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脐动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蕾;汪丽;赵艳秋;史源

    目的 探讨脐动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30例危重新生儿接受脐动脉置管术,术前估计置管长度,将导管缓慢插入脐动脉,当导管插入达到预计长度时,用预充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及X线检查以明确导管处于脐动脉内.结果 30例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为2~7 d,平均4 d.2例患儿出现发热,抗感染治疗有效;其余28例无出血、动脉栓塞、坏死性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脐动脉置管有利于危重新生儿病情监测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对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

    作者:朱珠;郑国玺;李琦;石秋兰;周洪根;方如平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112 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2013 年7 月至2015 年 8 月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 3 组,A组38例(68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B组37例(60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加鼓膜穿刺术,C组37例(59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加鼓膜切开置管术.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耳积液时间、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P<0.05),B、C两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其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而C组在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5).3组患儿术后1年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及ABRⅠ波潜伏期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B、C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ABR 变化均低于A组(P<0.05).术后C组中耳积液时间与复发率均小于A、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组(P<0.05).结论 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能有效提高患儿听力,不但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还能有效减少复发率.

  • 介入治疗后中心静脉再置管在血管通路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文津;刘新宇;蒋先洪;崔天蕾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后中心静脉再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功能障碍(HV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2年4~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出现HVAD,经临床症状、体征和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CTA)或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检测证实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或血栓形成,在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后进行狭窄中心静脉再置管.结果 完成介入治疗后中心静脉再置管者9例.其中7例患者行带涤纶套导管再置入术,经颈内静脉入路3例,经颈外静脉4例.2例经股静脉行无涤纶套导管置入术.置管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透析的体外血流速大于300 mL/min,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在半年随访期内,1例患者死亡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例的导管功能良好.结论 介入治疗后中心静脉再置管治疗血管通路衰竭的HVA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经双腔PICC静脉输液对同时连续动态CVP监测的影响研究

    作者:何海燕;刘雨村;唐文凤;陈亚娟

    目的:探讨经双腔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输液对同时连续动态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影响。方法对行双腔PICC穿刺的患者,经导管一腔进行连续动态CVP监测,另一腔行静脉输液,观察静脉输液同时对连续CVP监测的数值是否有影响。结果双腔PICC静脉输液对同时连续动态CVP监测的值无影响(P>0.05)。如果同时加用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则对CVP监测的值有影响(P<0.05),但与泵入液体的速度在短时间内(10 min)无影响(P>0.05)。停止使用输液泵后继续静脉输液,CVP的值也恢复到未使用输液泵前的状态。停止输液后,CVP的数值与未输液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双腔PICC静脉输液对同时连续动态CVP监测无影响,但如果同时加用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则对CVP监测的值有一定的影响。

  • 心电图技术应用于PICC尖端定位的诊断性试验Meta分析

    作者:周青;江智霞;李元;吴敏;杨懿敏;刘其兰

    目的 分析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心电图技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取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相关文献,收集数据,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诊断性试验Meta分析.结果 本次分析共纳入10项研究,累计样本量1 297例.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合并诊断比值比(DOR)为332.9,合并灵敏度为0.98(0.97,0.99),合并特异度为1.00(0.99,1.0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7.70,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4.结论 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作为置管时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客观、有效的方法.

  • 腹盆部肿瘤患者PICC带管院外延续性护理效果研究

    作者:胡小梅;李庆红;卢蓓蕾;胡二;杨占慧;张燕;冷丽娟;冯继红

    目的 探讨腹盆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院外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腹部肿瘤科住院行PICC带管出院的腹盆部肿瘤患者32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69例)和干预组(259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健康知识宣教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医联体、帮扶、微信平台、分阶段电话随访等延续护理,观察分析导管并发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 干预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4.6%(12/259)]明显低于对照组[21.7%(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P=0.002).干预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量表总均分、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日常生活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干预组营养、健康责任、压力管理、体育运动、精神成长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97.90±1.13)%]明显高于对照组[(93.28±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2,P=0.000).结论 针对PICC带管出院的腹盆部肿瘤患者开展多形式随访,能提高患者对导管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水平,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导管使用的安全性.

  •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在严重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豪胜;王安荣;李森;廖长梅;张小丽;张皓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盆腔子宫动脉结扎术、宫腔纱条填塞术3种不同手术方法在严重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B组采用盆腔子宫动脉结扎术,C组实施宫腔纱条填塞术.分别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量、止血时间及手术时间),手术效果(止血成功率、子宫切除率及术后转重症监护病房比例),激素水平(血清尿促卵泡素、黄体生成激素及血清雌二醇),卵巢动脉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的差异.同时对三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均明显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激素水平、卵巢动脉RI及PI、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在不影响患者产后月经及激素水平情况下治疗严重产后出血的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 腔内心电图在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谭莲;甘秀妮;罗维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在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5~12月该院收治的拟行周期性静脉滴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中3、4例因PICC置管过程中穿刺失败而被剔除本试验,终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以腔内心电图行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对照组予以超声探查行PICC头端定位,置管后两组患者均行胸部X线摄片.比较两组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置管所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置管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瓣膜式PICC头端异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品管圈在降低PICC置管术后敷贴部位皮肤过敏率中的应用

    作者:邓琴;易敏;黄国会;张月;刘为;陈文均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PICC置管患者敷贴部位皮肤过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行PICC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581例,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1月1日至3月15日)305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4年3月16日至6月30日)280例。观察实施品管圈前后皮肤过敏情况,评价品管活动前后QCC成员个人能力及团队功能。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PICC置管患者敷贴部位皮肤过敏率由12.6%(38/301)降低到4.3%(12/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5,P<0.01);QCC成员个人能力及团队功能得以提升。结论通过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降低了PICC置管术后敷贴部位皮肤过敏率,说明QCC是护理工作有效科学管理方法。

  • 循证护理在PICC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郑洁芸;洪娟;朱美玲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减少肿瘤患者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4例行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按照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6% (29/32)、93.8% (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化疗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安全置管时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纳米银抗菌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丁敏;唐丽;刘雨村

    目的 观察纳米银抗菌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的重症监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观察组使用纳米银抗菌敷料,对照组使用3M透明敷料,观察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及穿刺点局部皮肤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0.00%,局部皮肤阳性率为6.25%;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10.00%,局部皮肤阳性率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银抗菌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服务营销理念在开展PICC穿刺技术中的应用

    作者:何海燕;张祖莉

    目的 探讨应用服务营销理念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技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根据内部营销、外部营销及互动营销的营销理论,结合科室工作特点,将PICC穿刺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结果 运用服务营销理念前后穿刺例数、院内外会诊次数、患者第2次以上住院穿刺例数明显增加;患者满意度、患者第2次以上住院时主动要求行PICC穿刺例数高于运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制开发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的课件光盘;获院内资助的护理研究课题3项;护理人员发表相关论文由2篇增至7篇.结论 运用服务营销理念可提高HCC穿刺例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患者满意度.

  • PICC并发症患者183例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探讨

    作者:陈建华;庞志明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并发症、相关原因及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183例行PICC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护理策略.结果 183例患者中,146例未出现并发症,发生静脉炎11例、导管阻塞8例、导管脱出及穿刺部位渗血各6例、穿刺点感染4例、血栓形成2例,总发生率为20.2%,发生原因与导管材料不佳、操作不当、导管打折、导管固定不妥、反复穿刺、未执行严格无菌操作及患者自身高凝、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结论 PICC对肿瘤患者的化疗是一种安全的方法,可以减少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及渗液引起的组织坏死,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因此,需规范化置管和严格管理,尽量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 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肺栓塞疗效评价与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向繁;龚泽文;印季

    目的:研究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50例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过程中无患者死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治疗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D-二聚体、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率、Miller指数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栓塞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插入导管、首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再操作导管治疗的方法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脑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邓静;甘晓琴;聂智容;范蓉

    目的:探讨脑外科手术患者经不同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该院手术室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脑外科手术患者200例,其中右侧颈内静脉置管100例(颈内静脉置管组),右侧锁骨下静脉10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0%(16/100)]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14.0%(1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后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运动,远离手术医生操作视野不影响手术进程,成为麻醉医师选择中心静脉的首选穿刺途径。

  • PICC置管与CVC置管在胃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比较

    作者:谢黎;王莉;刘晓艳

    目的:通过比较孕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TPN)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各60例,分别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7%,CV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6.7%;PIC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93 d,平均(36.3±5.4)d,导管维护费用300~400元;CV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45 d,平均(11.7±3.2)d,导管维护费用500~600元;PICC组患者导管阻塞或脱落发生率为6.7%,而其他并发症(气胸、导管感染、局部动脉损伤)发生率为0、1.7%、1.7%,CVC组分别为3.3%、1.7%、3.3%、3.3%。PICC组在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维护费用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CVC组,但导管的阻塞和脱落情况则劣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降低并发症等优点,对减轻患者疼痛及早日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 超声引导与常规盲穿上臂PICC置入术用于血液病并发静脉炎的对比分析

    作者:娄君燕;谢洪琼

    目的 比较在血液痛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PICC并发静脉炎的情况.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选择超声引导下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的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共30例;常规盲穿PICC置管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6例.比较其从置管方法到置管后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以及严重程度,以积极探讨并发静脉炎的多种原因.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67% (2/30)和38.90%(14/36),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术并发静脉炎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盲穿PICC置入术.

  • 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作者:李士荣;冯居帅;崔立慧;毕正强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其中44例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作为治疗组,56例传统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管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费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且花费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创伤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肠内营养鼻饲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琴;肖爱兵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105例重型颅脑损伤不能自主进食而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临床资料.鼻饲方法采用经鼻胃管法,营养制剂百普力(纽迪希亚,荷兰),全天量1 500 mL.按喂养方式分为两组.Ⅰ组:53例,采用间隔鼻饲法,即每2小时1次鼻饲150 mL,加热;Ⅱ组:52例,采用持续匀速鼻饲法,即24h持续加热泵入.评估二者对肺炎发生率、血糖变化、胃肠道耐受能力、护理成本(鼻饲时护理所需时间)等的影响.结果 Ⅱ组患者在肺炎发生率、血糖变化、胃肠道耐受能力、护理成本等方面均优于Ⅰ组(P<0.05).结论 24 h持续加热经鼻胃管泵入营养制剂能够降低肺炎风险,对血糖影响少,患者胃肠道耐受能力好,能够降低护理成本.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合胸膜腔内注射药物治疗恶性胸膜腔积液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寇蕾;刘宇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合胸膜腔内注射药物治疗恶性胸膜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并筛选的42例恶性胸膜腔积液患者在B超定位下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并进行胸膜腔内注射药物.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合胸膜腔内注射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2例,有效率为76.2%.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结合胸膜腔内注射药物治疗恶性胸膜腔积液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不良反应轻、患者痛苦少、易于护理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404 条记录 63/71 页 « 12...60616263646566...70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