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遗传多态性与黏附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庄姮;刘天佳;刘建国;杨德琴;何奎芳;李颂

    表面蛋白P1是人类的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主要介导变链菌的非蔗糖依赖性黏附.不同菌株的黏附性能不同,而此差异是由其毒力因子遗传变异所决定的.我们通过对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P区及V区、C末端编码基因的研究,探讨其遗传多态性与黏附性能的关系.

  • 口腔贴膜表面粗糙度对黏膜黏附性能的影响

    作者:许珊珊;雷艳丽;陈晶;刘晨;隋宏;王文苹

    目的 探讨口腔贴膜不同表面粗糙度与黏膜黏附性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不同粗糙度的砂纸为母版制作聚二甲基硅氧烷反模板,并进一步采用流延法制备口腔贴膜.观察所得贴膜微观形态,并分别测定其体外黏附力、剪切力及黏附时间.结果 壳聚糖贴膜的黏膜黏附性能较优于白及胶贴膜.表面粗糙度不同的贴膜之间体外黏附性能差异显著,其中#400贴膜的性能优.结论 表面粗糙度对口腔贴膜的体外黏膜黏附性能存在显著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黏附性能的评价

    作者:王振;陈笑南;黎丹奇;杜守颖;陆洋;白洁;李鹏跃;王承;田志浩;张林;武慧超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小剥离力法即测定黏附微丸与猪小肠的剥离力,组织残留法即测定微丸在猪小肠的滞留数。体内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直接灌胃法,通过测定微丸在小肠各部位的滞留数目,计算其黏附指数。结果组织残留法试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残留数目较黏附材料占比30%的微丸多,小剥离力法试验结果表明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小剥离力较大,同组织残留法结果一致。体内黏附试验显示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黏附指数较小,但在胃中有一定的滞留。结论当黏附材料总占比一致时,各处方之间黏附性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黏附材料增加时其黏附性能也会增加,但会增加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会破坏方中的有效成分。

  • 灌肠Ⅰ号凝胶剂对大鼠结肠黏附性能和体外释放的研究

    作者:刘萍;王瑞

    灌肠Ⅰ号系我院院内制剂,为白头翁汤加味止血、涩肠药物组方而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有多年,疗效显著[1].

  • 生物黏附材料壳聚糖的黏附性能

    作者:王媛珍;郑建华;包德才;林军章;孙志杰;刘袖洞;马小军

    目的:考察壳聚糖与黏蛋白的相互作用,评价壳聚糖黏附性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6-07/12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将壳聚糖溶液与黏蛋白溶液混合,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混合前后紫外吸收值的变化,表征壳聚糖的黏附性能.①调节反应溶液的pH值(1.0,3.0,5.0),考察环境pH对壳聚糖黏附性能的影响.②改变反应温度(4,25,37℃),考察环境温度对壳聚糖黏附性能的影响.③选择不同相对分子质量(48 000,124 000,230 000)的壳聚糖,考察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其黏附性能的影响.④选择不同脱乙酰度(56%,67%,97%)的壳聚糖,考察壳聚糖脱乙酰度对其黏附性能的影响.⑤使用不同种类(I-S型及Ⅲ型)黏蛋白,考察黏蛋白中唾液酸含量对壳聚糖黏附性能的影响.结果:①环境介质pH由1.2升至5.0时,壳聚糖黏附性能随之显著升高.②壳聚糖黏附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③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于壳聚糖黏附无显著影响.④壳聚糖脱乙酰度增加,其黏附性能显著增强.⑤I-S型黏蛋白与壳聚糖的作用较之Ⅲ型黏蛋白与壳聚糖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壳聚糖的黏附受环境pH、温度、壳聚糖及黏蛋白两种分子电荷密度的显著影响;在酸性环境下增大环境pH值、升高环境温度、增加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增加黏蛋白中唾液酸的含量,均有利于壳聚糖的黏附.

  • 流动剪切力促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

    作者:张伟;宋爱晶

    背景:细胞内皮化的流动剪切力大小和作用方式是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构建后的抗血流冲击能力是决定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较多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制作移植血管支架材料,如何提高宿主细胞种植后其血管内壁的抗凝效果,而对细胞内皮层的力学驯化则关注较少,该方法有可能是提高组织工程血管移植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的:比较单一水平和成梯度增加的流动剪切力对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的影响,获得适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的剪切力大小和加载方式.方法:采用血管铺片硝酸银染色法和内皮细胞肌动蛋白荧光标记法,观察组织工程血管内壁上内皮细胞的数量、形状和黏附性能等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经2.5和3.0 N/m2剪切力作用2 h后,血管内壁上的内皮细胞几乎全部脱落;而经0.5-3.0 N/m2,每2 h增加0.2 N/m2的成梯度增加的剪切力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层保持较完整,细胞形态成明显的轴向排列,且能诱导内皮细胞中应力纤维的出现.说明成梯度增加的流动剪切力这种"驯化"方式,能较好地促进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内皮化.

  • MC3T3-E1细胞在改性聚(DL-乳酸)表面的黏附性能

    作者:郑丹芳;罗彦凤;向燕;王远亮

    背景:聚乳酸是经FDA批准可进入人体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因其表面疏水性强,与细胞亲和力差,所显示的生物相容性较差.目的:观察MC3T3一E1成骨前体细胞在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表面的黏附情况,评价改性聚乳酸的细胞相容性,并与聚(DL-乳酸)对比.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实验,于2007-06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材料与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聚(DL-乳酸)、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聚乳酸为自制;MC3T3-E1细胞株购自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细胞的方法,将MC3T3-E1细胞直接接种到聚(DL-乳酸)、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聚乳酸材料上.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黏附检测比较不同基底材料对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的影响.结果: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在马来酸酐及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膜上的增殖速率和黏附力大于聚(DL-乳酸)(P<0.05):细胞周期测定显示马来酸酐及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膜能促进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从G0期向S期和G2/M期过渡,细胞形态也较为成熟.结论: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的聚乳酸能促进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黏附、增殖,并促进其更迅速地从成骨前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比聚乳酸更好的细胞相容性.

  • 压敏胶流变学行为与体外黏附性能相关性

    作者:沈瑞雪;章俊云;林国钡;罗华菲

    将流变学参数与压敏胶的黏附性能进行定性与定量关联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压敏胶的性能.探讨流变学与压敏胶相关性为压敏胶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综述压敏胶流变学行为与体外黏附性能的相关性及其在透皮制剂中的应用.

  • 生物黏附药物传递系统的评价方法与应用

    作者:孙有丽;马晋隆;倪睿;史家骏;黄乐乐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通过黏附到黏膜黏液或上皮细胞表面,延长药物在给药部位或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效果,成为现代药物新剂型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黏附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包括测定黏附性能的体外方法及考察体内组织中分布和运转的技术,并总结了近年来生物黏附性给药系统在胃肠道、口腔、眼、鼻、阴道黏膜和皮肤方面应用的研究和进展,以期为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

  • 不同辅料对压敏胶黏附性能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作者:林国钡;边琼;章俊云;罗华菲;王浩

    基于不同压敏胶及含不同辅料压敏胶的黏附性能差异,运用流变学测试中的动态频率扫描模式,在频率0.01~100 Hz范围内对不同压敏胶及含促渗剂、共聚维酮S-630压敏胶的流变学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将压敏胶的宏观力学性能和聚合物流变学性质联系起来.结果表明,不同压敏胶表现出不同的黏附性能,且在流变学性质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压敏胶在低频率的储能模量(G')较小,初黏性较好;而低频率下的G'和复合黏度(η*)较高,持黏性较好.当压敏胶中加入促渗剂时,可降低压敏胶在低频下的G'和η*值,使初黏性升高、持黏性降低.而加入共聚维酮S-630则表现出与加入促渗剂相反的作用,这提示促渗剂和共聚维酮S-630在贴剂中发挥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抑制药物析晶作用的同时,还对调节贴剂黏附性能起互补作用.

  • 咪康唑颊贴缓释片的黏附性能测试方法的建立及处方优化

    作者:张梓祥;孙备;李姜晖;王贺;刘羽

    目的 建立咪康唑颊贴缓释片的黏附性能测试方法并优化处方.方法 采用自制黏附力测定装置,运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乳蛋白和卡波姆974的比例,乳蛋白和卡波姆974的总量,HPMC的用量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咪康唑颊贴缓释片的黏附力和溶胀速率的影响.结果 当乳蛋白∶卡波姆974=2:1,乳蛋白和卡波姆974总量为30 mg,HPMC的量为20 mg时,咪康唑颊贴片的黏附性能好,可以满足口腔颊贴缓释片的要求.结论 自制的黏附力测定装置可以用于咪康唑颊贴缓释片的黏附性能测试.

  •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黏附性能的体外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琳;王国杰;何晓明;杜青;党云洁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通过黏附性的高分子材料延长药物在用药部位的滞留时间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黏附性能与缓控释效果和药物吸收密切相关,因此评价生物黏附给药系统的黏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用于生物黏附给药系统的生物黏附性能的体外评价方法,包括小剥离力测定法、黏膜组织表面留存量测定法、黏膜组织表面黏附滞留时间测定法、溶胀性能测定法和流体黏度测定法等,并对其中部分评价方法的操作进行简述。

  • 吲哚美辛生物黏附微囊的性质考察

    作者:廖娟;杜青;莫良侃

    目的:考察吲哚美辛生物黏附微囊的各种性质.方法:考察吲哚美辛生物黏附微囊在大鼠体内外的黏附性能;通过扫描电镜、差示热分析手段研究吲哚美辛生物黏附微囊的外观形态及药物在微囊中的存在形式.结果:吲哚美辛生物黏附微囊粒径在750~850 μm范围内占89%,微囊在大鼠小肠体外及体内的平均滞留率分别为90%和80.8%,大鼠口服微囊2.5 h后处死,在胃和小肠中的平均滞留率分别是11.2%和85.3%.差示热分析结果表明,吲哚美辛在微囊中仍以结晶形式存在.结论:吲哚美辛生物黏附微囊外观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大鼠体内外黏附性能优良.

  • 小檗碱胃黏附微球的体外释药及黏附性能评价

    作者:蒋红艳;江尚飞;张继芬;杨宗发;王双;许燕

    目的:制备小檗碱胃黏附微球,评价其体外释药及体内外黏附性能。方法以卡波姆为黏附材料,采用液中干燥法方法制备黏附微球,测定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体外释药速率评价微球缓释效果,以滞留率为指标考察微球的黏附特性。结果3批小檗碱胃黏附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50±29)μm,平均载药量为19.0%(RSD=3.4%),平均包封率为83.1%(RSD=8.2%);制备的小檗碱胃黏附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小檗碱胃黏附微球组在离体大鼠及大鼠体内2 h后胃黏膜表面的黏附滞留率分别为(89.8±4.8)%和(75.0±7.1)%,明显高于对照组小檗碱微球的(75.8±5.2)%和(60.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卡波姆为材料制备的小檗碱胃黏附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和体内外黏附性能。

  • 骨唾液蛋白的糖基化与功能

    作者:孙博;王捷

    骨唾液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酸性糖蛋白,主要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合成,其含量约占骨细胞外基质中非胶质蛋白质的15%[1-2].BSP的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在矿化组织特异性表达.在胎盘滋养层细胞、血小板和多种骨转移瘤中也能检测到BSP的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SP具有细胞黏附性能,参与细胞黏附、细胞转移和信号识别,不仅能介导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黏附于骨基质表面,BSP以及与整合素受体结合还直接影响癌转化细胞的转移能力,并对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 成骨细胞在生物活性材料中黏附性能研究进展

    作者:牛旭锋;罗彦凤;潘君;王远亮

    成骨细胞与骨基质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领域,其中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是基础,细胞必须与材料发生适当的黏附,才能进行迁移、增殖和分化.综述了与成骨细胞黏附有关的蛋白质、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表面特征和表面修饰对成骨细胞黏附性能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尤其为组织工程新材料的研制提供参考.

  • 义齿基托材料与表面粗糙度对白色念珠菌黏附的影响

    作者:刘广顺;孟令强;王瑶;陈树国

    本文选择临床常用的热凝树脂和钴铬合金2种义齿基托材料,制成不同粗糙度的试件,并对其与白色念珠菌体外早期黏附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不同义齿基托材料及其表面粗糙度对念珠菌黏附性能的影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