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在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韩巧芳;谢玉环

    目的 探讨超声在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超声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表现,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 42例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型:弥漫性低回声区型21例(50%),混合性包块型16例(38%),均质结节型5例(12%);其中术前超声诊断为炎性包块20例,乳腺癌10例,纤维腺瘤4例,性质待定8例,超声诊断为炎性肿块的符合率为48% (20/42).结论 通过对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分型,结合其临床特点,可提高对此病的诊断率.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罗武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肉芽肿性乳腺癌患者为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33例,对其进行声像学分析.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彩超显示其形态学分型、肿块形状、边界特征、内部回声强度、后方回声强度、钙化灶特征、CDFI显示血流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临床首诊的主要手段.

  •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

    作者:赖闺娥;吴志诚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自1972年Kessler[1]首次报告后,陆续有文献报道,我科近2年收治该疾病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综合治疗及整形修复

    作者:郭祯;熊丽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综合治疗及整形修复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8例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中药综合治疗,待肿块缩小后采用炎性肿块扩大切除术并整形修复术腔,对照组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实施传统炎性肿块切除术,并评价术前治疗天数、术后复发率及美容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平均治疗天数(12.29±2.01)天,低于对照组(15.62±2.85)天,P<0.05;术后随访6~8个月,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房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中药方剂缩短术前治疗时间,依赖整形技术塑形腺体,更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美容效果.

  • 双侧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误诊1例

    作者:尹文祯

    1病例报告患者,女,27岁.于2002年10月发现右乳上侧肿块,当时为2×2cm大小,肿块生长迅速,后增大至6×5cm大小,无发热及盗汗,于2003年5月17日在外省某医院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局部切除术.术后病检示:右乳肉芽肿性乳腺炎.

  • MRI灌注成像在肉芽肿性乳腺炎和非肿块型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振宇;刘建营;盛立军

    目的 探讨MRI灌注成像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M) 和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GM 17例和NMBC 21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采用t检验比较病灶ADC值.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TIC).用Wilcoxon检验比较病灶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GM的TIC多为Ⅱ型,NMBC的TIC多为Ⅲ型,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GM和NMBC的早期强化率和大强化率分别为1.038 vs 0.902和2.085 vs 1.632,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两组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MRI灌注成像对GM和NMBC的鉴别有一定意义,但GM与NMBC的鉴别仍需密切结合临床、MRI特征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

    作者:马慧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灶进行观察.结果 在病变区测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内部不均质的病灶,15例病灶内均见血流信号.结论 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相结合,有助于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高频超声表现

    作者:李晓琴;徐敏;顾成章;周萍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LM)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现对我院2005年7月~2008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13例做一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

    作者:徐露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以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且局限于乳腺小叶为特征的乳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病变内无微生物病原菌.既往文献报道认为其发病病因与哺乳史、乳房外伤、口服避孕药物史、乳头内陷,乳腺分泌物过敏,或分支杆菌、棒状杆菌感染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或乳房脓肿溃破、流脓.其发病率近几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临床易误诊,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困难.

  • 1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吕亚萍;毛勤香;马雪梅

    目的 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X线平片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乳腺X线平片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1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X线平片均未见肿块,2例X线无异常表现,3例表现为局限性腺体密度增高紊乱,6例表现为乳腺脂肪密度弥漫性增高、皮肤广泛增厚水肿、乳头内陷,其中1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MRI检查显示T1WI呈等信号3例,中等偏低信号8例;T2 WI及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均表现为高信号;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呈不均匀片状强化,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其中6例伴不规则多个小环形强化.结论 乳腺MRI检查可准确显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部位及形态特征.

  • 4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分析

    作者:袁冰;谭莹;黄小平;吴向东;何昌颖;曾繁燕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6例经病理证实的GM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39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中13例主要表现为多个管道回声延续,26例主要表现为成角和分叶.4例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4例呈现为囊性回声,内见细点状中强回声.余3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腺体回声紊乱.CDFI示大部分病灶可探及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不十分丰富,3例病灶无血流信号.39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 GM的主要超声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内可有管道样回声,边缘成角或分叶,病灶内常可探及血流信号,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

  •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秦威;李林;王芳;朱明智;王楠;谷元廷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关因素及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5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除妊娠期患者术后2个月伤口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在10 ~ 14 d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 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综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作者:朱华宇;司徒红林;吴元胜

    目的 评价肉芽肿性乳腺炎(GM)中医综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为选择合理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中医综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GM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40例,治愈38例(95%),好转2例(5%);复发3例(7.5%);西医手术治疗54例,治愈51例(94.4%),好转3例(5.6%);复发4例(7.4%).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手术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中医综合治疗组(P<0.01),中医综合治疗组乳房外形评价优良,明显好于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 采用以外治法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GM,具有损伤范围小,能保持乳房外形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

  • 肉芽肿性乳腺炎35例诊疗分析

    作者:万金男;朱珊;孙圣荣

    目的 提高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诊治及复发情况.结果 GM单纯肿块患者行肿块扩大切除(n=14)较病灶切除(n =6)复发率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脓肿扩大切除(n=15)复发率高于单纯肿块扩大切除(n=14)(P<0.05).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确诊需依靠组织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脓肿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建议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 肉芽肿性乳腺炎40例诊治分析

    作者:杨乐艺;吴秀萍;王希平;吴雄;王增燕;杨愈刚;刘林勇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手段.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及抗感染等处理后病情得到缓解,5例出现复发,其中2例使用激素治疗后缓解,3 例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没有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降低其复发率.

  • 临床病史、X 线和 MRI 三者结合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

    作者:郭吉敏;刘鹏程;阮继银;曹满瑞;赵弘;陆玮;朱志军

    目的:探讨临床病史、X 线和 MRI 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价值。方法:搜集术前两周同时行乳腺MRI 及 X 线检查的患者635例,其中14例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分析单纯 X 线、单纯 MRI 以及三者结合(临床病史、X 线和 MRI)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X 线,MRI 及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分别为14.3%、71.4%、85.7%;特异度分别为98.6%、99.2%、99.5%;漏诊率分别为85.7%、28.6%、14.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8.2%、66.7%、8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99.4%、99.7%。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明显提高(P 值分别为0.00、0.00、0.01、0.01),漏诊率显著降低(P =0.00)。结论:依据临床病史、X 线及 MRI 三者结合能够提高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诊断

    作者:陈园园;张嫣;王霞;刘永熙;沈敏;郭庆禄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GM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34例病灶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32例在抑脂T2 WI上呈略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强化病灶呈不规则形态肿块样分布11例(占32.4%),非肿块形式分布23例(占67.6%),其中呈段样分布15例(占44.1%),呈区域样分布8例(占23.5%).34例增强后病灶内部表现为均匀强化3例、厚壁环形强化10例及薄壁环形强化21例,31例厚壁及薄壁环形强化病灶内均可见脓肿形成,且脓肿内壁光滑.34例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流入型、平台型和流出型分别为1 7、9和8例.1 3例病灶周围腺体呈网格样改变,对应皮肤受牵拉,21例周围组织未见受累,腋下淋巴结增大10例.血管减影图显示30例患乳病灶旁血管增加.结论:GM的MRI具有一定的特征,特别是当病灶内出现脓肿且内壁光滑时,有助于GM的诊断.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数字钼靶X线表现

    作者: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钼靶X线表现.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钼靶X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肿块呈非对称性局限致密影5例.②肿块呈局限结构扭曲4例.③孤立高密度影2例(结节呈分叶状,大部分边缘光滑,部分模糊).④局部皮肤增厚,脂肪层混浊3例,均未见明显钙化.结论: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钼靶X线的特征,可提高钼靶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

  •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肉芽性乳腺炎和非肿块性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官宇;杨松柏;邱巍;毛天骐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和非肿块型乳腺癌(nonmass breast cancer,NMB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GM(n=17)和NMtBC患者(n=21)的术前磁共振成像、术后病理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GM和NMBC病灶血流动力学参数早期强化率、大强化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曲线分析,13例GM表现为Ⅱ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to-intensity curve,TIC)(占76.47%),11例NMBC表现为Ⅲ型TIC曲线(占52.38%),两组病灶间强化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GM和NMBC的鉴别有一定意义,但仍需紧密结合临床体征和病变的常规磁共振成像表现.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贺小平;苗重昌;周莹;冯永利;郭甜甜;陈聚惠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特征,并研究其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GM、18例浆细胞乳腺炎和4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采用X2检验比较3组患者MRI图像特征,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3组病变中心区、边缘区及平均ADC值差异.结果 GM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常伴乳头溢液、疼痛及乳头内陷,乳腺癌发病年龄偏大.DCE-MRI显示肉芽肿性乳腺炎多为非肿块样病变、环形强化、边缘毛刺少见,与乳腺癌的形态、边缘及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6.473,47.230,39.685;P< 0.01);GM乳腺内导管扩张少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8.171,P<0.01).GM脓肿中心区低于脓肿边缘区ADC值[ADC值为(0.89±0.23)×10-3 mm2/s,(1.25 ±0.33)×10-3mm2/s,P<0.01],GM脓肿中心区ADC值低于乳腺癌中心区ADC值[ADC值为(0.89±0.23)×10-3 mm2/s,(1.22±0.29)×10-3mm2/s,P<0.01].结论 GM的DCE-MRI特征性表现为环形强化,中心区ADC值低于边缘区.GM、浆细胞乳腺炎及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MRI特征有利于三者的鉴别.

186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