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周劼;毛丽莉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病人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1].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的使用途径为静脉给药.因此,建立一条良好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多疗程化疗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我科从2005年1月以来应用PICC置管化疗,不仅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保护病人外周血管,减少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 改良低位颈内静脉穿刺术在儿童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曾宾;康承斌

    目的:探讨改良低位颈内静脉穿刺术在儿童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75例手术患儿麻醉采用改良低位颈内静脉穿刺术.结果:1次穿刺成功64例(85.3%),2次穿刺成功8例(10.7%),未穿刺成功3例(4.0%),总成功率为96.0%.除误穿动脉2例外,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改良低位颈内穿刺法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的方法,适用于儿童麻醉.

  • 经食道心房调搏并用索他洛尔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作者:赵亚樵

    目的:探讨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适用性.方法:经食道心房调搏与单纯药物治疗PSVT后的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PSVT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PSVT再发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PSVT是一种安全、简便、见效快、再发率低的好方法.

  • 急诊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血透的体会

    作者:周期;马乃全;符少川;李敏仙

    目的:探讨急诊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血透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血透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42名急诊中心静脉置管血透病人的途径、方法、留管时间及可能的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32例,穿刺时堵管2例,血透时血流量满意;锁下静脉置管3例,置管不顺利,血流量不满意;股静脉置管7例,血流不满意3例.长置管时间为161 d,平均60 d;置管后堵管4例,因感染拔管6例.结论:血透患者急诊静脉置管时,体位及烦躁不利于置管,穿刺时应注意止血及封管;颈内静脉置管应是血透患者急诊静脉置管的首选途径.

  • 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前间隙2例报告

    作者:陈奕辉;陈光媚

    例1,女性,30岁,因车祸致头部撞伤,昏迷人院,人院后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抢救治疗.第2天,行气管切开,在气管切开,退出气管插管,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时,连续3~4次均插入气管前间隙,致血氧饱和度降至0.30,心跳骤停紧急经口重新插入气管套管.抢救稳定后,再经切口成功插入气管套管. 例2,女性,65岁,肥胖,因胸部摔伤伴呼吸困难入院.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肺部感染,咳痰困难,查双肺可闻及较多湿性啰音.由于半坐卧位,患者也有呼吸困难,故术前给予静注安定针10 mg,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插入气管套管后,观察2~3 min,发现血氧饱和度降至0.30,心跳骤停,立即拨出气管套管,紧急经口插入气管插管,正压呼吸、心脏按压等抢救.病情稳定后,退出气管插管,成功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

  •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及应用

    作者:黄赏月;王江琴

    许多患者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大于2周以上)、化疗及补充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痛苦及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等置管术因其静脉解剖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以及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使它们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较好的选择,它简便、安全、易行.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11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对58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 建立小儿静脉通路的方法

    作者:刘海;杨作衡

    小儿静脉通路有时很难建立,但近年来由于静脉导管的改善和插管技术的提高,现有多种导管和解剖部位供我们选择[1].

  • 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

    作者:罗香香;李秀南

    目的 探讨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在急危重患者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ICU行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患者103例,加强对患者进行穿刺前的心理护理、穿刺置管时的配合、置管后护理(导管的固定、维持导管通畅、预防空气栓塞、预防穿刺处感染、连接装置护理等方面).结果 在103例患者中,置管时间长65 d,短3 d.导管脱落2例;导管阻塞3例,置管后无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拔管后伤口愈合好,导管管尖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加强并规范对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能有效延长中心静脉管道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的护理

    作者:宁艳春

    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在四联抗结核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7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的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置管前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1例发生穿刺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缓解了心包填塞症状,缩短了疗程,心包积液引流干净,无1例因心包缩窄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心包积液效果肯定,加强置管期间护理、保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是整个护理的关键.

  • 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护理

    作者:钟艳华

    目的 探讨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对20例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结果 2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平均置管时间(6±5.03)d,无一例发生肺、胸壁、脏器和组织的损伤,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并可协助诊断.该方法安全、方便,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作者:彭刚;舒茂琴;宋治远;钟理;仝识非;冉擘力;柴虹;张倩;李永华

    目的 分析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危险因素及其合理的处理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的46例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PSA的基本资料,比较压迫修复法和凝血酶注射法的临床疗效.46例年龄(62.1±13.5)岁,男性16例,女性30例.其中43例合并高血压病或冠心病或糖尿病,32例术后应用抗凝药,4例行同侧股动脉/静脉穿刺.结果 21例行压迫修复疗法,14例成功(成功率66.7%),3例(14.3%)出现严重并发症.25例行凝血酶注射疗法,所有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PSA发生后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压迫修复疗法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凝血酶注射疗法患者[(3.8±10.5)d vs (1.5±0.6)d,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1例压迫修复好转出院患者,半个月后再次出现PSA.随访期间无局部感染、化脓等并发症.结论 PSA发生原因复杂,凝血酶注射疗法较压迫修复疗法安全有效.

  • 两种方式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对照研究

    作者:谭莲;甘秀妮

    目的 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患者(≥20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予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予人工推注生理盐水法.记录各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盐水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术后14 d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及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92.22%)、导管到位准确率(94.44%)、特征性P波出现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84.44%、80.00%,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5.56%)、盐水用量(7.24±1.69) mL及术中出血量(2.39±1.01)m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6%、(26.78±10.52)、(5.34±1.36),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量(3.28±1.52)mL、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11%)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 ±2.57) mL、11.11%、26.67%,P<0.05].结论 自动泵入生理盐水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更适用于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的定位.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IL-2胸内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光;赵跃萍;朱红霞;李耀红;张曙光

    目的 分析采取中心静脉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胸腔内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7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120例,后纳入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115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下实施胸腔闭式引流并给予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腔内注射IL-2,连续治疗5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复张程度、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并记录在此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6±1.1)、(12.3±3.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3)、(18.6±4.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5.00%)高于对照组(27.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中心静脉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给予胸腔内注射IL-2治疗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高,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气管导管加热用于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甘茂相;孙琪;毛庆祥;陈强;葛衡江

    目的 探讨适合经鼻气管插管的气管导管加热温度及实际效果.方法 15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组患者分别选择不同温度的生理盐水A组(21℃)、B组(38℃)、C组(45℃)、D组(50℃)、E组(56℃)加热的气管导管行经鼻明视气管插管.记录插管尝试次数、导管通过鼻腔时遇到的阻力大小、插管后检查鼻腔是否有出血,术后检查患者鼻孔有无持续出血.结果 比较各组经鼻插管效果发现,D组与A组相比,气管导管的插管阻力、插管后鼻腔出血率、拔管后鼻腔出血率均明显降低.结论 随着导管温度增加,插管遇到的阻力降低,插管和拔管后的鼻腔出血率均减少.

  • 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患者舒适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者:李争艳;刘敏;窦艳娜;王晓阳;张晓雪;袁文明;郑晓;娄小平;肖静;赵占正

    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患者的舒适度状况.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5年7月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的74名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Kolcaba舒适度量表修改为适合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患者的舒适度量表,在术后24 h进行问卷调查,对比患者的舒适度情况.结果 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男性比例较高,以45~<61岁,已婚人群多见.患者大多家庭收入在1 000~≤3 000元,医疗付费方式为新农合、医保.患者颈部发病率更高.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舒适得分为(61.73±14.49)分,处于中低度水平,各单项平均分显示:患者生理维度低,其次是精神心理维度,环境维度高.不同收入情况、医保报销方式及置管部位的患者的舒适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及婚姻状况的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患者舒适度状况处于中低度水平,应采取有措施改进.

  • 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程科萍;孔庆芳;张徐军;李家玮;王长娴

    目的 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上有效地防治和治疗CR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2月该院综合性ICU所有住院患者相关导管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综合性ICU住院患者中,呼吸机相关肺炎例次感染率、导尿管相关感染例次感染率、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次千日感染率分别3.92‰、3.08‰、8.08‰.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导管使用率高,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并对有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护.

  • 端坐体位颈内静脉置管32例

    作者:张春荣

    目的 总结端坐体位颈内静脉置管的体会.方法 对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32例病情重,强迫端坐体位甚至前倾坐位的住院患者,在需紧急血液净化时进行颈内静脉置管以建立血管通路.结果 全部患者均置管成功,总穿刺成功率100%,1针穿刺成功率50%,2针穿刺成功率40%,3针穿刺成功率10%.结论 端坐位时紧急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可行性,为及时救治患者提供支持.

  • PICC在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楠;唐仕芳;史源;李华强;刘蕾

    目的 介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PICC 导管的维护方法 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对18例危重早产儿,选用美国公司生产的Intravascular Catheter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进行PICC置管连续营养支持治疗.结果将PICC 技术用于危重早产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留置导管时间(37.1±12.0)d,13例顺利完成治疗.PICC 的技术操作相对于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简单,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较多,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对危重儿的抢救与救护.本组5 例在带管期间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PICC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较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黄萍;魏闯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可行性.方法 将60例在全身麻醉下经左侧支气管插管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传统听诊组(n=30)及纤维支气管镜组(n=30),传统听诊组患者使用传统听诊法插管后,用纤维支气管镜精确定位;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的病例数以及定位所需时间;观察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 传统听诊组患者准确定位17例(56.7%),13例(43.3%)需在纤维支气管镜协助下进一步调整位置.纤维支气管镜组29例患者准确定位.传统听诊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的平均定位所需时间分别为(82.2±31.9)s、(63.5±19.4)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在各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可提高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的成功率,减少定位所需时间.

  • 728例儿童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机械性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洪;涂生芬;石远;叶茂;徐颖;魏光辉

    目的 分析儿童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机械性并发症,探讨其预防策略.方法 选择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728例接受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儿,分别记录性别、年龄、体质量、导管类型、穿刺次数、机械性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局部渗血与血肿、导管移位、钢丝缠绕).结果 穿刺1次成功率为58.65%,穿刺2次成功率为18.68%,穿刺3次及以上成功率为22.39%.728例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早期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1.68%,其中心律失常10例(1.37%)、误穿动脉27例 (3.71%)、气胸5例(0.69%)、血胸4例(0.55%)、局部渗血和血肿16例(2.20%)、导管移位15例(2.06%)、钢丝缠绕或丝轴分离3例(0.41%),其他5例(0.69%).结论 儿童经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切实可行,但穿刺针、导丝、扩张器、导管不宜置入过深,必要时应用超声引导穿刺.

1404 条记录 62/71 页 « 12...59606162636465...70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