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泪液及角膜形态的影响

    作者:齐祥坤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泪液及角膜形态产生的具体影响。方法:从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近视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2个月的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佩戴前后等不同时间段的泪液以及角膜形态各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1)和佩戴前比较,本组患者的等效球镜、角膜曲率、SRI和BUT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前后差异显著(P<0.05),前后泪液分泌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佩戴后不同时间段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经对比,1级F L在不同时间段的B U T均明显低于0级F L者,且各时间段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会导致角膜平坦,虽不会对泪液的基础分泌产生影响,但会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需要定期随访。

  • 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是一种通过与眼球直接接触,改变角膜形态来矫治屈光不正的医疗器械.近一段时间以来,患者在使用角膜塑形镜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此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保证医疗安全,维护患者权益,现就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执业管理提出以下要求:

  •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的短期影响

    作者:齐祥坤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的短期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角膜塑形镜矫正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6例,并根据角膜塑形镜类型分为对照组(日戴型)和观察组(夜戴型),每组各28例.对比两组患者配戴前后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角膜上皮染色率等指标.结果:①配镜后,两组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出现了明显变化,且均在T2时变薄显著,随着配戴时间增加,两组患者均于T4处有所恢复,但和配戴前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配戴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均显著下降,较佩带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角膜曲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差异更显著(P<0.05);③对照组患者有17眼角膜上皮染色率为阳性,约为30.36%;观察组患者则有26眼为阳性,约为46.43%,且以1级为主.结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存在一定的改变风险.

  • 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恩魁;王军

    目前一些屈光不正患者接受了角膜屈光手术,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开始关注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尤其是术后出现的角膜后表面前凸.它不仅会导致角膜屈光度的测量产生误差而引起人工晶状体度数估计错误,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

  • 屈光不正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延飒;马鲁新;王利华

    目的 观察屈光不正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两条主子午线角膜曲率Kf及Ks、角膜散光及轴向、SRI及sAI的变化.方法 采用TNs-4型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对53例106眼屈光不正儿童(远视50眼,近视56眼汾别于其睫状肌麻痹前、后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配对t检验对睫状肌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的两正交子午线角膜屈光力大值Ks、角膜屈光力小值Kf、角膜散光值、散光轴向、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睫状肌麻痹前后Ks、Kf、角膜散光值、散光轴向、SRI、SAI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儿奄睫状肌麻痹后角膜屈光力、散光轴向、SRI、SAI均无变化,

  • 幼兔角膜上皮细胞损害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作者:张阳;聂庆珠;盖春柳;徐旭;尹树国

    角膜上皮的损害可引起角膜细胞凋亡,甚至角膜基质层变薄[1].我们通过损伤幼兔角膜上皮,以观察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作者:张移;赖宗白;金玉梅

    为了解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我们使用角膜地形图分析仪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0例(28只眼)患者的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宋耀文;贺瑞;马秋霞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03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分子激光科接受LASIK、(角膜瓣厚度+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的百分比(PTA)≥40%且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眼患者112例(221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105只眼),女性58例(116只眼);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5.6±5.4)岁.患者术前的等效球镜度(SE)均≥-6.00 D.术前及术后末次复查时均进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CDVA)、球镜度数、散光度数、SE、中央角膜厚度(CCT)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分析患者术后的屈光状态、稳定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术后还需测量患者的剩余基质床厚度(RSBT),计算PTA及术后RSBT占术前CCT的百分比(PSBT).患者术前及末次复查的各项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与术后患者的视力和SE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不同的CCT检查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术前的UCVA为0.08±0.30,术后末次复查时的UCVA为0.8±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9,P<0.05).末次复查时的屈光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球镜度数为(-0.87±0.97)D,散光度数为(0.40±0.41)D,SE为(-0.75±1.03)D.末次检查时的SE与术前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3,P<0.05).手术的安全指数为1.10,有效指数为0.90.术后患者的PTA为44%±3%.术后患者的PSBT为58%±5%.患者未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结论 PTA≥40%但PSBT达到50%及以上时,高度近视眼患者在LASIK术后长期稳定,未发现继发性圆锥角膜.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角膜形态早期变化的影响

    作者:陈景成;陈子林;杨小红

    目的 研究高中青少年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符合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标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17眼,并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58眼,近视≤-3.00 D)和B组(59眼,-3.00 D<近视≤-6.00 D).所有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d,1周,1、3、6个月;1、1.5、2年定期对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眼压等各项进行复查.结果 2组患者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d的裸眼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戴镜后1周基本趋于稳定,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角膜厚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现象,戴镜1、3、6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其中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A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虽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出现,但角膜的各形态变化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眼压等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患者裸眼视力,阻止近视的发展,且控制中度近视患者的疗效较低度近视患者更加明显,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近视眼儿童与成人角膜地形图的比较和相关分析

    作者:金玉梅;张玥;李莹;艾凤荣

    目的 比较儿童和成人近视眼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的形态特点,并分析角膜地形图参数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2008 年8月至2010 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童和成人近视眼患者各100例200眼,分别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及屈光度的检查.结果 成人组角膜地形图参数中平坦子午线角膜屈光力(K2)、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 (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值均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而陡峭子午线角膜屈光力(K1)、小角膜屈光力子午线(minK)与儿童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女性K1、K2及minK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SRI、S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SRI、SAI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SRI:r=0.20,P<0.05;SAI:r=0.19,P<0.05),而儿童组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但SRI、SAI与两组的屈光度均无相关性(P>0.05).两组的角膜中央图形均以蝴蝶结形为主;角膜散光轴位大多表现为循规性散光.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度的增加,角膜表面不规则、不对称指数等角膜形态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散光轴位趋向于垂直方向.

  • 角膜形态及全角膜厚度的系列研究

    作者:刘祖国;陈家棋;张梅

    角膜病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角膜形态及厚度异常是导致视力下降及失明的重要原因.对角膜形态及厚度的研究对了解正常角膜的生理功能,提高一些角膜病的诊断及研究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对设计角膜及眼前段手术以及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系列研究于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开始,主要内容如下: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的影响初探

    作者:孙建沙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30例轻中度近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其戴静前后的角膜变化进行评价。结果佩戴前后,其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度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优于佩戴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轻中度近视者可通过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降低角膜中央区曲率,改变角膜中央的厚度,提高第二天的裸眼视力,同时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是值得推广和使用的一项技术。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泪液及角膜形态的影响

    作者:齐祥坤

    目的 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泪液及角膜形态产生的具体影响.方法 从辽宁省营口爱尔眼科滨海医院2013-05-2014-05收治的近视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2个月的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佩戴前后等不同时间段的泪液以及角膜形态各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①和佩戴前比较,本组患者的等效球镜、角膜曲率、SRI和BUT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泪液分泌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佩戴后不同时间段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对比,1级FL在不同时间段的BUT均明显低于0级FL者,且各时间段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会导致角膜平坦,虽不会对泪液的基础分泌产生影响,但会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需要定期随访.

  • 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的角膜形态变化

    作者:张移;赖宗白;金玉梅

    应用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手术前后的SAI值、角膜散光及切口处周边角膜曲率.结果:术后1个月的SAI值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角膜散光仅比术前增加0.11D(P>0.05),但轴位发生明显改变.切口所在子午线的周边角膜较术前平坦,平均为0.49D(P<0.05).结论:自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未增加,但轴位改变;角膜表面变得非常不对称,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较角膜曲率计更适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及散光的评估;切口处的周边角膜变平坦,选择合适的切口可能会减少术后散光.

  • 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急性圆锥角膜

    作者:杨朝山;杨惠春;郑可可;陈正五;李文君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先天性遗传角膜形态发育异常性疾病.后弹力层破裂引起急性角膜基质水肿,故称之为急性圆锥角膜.近年来在临床上遇到两例,均因角膜材料困难而用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表皮生长因子保守治疗而治愈,现报告如下.

  • 角膜塑形镜对眼球形状参数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然;毛欣杰;瞿佳

    目的 研究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厚度、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探讨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引起近视屈光度下降时眼球形状变化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33例中低度近视受试者[等效球镜(-3.10±1.10) 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随访一个月,记录戴镜前、戴镜后1天、1周、1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以及残留屈光度数,用Pentacam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CT),IOL-master测量眼轴(AL)和前房(ACD).根据Munnerlyn公式计算角膜中央3 mm矢高(SH)变化.计算眼部各参数的变化量,分析角膜塑形术后各参数变化量所占眼部整体变化量的比例.结果 戴镜1d后,近视屈光度为(1.08±1.00)D(P <0.000),戴镜后1周和1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月后角膜前表面曲率从(43.50±1.31)D到(42.15±1.45)D(P <0.01),后表面曲率从(-6.26±0.24)D到(-6.28±0.22)D(P <0.001).AL平均缩短0.04±0.04 mm (P<0.000).ACD缩短在戴镜1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 =0.013).CT没有明显的变化.变化量中,△ACD大,分别为眼轴整体变化量的92%,124%,98%(1d,1周,1月).结论 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主要发生在术后1周内,1周后视力达稳定,角膜前表面变平坦为主要因素.配戴一个月后眼轴长度变短,主要是由于角膜塑形的变化引起前房深度变化引起.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的机制可能还存在角膜的整体弯曲后退.

  • 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对角膜塑形镜试戴结果的影响

    作者:孙园;周珺;高敬;王晓霞;王琳;赵琪

    目的 探讨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对角膜塑形镜试戴成败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8例(67眼).在戴镜前利用OPDⅢ-Scan进行检测,获得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Q值、4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的斯特列尔率(SR)、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然后进行试戴,试戴成功者为成功组(45眼),试戴失败者为失败组(22眼),比较2组患者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的差异.结果 试戴角膜塑形镜成功组SRI、SAI、Q值、SR、RMS与失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塑形镜试戴成功与否与试戴前的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参数(SRI、SAI、Q值、RMS、SR)无关.

  • 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作者:王跃静;王育良;张玉娟;金青青

    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256眼术前和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

  • 人眼角膜形态研究进展

    作者:应靖璐;施明光

    角膜是人眼重要的屈光介质,其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2/3.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器的发展,对角膜形态的认识越来越具体完善,尤其是角膜前表面.非球面Q值是描述角膜形态的一个重要参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角膜地形图仪器中.现就角膜非球面Q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尤其对用轴向曲率半径和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Q值的差别,作一综述.

  • 夜戴型角膜塑型镜对眼表形态和泪液的影响

    作者:宋艳霞;毛欣杰;吕帆

    目的 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型镜对近视患者眼表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 近视患者20名(40眼),年龄为(11.8±1.8)岁.屈光状态为(-2.37±0.82)D.给予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矫治近视,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时进行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膜形态、泪液基础分泌量以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检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各测量参数均产生了明显变化.①近视度数(等效球镜):戴镜后近视度数均较戴镜前降低,第1天时较戴前有效降低(P<0.05),1周后变化趋于稳定.②角膜形态:平均角膜曲率和角膜偏心率(e值)在戴镜后均降低,第1天时较戴前均有效降低(P<0.05);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在戴镜后出现升高,第1天时较戴前有效增加(P<0.05);以上参数均在戴镜1周后趋于稳定.③TBUT:戴镜后TBUT均较戴镜前降低,第1天时较戴前有效降低(P<0.05),之后变化趋于稳定.④泪膜的脂质层形态:戴镜前以流水型和彩条型为主(70%),戴镜后变成以大理石型和流水型为主(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时分别为80%、95%、90%、62.5%).⑤泪液基础分泌量:除戴镜后第1天时较戴前有效增加外(P<0.05),其他时间与戴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角膜上皮染色: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较戴镜前增多,其中以Ⅰ级染色为主(戴前和戴镜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时分别为7.5%、40.0%、47.5%、52.5%、47.5%).⑦相关性分析:在各随访时间点,TBUT均随着脂质层厚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P<0.05);角膜上皮染色越严重,TBUT值越小(P<0.05);戴镜前后SRI变化量与TBUT变化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角膜塑型镜引起近视度数下降和角膜曲率变平坦主要发生在戴镜后1周内.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末明显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量,但泪膜稳定性下降,泪膜脂质层趋向变薄,戴镜后角膜上皮受损、前表面形态改变和不规则性增加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