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脾泄肠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研究

    作者:肖成

    目的:试图揭示补脾泄肠法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中的优势及机理.方法:对60例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大黄组和补脾泄肠组.疗程4周.观察起效时间,停药2周后的临床效果、排便间隔时间的变化.结果:大黄组和补脾泄肠组患者服药1d后即再现不同程度的排便,两组分别为51.8%和56.4%,治疗停药2周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3.34%和87.5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排便间隔时间分别从治疗前的(4.7±0.4)d和(4.3±0.6)d增加至治疗4周后的(2.2±0.3)d和(4.3±0.5)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见(P<0.05).停药2周后,两组的排便间隔耐间分别为(2,5±0.3)d和(4.7±0.7)d,(P<0.001).结论:补脾泄肠法治疗虚秘型便秘的近期疗效与大黄相当,而远期疗效则胜于大黄.

  • 蒙医辨证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

    作者:邬占清

    目的:观察蒙医辨证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蒙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并随访3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蒙医辨证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 常见的小儿胃肠动力疾病

    作者:李正红;董梅

    1 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病1.1 定义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小婴儿胃食管反流多为功能性,仅表现反刍和溢乳;有食管内外合并症如反流性食管炎、呼吸暂停、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则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

  • 慢传输型便秘

    作者:于永铎;尹铃慧

    慢传输型便秘是指排除结肠解剖性、器质性及结肠外病因所致的便秘以及出口梗阻性便秘,其余均为慢传输型便秘.排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参加的综合性活动.健康人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随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和早餐饮食引起的胃、结肠反射,结肠产生强烈的集团蠕动,把粪便送入直肠,当直肠内粪便达到一定的量,约150~200mL可产生45~55 mmHg的内压,就会刺激直肠壁内神经感受细胞,使直肠运动亢进,直肠纵肌收缩,直肠内压进一步上升,直肠与乙状结肠、降结肠及肛门之间的弯曲度变小或消失,直肠伸展变直,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粪便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直肠肛门反射,或排便反射.

  • 小儿胃肠动力疾病的诊断

    作者:李正红;董梅

    小儿胃肠动力疾病的诊断应根据上述各临床症状、体征,各项关于胃肠道运动和感知功能的检测,及能引起动力和感知功能异常的神经、肌肉病变的原发病.相关的实验室诊断和检测方法很多,本文主要述及以上各小儿胃肠动力疾病的胃肠动力检测方法.

  • 慢传输型便秘6例外科治疗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彦树;姜云福;兰飞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1996~1999年我们对经内科治疗无效的6例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化瘀通便汤联合针灸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

    作者:贺迟;于永铎

    目的:观察和分析化瘀通便汤联合针灸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4例.治疗组用以化瘀通便汤及针灸治疗;对照组用以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便汤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优于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

  • 通便汤调节SIRT1通路恢复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作者:颜帅;甄曙光;乐音子;董宏利;吴本升;孙明明;杨会举

    目的:观察SIRT1在慢传输型便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通便汤恢复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黄酸法制备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造模组40只大鼠,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便汤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作为正常组.记录大鼠一般情况、粪便含水量、测定结肠肌电变化、肠道传输功能及结肠超微结构情况,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肠SIRT1蛋白的分布、表达及相对含量.利用RT-PCR法测SIRTI、Fox01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通便汤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粪便含水量(P<0.05),通便汤中、高剂量组可降低频率和振幅变异系数(P<0.05),稳定结肠慢波节律.除此之外,通便汤低、中和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肠嗜铬细胞和神经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通便汤低、中、高剂量组能不同程度提高SIRT1蛋白表达(P<0.05),以通便汤高剂量组为明显.RT-PCR结果显示通便汤各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SIRT1、Fox01 mRNA显著升高(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发生发展过程中SIRT1信号通路发生改变,通便汤恢复结肠动力的机制可能通过提高SIRT1活性,使得FoxO1去乙酰化,增强FoxO1活性.

  • 大黄药线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67例

    作者:陈萌;于永铎

    目的:观察大黄药线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大黄煎液浸泡化学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制成药线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采用化学合成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穴位埋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每次排便时间并记录积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总积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大黄药线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效果满意.

  • 化瘀通便汤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61例

    作者:陈萌;于永铎

    目的:观察化瘀通便汤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化瘀通便汤口服,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每次排便时间并记录积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总积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通便汤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效果满意.

  • 针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34例

    作者:郭君;柳越冬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采用针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 [结果]34例中,痊愈14例(41.2 %),明显好转11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 85.3%.[结论]慢传输型便秘针灸治疗操作简便、有效,心理疏导能有效辅助治疗便秘.二者配合,达到增效目的.

  • 四磨汤对泻剂结肠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作者:方弘;李清林;王晨;张波;廖秀军

    目的:研究四磨汤对泻剂结肠模型大鼠的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采用大黄灌胃法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测肠道炭末推进长度和推进率证实造模成功后,将3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一组为对照组灌蒸馏水,另2组为四磨汤干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四磨汤干预组分别灌服高、低剂量四磨汤,连续灌服2周后处死,测炭末推进率.结果:大黄大鼠炭末推进长度和推进率均小于正常对照大鼠,四磨汤干预组高、低剂量组炭末推进长度均高于对照组,炭末推进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炭末推进率、推进长度高于低剂量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模型的肠道传输减慢,长期使用泻剂是诱发或加重便秘的因素之一,理气中药四磨汤可改善泻剂结肠模型大鼠的结肠传输功能.

  •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机制研究

    作者:姚秋园;韩忠孝;吴军;于永铎;陈萌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扫描活体大鼠结肠,比较大鼠结肠血流灌注量和血流速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内皮素(ET)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它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微循环灌注量较模型组降低,但两者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阳性组较中剂量组明显降低,但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内皮素(ET)含量均较其他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均较模型组明显减低,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阳性组血清ET/NO较中剂量组明显降低,但高剂量组与阳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的病因病机与气滞血瘀相关;血府逐瘀汤改善结肠黏膜微循环;血府逐瘀汤参与慢传输型便秘中的ET/NO机制,对慢传输型便秘有效,且与药量成正相关;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与枸橼酸莫沙比利效果相似.

  • 从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c-kit/SCF的基因表达及信号传导通路探讨四磨汤的调节机制

    作者:肖倩;刘春强

    目的:研究四磨汤对慢传输结肠的c-kit/SCF的基因表达及信号传导通路影响,探索理气中药改善结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0只,造模组90只,造模组饲喂含复方苯乙哌啶的饲料,造模成功后,将9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一组为空白对照组,一组为盐水对照组(安慰剂组),一组为四磨汤治疗组,每组30只.停药7d后,分别从四组中各抽取10只大鼠,测首例黑便排出时间.结肠肌电检测,验证“四磨汤”对STC大鼠结肠肌电的影响效应.通过Realtime-PCR检测,分别检测c-kit和SCF的mRNA在ST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表达情况.结果:四磨汤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对照组和安慰剂组明显缩短(P<0.05);较正常组有所延长(P>0.05).四磨汤组大鼠肌电频率、振幅、频率变异系数、振幅变异系数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肌电频率低于正常组(P<0.05),振幅、频率变异系数、振幅变异系数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c-kit mRNA相对含量四磨汤组高于对照组及安慰剂组(P<0.05),低于正常组(P>0.05).SCF mRNA相对含量四磨汤组高于对照组及安慰剂组(P<0.05),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STC模型大鼠的结肠c-kit和SCF基因表达下调,c-kit/SCF系统受损.四磨汤能够显著提高c-kit mRNA、SCF mRNA相对含量,显著抑制造模药物对大鼠结肠慢波的影响,是通过调节c-kit,SCF基因表达及相应的信号通路来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

  • 中药干预慢传输型便秘鼠的结肠动力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颜帅;王晓鹏;吴本升;钱海华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慢传输型便秘的热点之一,诸多研究表明结肠动力与慢传输型便秘密切相关.以近5年慢传输型便秘基础研究为背景,综述中药防治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概况.结果发现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慢传输型便秘形成过程,中药复方治疗慢传输便秘具有多层次、多靶点优势,对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缺乏深入研究,需要全面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其作用的靶点和机制,为临床有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思路.

  • 养阴润肠方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模型ICC研究

    作者:周正旋;周青;商洪涛;吴本升;陈玉根

    目的:观察养阴润肠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模型ICC的影响.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莫沙必利组、养阴润肠方组.在药物干预的第2、4、6周后进行结肠内存留粪便粒数、碳末推进率、结肠ICC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养阴润肠方能显著促进肠蠕动,改善受损的肠组织细胞,较自然恢复组具有明显优势(P<0.01).结论:养阴润肠方具有确切的促进STC大鼠模型结肠传输、修复ICC细胞的功能.

  • 创新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作者:于永铎;尹玲慧;姚秋园;陈萌;杨文雯;裴昌录

    目的:研究创新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寻找有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新方法.方法:将63例STC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1例.中药药线埋线组(简称药线组)采用经过大黄煎液浸泡过的羊肠线进行穴位埋线,普通羊肠线埋线组(简称羊肠线组)采用未经过特殊处理的医用羊肠线进行穴位埋线,针刺组采用普通毫针对相同穴位进行针刺.观察3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便秘症状积分、结肠传输率).结果:3组治疗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3.68%、70.59%,药线组愈显率明显高于羊肠线组和针刺组.结论:3组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效,且药线组在改善便秘症状,增加结肠传输率,总有效率上优于羊肠线组,羊肠线组优于针刺组.

  • 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红岩;郭伶俐;张燕;卞红磊;孔斌;赵发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 选择20例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各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观察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18例术后恢复正常排便,2例行需辅助泻剂排便.但用量明显减少.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结肠慢传输所致顽固性便秘手术患者恢复有促进作用.

  •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研究进展

    作者:赵方程;段志军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在中国,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1].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西方也是如此,无论成人还是儿童[2].FC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并可伴有其他相关症状.根据目前病理生理学机制,将FC分为4型[3]:(1)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和排便费力;(2)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表现为排便费力、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常需要手法辅助等;(3)混合型便秘,即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共存;(4)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与便秘相关.其中第2型排便障碍性便秘在罗马Ⅲ中被列为单独的疾病,在“功能性肛管直肠病”中讲述[4].

  •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魏东;蔡建;赵艇;张远耀;张剑锋;吕兵兵;李明;曹永丽;杨微微

    目的 观察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40例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做为手术恢复的指标,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3、6、12、24个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等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进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发生2例肺部感染,2例不全性肠梗阻;术后第3、6、12、24个月WCS、GIQLI、腹痛和腹胀评分值与术前值比较,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P<0.001);术后第3、6个月腹痛程度评分(APIS)较术前改善不显著(P>0.05),术后第12、24个月营养风险筛查标准(NRS)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便秘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术后随访显示手术后时间越长症状改善越明显,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538 条记录 7/27 页 « 12...45678910...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