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头端位置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江雪梅;何红梅;李生陆

    目的:评估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位置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我院血液科、胃肠肛肠外科共计189例患者在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下置入PICC,其目的是将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的下三分之一处.置入后以胸部x光检查确认终位置.结果:X片显示,93.7%的尖端精确定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处;5.8%的尖端定位在上腔静脉的下三分之一;只有0.5%的人定位不正确.结论: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PICC头端位置技术是准确、安全、可行的.

  • ECG技术用于PICC尖端定位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赵燕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技术在晚期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6例心电图为窦性心律的晚期肿瘤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操作在心电监护仪辅助下完成,以PICC导管内导丝为探测电极,观察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内时P波的变化.结果:46例患者通过腔内心电图出现P波变化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经X射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结论:心房内心电图用于PICC术时,通过观察心房内心电图P波变化,能对进入心房入口处的导管位置进行精确的定位,与传统的X射线胸片相比,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放射辐射大大减少,弥补了其局限性.

  • 生理盐水推注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定位的应用研究

    作者:袁玲;李蓉梅;徐伟;秦民益;杨阳;李善萍

    目的 评价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实时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为该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7月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0例,运用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在置管中实时定位,导管放置靶区为上腔静脉内靠近右心房连接处,置管后通过胸部正位X线摄片定位评价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效果.结果 该技术的可行性为100.00%.心电图引导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与心电图技术相关的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84.00%的导管到达准确的目标位置.结论 通过生理盐水推注引导的腔内心电图可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头端运行方向,技术安全、取材便利,能够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性能在临床推广使用.

  • 集束化干预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项瓣膜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宋葵;王培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在肿瘤患者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项瓣膜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月北京医院肿瘤病房因化疗留置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测量+X线定位的374例B超引导留置三项瓣膜PICC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腔内心电图定位+X线定位集束化干预的32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留置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及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集束化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高于对照组.集束化干预组导管异位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外测量+腔内心电图定位+X线定位的集束化干预操作应用在肿瘤患者留置三项瓣膜PICC,可提高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纠正B超不能发现的颈内异位,降低导管过短的异位发生例数.

  • 腔内心电图引导在PICC置管长度预测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郭素萍;徐莹;王龙凤;钱玉霞;张蕾;李祎萍;从爱华

    目的:探讨预测PICC置入长度的简单准确方法,提高临床PICC尖端佳位置的到位率。方法选择符合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患者419例,将导管送入穿刺点到右锁骨胸锁面高点水平距离( A段)后继续送入静脉的长度标记为B段,监护仪Ⅱ导联P波振幅开始增高、达QRS波30%~50%、达到QRS波50%~80%、双向P波的波形分别为P1、P2、P3、P4波,其对应的导管B段长度用B1、B2、B3、B4表示。观察记录P波各形态对应的导管B段的长度。固定导管在P3波并行站立位X线摄片。对只出现P1或P1和P2波患者,经验法送入A段+7 cm。对导管尖端位置及其对应的置入B段长度进行分析。结果92.36%(387/419)的患者P1、P2、P3、P4波形态典型,其对应的B1、B2、B3、B4段中位长度分别为3,5,7,10 cm;4组之间导管B段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527.290,P<0.01);97.16%(376/387)患者导管尖端位于第三前肋间隙。7.64%(32/419)的患者只出现P1或P1和P2波, X线正位片显示29例导管尖端位于第三前肋间隙,其侧位片示导管在胸骨后方垂直向下。结论 PICC预置长度方法是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体成90°,穿刺点至右锁骨胸锁面高点水平距离+7 cm。该方法预测置管长度简单准确,导管尖端在佳位置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毕龙;覃慧敏;殷燕;姚述远

    临床上,因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0年我们就报道了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PICC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1],为了进一步评价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这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文芳;刘洋

    腔内心电图作为一种定位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静脉输液治疗领域,尤其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的确定,并被验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为了帮助临床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本文从PICC尖端位置的常见定位方法、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原理、有效性、优越性、局限性等方面,就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进行综述.

  • 不同起搏导线植入术中的损伤电流特征

    作者:沙来买提·沙力;宿燕岗;徐勋龙;刘恩焘;贾林;葛均波

    目的 明确不同起搏导线在植入过程中产生的损伤电流(COI)形态及变化特征.方法 经起搏分析仪及体表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右心室螺旋及翼状导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右心室起搏导线产生的腔内心电图(ICEG),动态观察其形态及COI变化特征.COI大小指标包括J点后80 ms处的ST段振幅(ST80),ST80与自身R波振幅之比(ST80/R)以及ICEG时限(IED).结果 共记录81根起搏导线的ICEG,包括48根螺旋导线、21根翼状导线、6根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和6根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两种方法均记录到螺旋及翼状导线产生的COI;起搏分析仪描记的螺旋导线固定10 min的ST80[(7.7±2.7)mV对(5.1±0.6) mV],ST80/R[(0.62±0.24)对(0.54±0.07)]及IED[(233.6±33.7) ms对(211.5±29.3)ms]与固定0 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翼状导线固定10 min的ST80[(5.6±2.8)mV对(0.8±0.6) mV,P<0.01],ST80/R[(0.39±0.12)对(0.01±0.01),P<0.05]及IED[(145.4±79.4) ms对(64.3±19.8)ms,P<0.01)]与固定0 min相比大幅减小,且大部分时间点的ST80、ST80/R值均较螺旋导线的相应值小(P<0.05).总体上,体表心电图仪记录到相似的COI变化趋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均无COI产生.结论 螺旋导线与翼状导线相比,COI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不产生COI.

  • 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与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置判断

    作者:吴翔;韩钟霖;李荣梅;袁玲;徐伟

    目的 探索并讨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到位时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PICC置管的21例患者,置管前记录体表模拟Ⅱ导联心电图(A),置管过程中应用X线透视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并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记录导管头端位于锁骨下静脉(B)、上腔静脉(SVC)上1/3段(C1)、SVC中1/3段(C2)、SVC下1/3段(C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RA)交界区(D)、RA上1/3段(E1)、RA中1/3段(E2)、RA下1/3段(E3)时的模拟Ⅱ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不同位置时腔内心电图图形变化、P 波振幅及斜率.结果 21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平均大P波振幅(9.65± 2.09)mm及P 波斜率(6.38± 2.27)均出现在RA上部,RA上部与中部所记录的P波振幅及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P=0.26).χ2检验比较利用P 波振幅和P 波斜率分别判断导管头端是否位于RA上部分别为13例(61.9%)和16例(76.2%),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导管头端由交界区进入RA时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主要有3种变化类型.结论 利用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形态变化可以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准确定位.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测试腔内心电图参数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冬燕;卢凤民;骆永娟;马薇;李琼;许静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参数,尤其是左心室激动延迟时间是否可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逆重构发生.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RT,术中测试窦性心律自身传导情况下右心室-左心室导线的激动时间差(△t),测试右心室导线起搏到左心室导线感知时间(RVp-LV)及左心室导线起搏到右心室导线感知时间(LVp-RV).随访观察1年,比较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变化,以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15%或射血分数提高5%为标准分为CRT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结果 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与术中测试腔内心电图△t、RVp-LV、LVp-RV等参数均无明显关系,△t与术前QRS时限有关,RVp-LV、LVp-RV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75 mm的患者中长于LVEDD≤75 mm的患者(P<0.05).左心室导线植入在左心室基底部、中段、心尖部的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比例分别为71.4%、90.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的△t、RVp-LV、LVp-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相关参数不能预测CRT是否应答,左心室导线位置仍是决定CRT疗效的关键因素.

  • 腔内心电图应用于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中的价值评价

    作者:胡晓静;范玉静

    目的 对腔内心电图应用于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中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4月需进行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的恶性肿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定位方法,观察组利用腔内心电图进行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对两组的定位准确率进行评析.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导管置入正常位置、佳位置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头端异位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置管所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应用于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能提高定位准确率,改善患者术中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大力推广的必要.

  • 腔内心电图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手动优化新算法的研究#

    作者:刘汉雄;蔡琳;邓晓奇;李锦;童琳;邓珏琳

    目的:提出新的腔内心电图(IEGM)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手动优化算法(手动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方法:通过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比较手动和传统的自动及超声优化的参数及急性血流动力改变,包括房室间期(AV)、室间间期(VV)、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分析三种方法参数的相关性,并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结果:37例患者均分别采用手动法、自动法及超声法,测每种方法优化后的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并统计耗时。结果手动法AV (156.76±52.28) cm,VV(16.76±22.24)cm ,AVTI(20.33±3.55)cm;自动法AV (152.97±53.12)cm,VV(24.05±22.91)cm ,AVTI(18.57±3.34)cm;超声法AV (167.57±46.51)cm,VV(18.92±23.78)cm ,AVTI(24.79±4.15)cm。相关分析示三种方法参数间呈正相关,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手动法与超声法VV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其它三种方法两两之间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法耗时(5.23±1.88)min、自动法耗时(1.98±0.50)min均较超声法耗时(196.44±16.55)min明显减少,P<0.05。结论:新的手动法用于CRT优化具有合理性及临床推广价值。

  • 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原位置换术1例体会

    作者:卢丽

    1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86岁,因脑梗塞、偏瘫,于2013年10月30日右上臂贵要静脉置入型号为5 Fr的硅胶PICC导管,置管长度38 cm,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的位置,后持续使用,输入清肺化痰、营养神经、肠外营养等药物,定期维护,无并发症发生,现导管使用期限已到,应予更换新导管,由于病人左侧上肢挛缩不能外展、置管侧上肢已无可穿刺血管,且目前无导管相关感染迹象,考虑为病人原位置换PICC。连接心电监护,调至II导联示波,可见正常窦性P波出现。病人仰卧,右上肢外展成90°,建立大化无菌区,消毒穿刺点及导管体外段,以生理盐水预冲正压接头和导管,撤出导丝至39 cm,切割导管至40 cm长,再次消毒穿刺点处皮肤及体外部分导管,将导管轻轻拉出15 cm,将无齿止血钳夹在距离穿刺点2~3 cm的位置,用剪刀将导管自5 cm刻度处剪断,沿导管尾端将穿刺针外的可撕裂鞘套入导管,另一把无齿止血钳将导管尾端夹闭,此时松开第一把止血钳,将可撕裂鞘旋转沿原穿刺点送入血管内,拔出原导管,送入新导管。导管置入约15 cm时嘱病人头偏向置管侧锁骨,并将RA导联与病人分离,将RA导连线和PICC内的支撑导丝尾端分别接于腔内心电图转换器上,由助手观察心电图变化,术者缓慢送管,当导管送至40 cm时该病人心电图出现了双向P波,停止送管,并将导管撤出2 cm,留置在38 cm处。术后摄X光片定位,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原位置换成功。

  •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汪华萍;杨利霞;石岚;章玉英;邱娟;黄秀兰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来我院静脉置管室置管的患者189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46例和对照组945例.观察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定位,对于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对照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直接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两组患者均在超声探查排除异位后,将导管妥善固定.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行X线摄片,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所需时间以及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阳性特征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100%.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异位,是一种高效、可靠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泵注法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瓣膜式PICC中的应用

    作者:任小萍;杨金丽;周洪昌;蒋雪薇;宋建文;钱彩华

    目的:探讨泵注生理盐水法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瓣膜式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4~5月我院34例需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泵注生理盐水的方法打开三向瓣膜,引导腔内心电图进行导管尖端定位,观察置管准确性、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心电波形中断情况、生理盐水用量和操作用时.结果:34例患者中导管尖端到位准确率为94.1%,心电图稳定率为88.2%,心电波形中断率为23.5%,生理盐水平均用量为(4.5±2.6)ml,平均操作耗时(11.6±2.8) min.结论:泵注法可使PICC前端的三向瓣膜持续开放,引导出连续、稳定的腔内心电波形从而实现腔内心电图将瓣膜式PICC尖端放置在理想位置,生理盐水用量少,操作可控性好,简便实用,导管尖端到位准确性高.

  • 腔内心电图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钱韦韦;谷丰;王丹;杨玲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需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引导头端定位,对照组采取常规测量长度,置管后胸片定位,对两组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头端定位方案推广使用.

  • 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在血液病病人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姚晶晶;赵洁;梁玉婷;陈敏;许汇娟;李红梅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 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 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 P 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 P 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 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 P 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 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龙凤;郭素萍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870例行PICC置管且无置管禁忌证的病人,其中420例为观察组,4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观察组开展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下插管.比较两组发生异位后处理时间、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尖端异位率为23.09%,对照组尖端异位率为24.44%,两组尖端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导管尖端异位时,护士根据监护仪P波变化当场调管耗时为(7.0±2.5) min,对照组调管耗时(40.0±3.6) min,两组调管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调管所需费用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置管尖端异位较传统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高、经济实用、安全.

  • 腔内心电图对PICC尖端定位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刘胤佃;何金爱;宋燕伶

    [目的]评价腔内心电图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结局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先后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与X线胸片定位法,两种方法在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36,3.35),P=0.87];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81.3%(n=1 294),使用体外测量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67.6%(n=1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4,95%CI(2.10,8.17),P<0.0001];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异位率为4.4%(n=122),使用体外测量法为13.6%(n=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16,0.37),P<0.000 01].[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的准确性方面能达到X线胸片定位法的效果,能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住率、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率.建议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征性P波病人可考虑免除X线检查.

  •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中的应用及效果

    作者:陈霞;蒋秀美;陈晓燕;邢双双;张闰;张昌旭

    目的 探讨利用0.9%氯化钠作为介质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行TIVAP的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纳入10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纳入220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TIVAP置管后行胸部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试验组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辅助TIVAP导管尖端定位置管后行胸部X线片.观察比较2组导管到位率和导管尖端位于佳位置(即上腔静脉—右心房联合处)的比例.结果 2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异位,导管到位率为100%;试验组81.36%(179/220)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佳位置,对照组52.38%(35/105)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佳位置,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15,P<0.05).结论 通过推注0.9%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实时监测TIVAP导管尖端位置,可指导术者实时掌握TIVAP导管尖端的运行方向,准确有效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提高术者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