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微环境与上皮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姜强;张苏展

    正常上皮组织内部的动态平衡由上皮细胞与其微环境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来维持.上皮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动态平衡的破坏.肿瘤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肿瘤细胞自主性的,单纯的肿瘤细胞增殖群体,而是肿瘤细胞在与其微环境乃至机体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中演变成的,涉及多种细胞成分的另类组织.对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相互作用方式及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肿瘤本质的认识,并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

  • 幽门螺杆菌培养上清液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正新;陈宝雯;杨桂彬;李江;贾博琦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代谢产物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培养产毒Hp菌株NCTC11637,然后提取上清液,用浓缩上清液(concentrated broth culture supernatant,CCS)灌鼠胃.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请胃泌素,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检测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结果:灌服CCS组与对照组比较,胃黏膜PCNA标记指数阳性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灌服CCS组有4/8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血清胃泌素升高,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产毒Hp培养上清液可以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可能促进胃癌的发生.

  • 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相关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

    作者:王瑞英;姚敏;王绵;苏胜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18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变化,分析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管病变、肾间质纤维化可能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成.纳入二级8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各20只.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动态观察12,24周时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糖尿病肾病时,肾脏的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18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糖尿病组共成模16只,血糖没有升高的大鼠未纳入结果分析,两组共纳入结果分析36只.①糖尿病组大鼠12周时光镜下可见部分肾小管轻度萎缩或管腔扩张,上皮细胞水肿,胞浆内可见小脂肪空泡,肾小管损伤指数增高;24周时上述变化程度加深,管腔内可见破碎脱落的细胞.24周电镜下可见线粒体部分水肿,嵴大部分消失,微绒毛显著减少,部分肾小管基底膜明显增厚,小管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②免疫组化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增强,角蛋白18表达则下降,它们均随病程进展而加重.③流式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并且与三酰甘油、胆固醇、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负相关.结论: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而且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其重要的促进因子.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与肾功能下降的程度相平行.

  • 上皮-间质转化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康迎新;周信远;王琛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失去极性,失去与基膜的连接等上皮表型,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的生物学过程,从而获得了较高的迁移与侵袭、抗凋亡和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TGF-β信号途径、NF-kB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本文综合目前研究进展,就EMT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中的关系及其与肿瘤干细胞、MicroRNA的联系作一综述.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苗;任正刚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 M2型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免疫抑制、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TAMs的募集分化、TAMs-M2的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免疫抑制、促进血管生成及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等方面对TAMs-M2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导向的黄葵胶囊肾保护活性物质研究

    作者:马婷婷;王毅;陈晓倩;赵筱萍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黄葵胶囊肾保护活性物质.方法:采用组分制备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导向筛选技术,快速发现黄葵胶囊中具有肾保护活性的物质,在盐酸阿霉素损伤HK-2细胞模型上验证其活性,并检测这些活性物质对损伤HK-2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ATP含量、线粒体耗氧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发现黄葵胶囊中四个组分具有肾保护活性,运用LC/MS分析推测出15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鉴定出金丝桃苷、杨梅素、槲皮素、芦丁和异槲皮素五个化合物.验证结果表明,金丝桃苷、杨梅素、槲皮素、芦丁对损伤HK-2细胞的保护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均能降低损伤细胞MDA含量、升高ATP含量、提高线粒体耗氧率,其中金丝桃苷能降低MDA含量,槲皮素和芦丁能升高ATP含量,杨梅素能提高线粒体耗氧率.结论:金丝桃苷、杨梅素、槲皮素、芦丁可能是黄葵胶囊中潜在的肾保护活性物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减轻线粒体损伤有关.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恬;刘奕志;钟惟德;项道满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研究晶状体生理病理的基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存在于房水和晶状体中的多效能因子,但PEDF对LECs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尚需深入探讨.目的 探讨PEDF在体内及体外对人LECs生长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体内研究部分,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1例181眼,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取患眼晶状体中央区5.0~5.5 mm直径的前囊膜标本,检测LECs密度并依此选择其中60份分为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各30例.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并比较2个组LECs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在体外研究部分,PEDF培养组在培养液中加入50 ng/ml PEDF培养人LECs株(HLE-B3)72 h,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V-FITC/7-AAD双染法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周期的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细胞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低密度组晶状体中央区前囊下LECs密度为(3 672±326)/mm2,PEDFmRNA相对表达量为0.43±0.05,明显低于高密度组的(4 857±350)/mm2和0.55±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6,P<0.05;t=3.82,P<0.05).PEDF培养组G2 +S期细胞比例为(54.05±4.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4±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1);PEDF培养组细胞凋亡率为(2.08±0.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P<0.01).PEDF培养组细胞内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为6.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P<0.01).结论 人眼内PEDF可通过抗凋亡及抑制VEGF表达等机制发挥促LECs增生的作用,LECs中PEDF的变化可能与晶状体的老化及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关注结膜杯状细胞在维持眼表完整性中的作用

    作者:李志杰;王嫦君

    眼表组织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而发生异常,包括微生物侵袭、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粉尘、紫外线和变态反应原的刺激等.结膜杯状细胞在维持眼表自稳态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结膜杯状细胞在眼表黏膜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杯状细胞是人和哺乳动物唯一的单细胞腺,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眼表等器官的上皮层,是一种典型的黏液细胞,其发育和分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发现的ETS家族中的转录因子Spdef.结膜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结膜上皮细胞间,是结膜上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分泌黏蛋白保护和润滑眼表,还分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杯状细胞还参与抗原递呈,调控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分化,诱导免疫耐受,参与多种眼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许多眼表疾病,例如干眼,可造成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功能的改变.因此,眼科医师应关注结膜杯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 缺氧诱导肝癌细胞EMT转化及耐药的初步实验研究

    作者:焦敏;经里;阮之平;梁璇;姚煜;南克俊

    [目的]观察缺氧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缺氧环境下肝癌细胞耐药机制.[方法]利用HepG2、SMMC-7721细胞建立肝癌细胞缺氧模型,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nmentin、N-cadherin和肿瘤耐药基因ABCG2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缺氧培养48h后的肝癌细胞从上皮细胞样表型转化为间质细胞样表型;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显著下降,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P<0.05).同时,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缺氧可导致HepG2、SMMC-7721停滞于静止期(G0/G1)的细胞数显著增多,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对cisplatin耐药性显著增加(P<0.05);缺氧条件下ABCG2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缺氧能诱导肝癌细胞EMT转化而致侵袭转移,同时可导致对cisplatin耐药.

  • 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反应

    作者:裴万敏;孔高茵;李李

    目的 探讨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CCSP)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效应.方法 新西兰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组(C组).A组麻醉后开胸,不阻断左肺门,B组和C组采用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在再灌注结束后给予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处理结束后采血测定血清TNF-α.取肺组织测定丙二醛含量和湿干重比值,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光镜下可见兔肺组织B组炎性反应明显、损伤严重,C组炎性反应较轻;B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TNF-α浓度、肺组织丙二醛和湿干比值较A组明显升高(P<0.01);C组则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可通过抑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反应产生肺保护作用.

  • CD146-siRNA对卵巢癌细胞A2780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作者:田辉;吴佳捷

    目的 探讨CD146-siRNA对卵巢癌细胞A2780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低表达CD146对卵巢癌细胞E-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和RNA干扰阴性对照组,CD146-siRNA组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而vimentin和fibron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CD146-siRNA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的上皮-间质转化.

  • Snail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雪冬;张林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Snail、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标记分子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发生、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它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4例NSCLC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Snail、上皮源性标记物E-cadherin、间质源性标记物Fibronectin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 NSCLC组织中Snail表达阳性率为40.6% (26/64),癌旁肺组织中Snail表达阳性率13.3%(2/15)(P<0.05).肺癌组织中30例观察到E-cadherin表达的缺失(46.8%),12例观察到胞浆内Fibronectin的阳性表达.Snail、E-cadherin、Fibronectin的表达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外侵(P<0.01)有关.结论 Snail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并与EMT的标记蛋白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而在肺癌发生、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 老年性白内障的不同类型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的改变

    作者:柳夏林;刘奕志;刘欣华;郑湖玲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的改变与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 选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病人的晶状体前囊膜标本,其中白内障的类型被分为皮质型(成熟期)、核硬化型(≥NⅢ级)、后囊下型和混合型.健康成年人透明晶状体的前囊膜标本来源于眼库的供体眼球.所有前囊膜标本经铺片、固定染色后,细胞计数测定前囊膜中央区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LECD).[结果] 健康成年男性透明晶状体LECD为(4 152±750)个/mm2,女性为(4 874±550)个/mm2(P<0.01);核硬化型白内障(≥NⅢ级)的LECD为(5 120±450)个/mm2,核硬化型白内障(≥NⅢ级)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其他各组及正常对照(P<0.01),其中男性与女性的LECD分别为(5 150±350)个/mm2和(5 005±480)个/mm2(P>0.01).[结论] 健康成年女性的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男性;核硬化型白内障(≥NⅢ级)中男女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结合当前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提示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可能是核硬化型白内障发生的易感因素,为研究老年性白内障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上皮间质转化在肾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义达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肾癌易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阐明肾癌进展期浸润和转移机制,有助于中、晚期肾癌的靶向治疗.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通过EMT,上皮细胞失去了细胞极性,获得了较高的迁移与侵袭、抗凋亡和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等间质表型[1].阐明调控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EMT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基于EMT关键分子的诊断方法及靶向EMT关键分子的治疗手段对进展期恶性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EMT与肾癌浸润、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分离及其体外原代培养

    作者:张元元;郭艳;王光明

    目的 探讨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在原有肾小管细胞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机械研磨过筛、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肾小管节段,在DMEM/F12[含5%胎牛血清(FBS)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培养基中培养,并进行ZO-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细胞培养至第3天完全贴壁,为多边鹅卵石样;免疫荧光染色显示90%以上的细胞为ZO-1表达阳性.结论 采用机械研磨过筛、Ⅰ型胶原酶消化、DMEM/F12(含5%FBS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纯度达90%以上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满足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研究.

  •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发育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意义

    作者:龚健杨;蔡人杰

    以往研究表明[1],小鼠在出生后的2~3周内,视网膜仍然有一个显著、有序的发育和分化过程,因此研究实验性小鼠在出生后视网膜的发育,对于了解人类视网膜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帮助。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DNA多聚酶δ的辅助蛋白,其细胞内浓度变化与DNA合成一致,是评价细胞的增殖状态的指标之一[2,3]。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分化的时间、空间变化和细胞动力学变化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取出生后第1 d到第21 d的C57 BL/CC小鼠作石蜡切片,作HE染色及鼠抗人即用型PCNA以ABC法作免疫组化。实质细胞核显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2 结果 光镜观察(HE染色):出生第1 d的小鼠视网膜的细胞分为两层:内层为已经分化出的节细胞层;外层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外成神经细胞层,内外细胞层之间为一层无核的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第3 d开始,细胞数量开始明显减少,至第8 d变为单层,稳定在成年鼠的水平。 内核层:出生后第6 d,在成神经细胞层内1/2处出现了初的外丛状层,其内侧为内核层。从第7 d起,内核层内侧的圆形、核深染的细胞,开始由内向外逐渐替代成神经细胞,至第10~12 d,细胞层结构和成年鼠基本一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