结论 文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 四川省达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及消除措施评价

    作者:胡小琦;彭焕文;许国君

    目的 了解达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消除措施,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达州市历年疟疾疫情资料和防控材料,对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防治过程和评价消除措施.结果 1981-2013年达州市疟疾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4年发病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006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流行周期不复存在;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防治过程分为控制疟疾流行、控制传染源为主、基本消除疟疾、巩固并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结论 达州市达到了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病例风险存在,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流动人员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并及时处置输入性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浙江海盐县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措施评价

    作者:许军华;宋建强;姚立农

    目的 回顾海盐县消除疟疾整个历史进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成果.方法 收集海盐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数据和阶段性评价文选,进行汇总归纳.结果 海盐县历史上经历三个疟疾流行高峰:1954年、1962年和1973-1975年,经有效控制,1985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3/10万,于1987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自1988年后1例本地病例(感染源不明)后,连续2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现,无疟疾死亡病例.2010-2011年开展全国消除疟疾试点工作,在基本消灭后以多部门合作、行政干预、技能培训、主动监测以及完善督导制度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以监测机构常设、镜检队伍不散、血检任务不减、技术培训不断为核心技术措施,2012年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结论通过综合性防治策略和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海盐县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关键词: 疟疾 流行 消除 措施
  •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1953-2013年疟疾流行病学及防治效果

    作者:古彩红;林立新;李煜

    目的 了解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疟疾发生和分布规律,探讨疟疾流行特点,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梅州市梅江区1953年以来疟疾感染资料、回顾性分析疫情特点、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原属非稳定性中低度疟疾流行区,经过50多年的防治,疟疾发病率自1965年起连续48年控制在1/万以下,2000年起连续13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检阳性病人,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结论 疟疾对梅州市梅江区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和监测.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 防治
  • 四川省万源市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消除措施及效果

    作者:张世雄;张立

    目的 了解万源市疟疾的流行特点和趋势及防治历程,科学评价消除疟疾的措施,为制定消除巩固维持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万源市疟疾流行特点及消除疟疾的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951-2015年共发生疟疾15 061例,年均发病率5.9/万,资料完整的10 908例;发病高峰在1961年,发病数为3 585例(143.45/万),流行的虫种主要是间日疟10 904例,占99.96%,1995年以后主要是恶性疟(输入性),仅4例,占0.04%;流行季节是4-9月,占92.70%;发病年龄以10~39岁为多,占68.05%;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以农民为主,8 071例,占73.99%.先后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结合防蚊灭蚊、预防服药保护健康人群”,“管理流动人口、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于1990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于2014年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当前万源市的疟疾已不会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仍应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继续开展疟疾的监测工作.

  • 广西南宁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的措施和评价

    作者:凌峰;李萍

    目的 总结南宁市疟疾防治历程,以研究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 收集南宁市疟疾防治资料,以描述分析全市的疟疾流行概况、防治历程,并对南宁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 通过控制阶段、消除前阶段和消除疟疾阶段,南宁市疟疾发病率从1953年366.2/万降至2010-2015年0.05/万~1.62/万.经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对高疟区返乡人员的血检和宣传,做好1-3-7防治措施的落实,做好现症病人的根治和抗复发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到2015年,全市有6个县区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采取有效的疟疾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关键词: 疟疾 消除 措施
  • 广西马山县1950-2014年疟疾防控措施与效果分析

    作者:韦振翻;凌峰;黎军

    目的 分析马山县1950-2014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历程,评价其防控效果,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和全面消除疟疾考核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马山县历年疟疾疫情报告资料、防治方案、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经过60余年的反复防治,马山县疟疾防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4年的3 518.73/10万降至1996年的0.06/10万,1989年至今没有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分别于1996年和2014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和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马山县已连续20多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一定时间将持续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人员疟疾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疟疾,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关键词: 疟疾 监测 发病率 消除
  • 四川巴中市1950-2014年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控措施及效果

    作者:王志伦;罗熙平;文薇

    目的 了解巴中市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巴中市1950-2014年疟疾疫情和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巴中市1950-2014年报告疟疾11 993例,年发病率6.57/10万,有两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2-1957年、1962-1965年,发病率分别为33.00/10万~35.91/10万、64.91/10万~137.59/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8月占71.76%;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83.06%;男女发病数性别比1.7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80%;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基本控制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1995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1997-2014年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巴中市疟疾防治工作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防控机制,加强到疟疾流行区务工流动人员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广西田东县1950-2013年疟疾疫情变化分析及防治效果评价

    作者:韦忠信;黄荣彪;林康明;杨益超

    目的 分析1950-2013年广西田东县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县历年疟疾流行和防控的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该县20世纪50、60、70年代人群疟疾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41.51/万、85.07/万、89.24/万,8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4.39/万,90年代为1.15/万,1998年后没有发现本地疟疾病例;当地流行的疟原虫有3种,其中间日疟占86.61%、恶性疟占12.39%、三日疟占0.83%,混合感染占0.17%;总共疟疾死亡病例17例.结论 田东县疟疾流行经历了4个时期,即50年代高度流行时期;60-70年代的感染率快速下降时期;80-90年代的散发状态时期和2000年后无本地病例时期.全面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对田东县终达到消除疟疾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疟疾 流行 效果评价
中国热带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