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效果观察

    作者:张芬萍;马红霞;李晓林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青少年重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56例(56眼)平均矫正视力为0.38±0.09的9~17岁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纳入观察,常规行围手术期检查。术后进行双眼训练和弱视治疗。结果 术后3个月弱视眼平均裸眼视力由术前的0.07±0.03提高到0.65 ±0.15;术后6个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68±0.14。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屈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52例(92.86%)同时视和融合功能改善,其中36例(64.29%)建立完整立体视功能。结论 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LASIK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双眼单视功能。

  • 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蒋红霞;杨俊芳;王曦琅;杨慧玲;陶利娟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的原因.采用遮盖法为主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样本量较大并随诊观察10年以上者报道较少,作者将1987年7月~2000年4月之间在我院门诊治疗基本治愈后并坚持随诊2~14年344例573眼儿童弱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 弱视的早期检查方法与临床药物治疗研究

    作者:岳以英;赵堪兴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常见的对视功能危害较重的眼病.弱视的早期诊断,理想的治疗及远期疗效的巩固,是眼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扼要综述弱视的早期检测方法及药物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1.弱视的临床特征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者[1].我国弱视发生率2.83%[2],von Noorden报道一般人群中1%~4%患有弱视[3].临床特征有:光觉异常、拥挤现象、旁中心注视、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低下、P-VEP振幅下降及潜伏期延长[4].根据弱视性质分为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及其它弱视.无论是哪类弱视,尽可能早期查获儿童的视力是提高弱视治愈率的关键.

  • 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中应用RGP的临床效果探讨

    作者:张鑫

    目的 探讨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中应用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患者87例119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例67眼)和对照组(n=39例52眼),观察组给予RGP,对照组给予框架眼镜,两组均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立体视以及视觉诱发电位(VEP)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5.07%和94.03%.结论 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中应用RGP有较好的疗效,有利于立体视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 综合疗法治疗弱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暹

    弱视是一种儿童发育期较常见的眼病,它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使弱视儿童得到痊愈或好转.笔者从1994年开始用综合疗法对140例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进行治疗,收到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章哲环;周行涛

    远视性屈光参差是造成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屈光手术矫正儿童远视性/近视性屈光参差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及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等目前已应用于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的屈光手术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术式有效性.

  • 屈光参差性弱视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与传统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比较

    作者:洪金针;侯丽枫;何青;徐国兴

    目的了解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特征及其检测方法在弱视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对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用德国罗兰公司生产的电生理仪检测了多焦图形VEP,并同时检测传统图形VEP,以其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分析图形VEP P1波的振幅和潜时,分析多焦图形VEP 1~5环及四个象限p1波的振幅密度值、振幅均值、潜时.将各数值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弱视眼传统图形VEP与正常组比较,其P1波潜时延长(P<0.01),振幅下降,幅度近50%(P<0.01).弱视眼多焦图形VEP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环的振幅密度值、振幅均值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近50%(P<0.01),潜时延长(P<0.01).2环的振幅密度值下降(P<0.05),振幅均值及潜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5环及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四个象限的各数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焦图形VEP虽然可以详细分析弱视眼在视野各部位的特征,但其波形不够稳定,必须取得患者很好的配合,保持良好固视,否则很难得到与视网膜相对应的点对点的检测结果.这都有待于我们对检测方法、刺激参数等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传统图形VEP检查时间短,波形稳定,重复性好,患者易于配合,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其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检测方法.

  • 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后立体视功能的评估

    作者:陈俊;乔岗;余敏;曾健;胡波;吕迎春;曾晓红

    目的 分析经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并随访3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佳矫正视力、立体视功能变化,评价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21例,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总共随访3年.当弱视矫正后行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20/22)和61.91%(13/21),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P<0.05).A组立体视出现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00±0.45)个月,B组立体视出现时间为治疗后(13.00±0.53)个月,A组早于B组.经秩和检验,A组具有的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均优于B组(P<0.01).结论 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有利于弱视矫正后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工具.

  •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测

    作者:林巧雅;李学喜;王靖瑜;叶瑞珍

    目的 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门诊确诊为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17例患儿,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检测双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弱视眼为病例组,优势眼为对照组,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 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平均(153.82±15.10)μm,优势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平均(140.65±19.50)μm.弱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114.40±19.94)μm,优势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111.16±11.98)μm.优势眼组与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8),平均差异(13.18±18.01)μm.优势眼组与弱视眼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P=0.54).结论 屈光参差性患儿弱视眼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有一定关系,随视力提高厚度有否改变及其厚度与中心凹的X通道的关系等有待进一步探索.OCT技术为非侵人性,可靠、安全,可作为儿童弱视的一种辅助检测方法,能否用于客观评估弱视预后及检测弱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弱视发病机理的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进展

    作者:满晓飞;林发森

    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者[1].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期,主要是在小儿视觉发育敏感期内由于各种影响视觉发育的眼病和/或视环境的不良,使双眼功能长期紊乱,视觉系统神经元功能形态和神经生化机制异常而致,为儿童较为常见的眼病.国外有学者统计[2、3],弱视的患病率为学龄前儿童及学龄期儿童的1.3%~3%.一般人群中2%~2.5%患者有弱视.我国1985年普查结果,儿童弱视的发病率为2.83%[4].弱视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及先天性五大类,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统称为发育性弱视[5].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色觉中枢激活范围的 BOLD-fMRI初步研究

    作者:张惠芳;燕振国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 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c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及SPM8软件研究分析经过系统治疗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色觉中枢激活区域的恢复情况。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利用3.0T超导磁共振采集1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色觉中枢激活区域的试验数据,采用组块设计方案,以三原色作为刺激源获取色觉皮层激活区功能核磁共振数据,应用基于MATLAB 软件下的运行的SPM8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析,对比初诊、治疗1,2,4 wk后色觉中枢激活区域的变化。
      结果:弱视初诊患儿接受三原色刺激后, BA17, BA18, BA19,BA37均有不同范围的激活(P<0.01)。经过4wk治疗后,弱视患儿接受红色刺激后,视觉皮层激活范围无扩大;接受绿色刺激后,视觉皮层左侧BA37、左侧BA19、左侧BA20激活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平均t值分别为3.5210,3.2716,3.1534( P<0.01);接受蓝色刺激后,视觉皮层右侧BA19、右侧BA18激活范围有不同程度扩大,平均t值分别为3.7345,3.2701( P<0.01)。
      结论:经过4 wk的系统治疗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色觉中枢激活范围较初诊时增大但幅度较低,经短期治疗弱视患儿色觉中枢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明显。

  • 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沈玲;候慧芳;郭伟

    弱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比较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双眼高度屈光参差(>2.50D),使的一部份患者双眼不能耐受完全矫正的等值眼镜屈光度,没有双眼同时视.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