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ASIK术后夜间视觉质量与角膜非球面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郑磊;张建华;王倩;雷蕾;王红英;高鹏;冯华章;樊琪;林燕丹;姚琪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夜间视觉质量与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在2007年9月至12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患者中,顺序选取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1.0,术后裸眼视力≥1.0,随访资料完整患者72例(144眼),等效球镜度数-4.0~-8.0 D,平均(-5.80±1.04)D.方法 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rb-scan检查、K/Q值、Mesotest暗视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检查.主要指标暗视下无眩光Mesotest对比敏感度通过等级、Q值.结果 Mesotest对比敏感度检查:无眩光暗视条件下,术后3个月未通过各等级测试的例数比术前增加,72例患者中26例对比敏感度等级比术前降低1-2个等级.Q值的分布:术前平均(-0.16±0.12),术后3个月平均(0.49±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术前与术后Q值差值与对比敏感度等级变化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068x+0.5965,pearson系数r=0.476,P=0.000,P<0.01).结论 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降低与角膜Q值改变有关,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改变是影响LASIK术后夜间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的变化

    作者: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LASEK)49例(94眼)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和角膜像差值,分析不同术式对其的影响.结果 (1)近视术前角膜非球面性Q值为-0.32±0.11,角膜球差为(0.51±0.19)μm,呈正态分布.(2)屈光手术后角膜球差值增加4.37倍(P<0.01),球差改变与等效球镜改变(r=0.520,P<0.01)和Q值改变相关(r=0.792,P<0.01).(3)角膜非球面性由prolate(Q<0)变为oblate(Q>0)(P< 0.01),其变化和等效球镜改变相关(r=0.578,P<0.01).(4)术后LASEK组Q值,角膜球差及其变化值均小于LASIK组(P<0.01).结论 激光本身以及角膜生物力学变化和伤口愈合导致角膜形态变化,从而改变角膜的非球面性,引起术后角膜像差增大.

  • 人工晶状体的非球面性对人眼垂直慧差的影响

    作者:王莹;马忠旭;刘汝瑜;张伟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植入不同非球面性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对垂直慧差(vertical coma aberrations)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天津眼科医院2010~2011年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6只眼,随机分成4组,31只眼植入球面IOL Sensar AR40e,29只眼植入零球差IOL Akreos AO,25只眼植入零球差IOL Softec HD,31只眼植入负性非球面IOL Tecnis ZA9003.术后3~4个月随访,使用iTrace像差仪采集患者在5.0 mm瞳孔下的垂直慧差,水平慧差,球差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IOL的倾斜度与偏心量.比较各组间的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以及垂直慧差与IOL的倾斜度和偏心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垂直慧差和球差在球面IOL组高,零球差IOL组次之,负性非球面IOL组低(F=7.276,P=0.000;F=107.2,P=0.000).水平慧差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垂直慧差与IOL的倾斜度和偏心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L的非球面性变化导致垂直慧差的改变,IOL一定限度内的倾斜和偏心对垂直慧差的影响很小.球面IOL与非球面IOL相比能诱导更多的垂直慧差,从而有助于改善术后近视力和阅读能力.

  • 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参数分布特征

    作者:江秋若;黄锦海;李坚;徐丹;陈世豪;王勤美

    目的 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人群术前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参数(Q值)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前瞻性研究.应用基于Scheimpflug照相原理的Pentacam HR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对75例近视患者右眼进行测量,患者分为低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和中高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系统分析角膜前后表面平均Q值分布特征,角膜中央不同角度范围Q值分布特征,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半子午线上Q值分布特征.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内Q值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该75例角膜中央30°范围平均Q值前表面为-0.17±0.09,后表面为-0.02±0.16.角膜前表面2组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均小于0,且2组对应角度范围内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0、9.963,P<0.01),2组Q20均大于Q30及Q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30及Q2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Q30趋近于0,Q25及Q20均大于0,Q30<Q25<Q2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4.614,P<0.01).角膜前表面2组不同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均为负且2组对应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同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2、31.935,P<0.01).低度角膜散光组QN30小于Q130、QS30及QI3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T30、QS30及QI30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角膜散光组QS30及Q13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N30<QT30且QN30及QT30小于QS30及Q1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QS30趋近于0,QI30为正,QN30及QT30为负,不同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50,P<0.01),其中QT30及QS3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N30<QT30且QS30<QI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人群角膜前表面形态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平坦,后表面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陡峭.随角度范围的变大,角膜前表面变平坦的速率加快,后表面变陡峭的速率减慢.前表面各半子午线方向均为长椭圆形,从中央到周边其表面均逐渐变平坦.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大小未影响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后表面上下方半子午线方向为扁椭圆形,鼻颞侧半子午线方向为长椭圆形.

  • 低中度近视患者眼压、角膜中央厚度与角膜球差及非球面性的关系

    作者:胡亮;余鹏;陈佳;谭维娜;孙西宇;瞿佳

    目的 研究低中度近视人群眼压、角膜中央厚度与角膜球差及非球面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108例(216眼)低中度近视患者应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进行眼前节参数测量,得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象限(上、下、鼻、颞侧,水平、垂直方向)及不同分析直径(6、7、8、9 mm)范围的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及角膜球差.分别使用非接触式眼压仪及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进行眼压及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结果 低度组眼压与垂直方向角膜前表面Q值有相关性(右眼:r=-0.30,P<0.05;左眼:r=-0.34,P<0.05),与角膜前表面球差无相关性;中度近视组眼压与角膜前表面球差有相关性(右眼:r=0.31,P<0.05;左眼:r=0.37,P<0.01),与角膜前表面Q值无相关性.仅低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与颞侧角膜前表面Q值有相关性(右眼:r=0.47,P<0.01;左眼:r=0.29,P<0.05).结论 低度近视者眼压可导致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减弱,中度近视者眼压与角膜前表面球差呈正相关,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角膜本身的补偿机制有关.

  •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分析

    作者:李智敏;王雁;杨晓艳;谢丽丽;李晶;薛超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曲率、高度、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患者57例(57眼),球镜度-1.50~-6.00D,平均(-3.88±1.12)D,柱镜度0~-3.50 D,平均(-0.59±0.58)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角膜高度的非对称指数(IHA)、非球面系数(Q值)及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ISV、IHA和Q值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结果 ISV与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均呈正相关(r=0.389,P=0.003;r=0.594,P<0.001),与角膜球差(Z40)呈负相关(r=-0.400,P=0.002);ISV与角膜的三阶像差(S3)呈正相关(r=0.683.P<0.001),与角膜的四阶像差(S4)呈负相关(r=-0.373,P=0.004).IHA与Z3-1、S3呈正相关(r=0.446,P<0.001;r=0.445,P<0.001).Q值与Z40、S4呈正相关(r=0.849,P<0.001;r=0.761,P<0.001),与角膜的五阶像差(S5)呈负相关(r=0.280,P=0.035).结论 角膜表面曲率变异越大,角膜的三阶像差越大.角膜表面高度上下越不对称,角膜垂直彗差越大.Q值越大,即角膜形状越偏向扁椭圆形,角膜球差越大.

  •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

    作者:王小娟;王勤美;王丹梅;崔建萍;孟觉天;陶育华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Q与SE、△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 人眼角膜形态研究进展

    作者:应靖璐;施明光

    角膜是人眼重要的屈光介质,其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2/3.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器的发展,对角膜形态的认识越来越具体完善,尤其是角膜前表面.非球面Q值是描述角膜形态的一个重要参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角膜地形图仪器中.现就角膜非球面Q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尤其对用轴向曲率半径和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Q值的差别,作一综述.

  • 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疗效

    作者:陈世豪;李斌;王勤美

    目的 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 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3例(66眼)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30例(59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标准切削方式的LASIK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标准组和Q值组术后第6个月结果:①安全性:两组均无一眼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一行的各仅为2眼.②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4±0.06和5.05+0.07, 5.0以上分别为89.8%和90.9%,5.1以上为49.2%和50.0%.③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44)D和(-0.07±0.44)D,在目标值±0.50D以内分别为83.1%和80.3% ,±0.25D以内均为57.6%.④稳定性:术后第1、第3和第6个月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02966D和0.096591D,-0.09746D和0.003788D,-0.11441D和-0.07197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种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⑤术后Q值分别为0.42±0.21和0.107±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生理性的非球面性.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 LASIK手术对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莉花;刘克政;刘永琰;周琼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Q值)的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于我院近视激光中心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105例,均选右眼进行研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检查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在6mm、7mm、8mm、9mm不同直径下的Q值,及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手术治疗光区、切削深度和剩余基质厚度.分析术前术后不同范围内角膜Q值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前表面4个直径范围内Q值均往正向变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后表面4个直径范围内Q值均增加,除1个月时9mm直径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4个直径范围的Q值与柱镜呈正相关(P<0.05);角膜后表面4个直径范围的Q值与柱镜呈正相关(P<0.05);角膜后表面6mm直径Q值与中央角膜厚度和眼轴呈负相关(P<0.05);角膜后表面7、8mm直径Q值与等效球镜呈正相关(P<0.05);术后角膜前表面△Q与手术治疗光区和剩余基质厚度呈负相关(P<0.05),与切削深度呈正相关(P<0.05),角膜后表面△Q与手术治疗光区、切削深度和剩余基质厚度不相关(P>0.05).结论大部分近视散光青年角膜前后表面是一种从中央到周边逐渐变扁平的非球面形态.LASIK手术会改变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性,导致角膜Q值增大,而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更显著.

  • 角膜Q值研究和应用进展

    作者:古学军;易敬林

    角膜Q值(corneal Q value)作为描述角膜非球面性特征的参数,是用来反映人眼角膜形态的.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变化

    作者:张晓琳;范光忠;叶树波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20例,均选右眼进行研究,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采用Penta-cam系统检查患者角膜后表面在6 mm、7 mm、8 mm、9 mm等不同直径下的Q值(Q6、Q7、Q8、Q9),并检测术前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术中激光切削深度(ablation depth,AD).结果 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后表面Q值均高于术前Q值,其中术后Q6、Q7、Q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Q9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所有患者Q值均低于术前,但只有行LASIK患者Q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后表面Q值均较术后1个月明显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Q值变化与CCT和AD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早期能影响角膜后表面的非球面性,Q值增大,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 LASIK术前后角膜Q20与Q30的相关变化

    作者:周李;邓应平;孙晓萍;王琳;李宇;邱乐梅

    目的 探讨LASIK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111眼近视眼按等效球镜作为分组依据(<-3.00 D、-3.00~-6.00 D、>-6.00 D),角膜地形图测量手术前后角膜Q20值和Q30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Q20、Q30多为负值,术后向正值变化.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与Q20弱相关(r=0.332,P<0.01),与Q30值没有相关性(P>0.05).Q20组间均值相比及Q30组间均值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Q20、△Q30(表示手术前后Q20或Q30变化的绝对值)均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1).△Q20或△Q30组间均值两两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Q20及Q30相比其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 D以内△Q30变化大于△Q20变化,而-6.00 D以上△Q20变化大于△Q30(P<0.05).结论 20可以作为评估近视度数较高患者眼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的敏感指标,而Q30可以评估中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并且Q20和Q30术前值均有可能成为设定目标Q值的参考值.

  • 正视眼人群角膜不同范围的非球面性评价

    作者:沈媛;李伟力

    目的 初步探索正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方法 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视眼192人(384眼)进行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和角膜地形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人群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为(7.80±0.23)mm.Q10值为-0.083±0.098,Q15值为-0.119±0.097,Q20值为-0.149±0.104,Q25值为-0.200±0.107,Q30值为-0.262±0.104;角膜前表面Q值越近中央部越接近0,越靠近周边越向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不同性别角膜不同范围平均Q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Q25与Q30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45岁以上组的Q25和Q30值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偏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Q30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呈负相关(r=-0.115,P<0.05).各范围Q值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正视眼人群角膜前表面中央接近于球形,越到周边越趋于平坦.

  • LASIK手术对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

    作者:侯杰;王雁;左彤;耿维莉;金颖;杨晓艳;刘丽清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内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方法 对54例(10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常规LASIK,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角膜前后表面6、7、8、9mm等不同直径的平均Q值进行测量,研究术前术后Q值的变化规律及各相应范围内Q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随着角膜直径取值范围的增大,Q值负向增大,呈椭球形的特点,前后表面Q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越近周边越显著,Q值与屈光度间无相关性,角膜后表面7、8、9mm直径下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术后1个月,4个直径范围内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均往正向变化,除后表面9mm区域Q值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495,P=0.138),其余前后表面各范围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削区内增加显著.术后角膜前表面△Q与切削深度及剩余基质床厚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后表面△Q则与两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角膜前后表面越靠近周边区域Q值越负,呈椭球形特点;LASIK不仅改变了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对角膜后表面的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后表面发生了扁球形改变.

  • 角膜的非球面形态及角膜屈光手术对其的影响

    作者:苏小连

    角膜的非球面形态是指正常人眼角膜多为非球面的扁椭圆形,这种形态有助于提高视觉质量.不同的人眼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并不相同,多数为负值,各文献报道的角膜Q值正常值差异较大,角膜Q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象限对Q值影响较大,年龄对其影响较小,近视度数、眼轴长度、曲率半径、球差等与Q值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角膜屈光手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对角膜非球面性的影响可导致眩光、视觉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同手术方式对其影响不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Q值引导的LASIK对Q值的影响均较标准LASIK小,而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FLEx)对Q值的影响又较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小,近年开展较多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 ILE)对角膜非球面性的影响则鲜有报道.另外,近视角膜屈光手术后Q值向正值变化,而远视手术后则向负值变化,Q值的变化量与等效球镜度呈高度正相关,激光、愈合反应等对角膜非球面性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索.对角膜非球面性及角膜屈光手术的研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就角膜的非球面形态及不同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对其的影响进行综述.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王艳;刘二华;谭钢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17例(33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巩膜隧道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巩膜隧道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透明角膜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组及透明角膜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体组.对比观察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角膜Q值以及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角膜Q值较术前略小(P=0.013).采用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Q值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o.462);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较植入球面人工晶体可显著降低角膜Q值,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患者的角膜Q值减小;这和手术切口的位置无关,而和植入晶体的类型有一定关系;非球面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优于球面IOL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其角膜Q值改变更接近于正常眼有关.

  • Q值调整的角膜个体化切削

    作者:王悦;李俊

    传统激光切削模式下的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可有效矫正人眼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屈光不正,但术后可能造成人眼高阶像差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眩光、光晕、夜视力障碍等主诉.有研究表明,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角膜形态改变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出现的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依据每位患者的目标Q值对角膜进行切削,使术后角膜Q值相对保持不变,球差增大不明显,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