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髓基质干细胞微囊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蛋白表达

    作者:柳淇元;白波;谭小波

    目的 探讨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Tet-on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微囊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多孔支架复合后分泌BMP-2及胶原蛋白的能力. 方法 以携带BMP-2/Tet-on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大鼠BMSCs,应用微胶囊技术包裹BMSCs.采用食盐造孔法使CPC形成多孔支架.实验分为3组(每组4个样本):实验组在CPC多孔支架上复合BMSCs-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复合体,阳性对照组直接培养含BMP-2/Tet-on基因的BMSCs,单纯APA-CPC组在CPC支架上接种空壳微胶囊.培养第3、6、9、12天取3组培养基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MP-2的浓度.实验组固定后做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胶原蛋白的分泌情况. 结果 培养第3、6、9、12天,实验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713.98±178.50)、(3288.85±194.38)、(1292.25±300.11)、(337.19±84.49) μg/mL,阳性对照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663.87±242.99)、(3250.67±293.72)、(1276.74±157.10)、(293.65±92.48) μg/mL,单纯APA-CPC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105.14±10.93)、(91.42±18.00)、(89.63±12.99)、(108.72±23.90) μg/mL,同一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与单纯APA-CP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硬组织切片染色后可观察到淡黄色类骨质、绿色胶原纤维. 结论 微囊化BMSCs在CPC中可以存活并预期表达BMP-2和胶原蛋白,可以进行下一步体内实验.

  • 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万汉;陈滨;方锦涛;赵培冉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源性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及蛋白分泌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人BMSCs,并向成骨细胞方向诱导,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取诱导14d的人BMSCs,分成5组(n=3),分别用0、50、100、150、2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细胞,以确定佳作用浓度.取诱导21d的人BMSCs,分成5组(n=6),分别用佳作用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细胞0、6、12、24、48 h,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不同时间组VEGF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不同时间组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人BMSCs经诱导后ALP染色大部分呈阳性反应.0、50、100、150、200nmol/L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的BMSCs VEGF mRNA表达平均分别为1.000±0.000、2.304±0.315、4.336±0.400、5.573±0.608、5.492±0.460,其中0、50 nmol/L浓度组分别与100、150、200 nmol/L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150 nmol/L为血管紧张素Ⅱ的佳作用浓度.0、6、12、24、48 h组细胞VEGF mRNA表达平均分别为1.000±0.000、1.984±0.160、4.372±0.378、5.573±0.586、4.994±0.445,其中0、6h组分别与12、24、48 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6、12、24、48 h组细胞VEGF蛋白分泌量逐渐增加,且呈时间依赖性. 结论 用血管紧张素Ⅱ处理人BMSCs源性成骨细胞能够使VEGF mRNA表达量和蛋白分泌量快速增加.

  • 兔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遥;王静成;顾加祥;颜连启;冯新民;戴善和;王强;虞海流;解慧琪;李秀群;杨志明

    目的 探讨兔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取24只大耳白兔,于兔双侧桡骨中下段制造1.5cm的节段性骨缺损,左侧骨缺损用P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桥接(实验组),右侧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桥接(对照组).实验动物双侧于术后2、4、8、12周摄X线片和取材,对双侧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分;对取材行大体、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2、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X线评分平均分别为(3.72±0.24)和(3.49±0.29)分、(6.24 ±0.41)和(5.91±0.45)分、(8.15±0.67)和(8.87±0.59)分、(1139±0.86)和(12.04±0.9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均参与了双侧骨缺损愈合的成骨过程,但以软骨内化骨为主.术后2、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载荷平均分别为(48.76±6.03)和(56.17±4.10)N、(65.64±4.49)和(74.67±7.69)N、(101.04±3.35)和(90.77±6.91)N、(131.35±6.91)和(150.61±21.41)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都可以较快地修复长骨临界大小节段性骨缺损,PMSCs与BMSCs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成骨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陈怡;柳林芬;万建新;崔炯;尤丹瑜;邹臻寰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足细胞分为正常条件培养足细胞(Control)组、足细胞与BMSC共培养(BMSC)组、LPS诱导(LPS)组、LPS诱导+BMSC共培养(LPS+BMSC)组。不同实验条件下干预24 h后,观察足细胞形态改变,用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CD2AP、synaptopodin和TRPC6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LPS组足细胞nephrin、synaptopodin、CD2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TRPC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LPS组比较,LPS+BMSC组足细胞nephrin、CD2AP、synaptopod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TRPC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BMSC可以减轻LPS诱导的足细胞的损伤。

  • 阻断Notch信号通路促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作者:张一婷;尹爱平;李利利;孙吉平

    目的 通过Notch信号途径抑制剂DAPT构建Notch信号敲除模型,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体外诱导其分化.用γ-分泌酶特异性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采用双硫腙(DTZ)染色法鉴定胰岛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十二指肠同源框1基因(Pdx-1)和神经元素3(Ngn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葡萄糖刺激后分泌胰岛素水平.结果 (1)BMSCs鉴定: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MSCs表达CD59和CD90抗原,体外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神经细胞标记物,证实其具多向分化潜能.(2)MTT结果显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可抑制BMSCs增殖,其效应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并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的表达.用1、5、20 μmol DAPT处理96 h后细胞的Hes1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92.06%、71.40%、46.89%,提示其对Notch信号通路阻断率分别达到7.94%、28.6%和53.11%(均P<0.05).(3)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APT阻断组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分别为(74.03±3.96)%比(36.49±3.24)%;(64.81±4.37)%比(37.50±3.69)%,均P<0.05].提示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BMSCs体外分化效率增加.(4)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提示:BSMCs诱导14 d后可以检测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表达,DAPT阻断后上述蛋白表达上调;BMSCs诱导早期(7 d)即表达Pdx-1和Ngn3,14d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DAPT阻断后Pdx-1和Ngn3的表达增加.(5)ELISA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对葡萄糖刺激有分泌胰岛素反应,DAPT阻断后诱导细胞的反应更好.结论 大鼠BMSCs体外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阻断Notch信号通路可通过改变胰腺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而增强BMSCs体外分化能力.

  • 高糖诱导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软骨转分化

    作者:汤日宁;伍敏;刘宏;高民;张晓良;刘必成

    目的 探讨高糖刺激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后是否诱导其分化为多能干细胞,再进一步分化成软骨细胞,从而介导血管钙化的形成.方法 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被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G,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30 mmol/L葡萄糖)和甘露醇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培养48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31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在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CD31及FS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再使用软骨细胞培养基对高糖刺激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1周诱导分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CD10和CD4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STRO-1的表达;阿辛蓝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软骨细胞和其标志物SOX9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高糖干预后,CD3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FSP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见CD31和FSP1表达重叠,一些细胞呈纺锤样改变并CD31染色阴性.经软骨细胞培养基诱导分化1周后,多能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0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共聚焦显微镜提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STRO-1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细胞SOX9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细胞阿辛蓝和茜素红染色阳性;电镜显示高糖使细胞粗面内质网和微丝明显增多.结论 高糖可诱导HAEC发生内皮-间充质转分化,并获得多能干细胞表型,在合适的诱导环境下分化为软骨细胞,参与糖尿病肾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

  • 人早期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生小鼠肾脏内的存活和分布

    作者:袁莉;仵敏娟;张懿;孙红玉;熊俊;刘春艳;刘厚奇;梅长林

    目的 从早期人胚分离和培养人早期胚胎间充质干细胞(hMSC),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化能力,观察hMSC在新生小鼠肾脏内存活和分布情况.方法 取4~7周胚龄的人胚,分离组织进行培养,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MS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成骨、成脂肪的分化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hMSC在新生鼠肾脏的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 分离培养得到的hMSC呈纤维状,贴壁生长,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不表达CD34、CD45,但明显表达CD29、CD44、CD90.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表达SH-2、OCT-4.在成脂肪和成骨诱导培养的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观察1个月,PKH-26标记的hMSC在新生鼠肾脏中仍存活,10.0%±2.1%分布在肾小管组织.结论 从早期人胚得到的hMSC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免疫力低,在小鼠肾脏内能艮期存活,并可能参与小管上皮细胞的发育.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IgA肾病修复

    作者:彭伟;刘郑荣;任昊;周展眉;田建伟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IgA肾病有无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MSC注射组、生理盐水(Ns)组及健康对照组.前两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索B(SE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14)的改良法建立IgA肾病模型.体外连续培养SD大鼠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成骨成脂细胞诱导分化鉴定MSC,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体外标记培养的MSC.移植后1周及4周分别观察3组的体质量、尿蛋白量(24 h)、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ELISA法榆测尿中的MCP-1、TGF-β1量;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MCP-1、TGF-β1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因子及BrdU标记的MS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移植后1周,MSC组尿蛋白量(24 h)(36.86±4.78)mg,Scr(53.50±6.28)μmol/L;NS组尿蛋白量(24 h)(66.98±5.86)mg,Scr(82.50±8.36)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MSC组MCP-1、TGF-β1在尿中的含量及肾脏中表达均显著低于NS组(均P<0.05).移植后4周,MSC组体质量、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P-1、TGF-β1在尿中的含量及肾脏中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MSC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结论 MSC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并不完全是依赖于MSC的直接分化,而是通过调节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或)其他的功能进行修复.

  • 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肾小管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翔;余学清;聂静;李志坚;安欣;李晓艳;彭文兴;董秀清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氯化汞(HgCl2)导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有无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HgCl2腹腔注射导致大鼠急性肾衰竭模型.SD大鼠分为MSCs组(HgCl2+MSCs)、生理盐水组(HgCl2+生理盐水)及正常对照组.7 d后,观察体重、生存率、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巨噬细胞标志物ED-1和增强绿色荧光融合蛋白(EGF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并观察EGFP转基因的MSCs在肾脏的分布情况.结果 MSCs组在体重、生存率、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上,均明显好于生理盐水组;肾组织内PCNA+及ED-1+细胞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促进肾小管损伤修复的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肾组织内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而促炎症因子TNF-α则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7 d时,间质干细胞在肾间质中偶尔可见到,而肾小管中未见.结论 MSCs输注可促进HgCl2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起作用,而非完全依靠转分化成肾小管上皮细胞.

  •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作者:万建新;邹臻寰;许艳芳;尤丹瑜;崔炯;潘阳彬;谢鸣部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的差异.方法 抽取SD大鼠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纯化的MSC.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MSC分组培养:(1)对照组:用含胎牛血清培养基;(2)全反式维甲酸(ATRA)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3)联合诱导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表皮生长因子(EGF)+骨形成蛋白(BMP-7).诱导7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MSC,CD4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8%±0.9%;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6.8%±1.4%;CD29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6%±2.4%;而CD11b/c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3.2%±0.6%;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2%±0.5%.诱导7 d后,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ATRA组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单层排列;联合诱导组的大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细胞密集处呈鹅卵石样排列.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为阴性;ATRA组部分细胞阳性;联合诱导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TRA组和联合诱导组细胞cytokeratin-1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7%±1.08%和47.52%±2.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88%±2.46%和36.15%±1.1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体外模拟的急性肾衰竭微环境中加入ATRA可诱导MSC部分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联合EGF、BMP-7共同诱导能进一步促进MSC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 腺病毒介导入BMP-2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作者:吉光荣;林欣;韩剑峰;王立春;石义刚;刘枫晨;刘建宇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转染对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0只自双侧股骨大转子取材培养MSCs,左侧来源细胞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以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介导人BMP-2基因转染MSCs后,用ALP检测两组细胞的ALP活性;骨钙素RT-PCR检测两组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BGP放免分析检测两组细胞的骨钙素含量.结果转基因组和对照组ALP分泌量(U/L)分别为7.01±0.59、5.23±0.55;RT-PCRⅠ型胶原的表达为1.35±0.12、3.65±0.37;骨钙素(ng/ml)为24.50±0.93和15.45±1.81.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腺病毒介导人BMP-2蛋白作用后的MSCs具有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腺病毒介导入BMP-2转基因可以提高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

  • 参芪液对成人骨髓问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姚晓黎;刘卫彬;柳太云;陈松林;卢锡林;李群;张为西;张成

    目的探讨参芪液体外对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从成人肋骨分离MSC,体外培养扩增,并传代至第5代.含10 m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液预诱导24h,再用含不同浓度参芪液的无血清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5代后,加入参芪液诱导,可见MJSC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GFAP阴性.神经分化的定量分析显示NSE、NF阳性细胞分别为(79.5±2.5)%和(76.5±2.3)%.结论参芪液在体外可以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BDNF对BMSCs向脑出血灶周围组织迁移的保护作用

    作者:任瑞芳;黄良国;黄名璐;蒋国红;白洁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E)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后,被移植入大鼠侧脑室内,向对侧脑出血灶周围组织的迁移情况. 方法 将60只脑出血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组(BMSCs-EGF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MSCs-EGFP-BDNF)组,每组15只.分别向侧脑室注射PBS,BMSCs,慢病毒(LV)转染的EGFP,LV转染的BDNF-EGFP,在术后7d、14d、21d采用Westen blotting检测各组BDNF在BMSCs中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Brdu标记的BMSCs,EGFP及BDNF. 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BMSCs-EGFP-BDNF组BDNF蛋白表达明显多于BMSCs组及BMSCs-EGFP组(P<0.05);细胞爬片BMSCs-EGFP-BDNF组BDNF荧光表达明显高于BMSCs组及BMSCs-EGFP组;脑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单标显示BMSCs-EGFP-BDNF组迁移至脑出血灶周围组织的BMSCs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BMSCs组及BMSCs-EGFP组(P<0.05),BMSCs组与BMSCs-EGFP组除7d外,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因重组慢病毒修饰的BMSCs中BDNF表达增高,提示BDNF对BMSCs向脑出血灶周围组织迁移具有保护作用.

  •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白月双;余勤;盛丽先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临床常见,致瘫率高,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项难题.SCI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能提供断裂轴突有效再生的微环境而使SCI不能痊愈,给伤者留下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

  • 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鄂艳;余勤;盛丽先

    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近几年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由于其具有取材方便,回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等优点,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着重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骨髓间质干细胞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田有勇;汤翠菊;方思羽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也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因其取材容易,分离、培养、扩增等方法成熟,使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本文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可塑性、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及其机制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中脑前体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晓东;贡志刚;张恒柱;闫西刚;兰青;黄强

    目的 观察BMSCs对胚胎腹侧中脑前体细胞(VMP)体外扩增和定向分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营养机制.方法 分别取胎龄11d大鼠胚胎VMP、成年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建立二者的共培养体系.体外扩增7 d的VMP分为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分别加入普通分化液、BMSCs分化液、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化期末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比较3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结果诱导分化7 d后,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和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中细胞数分别较培养前扩增(44.13±4.75)倍、(60.63±5.25)倍、(64.00±7.63)倍,TH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18.76±5.20)%、(23.49±4.10)%、(28.08±5.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能够通过分泌营养因子有效促进VMP增殖并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 神经生长因子、Noggin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丁洁;高山;程焱;张春生;胡喜庆

    目的 研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Noggin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行性,并观察基因修饰的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情况.方法 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通过细胞表面标志及成脂诱导鉴定细胞.Ad-GFP-NGF、Ad-GFP-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通过Westernblot、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目的 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转染后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结果贴壁法获得的细胞具有BMSCs表型,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未转染组和Ad-GFP转染组少量表达NGF,不表达Noggin.NGF、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均能高效表达目的 蛋白.NGF、Noggin转染的BMSCs可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形态,并表达神经丝蛋白(NF-H)的细胞,联合转染组NF-H阳性细胞比例高.结论 贴壁法能有效纯化BMSCs,Ad-GFP-NGF、Ad-GFP-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安全并能高效表达目的 蛋白,NGF、Noggin转染的BMSCs 体外培养能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两种蛋白联合修饰能增强这种分化作用.

  •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逆转化现象

    作者:姚晓黎;张成;冯善伟;冯慧宇;刘祖国;邓宇斌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的逆转化现象.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个基因(内胚层基因ceruloplasmin;中胚层基因SM22:外胚层基因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syntaxin;生殖系基因protamine;神经元特异性基因Neuro D、NF、NSE、GFAP、Tau)在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动态变化以及逆转化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h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NF阳性,GFAP阴性.去除参芪液,观察到神经元样细胞又恢复为hMSC的外形,呈现宽大扁平或长梭形.基因检测显示逆转化的细胞基因表达与未分化hMSC相似.结论参芪液可以促进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可以出现逆转化现象.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脂肪组织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君强;罗少军;汤少明;梁杰

    本文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各系细胞分化的机制及其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形成,在体内的定向诱导分化和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等几方面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1160 条记录 48/58 页 « 12...45464748495051...57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