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增奎;韩长利;郑彩端

    目的 探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诊断价值,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进行鉴别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型GM和23例ID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病灶的分布特点、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关发现等,并通过x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GM中8例累及乳腺区段(53.3%),7例累及乳晕后区(46.7%);圆形病灶7例(46.7%)、分叶状病灶4例(26.7%)、不规则形病灶4例(26.7%);病变边缘光滑3例(20.0%)、边缘模糊10例(66.7%)、边缘呈毛刺样表现2例(13.3%).23例IDC中21例累及乳腺区段(91.3%),仅2例累及乳晕后区(8.7%);圆形病灶11例(47.8%)、分叶状病灶3例(13.1%)、不规则形病灶9例(39.1%);病变边缘光滑2例(8.7%)、边缘模糊6例(26.1%)、边缘呈毛刺样表现15例(65.2%).(2)15例GM中均匀强化2例(13.3%),不均匀强化6例(40.0%),不均匀伴内部小环形强化7例(46.7%);TIC Ⅰ型2例(13.3%),Ⅱ型8例(53.3%),Ⅲ型5例(33.4%).23例IDC中均匀强化3例(13.0%),不均匀强化18例(78.3%),不均匀伴内部小环形强化2例(8.7%);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8.7%),Ⅱ型9例(39.1%),Ⅲ型12例(52.2%).(3)15例GM病灶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09±0.18)×10-3mm2/s,23例IDC病灶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为(0.92±0.21)×10-3 mm2/s.(4) 15例GM中乳头或皮肤回缩7例(46.7%),皮肤增厚8例(53.3%),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9例(60.0%);23例IDC中乳头或皮肤回缩6例(26.1%),皮肤增厚6例(26.1%),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8例(34.8%).结论 肿块型GM和IDC的临床与MRI表现有较多的重叠处,病灶的分布特点、边缘、强化特点、ADC值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灌注成像及其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

    作者:刘碧华;陈曌;郑晓林;李晏;范宪森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灌注成像表现及其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GM和23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乳腺MRI检查.采用卡方检验比较GM与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用Wilcoxon检验比较病灶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GM的TIC为Ⅰ或Ⅱ型,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多为Ⅱ或Ⅲ型,少数为Ⅰ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M的早期强化率和大强化率分别为1.119和2.023;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早期强化率和大强化率分别为0.901和1.614.GM和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M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其他影像检查及MRI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判断,MRI灌注成像对GM和乳腺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但其血流动力学半定量参数有重叠,有待进一步研究.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与X线及MRI诊断特点

    作者:朱丽萍;贾文霄;倪多;李涌涛;吴涛;赵倩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的临床表现与X线及MRI诊断特点.资料与方法 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GM患者的临床表现与X线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边缘不清与皮肤有粘连,部分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钼靶X线表现呈多样性,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于腺体密度结节状不规则影多见,部分显示局限性敛密影结构紊乱,边缘不清、毛糙分叶及不规则状;MR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片状强化,高于周围正常腺体,边缘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G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乳腺X线与MRI相结合有助于准确诊断.

  • 抗炎及类固醇激素配合三联抗菌药物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作者:黄玲

    目的:分析抗炎及类固醇激素配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疗效及对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某院接收诊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研究组再给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炎、类固醇激素联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风药在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柳林;王志华;孙旭

    肉芽肿性乳腺炎可归属于中医“乳痈”“乳漏”的范畴.其病程较长,未溃时表现为局部肿块、漫肿、皮色不变、皮温不高、疼痛等一派寒痰凝聚的症状;溃后则脓水淋漓,创口难敛,缠绵难愈,或愈后易复发.风药是指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从风药的作用特点出发,结合风药用于中医外科疾病的理论依据、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以及各期的临床表现,探讨风药在肉芽肿性乳腺炎内治方药中的应用,认为其具有温通经脉、透邪解毒、扶正祛邪的作用.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作者:柴旭亚;贾建东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972年Kessler和wolloch[1]首次提出此病,国内由马国华首先进行报道[2],近年来对此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对GM的治疗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以激素类或中药等药物使病灶局限后,手术切除病灶,同时配合中医药防止复发.现将近几年GM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刘丽芳运用补虚养血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经验

    作者:葛安琪;严伊宁;周媛;刘丽芳

    介绍刘丽芳教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是乳管内残奶郁积,阻滞乳络,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阻而凝聚成块,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发为脓肿;瘀阻日久则新血不生,导致血虚.其以补虚养血法为基础开展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 刘丽芳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经验

    作者:张伟霞;聂佳欣;李松莲;刘丽芳

    介绍刘丽芳教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经验.刘教授立足于当代人生活的特点,采用内外同治的方法,内治分肿块期、成脓期与瘘管期3期辨证施治,结合中药外用,另嘱调节情志,临床疗效显著.

  • 动态磁共振成像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手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超杰;范培芝;刘鹏;张志功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肉芽肿性乳腺炎(GM)手术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06年4月~2011年4月本院5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中的27例行磁共振(MRI)检查,29例行B超或B超联合钼靶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GM病灶范围评估的准确性.结果 MRI对GM病灶范围评估准确率为88.9%(24/27),B超或B超联合钼靶的准确率为51.7%(15/29),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GM病灶范围评估准确.

  • 6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麻丽珍;朱娘生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1年10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对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结果 本病的病因不明,乳汁淤积可能为该病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钼靶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空心针穿刺活组织检查(CNB)和病理检查具有诊断价值,明确诊断后早期应用甲硝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使肿块缩小,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结论 本病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早期应用甲硝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有效,手术是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

    作者:向莉

    目的:对肉芽肿性乳腺炎和导管周围乳腺炎两种疾病的临床鉴别方法和处理方法进行总结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长寿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病理学检验证实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和导管周围乳腺炎两种疾病的患者各42例,分别定义为甲组和乙组.对两组患者的病灶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和导管周围乳腺炎两种疾病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病灶部分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联合用药和手术方式对两种疾病进行治疗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导管周围乳腺炎两种疾病虽然在临床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结合病理学检查,治疗方面应该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病变程度复杂者应该先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 林毅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经验举要

    作者:朱华宇;司徒红林;关若丹;宋雪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以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且局限于乳腺小叶为特征的乳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等,好发于育龄经产妇女[1].本病发病率低,临床易误诊,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困难.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特征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霞;汪小丽;张嫣;陈园园;郭庆禄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特征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经我院确诊且接受乳腺MRI检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2例G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GM的MRI影像特点,进而评价MRI对治疗疗效观察的价值.结果 32例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30例,等信号2例.不规则肿块样病灶11例,非肿块样分布21例.增强扫描3例病灶均匀强化,29例不均匀强化,其中病灶内部大小不等环形强化15例,结节样、网格样强化14例.合并腋窝淋巴结肿大18例.32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经临床及MRI评定治愈16例,好转14例,进展2例,有效率达93.75%.结论 临床上利用MRI可以有效对GM与其他乳腺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而且利用MRI的图像特征能够对GM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中西医治疗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因此MRI是诊断GM及评定临床疗效的重要检查手段.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作者:何劲松

    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分为特异性乳腺炎和非特异性乳腺炎,前者主要包括乳腺结核、真菌、寄生虫感染等,后者包括浆液性乳腺炎(PCM)、肉芽肿性乳腺炎(GLM)、乳晕下脓肿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尚未阐明,此类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却又复杂多变、容易复发,极易与化脓性乳腺炎和乳腺癌混淆,常导致临床误诊而影响治疗。因此,充分认识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类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进展做一评述。

  • 难治性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作者:于海静;韩旎;杨剑敏

    目的 介绍三例难治性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诊治经过及治疗效果并文献综述.方法 三例难治性IGM患者均为年轻生育后女性,均因乳房肿块伴红肿及局部破溃甚至窦道形成等弥漫病变就诊,脓液细菌培养阴性,其中2例患者应用“三联抗分支杆菌”药物联合甲泼尼龙片治疗,1例患者接受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结果 三例患者均得到10个月随访,1例接受“三联抗分支杆菌”药物及甲泼尼龙的患者终行肿块切除及乳头内陷矫正术后痊愈,其他2例患者均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三联抗分支杆菌”或免疫抑制剂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效果良好,但前者用药证据较难获得.

  •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方法与临床经验分析

    作者:陈一东;王伦保

    目的 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方法 与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50例患者实施中医外治,设定为中医外治组,余下50例应用手术治疗设定为手术组,比较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和乳房外形影响.结果 手术组治愈率96%,中医外治组治愈率78%,手术组治愈率更为理想(P<0.05);手术组复发率2%,中医外治组复发率22%,手术组复发率更低(P<0.05);中医外治组乳房外形明显优于手术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应用手术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疗效理想,但是中医外治治疗对患者乳房外形更为理想,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要结合患者治疗需求和乳房外形要求选择,才能取得更好治疗效果,满足患者需要.

  • 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MRI表现

    作者:谢长浓;张嫣;郭庆禄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IGLM)的MRI特点.方法 对35例经病理证实的IGLM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态增强MRI上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27例,其中多发薄壁脓肿形成10例,结节状、斑片状强化或合并导管扩张并管壁强化7例.强化病灶呈段样分布10例,区域性分布5例,导管样分布2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8例,边界模糊,边缘分叶及伴毛刺.动态增强曲线(TIC)表现为Ⅰ型15例,Ⅱ型12例,Ⅲ型8例.35例患者中,病灶临近皮肤增厚并强化患者13例,合并乳头凹陷11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0例.结论 IGLM具有一定的MRI特点,确诊仍需要病理活检.

  • BI-RADS 分类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肖晓君;罗慧;李剑;魏章洪;刘慧玉;刘莹莹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 GM)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4例GM患者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表现并进行BI-RADS分类。结果8例呈实质性不均质低回声,36例呈混合回声,15例伴导管扩张,5例伴钙化,13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 BI-RADS分类0类2例,3类30例,4类12例。结论对乳腺肿块采用BI-RADS分类,有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疗效

    作者:盛飞凤;黄瑞红;廖炽泉;毕婷婷

    目的 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临床疗效,以期选择佳治疗方案,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药物疗效等.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共108例.13例经药物治疗后免于手术而痊愈,其中12例主要使用甲泼尼龙.88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2例单用甲泼尼龙,治愈率为95.2%;16例单用泼尼松,治愈率为93.7%;6例用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愈率为100%.结论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疗效明显.

  • 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30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薛冰

    目的:分析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3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5年8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入选患者均选择激素联合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通过激素联合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并未出现全乳腺切除患者,并且所有患者经激素治疗后其肿块在2cm以下时进行手术,2例患者在进行肿块穿刺时产生穿刺孔出现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病情恢复.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选择激素联合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对其自身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可将病变进行缩小.

186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