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중국당대아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8830
  • 国内刊号: 43-13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18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于嘉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两例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Ⅱ型患者的临床及其ETFDH基因研究

    作者:程衍杨;唐越;刘奥杰;魏丽;林兰;张婧;徐之良

    目的 报道2个ETFDH基因变异导致的晚发性戊二酸尿症Ⅱ型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利用靶向基因捕获二代测序的方法对疑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分别于10岁和5岁6个月发病,均以肌无力、肌肉酸痛为表现.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均明显升高.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多种酰基肉碱升高;尿有机酸分析发现戊二酸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患者1的ETFDH基因存在两个新突变:c.1331T>C(来自其母亲)和c.824C>T(来自其父亲),其弟弟为c.1331T>C突变携带者、表型正常.患者2的ETFDH基因检出一个新突变:c.177insT,及一个已知突变:c.1474T>C,分别来自其父母,其家系检出多位携带者.两例先证者均确诊为戊二酸尿症Ⅱ型,予以高剂量维生素B2治疗,症状好转.结论 对于肌无力、肌肉酸痛的患者应进行肌酶、血液酯酰肉碱、尿有机酸等检测,警惕戊二酸尿症Ⅱ型的可能,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

  • 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作者:陆芸芸;罗蓉;符州

    目的 了解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住院治疗的522例重症CA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婴儿组(28 d~,n=402),幼儿组(1岁~,n=73),学龄前期组(3岁~,n=35),学龄期组(≥6岁,n=12);按照发病季节分为春季组(3~5月份,n=120),夏季组(6~8月份,n=93),秋季组(9~11月份,n=105),冬季组(12~2月份,n=204).采集所有患儿气道深部痰液标本,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7种病毒;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MP)和沙眼衣原体(CT).结果 522例重症CAP患儿中,419例(80.3%)病原体检出阳性,其中混合感染190例(45.3%);共检出病原体681株,包括细菌371株(54.5%),病毒259株(38.0%),真菌12株(1.8%),MP 15株(2.2%),CT 24株(3.5%).细菌、病毒、MP、真菌感染分别在不同年龄组间分布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发生率在不同季节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冬季高发.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85%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达50%以上;但两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等的耐药率达60%以上,但对头孢噻肟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的耐药率达60%以上,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敏感.结论 重症CAP患儿感染主要病原体为细菌,混合感染较普遍,且细菌耐药情况严峻.

  • 家庭环境与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相关性

    作者:刘立飞;鲁兰;岳虹霓;黄蓓;古桂雄;金华;王玉美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影响.方法 按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抽取4~6岁儿童1727例,应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成套评估工具"对其进行DCD筛查;采用"城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发育家庭环境量表"及自行设计的问卷评估儿童家庭环境状况.结果 117例儿童确诊为DCD.DCD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在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环境因素中"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物品"和"包办孩子一切事务"两项得分在DCD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儿童性别、年龄情况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物品"及"包办孩子一切事物"是影响儿童DCD发生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 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DCD的发生存在影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包办孩子一切事务,应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管理自己日常生活的机会,以促进其早期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预防DCD的发生.

  • 妊娠期抑郁症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刘毅;卓琳;朱蓓;何明喻;许阳;王彤彤;胡斌;徐继承

    目的 探讨妊娠期抑郁症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系,为预防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研究妊娠期抑郁症与低出生体重关系的队列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地提取数据,按照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2篇队列研究文献,涉及37192个样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妊娠期抑郁症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有关(Z=2.08,P=0.038),妊娠期抑郁的孕母其新生儿发生低出生体重的风险更高(RR=1.303,95%CI:1.015~1.672).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Egger's检验结果表明无发表偏倚.结论 妊娠期抑郁症可能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

  • 微绒毛包涵体病一家系临床特点和MYO5B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程映;梁红;蔡娜莉;郭丽;黄宇戈;宋元宗

    微绒毛包涵体病(MVID)是MYO5B或STX3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难治性腹泻和营养吸收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探讨1例MVI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MYO5B基因突变特点.患儿为21 d女婴,因"解稀便20 d"收住院.体查发现患儿体重和身长落后,皮肤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肝脾肋下未触及.血生化结果发现总胆汁酸、胆红素、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均升高,而血钠、氯、磷和镁水平均降低.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初步诊断先天性腹泻,给予肠外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患儿腹泻顽固,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絮乱难以纠正,且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胆红素等胆汁淤积指标持续高于正常.住院1月余自动出院,出院后失访.遗传学分析在患儿MYO5B基因检测到c.1966C>T(p.R656C)和c.310+2Tdup两个突变,分别来源于其母亲和父亲;其中c.310+2Tdup为新的剪接位点突变,终患儿确诊为MVID.

  • 呼出气一氧化氮联合体外过敏原检测对识别反复喘息患儿中哮喘高危患儿的意义

    作者:侯伟鹏;王亚杰;乔丽红;申慧丽

    目的 探讨体外过敏原、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联合检测对识别反复喘息患儿中哮喘高危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反复喘息患儿148例(0.5~6岁)为研究对象,80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Pharmacia UniCAP免疫检测分析仪测定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IgE),纳库仑一氧化氮分析仪检测FeNO,并评估哮喘预测指数(API).结果 148例反复喘息患儿中,sIgE阳性102例,阳性率为68.9%,明显高于对照组(11.3%,9/80)(P<0.05).喘息组患儿FeNO检测值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患儿的API总阳性率为32.4%,而API阳性患儿FeNO检测值为51±6 ppb,明显高于API阴性患儿(13±5 ppb)(P<0.05).sIgE阳性患儿中API阳性检出率为40.2%(41/102),FeNO阳性患儿中API阳性检出率为50.1%(38/73),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gE阳性+FeNO阳性组患儿中API阳性检出率为81.4%,明显高于sIgE、FeNO二者单独阳性组(P<0.05).结论 FeNO、体外过敏原联合检测对反复喘息患儿中哮喘高危患儿的检出率明显优于二者单独检测,二者联合检测为儿童哮喘的早期识别诊断、干预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 1例高甲硫氨酸血症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杨宇奇;王淮燕;江丽华;张瑜平;虞斌;朱伟;秦志强

    患儿,女,汉族,12 d,系第 1 胎第 1 产.因新生儿疾病筛查异常提示高甲硫氨酸血症入院.患儿于胎龄 40+3 周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4580 g,身长 52 cm,1 分钟和 5 分钟 Apgar 评分均为 9 分,出生情况无异常.其母 26 岁,孕期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患儿出生 3 d 后家属自愿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以排除 29 种遗传代谢疾病,初步筛查结果异常.遂将患儿召回行进一步检查.

    关键词:
  • 脑性瘫痪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芳芳;罗蓉;屈艺;母得志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一组症候群,是导致儿童时期残疾的主要疾病,脑瘫病因学研究一直是临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与脑瘫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全基因组扫描和全外显子测序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脑瘫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发现了大量与脑瘫发病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易感基因及单基因突变等,为脑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现就近年来脑瘫的遗传学病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巯嘌呤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陈潇潇;沈树红

    巯嘌呤是常用的化疗和免疫抑制药物,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副作用尤其是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治疗的中断或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但巯嘌呤的副作用具有明显的人种差异和个体差异,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已经逐渐揭示了导致这种差异的遗传学本质.该文主要就巯嘌呤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沉默及高浓度赖氨酸对BRL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高金枝;张偲;易琴;应艳琴;罗小平

    目的 探讨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CDH)基因沉默和赖氨酸代谢物蓄积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BRL肝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GCDH沉默组.构建含靶向沉默GCDH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用该病毒和阴性对照病毒感染GCDH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BRL肝细胞.感染后细胞再用含5 mmol/L赖氨酸培养基培养.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慢病毒感染效率;Western blot法检测GCDH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e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经典指标Caspase3水平.结果 构建的慢病毒可有效沉默肝细胞GCDH表达(P<0.01).MTT及Hoechest 33342染色检测各组间细胞活性及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表达在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DH基因沉默和赖氨酸代谢物蓄积对肝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

  • 皮质酮对体外培养发育中胎鼠脑皮层神经元迁移蛋白LIS1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森林;薄涛;刘通;熊佳佳;里健

    目的 研究皮质酮对发育中胎鼠脑皮层神经元迁移蛋白Lissencephaly 1(LIS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Wistar胎鼠脑皮层神经元并分为对照组、低浓度干预组和高浓度干预组,各组给予含有不同浓度皮质酮(对照组:0μmol/L,低浓度干预组:0.1μmol/L,高浓度干预组:1.0μmol/L)的培养基干预,分别于干预后1、4、7 d收集细胞,采用Werstern blo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元LIS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预后7 d,低浓度干预组及高浓度干预组胎鼠脑皮层神经元胞浆及胞核内LIS1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高浓度干预组胞浆内LIS1表达明显低于低浓度干预组(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皮质酮干预后1、4、7 d,高浓度干预组LIS1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低浓度干预组(P<0.05),且干预后7 d,低浓度干预组LIS1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质酮可下调体外培养发育中胎鼠脑皮层神经元迁移蛋白LIS1的表达水平,且与皮质酮浓度高低、作用时间长短相关.

  •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

    作者:吴成君;汪兆艳;杨印祥;栾佐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移植对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I)模型大鼠的长期作用.方法 将80只3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5 d脑室/白质移植组、9 d脑室/白质移植组、14 d脑室/白质移植组(n=10);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离断并缺氧80 min制备早产儿WMI模型;采用孕10~12周人胚胎脑组织制备OPCs.各移植组分别在造模后5 d、9 d和14 d将3×105 OPCs注入右侧脑室/脑白质中,待大鼠60日龄和90日龄时分别对各组行电镜下脑髓鞘评估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电镜下,大鼠60日龄时各移植组髓鞘损害程度相比模型组略有改善;无论是与同组60日龄大鼠还是与同日龄模型组大鼠比较,90日龄时各移植组的髓鞘均明显增厚,结构破坏更少,其中14 d移植组变化为明显;但不同移植时间脑室和白质移植组间的髓鞘损害程度未见有明显差异.60及90日龄各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NSS)均高于假手术组,但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OPCs移植可能对治疗早产儿WMI存在长期效应,延迟移植时间可能增强疗效.

  • 发热、头痛、皮肤紫癜2例

    作者:徐洪波;谭梅;路健;田茂强;陈艳

    该研究2例学龄期患儿于春季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皮肤紫癜、脑膜刺激征阳性.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不同程度降低;CRP明显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达数百或上千、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其中1例头颅CT示右侧小脑、双侧大脑多发血肿.骨髓细胞学提示感染性骨髓象,血培养、骨髓培养均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儿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杂音,并且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心脏彩超发现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根据药敏试验改为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1例6周后痊愈,1例放弃治疗死亡.儿童IE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建议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儿要注意动态观察心脏杂音,及时行心脏彩超排除IE;以化脑为表现的患儿伴有难以用血小板减少解释的皮肤、黏膜出血时,也应警惕IE.

  • 儿童交替性偏瘫诊断现状

    作者:罗蓉

    儿 童 交 替 性 偏 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HC)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发病率为 1:100000,1971 年 Verret 和 Steele[1]首次报道.近半个世纪以来,对 AHC 的认识逐渐深入,由初的症状性诊断发展到基因学病因的明确.陈会报道 1 例典型儿童 AHC 病例,并有基因学阳性结果支持,增强了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 AHC 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 丙戊酸钠对癫癎患儿骨代谢的损害和钙D合剂的预防作用

    作者:梁英武;冯青;张延利;王文军

    自 1968 年 Kruse 首 先 报 告 服 用 丙 戊 酸 钠(VPA)可造成骨病后 [1],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证实了无论是传统抗癫癎药物或新型抗癫癎药物均可引起骨骼骨质脱钙、骨质疏松、骨软化甚至发生骨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2-5].但对上述损害作用的预防或治疗的具体方法,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6].本研究观察VPA 对癫癎患儿骨代谢造成的损害以及同时服用钙 D 合剂对这种损害作用的预防效果.

    关键词:
  • 以难治性癫癎为突出表现的1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晨;吴丽文;何芳;杨丽芬;苗圃;马玉平;王晓乐;彭镜

    患儿,男,11 岁,反复抽搐 10 年余.患儿10 年前(生后 7 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双手握拳、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无口唇发绀、流涎、四肢抖动、大小便失禁等,每月发作 1~2 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外院诊断"癫癎",予丙戊酸钠溶液口服,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均达标,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多次动态脑电图监测提示异常:背景活动慢,双侧前头部和双侧枕、后颞区多量尖波、2.5~3 Hz 尖慢波散发,右侧为著,头颅磁共振(平扫 + 弥散加权成像)提示左侧脑室体后角旁异常信号、双侧颞叶脑沟稍宽,癫癎基因芯片检测无异常,先后加用或换用托吡酯(每日 5 mg/kg)、拉莫三嗪(每日 4.2 mg/kg)、左乙拉西坦(每日 45 mg/kg)、奥卡西平(每日40 mg/kg),并于 4 年前在外院行"左侧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术后初期长有 1 年 5 个月无抽搐发作,但后期发作逐渐增多,近 2 年每周发作 5~7 次,入院前 6 个月患儿食纳明显变少.患儿为第 1 胎第 1 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不详;2 个月时发现"先天性白内障",于 2 岁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童落后:5 个月抬头、9 个月独坐,1 岁 2 个月独站,1岁 6 个月独走,2 岁能叫"爸爸、妈妈",3 岁能跑及与人简单交流,现交流少,走路易摔跤,不会数数、未上学;食量少,近 2~3 年体重未增加.

    关键词:
  • 儿童交替性偏瘫合并癫癎1例

    作者:陈会;刘平;胡文广;邓佳;王燕娟

    患儿,男,9 个月,因发作性肢体瘫痪、反复抽搐 4 个月入院.患儿入院前 4 月余出现发作性左或右侧的上、下肢体瘫痪,无四肢同时瘫痪,觉醒时发作,睡眠中患侧肢体可活动,有时伴眼球水平或垂直震颤或者向一侧斜视,不伴意识障碍,每 2~3 d 发作一次;并有抽搐发作,抽搐时双目凝视、口唇苍白或发绀、四肢肌张力降低,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持续 1~2 min,每天发作 5~6 次.外院诊断为"癫癎",予口服丙戊酸 + 左乙拉西坦,治疗 1 个月余抽搐有好转,但发作性肢体瘫痪无缓解,家长自行停药,抽搐复发.

    关键词:
  • 遗传基因变异与癫癎

    作者:孙岩;尹飞

    癫癎病因众多,国际抗癫癎联盟目前将其分为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免疫性、感染性、原因不明等 6 类,其中在难治性癫癎患者中遗传性因素所致者占相当比例,以往认为是"隐源性"的患者,经过遗传学检测,病因获得率高达 30%[1-2].癫癎相关遗传基因变异的研究促使癫癎病因分类进行改革,以促进临床更加重视对病因学的研究.癫癎相关遗传学病因研究,不仅对提高临床诊断层次,为遗传咨询、优生优育提供帮助,同时为寻找新的癫癎治疗靶点、个体化精准治疗以及评判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些难治性癫癎患者中,有时遗传基因变异的发现可能带来整体治疗方案的改变及完全不同的预后,经典案例包括SLC2A 变异导致的葡萄糖转运子 1 缺乏综合征、ALDH7A1 变异导致的吡哆醇依赖症等,基因确诊后的针对性治疗可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3-4],使患者从"难治"转变为癫癎控制,甚至达到正常生长发育;又如 SCN1A、SCN2A 突变均可引起 Dravet综合征表型,前者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通常加重病情,而后者相当部分患者对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反应良好.

    关键词:
  • 丙戊酸钠对癫癎患儿骨骼代谢的影响

    作者:吴春风

    丙戊酸钠(VPA)因其对全面性癫癎及许多难治性癫癎均有良好的疗效,且价格适宜,一直用来作为控制小儿癫癎发作的传统药物之一.癫癎儿童是个特殊的人群,伴随着用药周期的是患儿自身动态的发育过程,其中身高、体重、营养及认知状况是家长密切关注的,而骨骼代谢是身高的物质基础.早在 2003 年有学者对影响癫癎患儿骨代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期使用抗癫癎药物对骨骼系统的损害 [1].随后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多领域的研究.Oner 等 [2] 随访 33 例使用大剂量 VPA 单药治疗的癫癎儿童 6 个月,发现药物治疗 6 个月后癫癎儿童较相同环境下健康儿童骨密度减低.Lee 等 [3] 总结了 1990~2009 年10 年内有关抗癫癎药物对骨骼代谢影响的文献,结果表明对于长期使用抗癫癎药物有可能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的风险,所以进行骨骼代谢监测和预防处理是必要的.本文所述评文章(梁英武等撰写的丙戊酸钠对癫癎患儿骨代谢的损害和钙D 合剂的预防作用)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前瞻性研究了 68 例癫癎门诊患儿单独使用 VPA 及 VPA联合钙 D 治疗前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总维生素 D 和骨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VPA 对癫癎患儿骨代谢可造成损害,同时服用钙 D 合剂对这种损害有预防作用.

    关键词:
中国当代儿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