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路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比较

    作者:李军;王洁艳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采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前路22例(治疗组),后路68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椎间融合率、术后疗效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椎间高度、椎间角度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均随访15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椎间融合率100.0%;治疗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ODI和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椎间高度和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但2组治疗后ODI、VAS、椎间高度和角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前路较后路术中出血、手术用时少.

  • 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姬向兵;李靖;贾文博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5例胸腰椎患者,依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41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前路组),54例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术(后路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伤椎前缘压缩、后凸Cobb' s角及椎管受堵指数.结果 后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前路组,但前路组在伤椎前缘压缩方面优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满意.

  •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下颈椎损伤24例

    作者:庄颖峰;张旭鸣;许玮;邱美光;卢峰;施爱平

    目的 探讨严重下颈椎损伤的机制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24例严重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损伤类型,采取前-后或后-前两种不同的联合入路术式治疗.以ASIA分类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变化,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例死亡.2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59个月,平均29个月.23例全部获椎间融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严格掌握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急性下颈椎损伤的手术适应证,减压彻底,可获得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丙科;黄海翔;黄平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s角,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分级情况,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作者:姬广林;杨启颖;吴东保;何澄;刘午阳;周建华

    目的:探讨和评价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方法:应用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46例,分别进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随访骨折愈合,矫正角度丢失及局部症状.结果:全部46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完全恢复32例,>90%8例,>80%5例,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24.7°矫正到术后约3.4°,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

  • 前路与后路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比较

    作者:徐用亿;季峰;王守国;孙进;岳海涛;唐洪辉

    [目的]分析比较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探讨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前路组18例,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路组22例,行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腰痛VAS、JOA评分、节段后凸Cobb角和其他临床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前路组与后路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50±40.95) minvs (181.14±46.88) min,P>0.05],在失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7.83±261.87) mlvs (570.52±250.09) ml,P>0.05].40例均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病灶均获得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节段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路组的后凸矫正丢失角度显著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2.40)°vs (1.91±1.60)°,P<0.05].此外,前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 (8/18) vs 13.64% (3/22),P<0.05].[结论]在标准抗结核化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可取得同样的满意疗效,但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并发症更少,后凸矫正丢失更少.

  • Halo-股骨髁上牵引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脊髓纵裂脊柱侧凸

    作者:邓盎;张宏其;郭超峰;唐明星;刘少华;王昱翔;高琪乐;刘金洋;吴建煌

    [目的]探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6年本科收治的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8例,年龄I0~ 24岁,平均(16.33±4.61)岁;主弯位于胸段9例,胸腰段2例,腰段7例;其中分节不良10例,形成障碍2例,混合型6例;合并I型脊髓纵裂4例,II型脊髓纵裂12例,复合型2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60° ~113°,平均(81.28±16.25)°;凸侧侧向弯曲位Cobb角44.50°~98.00°,平均(70.31±19.35)°;柔韧性5.85%~28.66%,平均15.81%;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发现神经功能异常.均采用术前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矫形手术.[结果]手术时间240~380 min,平均(327.78±44.10) min;术中出血量640~2 100ml,平均(1 285.56±523.52) ml.随访12 ~ 36个月,平均(20.44±8.29)个月.大重量牵引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减少至35.60° ~ 87.50°,平均(56.38±16.35)°;后路矫形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减少至19.10° ~56.20°,平均(35.92±13.74)°;侧凸矫正率为48.19% ~ 69.40%,平均(60.24±9.04)%;末次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19.50°~57.10°,平均(36.36±13.42)°,与矫形术后相比无明显丢失.术中、术后及随访时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表现.[结论]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在不切除纵隔和脊柱缩短截骨的情况下,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安全性.

  • 前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的比较

    作者:赵晨;黄兴舟;梁利川;蒲小兵;罗磊;侯天勇;罗飞;许建中;周强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 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中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作者:李树文;杨哲;王宇鹏;孟格栋;杜志才;吴一民;银和平

    [目的]探讨影响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处理和预防术中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科接受腰椎MED术的患者620例.纳入标准:单节段突出.排除标准:肝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异常者、1个月内曾使用各种抗凝药者、L2、3(含)及以上椎间盘突出.精确计量吸引器回流瓶中液体量,减去术中冲洗用水量,算出术中出血量,依据术中出血是否超过200ml将研究对象分为出血量少组与出血量多组,对两组病例年龄、病程、突出部位、病理分型、是否为游离(含脱出)、是否合并狭窄、同节段是否有手术史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量< 200 ml者564例,出血量≥200 ml者56例,其中>400ml者2例,>600 ml者1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突出部位、游离(含脱出)、合并椎管狭窄及同节段既往手术史是引起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年龄、病程、病理分型不是引起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L3、4椎间盘突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含脱出)及既往手术史是引起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

  • 三种伤椎置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对比

    作者:常锐;王德春

    [目的]探讨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5年7月对1 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38例采用伤椎椎弓根内置短螺钉(伤椎短钉组),38例采用伤椎椎弓根内置长螺钉(伤椎长钉组),40例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不置螺钉(伤椎无钉组).[结果]随访9~36个月,平均15.8个月.三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椎管矢状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神经功能状态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短钉组、伤椎无钉组在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优于伤椎长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短钉组和伤椎长钉组的远期矫正丢失率和内固定失效率均低于伤椎无钉组(P<0.05).三组间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伤椎短钉组优于伤椎长钉组和伤椎无钉组(P<0.05).术后并发症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后路内固定中增加经伤椎椎弓根内置短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更有效手段.

  •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镜术后综合康复训练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俞斌;黄建明;禹宝庆;冯旭;黄旗凯;季英

    [目的]探讨行后路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MED手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于术前,术后第1、3、7d和术后2周,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行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AS)表评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调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VAS评分:试验组下腰痛和下肢根性痛VAS评分分别从术前的(5.65±2.01)下降到术后1个月时的(2.00±0.45)和从(7.30±1.16)下降到(1.30±0.79) (P <0.05);对照组下腰痛和下肢根性痛VAS评分分别从(5.50±1.64)分下降到(3.20±0.75)分和从(7.90±0.95)分下降到(2.40±0.49)分(P<0.05).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 <0.05.ODI评分:试验组ODI评分从术前的(50.50±15.93)下降到术后3个月时的(18.00±4.92) (P <0.05);.对照组ODI评分从术前的(52.80±16.43)下降到术后3个月时的(19.28±4.74) (P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7d,2周,1、3个月组间比较P<0.05.术前轻度焦虑试验组患者5例,对照组4例;术前轻度抑郁者试验组3例,对照组3例.术后3个月轻度焦虑患者试验组2例,对照组为3例;轻度抑郁者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近期疗效较好,可以有效的加快患者恢复.“综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 后路全椎体截骨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紫房;杨军林;李佛保;杨靖凡;陈裕光;邓耀龙;谢超凡;王其飞

    [目的]评估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其中侧凸1例,后凸7例,侧后凸28例,平均年龄20.9 (10 ~66)岁,平均随访66.7 (42~107)个月.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病历记录和术前术后随访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的临床参数包括:年龄、病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参数包括:术前术后侧凸和后凸Cobb角、侧凸和后凸矫正率、主弯柔韧度、C7-CSVL、C7-SSVL、双肩高度差、截骨节段数、置钉数及是否放支撑物.[结果]所有患者共截骨37例次,其中胸椎截骨30例次,腰椎截骨7例次,平均截骨1.3 (1~3)个节段,置入钛网10枚,Cage 6枚,平均融合13.1(5~17)个节段,平均置钉16.6枚,主弯从术前平均Cobb角120.5°矫正至术后平均58.8°(52.2%),末次随访平均61.5°(48.1%),术前主弯柔韧度平均为15.4%,术前后凸平均112.6°,术后矫正至平均48.7°(57.1%),末次随访平均为51.2°(53%),冠状面、矢状面和双肩高度差都获得良好的平衡,术中平均出血量2909 (800~8200) ml,平均手术时间534.4(364 ~ 885)min.36例患者出现16例次并发症,其中6例发生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后路全椎体截骨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术中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可提高脊髓神经安全性,多科室合作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6岁以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作者:司泽兵;吴继功;马华松;陶有平;邵水霖;姬勇;高博;李海侠;张乐乐

    [目的]观察6岁以下儿童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 2014年12月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脊柱侧后凸患儿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1岁11个月~5岁5个月,平均3岁9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的改变.通过文献复习,从而评价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133 ~288 min,平均手术时间157 min.出血量50 ~ 600 ml,平均324.5 ml.术后2周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分别为2°~25°及13°~20°,平均矫形率分别为67.8%、50.1%,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 ~48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恢复良好,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内固定无断钉及松动,矫正度无显著丢失.[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控制畸形进展的有效方式.尽可能早地选择手术,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良好的矫正效果、低神经损伤风险,可避免手术节段延长.

  • 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作者:邓盎;张宏其;郭超峰;唐明星;刘少华;王昱翔;高琪乐;吴建煌;刘金洋

    [目的]探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 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0 ~22岁,平均13.6岁;其中胸弯13例,胸腰双主弯4例,胸腰弯3例,双胸弯2例,腰弯1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8.9°~91.4°,平均68.3°;凸侧Bending相Cobb角40°~79.2°,平均57.4°;柔韧性8.3% ~28.1%,平均15.7%;顶椎旋转度2°~3°,平均2.3°;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46.4° ~79.6°,平均58.2°,胸腰段后凸Cobb角21.1°~35.7°,平均28.3°.均采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进行矫形融合固定.[结果]随访12~ 96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16.3°~46.7°,平均28.4°;顶椎旋转度1°~2°,平均1.2°;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16.1°~38.3°,平均25.3°,胸腰段后凸Cobb角-4.3° ~ 18.7°,平均8.9°;术后各指标均获得良好的矫正,侧凸矫正率为46.3% ~74.1%,平均56.9%.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丢失率仅3.1%,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仅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融合效果.

  • 复合镇痛方剂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贾堂宏;龚维明;宁斌

    [目的]观察复合镇痛方剂用于脊柱后路胸腰椎内固定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后路脊柱胸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双盲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在病人术毕缝合皮肤前给予复合镇痛方剂(吗啡+肾上腺素+罗哌卡因+生理盐水)椎旁肌肌注,B组为对照组,不予肌注.记录术后4、8、12、24、36、48 h病人刀口疼痛VAS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及术后补救镇痛情况,调查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8、12、24、36、48 h刀口疼痛评分显著降低,镇静评分升高,且手术12h后差异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整体镇痛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而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减少术后补救镇痛次数.[结论]该复合镇痛方剂用于脊柱后路胸腰椎手术术后镇痛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疗效与评价

    作者:曹洪海;张永刚;王征;张雪松;崔赓;王岩

    [目的]用VAS、JOA和SRS - 22评分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 2007年1月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Cobb角均<2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行VAS、JOA评分描述患者症状并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时对患者行SRS - 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主观评价患者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32例患者术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与术后JOA和VAS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RS-22评分结果尚可接受.[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轻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VAS、JOA和SRS - 22评分作为脊柱外科普遍采用的痛觉评分标准,用于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观症状,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侧前方减压钢板固定的疗效观察

    作者:邵诗泽;张恩忠;付松;谭远超;侯海涛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侧前方减压钢板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2年1月~2007年9月8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侧前方减压钢板固定手术.随访12个月~5年4个月(平均2年4个月),进行临床Denis疼痛评分,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椎体高度丢失的百分数,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按照Denis疼痛分级,P1级有61例患者无疼痛,P2级有24例患者有轻微疼痛,无需服药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手术表示满意.8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X线片可见椎体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椎体高度恢复较好,术前后突成角平均26.8°,术后为7.8°.术前椎体高度丢失平均为58.5%,术后平均为5.6%.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3个月.70例有Frankel一级以上的改善,术后42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侧前方手术减压、固定可同时进行,入路简单,减压充分,固定可靠,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大程度的改善.

  • 后路选择性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作者:路闯;李辉;祝文钢;代振动;田俊华;贾会光;赵惠强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截骨方式的选择.[方法] 2010年7月~2017年10月治疗18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术前伤椎上终板和上后缘完整与移位情况,8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椎体截骨组),10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间隙椎体截骨术(间隙椎体截骨组),比较分析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两种术式均没有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后凸角、术后侧凸角、术后病椎前后缘高度差无明显差别.[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和后路经椎弓根椎间隙椎体截骨术均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 后路双侧置钉系统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60例分析

    作者:张忠河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临床均给予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脊柱Cobb角变化(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Cobb角)和脊柱变化(顶椎旋转度、躯干位移和身高)、健康评分(SF-36)变化、脊柱情况(SRS-22).[结果]术后半年、1年时患者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半年、1年时患者脊柱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度、身高变化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F-36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各指标(自我形象、功能活动、精神健康、疼痛程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能显著改善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提高生活质量.

  • 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节段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和腰段脊柱侧凸

    作者:曹洪海;张永刚;王征;张雪松;崔赓;王岩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和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入组患者23例,男7例,女16例;年龄15 ~29岁,平均18.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47°~67°,平均52°.全部采用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自体骨加复合人工骨融合,其中14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1.5 ~2年(平均1年9个月).其中Lenke 5型16例,Lenke 3C型5例,Lenke 6型2例.无严重的神经并发症,无断钉及深部感染.81%的患者术后维持或达到矢状面平衡.[结论]胸腰段和腰段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术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

337 条记录 10/17 页 « 12...78910111213...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