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艾昭东;胡平胜;于小平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X线、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GM的X线、CT及MRI资料.结果:X线示15例病灶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5例呈局限性致密影或结构扭曲;9例因腺体致密显示不清.CT示14例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例呈囊性改变,增强扫描边缘强化.MRI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片状强化,信号高于正常腺体,部分病变伴脓肿形成,部分伴环形强化结节影,TIC呈多样性.X线、CT及MRI可见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增厚.结论:IGM乳腺X线表现特异性差,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结合临床有助于准确诊断.

  •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作者:李东生

    非哺乳期乳腺炎有多种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两种疾病有其相似性,在没有充分认识这两种疾病时,如处理不当,可能使患者整个病程迁延较长,甚至病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且出现乳房变形等,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目前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范围不足可能导致病变反复发作,而足够的切除范围将使大部分患者失去再哺乳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尚未生育的女性,对于这两种疾病所造成的终结局更难以接受.

  • 乳腺导管扩张症诊治经验与手术技巧

    作者:马榕;张凯

    乳腺导管扩张症曾有许多其他名称,如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粉刺样乳腺炎、乳汁淤积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该病初的、根本的病理变化是乳腺导管扩张,因此以乳腺导管扩张症命名为合理~([1]).

  • 5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分析

    作者:张东伟;杨学伟;杨维良;秦优优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性病变,临床较少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8年至2007年共诊治5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现报道如下.

  • 穿刺抽脓引流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46例

    作者:肖敏;李三荣;童树红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引流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46例难治性GLM患者,23例在B超引导下反复穿刺抽脓引流及冲洗治疗(对照组),另23例在常规穿刺抽吸冲洗治疗后以曲氨奈德注射液40 mg,从穿刺的针眼或引流管少量注入脓腔,加压包扎,每周2次(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起效时间、住院天数及治疗后患者满意度.记录观察组患者激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无一例失访,治愈1例,有效17例,其治疗的有效率为78.26%(18/23).对照组中失访病例1例,无治愈病例,有效10例,治疗的有效率为45.45%(10/22).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2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起效时间(6.00±2.09)d,对照组(10.05±2.57)d,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起效时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1);住院天数观察组(15.61±4.15)d,对照组(21.91±3.0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P<0.01),观察组住院天数少;患者满意度观察组为78.26%,对照组为3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0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观察组患者无明显的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在治疗停止后症状均逐渐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引流联合局部应用曲安奈德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治疗难治性GLM的方法.

  • 肉芽肿性乳腺炎高误诊率原因分析(附30例报告)

    作者:赵颖;方志沂;赵广才

    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乳腺肉芽肿。本病易误诊为癌。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8 年12月诊治的30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30例皆女性,年龄30岁以下19例,占63.3%(19/30)。30岁以上1 1例占36.7%(11/30)。病程:半年以下28例占93.3%(28/30),半年以上2例占6.7%(2/3)。均以乳腺肿块而就医。肿物长径大于5厘米20例,占66.7%(20/30)。小于5厘米10例,占33.3%( 10/80)。肿物边界不清,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伴有轻度疼痛者8例。局部红肿4例。乳头回缩、固定4例。肿物与皮肤粘连4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10例。钼靶X线检查:19例显示局限性致密影结构紊乱,边缘毛糙浸润,脂肪层局限性浑浊,皮肤增厚,印象为乳腺癌; 7例显示大片状浸润影,血运丰富,印象为炎症;4例显示片状致密影,导管增生,印象为增生。B超检查:20例显示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印象:乳腺癌。7例显示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偶见液性暗区。4例显示低回声区,不规则,界尚清,印象:增生。针吸细胞学检查:15例可见大量炎细胞,印象为炎症。9例可见异型细胞,疑为癌。3例印象为良性肿物。3例印象为增生。近红外扫描检查:12例显示中灰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血管增多,印象为炎症。其中8例印象为肉芽肿性乳腺炎。15例深灰影,边界欠清,周围血管与阴影相关,诊断为乳腺癌。3例呈云雾状影,中灰影,无血管反应,诊断为增生。29例病人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4例回报慢性炎症,后病理回报均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均行病变广泛切除术。其中一例误诊为癌,未行冰冻,直接行仿根治术。病理:肉芽肿性乳腺炎。全部病例均无复发。 讨论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乳腺肉芽肿。1972年Kessler & Wolloch首先报告。国内马国华等于1986年报告6例。本病病因不是完全清楚,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细菌感染所致,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除乳晕区外的乳腺其它部位均可发生。本病临床上易误诊为癌,并常按癌误治。本组术前误诊20例,其中给予化疗8例,由于误诊本组有1例施行了仿根治术,给病人造成一定损失。本病各项检查均有假阳性。本作者认为:要分析其各项检查造成误诊的原因,掌握其特殊性,结合临床的特点,排除鉴别诊断。术前作出正确诊断。为了减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误诊,作者认为临床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病程较短;临床查体,肿物较大,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软硬不均;针吸多见炎细胞,异型组织细胞,但无癌细胞;诊断性治疗,国外有文献报道,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较易复发。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作者:王蕾;刘晓雁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以小叶为中心的非干酪样坏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良性疾病.既往关于本病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发病率不断升高,本病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考虑与自身免疫、感染、泌乳等因素有关.本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易与炎性乳腺癌、乳管周围炎等混淆,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本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激素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各有优劣.目前,国内初步构建了本病的诊疗共识,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很多疑点、难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屠道远;甄林林;李振;赵瑞鹏;刘敏敏;厉芝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其病理类型较多,其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见,而其病因不明,且治疗效果较差,易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其病因的推测,但关于该病病因的观点始终存在分歧,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细菌感染的观点具代表性.临床上依据对该病病因的不同推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就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自身免疫和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认为2种疾病的病因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应分类诊疗.

  •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和诊治

    作者:孔令伟;马祥君;高海风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 mastitis,PC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均为良性炎性瘤样变,炎症晚期常常迁延不愈.由于对两者缺乏足够的认识,诊断上容易混淆,给预后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现将两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疗现状综述如下.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精准诊疗

    作者:王颀;于海静

    肉芽肿性乳腺炎不常见,但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要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进行精准诊断和分类治疗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精准诊疗水平.笔者从发病原因、精准诊断及精准分类处理3个方面探讨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精准诊疗.

  • 肉芽肿性乳腺炎25例临床分析

    作者:廖华;丁波泥;李小荣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炎性疾病,病因不明,1972年由Kessler等[1]先报道。本病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易误诊为乳腺癌,只能依靠病理学检查确诊[2],其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治疗颇为棘手。笔者以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25例,取得较好疗效。

  • 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手术切除与直接扩大切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对比分析

    作者:韩思佳;金晓明;刘臻;许永庆;邢飞;尹剑桥

    近几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多伴有乳腺小叶上皮样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伴或不伴微小脓肿形成[1] ,目前,治疗GLM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抑制药物等,其中,临床上常采用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46例GL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

    作者:杨剑敏;王颀;张安秦;许娟;郜红艺;李文萍;于海静

    目的 探讨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了36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周围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对该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导管周围乳腺炎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1例.两种疾病均以反复脓肿、乳房肿块及乳腺窦道或瘘管为表现.25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病变均位于乳晕2 cm环内,其中14例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手术治愈4例(肿块型局限者)占16%,药物加手术治愈10例(肿块并乳头内陷者8例及合并窦道及乳头内陷者2例),占40%;仅用药物治疗痊愈6例(脓肿型4例和肿块并窦道2例),占24%,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另有5例(肿块型1例和肿块并乳头内陷者4例)仍接受三联抗菌药物治疗.1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9例病变位于乳晕2 cm环外,未见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7例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至1~2 cm后手术切除病变,其中1例合并多发窦道者术后3个月复发,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2个月后范围缩小,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12个月未见异常,余6例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2例仍在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手术;2例皮质激素治疗停药后复发,再用激素治疗2周病变缩小,手术切除病变,未见复发.两组患者无一例行全乳房切除.结论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相近,需临床与病理检查结合确诊,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病变复杂广泛者可先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至1~2 cm、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 副乳腺肉芽肿性乳腺炎一例

    作者:丁松涛;高海凤;马祥君;高雅军;何湘萍;张轶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临床治疗困难。副乳腺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罕见,国内外均少见报道。笔者报道副乳腺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通过回顾其临床病例资料及诊治过程,总结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 干扰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一例

    作者:李家福;董自波;董兴隆;李明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乳腺特殊炎症反应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应用干扰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超声影像学检查在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姚春;陈林丽;李艳萍;彭成忠;李明奎;姚洁

    目的 分析超声影像学检查在肉芽肿性乳腺炎(IGM)和浸润性导管癌(ID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IGM与50例IDC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分析病灶形状、生长方向、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Adler血流分级、血流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弹性评分在IGM和IDC间的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年龄、PSV和RI的佳截点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诊断IGM和IDC的优势比(OR).结果 IGM和IDC的病灶形状、边缘、内部回声和血流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患者的年龄、病灶生长方向、后方回声、钙化、PSV、RI和弹性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SV和RI的佳截点值分别为38.5岁、13.20 cm/s和0.6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弹性评分的鉴别诊断IGM和IDC的能力强(OR=9.806),其次为钙化(OR=6.937)、后方回声是否衰减(OR=4.613)、RI(OR=3.257)、病灶生长方向(OR=3.198)和PSV(OR=1.202),病灶形状、边缘、内部回声以及Adler血流分级对鉴别诊断IGM和IDC几乎没有帮助.结论 多因素综合分析超声影像学特征在鉴别诊断IGM 和IDC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动态增强MRI联合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詹茸婷;陈兵;王晓东;王志军;杨蔚;刘珊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动态增强MRI及DWI影像资料.分析指标包括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病变的分布特征、病变内部的强化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非肿块型乳腺癌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TIC类型分别为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1例,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7,P=0.158>0.05).非肿块型乳腺癌段样分布16例,非段样分布8例;肉芽性乳腺炎段样分布0例,非段样分布23例.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内部出现簇环样强化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出现环形强化1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实质部分的ADC值约为(1.09±0.25)×10-3 mm2/s,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的ADC值约为(1.38±0.27)×10-3 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芽肿性乳腺炎脓肿部分的ADC值约为(0.86±0.24)×10-3 mm2/s,其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变分布特点、内部强化特征及ADC值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

    作者:周长玉;许茂盛;喻迎星;刘玉凤;丁雪委;葛敏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CM)的动态增强MRI和DWI表现,及其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GM和6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乳腺DWI及动态增强扫描.采用x2检验比较2组患者病灶类型、部位、强化方式、乳头内陷、供血动脉增粗、皮肤增厚水肿及淋巴结肿大等特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GM患者脓肿区和非脓肿区ADC值、乳腺癌病灶ADC值差异.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2组患者病灶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包括早期强化率(EER)、峰值强化率(Emax)和峰值时间(Tmax).结果 45例GM中,43例病变呈非肿块样,2例呈肿块样;16例累及乳晕,29例在乳腺区段内;40例为不均匀伴环形强化,5例为不均匀强化;24例乳头凹陷,42例供血动脉增粗,29例皮肤增厚水肿,17例淋巴结肿大.64例乳腺癌中,54例为肿块样病变,10例为非肿块样;5例累及乳晕,59例在乳腺区段内;30例为不均匀伴环形强化,34例为不均匀强化;16例乳头凹陷,51例供血动脉增粗,12例皮肤增厚水肿,20例淋巴结肿大.2组患者的病变类型、部位、强化方式、乳头凹陷、皮肤增厚水肿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574、13.075、20.297、20.398和23.510,P均<0.01),供血动脉增强和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28和0.502,P>0.05).动态增强扫描GM病灶的EER、Emax和Tmax分别为146.58%、191.13%和195.00 s,乳腺癌病灶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18.13%、159.43%和183.33 s,EER、Em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71和-2.948,P均<0.01),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0.548,P>0.05).GM病灶脓肿区DWI呈高亮信号,非脓肿区呈高信号,非脓肿区信号低于脓肿区;乳腺癌病灶DWI呈高信号.GM脓肿区、非脓肿区与乳腺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8.0±2.6)× 10-3、(11.3±1.7)×10-3和(8.2±1.1)×103mm2/s,3组间AD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67,P<0.01).结论 GM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MRI结合DWI有助于GM的诊断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

  • 肉芽肿性乳腺炎26例治疗体会

    作者:龚子永;杨成轩;丁敏;贾良;屈宏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经过切开引流治疗,肿块缩小后手术,随访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9例口服甲泼尼龙,肿块缩小后手术,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类固醇激素治疗能控制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价值

    作者:屈婷婷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超声特征,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型:管样型13例,实块型9例,弥散型5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3例,乳腺脂肪坏死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5%.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86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