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发育中的PCNA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龚健杨;蔡人杰

    目的研究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的发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PCNA的方法,对出生后第1天到第21天的C57小鼠视网膜神经层的细胞发育作连续性观察.结果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层仍然有一个发育过程.神经节细胞层在出生时已经形成,外丛状层在出生后第6天才分化出来,而内、外核层细胞形态上接近成熟小鼠,分别在出生后第10 天、19天.PCNA显示在外成神经细胞层分化为内、外核层和外丛状层之前,和节细胞各有一次和增殖相关的阳性表达.3个细胞层在形态学的分化基本完成后,又出现了一次结束时间是由外向内变化的阳性过程(外核层:第11天至15天:内核层:第8天至16天,神经节细胞层: 16天到21天),这一次阳性表达过程可见到细胞形态向成年形态的转化.结论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层的发育,分为细胞分化和细胞成熟两个阶段,分化阶段的细胞分化顺序可能是以细胞的空间位置决定的,成熟阶段的顺序可能是按神经传导的方向发展的,与细胞的功能相关,PCNA的表达和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在时间、空间上具有相关性.

  • C57小鼠视网膜神经层细胞发育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龚健杨;蔡人杰

    目的研究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的发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两者关系以及细胞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PCNA的方法,对出生后第1~21天的C57小鼠视网膜神经层的细胞发育作连续性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到,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层仍然有一个发育过程.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功能发育状况观察

    作者:贾洪娟;项道满;毛娅妮;刘恬;陈锋;胡兰香;杨远慧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的视网膜功能发育状况.方法 对30例患阈值期ROP并成功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早产儿(病例组)和30例无ROP早产儿(对照组)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记录视杆细胞反应、视锥细胞反应、大混合反应及振荡电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视杆细胞反应振幅明显降低(t=-2.385)、潜伏期明显延长(t=-2.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4.037;P<0.05);两组间大混合反应的b/a波振幅比值(t=-1.402)、潜伏期(t=-1.637,0.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视锥细胞反应a波潜伏期(t=1.222,)和振幅(t=-0.636)、b波振幅(t=-1.9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视锥细胞反应b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振荡电位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6,P<0.05)).结论 ROP患儿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视锥细胞功能发育与正常早产儿无差异,视杆细胞功能发育落后于正常早产儿.

  • 巢蛋白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表达

    作者:薛黎萍;丁鹏;江春光;胡竹林;肖丽波;刘海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 计算机辅助间接检眼镜下早产儿视网膜形态发育特征

    作者:陈锋;项道满;毛娅妮;刘恬

    目的 观察矫正胎龄33~46周早产儿视网膜正常发育的形态特点.方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对268例早产儿行眼底检查,检查过程实时录像.根据矫正胎龄,将268例早产儿分为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周7个观察组,对比分析各组早产儿黄斑形态变化、视网膜血管化进程及视网膜色素类型的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随胎龄增加,黄斑部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45~46周组中占96.0%;鼻侧视网膜血管化逐步上升,在41~42周组中鼻侧视网膜完全血管化,43~44周组中颞侧Ⅲ区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眼底视网膜色素缺少向视网膜色素正常转化者不断增加,视网膜色素正常者在矫正胎龄45~46周组中占84.0%.结论 出生后早产儿黄斑部形态持续变化、视网膜血管继续发育;出生后不同时期早产儿眼底视网膜色素类型也有不同.

  • 人胚胎九个月视网膜组织超微形态学观察

    作者:李根林;刘月月;张湘;雷祥

    目的 观察人胚胎9个月时视网膜组织结构,探讨出生前期视网膜内神经元发育特征及意义.方法 取因外伤自愿终止妊娠的9个月人胚胎2例4个眼球.1例孕周为35周,1例为36周.胎龄根据孕妇的末次月经及测量胚胎坐高而确定.每只眼球于后极部定位取材视网膜组织片4个,常规电子显微镜标本处理程序后进行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共观察视网膜样本8个.结果 胚胎9个月时,外核层内含有5~6层感光细胞,外界膜外侧散在分布直径为2~3 μm的球形膜性结构.感光细胞内节段排列紧密,其间可见含粘连小带的外界膜,内含线粒体.其外侧可见纤毛.外节段较小,其内可见少量排列欠整的盘膜结构.感光细胞为多形核,常和(或)异染色质比例接近.感光细胞轴突分支少而细,与内核层细胞间联系较少,未见典型的"突触"结构.视网膜内核层含4~5层胞体.多种胞核常和(或)异染色质密度不均,部分为分叶核,核膜清晰.内网状层内各神经细胞分枝细小,神经突起间联系较少,少见典型的"突触"结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量较少,胞膜完整,胞浆内可见大的细胞核和粗面内质网,核膜为连续的双层膜性结构,核内以常染色质为主.视网膜内界膜为双层膜性结构,其内侧可见排列整齐的神经纤维层,表面分布直径2~3μm的微孔,其间散在4~5 μm的较大孔隙.结论胚胎9个月时,人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已经形成.但部分细胞结构和细胞联系尚未成熟,提示此期人视网膜发育仍处于发育重塑的重要时期.

  • 低氧诱导因子-1 α在胚胎及出生后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孟旭霞;牛膺筠;杨莹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 d组,出生后1、5、10 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及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 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件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正常及变性视网膜中表达水平与分布的变化

    作者:李惠明;易苗英;黄倩

    目的观察正常Sprague-Dawley(SD)和遗传性视网膜变性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RCS)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其受体(CNTFR)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方法新生至成年(12个月龄)SD和RCS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和分布变化.结果出生后0~7 d,SD大鼠神经视网膜全层染色呈阳性,随着周龄增加,节细胞染色明显增强,而其他细胞染色减弱,至28 d时节细胞染色达高峰,并持续至老年;RCS大鼠视网膜CNT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SD大鼠基本相同.出生后0~3 d,SD大鼠神经视网膜全层CNTFR的表达呈弱阳性,节细胞染色稍深,在将来要发育成外节处可见断续阳性染色;随着周龄增加,光感受器外节处阳性染色逐渐增强,14~28 d染色达到高峰;56 d时外节染色减弱,而节细胞染色却明显增强,直至老年.3~14 d RCS大鼠视网膜CNTFR染色基本与同龄SD大鼠一致,但21 d起外节染色明显减弱,28 d时外节染色基本呈阴性,但节细胞仍呈强阳性,一直持续到老年.结论CNTF的表达在正常和变性大鼠间无明显差异;CNTFR主要在节细胞和光感受器外节处高水平表达,正常和变性RCS大鼠间存在显著差异,为利用CNTF治疗视网膜变性提供了实验证据.

  •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发育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意义

    作者:龚健杨;蔡人杰

    以往研究表明[1],小鼠在出生后的2~3周内,视网膜仍然有一个显著、有序的发育和分化过程,因此研究实验性小鼠在出生后视网膜的发育,对于了解人类视网膜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帮助。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DNA多聚酶δ的辅助蛋白,其细胞内浓度变化与DNA合成一致,是评价细胞的增殖状态的指标之一[2,3]。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分化的时间、空间变化和细胞动力学变化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取出生后第1 d到第21 d的C57 BL/CC小鼠作石蜡切片,作HE染色及鼠抗人即用型PCNA以ABC法作免疫组化。实质细胞核显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2 结果 光镜观察(HE染色):出生第1 d的小鼠视网膜的细胞分为两层:内层为已经分化出的节细胞层;外层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外成神经细胞层,内外细胞层之间为一层无核的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第3 d开始,细胞数量开始明显减少,至第8 d变为单层,稳定在成年鼠的水平。 内核层:出生后第6 d,在成神经细胞层内1/2处出现了初的外丛状层,其内侧为内核层。从第7 d起,内核层内侧的圆形、核深染的细胞,开始由内向外逐渐替代成神经细胞,至第10~12 d,细胞层结构和成年鼠基本一致。

  • 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视网膜电图比较

    作者:关天芹;盛艳娟;黄时洲;江福钿;刘彩娇;吴乐正;吴德正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功能发育程度. 方法选取健康无眼病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各25例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记录视杆细胞反应、视锥细胞反应及大混合反应.对比分析两组婴儿的ERG各波反应的潜伏期、振幅以及大反应b/a波振幅比值. 结果与足月产婴儿比较,早产儿视杆细胞反应潜伏期延长(t=11.00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振幅没有明显改变(t=1.836,P=0.069);大反应a、b波潜伏期延长(t=2.44,P=0.010;t=10.800,P=0.000),而振幅降低(t=5.804,P=0.000;t=5.809,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儿视锥细胞反应除b波振幅无明显差异外(t=0.486,P=0.628),a波潜伏期(t=4.444,P=0.000)和振幅(t=3.819,P=0.000)及b波潜伏期(t=2.850,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大混合反应的b/a波振幅比值没有明显差异(t=1.142,P=0.256). 结论早产儿视网膜发育程度较足月产婴儿稍低.

  • 北京城区3~6岁正常儿童视网膜厚度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郝健晨;张婧;李晓清;李雪迎;张世杰;彭媛;杨柳

    目的 观察北京城区3~6岁正常儿童视网膜厚度,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北京市城区某幼儿园3~6岁正常学龄前儿童240人48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5人,女性125人.平均年龄(4.93±0.77)岁.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FD-OCT检查采用美国Optvue公司iVue 100 FD-OCT仪,测量受检儿童双眼黄斑中心凹及黄斑中心凹鼻侧、颞侧5oo、750、1500 μm共7个位点的视网膜全层厚度.剔除因固视不佳,未能获取质量合格图像者32只眼,共计448只眼测量结果纳入统计分析.年龄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性别各位点视网膜厚度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9.10±20.587) μm.男性受检儿童各位点视网膜厚度均较女性受检儿童厚,男女受检儿童各位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9、-6.167、-5.492、-5.163、-6.749、-7.494、-6.874,P≤0.001).所有受检眼鼻侧500、750 μm位点视网膜厚度高于颞侧同一位点视网膜厚度(t=5.594、15.778、7.678、18.180,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各位点视网膜厚度未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北京城区3~6岁年龄段男性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高于女性儿童;视网膜厚度与年龄无相关性.

  • 婴儿黄斑区视网膜发育变化的动态观察

    作者:高云霞;胡艳玲;吕淑媛;万兴丽;彭希;陆方

    目的 观察婴儿视网膜黄斑区形态及视网膜各层厚度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婴儿58例8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矫正胎龄对婴儿进行分组.其中,矫正胎龄<32周组10例14只眼;33~36周组26例39只眼;37~41周组12例18只眼;≥42周组10例15只眼.随机选择无器质性眼病的成人12名22只眼作为成人组.所有婴儿及成人均行便携式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着重观察婴儿黄斑区形态.同时,测量婴儿及成人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750、1500 μm处旁中心凹的神经上皮层、内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外核层厚度.分析视网膜各层厚度与矫正胎龄的相关性.结果 婴儿早期的黄斑中心凹凹陷浅,随着矫正胎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并接近成人形态.婴儿外层视网膜结构较内层完善,随着矫正胎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外界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感受器外节/视网膜色素上皮(OS/RPE)层.外界膜、IS/OS、OS/RPE层早出现时间分别为矫正胎龄32+6、35、47+6周.RPE层、脉络膜血管层厚度均随矫正胎龄增长逐渐增厚.婴儿组、成人组之间距中心凹750μm处内层视网膜、1500μm处神经纤维层和中心凹及距中心凹750、1500 μm处节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视网膜各层厚度在婴儿组及成人组间,以及在不同矫正胎龄组组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除节细胞层外,其他视网膜各层厚度均与矫正胎龄有相关性(P<0.05).结论 婴儿早期的黄斑中心凹凹陷浅,随着矫正胎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并接近成人形态.婴儿早期黄斑区外层视网膜逐渐增厚,其中以内外核层增减变化为明显.视网膜各层随着矫正胎龄增长逐渐增厚,但发育速度并不完全一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