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及TransPRK手术治疗近视对角膜像差的影响

    作者:张日平;辜美山;孙丽霞;李瑾瑜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及Trans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对角膜像差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等效球镜度-1.00 ~-6.75 D的近视患者73例131眼.方法 37例68眼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36例63眼行TransPRK手术.均使用阿玛仕准分子激光消像差切削模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波前像差仪检查.主要指标 视力、残余屈光度、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结果 术后1个月,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为75%,TransPRK组为47.62%(P=0.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分别为86.76%、91.18%,TransPRK组分别为79.37%、90.48%(P=0.26,0.89).术后残余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TransPRK组(0.13±0.35 D)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02±0.41 D)略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均无显著差别.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提高(P<0.001).术后1个月角膜彗差在TransPRK组为(0.25±0.10μm),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30±0.17 μm)小(P=0.04);术后3、6个月角膜彗差在TransPRK组分别为(0.28±0.10μm)、(0.30±0.12 μm),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31±0.16 μm)、(0.35±0.11 μm)相似(P=0.12,0.1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球差、总高阶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及Trans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像差均有所提高,术后1个月TransPRK角膜彗差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小,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像差的影响相似.

  • 近视散光眼角膜像差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周正;张丰菊

    目的 研究近视散光眼角膜像差与屈光度、年龄的关系以及左右眼的对称关系,为眼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欲行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96例192只眼,术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以及角膜波阵面像差检查.年龄18~48岁,平均(25.8±4.0)岁;包括男性54例108只眼,女性42例84只眼;球镜为-2.59~-10.74D,平均(-3.82±2.21)D;柱镜为-0.05~-2.44D,平均(-0.71±0.51)D.分析角膜像差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以及角膜像差在左右眼之间的关系.结果 (1)Z13 RMS3项角膜像差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角膜球差和球镜屈光度呈正相关(r = 0.375,P < 0.01),角膜彗差和柱镜屈光度呈负相关(r = -0.335,P < 0.05),高度近视组角膜彗差和球镜屈光度呈负相关(r = -0.468,P < 0.01).(3)左右眼角膜像差呈对称关系.结论 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分析,彗差与年龄呈正相关,球差和彗差分别与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呈负相关,高度近视患者彗差与球镜屈光度呈负相关,双眼角膜像差有明显对称性.

  • 中青年人正常眼角膜佳拟合形态的研究

    作者:邱新文;唐罗生;李定章

    目的 分析和判断中青年人正常眼角膜的佳拟合形态.方法 随机选择30名中青年人60只正常眼.ORBSCANIIz系统获取角膜非锥面、椭球面、球面、球柱面拟合形态表面高度计算其表面像差,Zywave像差仪获取眼像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1)非锥面拟合形态角膜像差(0.0653±0.8503)μm与眼像差(0.8640±0.1424)μm呈正相关(P=0.000)与眼高阶像差(0.6840±0.0688)μm呈负相关(P=0.015);(2)椭球面拟合形态角膜像差(-0.0492±0.3818)μm与眼像差、眼高阶像差均呈负相关(P=0.001);(3)球面拟合形态角膜像差(0.0770±1.2517)μm、球柱面拟合形态角膜像差(0.1134±1.2247)μm与眼高阶像差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同一角膜不同拟合形态的角膜表面高度与像差不同;中青年人正常眼角膜非锥面拟合形态与椭球面拟合形态趋向于角膜佳拟合形态.

  • 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变化

    作者:许琛琛;王勤美;陶育华;朱叶;王一博

    目的 探讨和分析国人无器质性疾病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年龄为11~50周岁、屈光度数为+0.50~-3.00 D且散光<1.00 D的受检者201例,平均年龄(29.9±11.5)岁.根据受检者的年龄分为4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50岁组.采用鹰视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抛硬币法随机选取每名受检者一眼的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角膜中央4、6和8 mm区域的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二次散光和四叶草像差.结果 4、6、8 mm角膜区域的三叶草像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26、2.800、2.888,P均<0.05),41~50岁组[(0.10±0.05)、(0.17±0.08)、(0.30±0.13)μm]明显大于21~30岁组[(0.08±0.04)、(0.13±0.06)、(0.22±0.11)μm,P均<0.05].4 mm区二次散光41~50岁组[(0.03±0.02)μm]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6 mm区41~50岁组[(0.08±0.08)μm]与21~30岁组[(0.05±0.03)μ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mm区彗差和球差各年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796、3.165,P均<0.05),41~50岁组角膜彗差[(0.58±0.24)μm]、21~30岁组角膜球差[(0.63+0.16)μm]大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四叶草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球差逐渐减小而彗差逐渐增大.

  •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分析

    作者:李智敏;王雁;杨晓艳;谢丽丽;李晶;薛超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曲率、高度、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患者57例(57眼),球镜度-1.50~-6.00D,平均(-3.88±1.12)D,柱镜度0~-3.50 D,平均(-0.59±0.58)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角膜高度的非对称指数(IHA)、非球面系数(Q值)及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ISV、IHA和Q值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结果 ISV与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均呈正相关(r=0.389,P=0.003;r=0.594,P<0.001),与角膜球差(Z40)呈负相关(r=-0.400,P=0.002);ISV与角膜的三阶像差(S3)呈正相关(r=0.683.P<0.001),与角膜的四阶像差(S4)呈负相关(r=-0.373,P=0.004).IHA与Z3-1、S3呈正相关(r=0.446,P<0.001;r=0.445,P<0.001).Q值与Z40、S4呈正相关(r=0.849,P<0.001;r=0.761,P<0.001),与角膜的五阶像差(S5)呈负相关(r=0.280,P=0.035).结论 角膜表面曲率变异越大,角膜的三阶像差越大.角膜表面高度上下越不对称,角膜垂直彗差越大.Q值越大,即角膜形状越偏向扁椭圆形,角膜球差越大.

  • 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测量和分析

    作者:刘俐利;陈辉

    目的 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 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 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0.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04、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0.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04、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一致性.结论 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m-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 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变化

    作者:胡琦;吴琼;王珂萌;康杨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慧)、三叶草像差(C三)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并计算LASIK组17例(34眼)、LASEK组17例(34眼)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的各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前表面C球、C慧和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LASIK组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高于LASEK组,术后3个月仍呈现同样趋势,而角膜前表面C慧始终低于LASEK组,C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的增高值(△C球、△C高)高于LASEK组,而C慧和C三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与矫正的等效球镜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种术式间、同种术式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各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C球、C慧和C高会增大,且在术后3个月时尚无明显恢复;到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在LASIK组始终高于LASEK组,而这种变化与所矫正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两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的各像差均无影响.

  • 超高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

    作者:廖燕秋;钱道卫;牛勇毅;蔡钰才;曾锦

    目的 分析超高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以及各高阶像差与球镜及柱镜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拟行可植入眼内接触镜手术而行术前检查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球镜屈光度在-10.0 D以上的患者纳入研究.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角膜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分析均为6 mm瞳孔直径.结果共有23例(40只眼)纳入研究,平均年龄(25.78±5.90)岁,平均球镜(-13.47±2.58)D,平均柱镜(-1.08±1.11)D.在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以3阶和4阶为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呈递减趋势,阶数越高,像差越小.总高阶像差RMS值为(1.418±1.001)μm,4阶(Z4)RMS值大(0.789±0.345)μm,3阶(Z3)次之(0.753±0.481)μm.总像差RMS值、各高阶像差RMS值、慧差、球差与球镜度数无相关性;总像差RMS值与柱镜度数(r=-0.563,P=0.000)、球差与柱镜度数(r=0.330,P=0.037)有相关性.结论超高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个体差异较大,4阶RMS值大,3阶次之,各高阶像差RMS值随阶数增加大致呈递减趋势.总高阶像差RMS值与球镜度数无相关性,总像差RMS值与柱镜度数、球差与柱镜度数有相关性.

  • 泪膜干扰对角膜表面像差与眼像差的影响

    作者:邱新文;李定章

    目的 研究泪膜干扰对角膜表面像差与眼像差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30例近视患者60只眼,0.5%盐酸丁卡因对散瞳状态眼泪膜进行干扰,ORBSCANIIz系统获取角膜表面高度计算角膜像差,Zywave系统获取眼像差.结果 (1)角膜前表面像差增大(P=0.023);(2)眼像差,离焦增大(P=0.020),球差增大(P=0.000),叶形像差增大(P=0.000),散光增大(P=0.361),彗差减少(P=0.267).结论 泪膜干扰破坏泪膜的稳定性与均一性,导致角膜像差与眼像差增大,眼视觉质量下降.

  • 去瓣Epi-IASIK与改良PRK术对兔角膜像差的影响

    作者:刘永琰;周琼;王共先;张莉花;李琛;刘克政

    目的 探讨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IASIK)和改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对兔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兔(24只右眼)行去瓣Epi-LASIK,24只左眼行改良PRK.采用裂隙灯显微镜、Pentacam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等方法对去瓣Epi-LASIK及改良PRK术后角膜组织的修复、角膜组织形态结构改变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观察术后3m兔角膜像差的变化.结果 去瓣Epi-LASIK角膜瓣下创面更光滑平整;去瓣Epi-LASIK组上皮生长完整所需时间为2~3d,平均(2.67±0.49)d,改良PRK组上皮生长完整所需时间为3~5d,平均(3.19±0.62)d;去瓣Epi-LASIK组角膜上皮下混浊较轻.去瓣Epi-LASIK组及改良PRK组在术后3m时总高阶像差值、球差值、慧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去瓣Epi-LASIK比改良PRK有着更轻的角膜损伤,更低的角膜高阶像差、球差、慧差值.

  • Kappa角对SMILE不同切削中心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

    作者:于志龙;梁山;赵晓燕;崔玉娇

    目的 评估Kappa角的存在对飞秒激光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不同切削中心治疗后视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SMILE手术的病人30例(58眼,Kappa角≤0.4mm),随机分为两组:视轴角膜顶点(VACRP)组(15例,30眼);瞳孔中心(PC)组(15例,28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复查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分析Kappa角对切削中心的影响,并对偏心量与视觉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UCVA、BCVA、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CRP组切削中心偏移量、角膜像差小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LE术中Kappa角存在时,VACRP与PC两种切削中心均不足以导致术中较大的偏心切削和视觉质量下降,但以VACRP为切削中心在减小偏心量、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上更具优势.

  • 应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双眼角膜像差的一致性

    作者:李史序;王静;赵江月;张劲松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双眼角膜像差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性研究分析.随机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人群240人(480眼),年龄10~70岁,每隔10岁分一组,共分为6组,每组40人,对纳入研究的人群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分别测量双眼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收集每个人在2 mm、3 mm、4 mm、5 mm瞳孔直径下双眼的角膜像差,包括水平三叶草差(Z33 )、垂直三叶草差(Z3-3 )、水平四叶草差(Z44 )、垂直四叶草差(Z4-4 )、水平彗差(Z31 )、垂直彗差(Z3-1 )、水平二次散光(Z42 )、垂直二次散光(Z4-2 )、球差(Z40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眼指标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双眼各像差的相关性,Bland-altman比较双眼总角膜像差的一致性.结果 总角膜像差在双眼间存在镜像对称并具有一致性,但在不同条件下,双眼角膜像差存在差异:2 mm和3 mm瞳孔直径下,除Z33双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其余像差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 mm瞳孔直径下,Z31 、Z4-4 、Z42双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 mm瞳孔直径下,Z31、Z4-4、Z42双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Z40为稳定,在双眼间的一致性和相关性高.随着年龄的增加,三叶草差、彗差双眼间的差值均逐渐增大,四叶草差、二次散光、球差随年龄的增加在双眼间变化微小.结论 总角膜像差在双眼间具有一致性,但在不同瞳孔直径下双眼角膜像差存在差异.

  • ORK程序中两种切削模式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像差变化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太祥;李海祥;石容;王铮

    目的 比较优化角膜切削(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程序中非球面切削模式(ORK-A)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切削模式(ORK-W)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130眼)行LASIK患者,按自愿非随机原则,接受ORK-A患者38例,接受ORK-W患者27例.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屈光状态、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初级球差、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三阶像差均方根值、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等,对术后视觉功能进行评价并完成调查表填写.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除外预留屈光度数后的残留屈光度数均在±1.00 D内;术后两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ORK-A组和ORK-W组角膜高阶像差均增加,其中彗差(0.13±0.09,0.23±0.15,P<0.01)、初级球差(0.46 ±0.20,0.68±0.26,P<0.01)、球差(0.57±0.30,0.80±0.39,P=0.02)、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0.56 ±0.30,0.90 ±0.53,P<0.01)、四阶像差均方根值(0.56±0.30,0.81 ±0.40,P=0.02)等增加值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间高阶像差增加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O.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视觉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视觉功能评分与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术后早期ORK-A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小于ORK-W,但随角膜的修复,两种切削模式对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影响一致,推测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并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功能的主观感受.

  • 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像差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志芳;薛劲松;蒋沁;王亚冬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角膜像差的改变.方法 对53例103眼施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采用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像差系统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角膜像差,分别记录直径为5 mm、6 mm、7 mm时的角膜彗差、球差、总均方根值.结果 角膜球差、彗差、总均方根术后均增加,术前、术后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术后1周与1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差值均随直径增大而增大;术后总均方根在角膜直径为5 mm时较术前减小.结论 研究的角膜范围越大,得出的角膜高阶像差值越大;术后除5 mm范围内的总均方根值下降外,其余数值均高于术前;角膜彗差、球差、总均方根值在LASIK术后1周已基本趋于稳定.角膜像差的研究对指导个体化的近视激光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LASIK、ORK-CAT、ORK-Aph对角膜像差变化影响的比较

    作者:闻华明;李海祥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LASIK(ORK-CAT)和角膜非球面切削LASIK(ORK-Aph)对角膜像差变化影响的比较.方法 纳入研究133例(257眼)患者.手术方式由患者自愿非随机选择,其中35例(69眼)行常规LASIK治疗,51例(98眼)行ORK-CAT治疗,另47例(90眼)行ORK-Aph治疗.采用意大利Optikon2000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获取角膜前表面的波前像差参数.结果 低度近视患者,ORK-CAT和ORK-Aph组整体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球差增加值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低于常规LASIK组(P<0.01);中度近视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ORK-CAT组RMSh、球差增加值低于ORK-Aph组(P<0.05);高度近视患者,ORK-CAT和ORK-Aph组RMSh、彗差、球差增加值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均小于常规LASIK组(P<0.05),ORK-Aph组RMSh、球差增加值低于ORK-CAT组(P<0.05).结论 ORK-CAT在中度近视患者中具有优越性,而ORK-Aph对高度近视治疗效果更好.

  • 对应用于自适应光学的角膜像差重建算法的效能分析

    作者:陈浙一

    目的:分别使用构造正则方程、奇异值分解、Householder变换三种解法解决自适应光学中角膜像差重建中线性模型的小二乘解问题,比较重建精度、耗时以及可靠性,为应用于实时矫正眼球像差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重建优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使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获取20眼正常眼的角膜地形图前表面高度数据.数据范围为中央6 mm直径的瞳孔区,根据Pentacam提供的参数生成佳拟合球面(best fit sphere,BFS),二者之差即为模拟的角膜前表面的像差数据.数据采样率为100μm(仪器设置),编制采样程序对其分别使用100、300、500μm的分辨率进行采样,对每个波前像差数据矩阵计算梯度,求得x方向及y方向的一阶偏导,此即为波前像差的斜率数据(即为模拟夏克-哈特曼传感器采样).获得波前斜率数据后使用zernike多项式(分别使用1~130个模式项数)重建波前数据,对于上述三种采样率,都分别使用构造正则方程法、奇异值分解与Householder变换三种算法获得重建波面的模式系数.根据获得的模式系数获得重建波面,使用其与原始波面的差值的残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考察重建精度,同时使用MATLAB函数tic、tio考察重建耗时,并计算线性模型的条件数、观察模式系数矩阵解的合理性以考察算法的可靠性.结果:重建精度:三种采样率时,Householder变换与奇异值分解的表现是一致的,而构造正则方程法则在分辨率为500μm时表现较差,主要为高阶(zernike模式数K>88)时RMS值明显的不稳定(表现为无规律的大幅度的波动).重建耗时:三种采样率时,随着阶数的增加,奇异值分解的耗时增加明显高于Householder变换与构造正则方程法,而另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得并不直观.算法可靠性:采样率越高,使用的zernike多项式的阶数越低,结果越可靠.同时构造正则方程法在采样率较低时相比较于另二者的计算稳定性明显较差.结论:Householder变换在精确以及高效两方面优于另两者,且当采样率较高时,三种解法的可靠性几乎相同.而当采样率较低时,Householder变换仍有相对较稳定的表现,此结果为应用于眼科医学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重建优算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及理论依据.

  • 两种准分子激光机角膜切削厚度对比研究

    作者:李虎;俞阿勇;余野;王勤美

    目的:比较鹰视酷眼和蔡司Mel 80两种准分子激光机在矫正低、中度近视中的角膜切削厚度.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近视患者58例108眼分为两组,其中31例55眼接受鹰视酷眼激光机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为A组,组内等效球镜在-0.50~-3.00D范围内为A1组(25眼),-3.25~-6.00D范围内为A2组(30眼).27例53眼接受蔡司Mel 80激光机治疗为B组,同法分为B1组(23眼)和B2组(30眼).手术均采用小光斑随机飞点扫描Q值优化非球面切削模式,术中使用Moria 2自动旋切式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对治疗区直径及光学区等参数统一设定.术前及术后1mo行角膜厚度检查,其差值为角膜切削厚度实际值.分别比较A1和B1组间、A2和B2组间角膜切削厚度.统计学方法采用多个独立样本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1,A2组角膜切削厚度的实际值与理论值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1,0.444).B1,B2组角膜切削厚度的实际值低于理论值(P=0.000,0.000).角膜切削厚度理论值A1组低于B1组(P=0.001),A2组低于B2组(P=0.000).实际值A1与B1,A2与B2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32,0.884).结论:酷眼和Mel 80准分子激光机的实际角膜切削厚度无差别.酷眼机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一致,可用于准确预测切削量,Mel 80机的理论值显著高于实际值.

  • TPRK手术治疗近视角膜像差的改变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作者:梁娜;莫爱红;哈文静;徐惠芳

    目的:观察TPRK手术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角膜像差的变化对视力,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常规TPRK组:纳入行常规TPRK23例46眼.个性化TPRK组:纳入行波前像差引导的TPRK 19例37眼.随访记录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有无夜间视力下降、光晕、眩光及视物发虚等症状,裸眼视力(UCVA).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主诉夜间视力下降、光晕、眩光及视物模糊等视觉质量下降者常规TPRK 11眼,发生率为23.9%;个性化TPRK组4眼,发生率为10.5%,个性化组略低于常规组.术后波前像差较术前各阶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个体化组与常规组相比,1y时高阶像差、彗差、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3y时两组慧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与常规TPR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术后均能获得较好的视力,但是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可以减少术后高阶像差,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 飞秒激光制瓣 LASIK 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的角膜像差

    作者:李慧侠

    目的:观察近视与散光术后角膜像差应用飞秒激光制瓣 LASIK 联合波前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行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 LASIK 治疗且镜柱在1.0D 以上的近视患者80例(160眼)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启动虹膜定位成功行波前像差引导 LASIK 术治疗的40例(80眼)患者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取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无虹膜定位行波前像差引导 LASIK 术的剩下40例(80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将同一台激光机下进行激光切削治疗下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作以比较。结果两组术后1mo、3mo 裸眼视力(UCVA)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一行患者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mo、1a UCVA 超过 BCVA 一行患者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视及散光术后角膜像差应用虹膜定位技术飞秒制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 LASIK 治疗效果更稳定,术后患者更早地恢复裸眼视力,较少的高阶像差增加,临床应用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 飞秒LASIK和ICL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像差变化

    作者:关念

    目的 探讨飞秒LASIK和ICL/T1CL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像差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高度近视(等效球镜-8.25D-17.50D)患者26例(52眼),其中行飞秒LASIK手术13例(26眼),ICL/TICL手术13例(26眼).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记录角膜6mm区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RMS值)Zernike系数和球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飞秒LASIK组和ICL/TICL组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和球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飞秒LASIK组的球差增加显著高于ICL/TICL组[分别为(0.423±0.510) μm及(0.139±0.490) μm,p <0.05].结论 在高度近视的矫正中飞秒LASIK比ICL/TICL引起角膜像差变化更加显著,ICL/TICL在高度近视矫正中术后视觉质量更具优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