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周斐

    目的 观察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牵引固定手术之外,静脉输注活血化瘀、促进骨折愈合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钙剂和维生素,并帮助其建立均衡饮食.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血钙、血磷、骨密度(BMD)指标以及再次骨折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钙、血磷、BMD值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再次骨折发生率、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住院天数,改善骨骼钙磷含量和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率及病死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作者:散军成;王帅;罗文;谭侃

    目的 探讨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6-06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2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1例术后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67例进行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结果 1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18~2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18个月健侧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时观察组血液中1,25-(OH)2-VD3、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含量高于对照组,而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进行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够增加患者骨密度并促进骨折愈合.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髓内钉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晏万述;于德洋;谢东方

    目的:探讨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结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髓内钉内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随访1年。结果:术前比较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6%( P<0.05)。结论: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结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纪青

    背景:当机体出现骨质疏松时极易发生骨折.其中髋骨骨折为常见,进而引发股骨头坏死.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提高股骨头坏死的总体治疗效果.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43%vs 82.14%,P<0.05),两组经治疗后关节功能评分、骨密度值、血清骨钙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均增加,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致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 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王长海;付金乐;史翀;刘江;吕龙

    目的 探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 对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进行包括健康宣教、生活习惯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运动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等的综合治疗,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骨密度及Harris评分.结果 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治疗效果良好,骨密度由术前平均0.64±0.05g/cm2增加至0.65±0.05 g/cm2,术前、术后骨密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1.51,P=0.16),但有效阻止了骨折患者创伤后的骨量丢失;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93±4.63分增加至90.79±2.94分,术前、术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t=37.75,P<0.05),Harris评分略高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 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骨密度和生活质量.

  • 98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骨质疏松诊断、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王长海;马志新;毕力夫

    目的 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老年人髋部骨折病例的同顾性研究,揭示本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情况,为加强老年髋部骨折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老年髋部骨折986例,设计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登记,对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骨质疏松诊断例数有逐年递增趋势,但仍有大量漏诊.虽然抗骨质疏松治疗病例逐年增加,但有明显的盲日性和随意性.结论 呼和浩特地区骨科医生骨质疏松诊疗水平存在不足,需要加强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进而采取更积极的态度,选择合理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

  • 抗骨质疏松配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长海;李华;张剑君;包呼日查;吕龙

    目的:观察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以提高人工髋关节治疗水平。方法将46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每日常规口服钙尔奇D600 mg、骨化三醇0.25μg,抗骨质疏松治疗组进行包括健康宣教、生活习惯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运动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等的综合治疗,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骨密度、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4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治疗效果良好:(1)术后6个月、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骨密度、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2)术后3 d,术后6个月、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0.05)。结论综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骨密度和生活质量。

  •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配合综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6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骨质疏松程度、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程度以及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 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晓莉;张鹏;周伯炜;秦文君

    目的:观察“双固一通”针法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沉、CRP、骨密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强直性脊柱炎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针药结合,电针组单纯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予西药.治疗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95% CI=77.9%~99.2%),电针组为76.67%(95% CI=57.7%~90.1%),对照组为80.00(95% CI =61.4%~92.3%);与电针组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有显著性差异(u =2.017 8,P=0.043 8);各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总积分参数比较,治疗组优于电针组(u =2.140 8,P=0.032 5);治疗后各组BASFI积分参数比较,治疗组优于电针组(u=3.750 2,P<0.01)、对照组(u =2.158 3,P<0.05);各组ESR、CRP参数比较,治疗组优于电针组(t=-7.081 4,P<0.01;t=-2.444 2,P<0.05)、对照组(t=-6.577 8、2.825 4,P<0.01);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u =2.122 5,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疗效优于电针组,其收益为OR =0.23 (95% CI =0.04 ~ 1.24),NNT =6(95%CI=2.88~76.92);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骨密度,降低疾病活动度.

  • 手法结合体位复位、康复训练、抗骨质疏松治疗稳定型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闫万里;金苗

    目的:观察手法结合体位复位、康复训练、抗骨质疏松治疗稳定型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手法结合体位复位、康复训练、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给予腰下垫高体位复位,抗骨质疏松治疗.2组均治疗2周,回家后继续以卧床休养为主,治疗组继续进行腰背肌主动锻炼,8周后开始佩戴硬质腰围下地行走活动,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等级、JOA腰背痛治疗成绩评分比较,治疗后VAS评分较前降低,Barthel指数评定等级、JOA腰背痛治疗成绩评分均较前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结合体位复位、康复训练、抗骨质疏松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且后遗腰背部困痛症状少.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低等特点.

  • 抗骨质疏松治疗应用在老年人腰椎滑脱症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学烽;邹伟民

    目的:改善老年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具有明确手术指征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术治疗后。被随机分为3组:Z组(静滴唑来磷酸钠组)、A组(口服阿仑膦酸钠组)、O组(空白对照组)。观察骨密度(BMD)、疼痛可视量表评分(VAS评分)、腰椎JOA等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滴唑来磷酸钠组、口服阿仑膦酸钠组在BMD、VAS、JOA等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对老年人腰椎滑脱术后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改善术后腰痛症状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椎体骨水泥注入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杨刘柱;陈仲;严鑫平;许遵营;谭伟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大部分老年患者可以耐受等特点,但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并不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术后再次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目的: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7例(198个治疗椎体),其中女111例,男26例,年龄(75.55±6.96)岁,行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治疗后连续3个月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检查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压缩性骨折再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7%,3个月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张华东;姚子峰;丁晓勇;丁海东;刘志阔;余辉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50例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经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并观察疼痛缓解优良率。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术后24 h、术后1周、1个月的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的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中优29例(58.00%),良19例(38.00%),差2例(4.00%),优良率为96.00%。结论经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预防相邻椎体再骨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的影响

    作者:胡芯源

    目的 探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6例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组均采用碳酸钙咀嚼片、骨化三醇胶丸、阿仑磷酸钠片和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观察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密度(BMD)及再骨折发生率情况.结果 干预组、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5.2±3.6)周和(17.8±4.4)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2个月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B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再骨折发生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8%(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改善患者骨密度值,缩短愈合时间,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 椎体成形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再骨折发生率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段学会

    目的 探究椎体成形术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再骨折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2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采用椎体成形术单独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再发生率为6.5%,对照组骨折再发生率为2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成形术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再骨折发生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Y型接骨板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作者:王美英

    目的:分析与探讨Y型接骨板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Y型接骨板手术治疗,并于围手术期给予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33例实施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并于围手术期给予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型接骨板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老年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红俊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前后有无进行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 A 组(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 B 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 VAS 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但 A 组在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评分均较 B 组更低( P <0.05或 P <0.01)。A 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骨密度较 B 组明显增高(P <0.01)。A 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 HSS 评分较 B 组更优(P <0.05)。结论对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术前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加重,更益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必要的治疗。

  • 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

    作者:夏玉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骨质疏松初次骨折后(3年内)发生再骨折6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调查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高等一般病例资料,统计各再次骨折的骨折部位、骨折原因、发生骨折的季节、是否进行过抗骨质疏松方面的治疗.结果:摔倒致骨折者49例,占79.03%;再骨折部位为脊柱者38例,占61.29%;再骨折在春冬季发生者43例,占69.4%,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再骨折间隔(23.4±5.4)个月,非治疗患者再骨折间隔(14.1±7.8)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摔倒、脊柱骨折、春冬季骨折;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再骨折间隔明显高于非治疗者.

  • 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及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

    作者:钱雪丰;曹平;刘拴;杨洪平;张明勇

    目的:分析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及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统一治疗,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年后骨密度、骨代谢、微量元素、氧化应激、骨折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MD绝对值高于对照组;血清骨形成指标骨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 Ⅰ N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原肽(P Ⅰ CP)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骨吸收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CTX)、破骨细胞分化因子(sRANK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脱氧吡啶啉交联(DPD)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铁、锌含量高于对照组,钙含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代谢酶单胺氧化酶A(MAOA)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增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优化整体病情,降低远期骨折发生率.

  • PKP联合“抗骨质疏松三联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纪志华;孟志斌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应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抗骨质疏松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采用PKP联合“抗骨质疏松三联疗法”治疗46例(共5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骨密度,采用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再次发生骨折率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 d的VAS评分为(3.20±1.70)分,均术前的(8.30±3.50)分显著下降,且术后1年时为(2.10±0.70)分,较术后3 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密度为-(2.10±0.97),较术后3 d的-(3.52±1.0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指数为(47.19±18.81),术后3 d降至(23.52±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 d的ODI指数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1年后,临床疗效好,无发生再骨折,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PKP联合“抗骨质疏松三联疗法”既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又能够提高椎体骨密度,并可增加椎体强度,从而减少病椎再次骨折的风险。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