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A与DSA诊断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志清;史红娟;梅莉;蒋磊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诊断中的特点,评价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后,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与DSA相比较,MRA评价脑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93.7%,准确率为84.1%。尤其是颈内动脉起始部,MRA与DSA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开口处及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其更小的分支方面稍差。结论与MRA相比,DSA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用高,不适宜作为脑血管病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其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优于MRA,仍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

    作者:周旋;周天银;龚霁;张家成

    目的: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5例,对其分别进行CT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检查发现,35例患者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发现正常者2例,阳性者33例,诊断率为94.29%,与临床和C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展开病因诊断具有直接、可靠的优势,值得推广。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高社荣;安志卫;孙红刚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65例脑血管病患者DS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病症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 65例DSA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外血管异常58例,阳性检出率为89.23%;其中穿刺部位血肿、皮下出血1例、血管痉挛1例、癫痫样发作1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 DSA检查在脑血管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项有创但相对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脑血管造影体会

    作者:李小鹏;孔海生;翟大为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操作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68例患者均在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过程中无一使用肝素化.造影结束后股动脉穿刺点处加压包扎.结果 68例患者全部成功,均未发生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未发现出血增加情况,也无血栓形成或脑梗塞发生,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只要注意相关事项,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为及早排除再出血危险提供可靠、全面的临床资料.

  •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病人的护理

    作者:徐伟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病的“金标准”[1]。以往都是经股动脉途径行 DSA,但是术后加压包扎需严格平卧6 h~8 h,有的病人需更长时间,限制了病人的自由,生活不能自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部分病人不能耐受。廖耿等[2]认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治脑血管病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因桡动脉独立行走于前臂外侧,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相伴,可避免动静脉瘘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人无需卧床,对病人的舒适度影响小,且术后并发症极少,降低了生理上和生活上的不便,很容易被病人接受。

  • 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作者:常红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常见病症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且致残率高达70%以上[1].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的血管检查方法,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2].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

    作者:王尚君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本组患者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和烟雾病诊断情况,并与临床确诊进行对比.结果 本组1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01例患者确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确诊率为75.9%.其中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确诊动脉瘤有79例,所占比例为59.3%、确诊的动静脉畸形有14例,所占比例为10.5%、确诊的动脉炎有5例,所占比例3.7%、确诊的烟雾病有3例,所占比例为2.5%.结论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中直接和可靠的检查措施,值得借鉴.

  • 老年冠状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潘震华;刘大一;于宏颖;王智昊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或心脑血管疾病可疑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联合诊断心脑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1)冠状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狭窄的发生存在一致性,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逐步增加;(2)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脑血管狭窄数量存在正相关;(3)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脑血管狭窄发生风险增加。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及程度与脑血管狭窄一致,早期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脑血管的检查、进行针对性治疗十分必要。

  • 64例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作者:刘志清;史红娟;许元丰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而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约79%的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1].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2].现将我院64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DSA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分析

    作者:张瑜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和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两种诊断方法 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分别采用DSA检查和B超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同时探究分析患者的影像结果 ,查看其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DSA检测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7例,共检测出受累动脉128支,同时检测出93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35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并且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对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其中共有51支1级狭窄,40支2级狭窄,25支3级狭窄,12支4级狭窄;通过B超检测出颈动脉狭窄伴斑块的患者共59例,颈总动脉狭窄12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32例,颈内动脉狭窄15例;其中22例患者为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9例患者为管腔明显狭窄,另有8例患者为血管完全闭塞,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准确率,DSA检测的准确率为85.89%(67/78),高于B超检测的75.64%(59/78),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DSA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尽早诊断出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狭窄程度,与B超检查比较,准确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虎清;吴海琴;张桂莲;张茹;孙宏

    目的:观察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在46~60岁,平均(51.25±4.40)岁,临床表现多样,头颅影像学有改变;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见明显烟雾病表现.结论:烟雾病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脑血管进行性闭塞性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尽早行脑血管DSA检查,及时治疗.

  •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军文

    目的 分析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86例行DSA术,观察术后脑栓塞发生情况,分析DSA术后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因素.结果 286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栓塞40例(13.99%,栓塞组),其中无症状25例(8.74%),有症状15例(5.24%),未出现脑栓塞246例(86.01%,非栓塞组).栓塞组年龄、空腹血糖水平、纤维蛋白原(FIB)、颈动脉斑块例数、Ⅲ型主动脉弓例数、DSA手术时间、使用Hunterhead导管数、使用抗凝药物例数等8个项目与非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3岁、空腹血糖≥11.1 mmol/L、FIB≥5 g/L、颈动脉斑块、Ⅲ型主动脉弓、DSA手术时间≥60 min及不使用抗凝药物等7项均为DSA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SA致脑栓塞是患者因素及手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选择病例,术前使用抗凝剂,控制患者并发症,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对操作者的要求,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配合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可预防脑栓塞发生,降低致残率.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施雪英;袁良津;蒋鸣坤;方毅;周立军;姚正鹏;顾尚恒;石力

    目的 观察不同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 ,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8年80例DSA的结果 ,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程中并发症.结果 80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52例,Moyamoya病2例,阳性检出率67.5%.其中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2cm×18cm,1例出现小脑梗塞.结论 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 ;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烟雾病患者26例的临床与血管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曹铭华;吴明超;江顺福;高黎明;邢小丽

    目的 探讨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及血管影像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26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发病年龄为(36.6±6.4)岁,其中,19例以颅内出血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单纯脑室出血9例,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7例以脑缺血症状发病(5例为脑梗死,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脑DSA结果显示:26例患者均为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其中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双侧16例,单例10例;合并大脑后动脉(PCA)狭窄或闭塞2例,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增粗15例,前交通动脉增粗4例,眼动脉增粗4例及软脑膜吻合枝增多3例.结论 青壮年反复发作的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无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证据时,应警惕烟雾病的可能,须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同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 术前系统性健康教育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马学英;陈建伟;宋淑霞;袁桂敏;宋立霞;王青青

    目的:探讨术前系统性健康教育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住院行DSA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宣教,2 d内共进行3次.观察组成立由2名主管护师和2名护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小组,制订系统性健康教育计划表和时间表,根据DSA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基础护理知识确定DSA前的教育内容,并制成小册子和图片,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面对面地对患者和家属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和疾病健康指导,2 d内共3次,并对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提问,直到患者和家属掌握为止.结果: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术前教育后和术后S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DSA患者术前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84例结果分析

    作者:王尚君;柳华;龙继发;季一飞

    目的 探究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我院2009-08-2011-04神经内科行DSA检查的384例患者,对检查结果及DSA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672处异常或病变,226例脑梗死患者共发现490处,52例TIA患者共发现80处,160例VBI患者共发现102处;行DSA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并发症率4.4%,其中皮下血肿发生率高,为47.1%,其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获得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0.3)a,无并发症后遗症及DSA致病死患者.结论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能够有效诊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疾病,但由于穿刺诊断属于有创操作,医师应在操作中谨慎、仔细,避免由于动脉血管受损导致的并发症,保证患者生存质量.

  • 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作者:王浩;袁俊兴;刘培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在中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1]。我院从2009-06开展此项目至今,已完成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94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194例均为2009-06-2013-08在我科行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脑血管病患者。男102例,女92例;年龄28~82岁,平均(47.5±8.7)岁;其中以缺血症状入院154例,包括脑梗死104例,后循环缺血45例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以出血症状入院40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出血1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部C T或头颅M RI明确诊断,并于术前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以确定身体状态能否耐受脑血管造影手术要求。

  • 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莉

    目的 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9例造影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积极护理配合.结果 19例患者恢复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护理配合对手术患者是必要的.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赵燕;荆宏建;樊瑞敏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前、中、后的安全性及动脉瘤检出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hunt和Hess分级对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结果 hunt和Hessl级患者动脉瘤检出率为50%,预后良好;2级检出率78.94%,血管痉挛15.87%,死亡5.26%;3级检出率80%,血管痉挛60%,死亡20%;4级检出率100%,血管痉挛50%,死亡50%.发病3 d以内造影后合并再出血21.05%,并血管痉挛5例(26.31%),动脉瘤检出率68.42%,由于血管痉挛未完成造影1例,死亡15.78%,遗留严重神经系统损害lO.52%.发病>3 w造影前再出血22.22%.血管痉挛11.11%,遗留严重神经系统损害22.22%.结论 Hunt分级1~3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 d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Hunt分级3级以上患者应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再行DSA.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陈鸿梅;兰鸿;夏昌华;曾国香;唐莉;李永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行设计DSA患者术后尿潴留相关因素调查表对225例行DS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焦虑/抑郁程度、体重指数、躯体疼痛程度是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术后4 h内饮水量增加是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护士应针对DSA术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