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雷公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罗丽萍;谭布珍

    雷公藤提取物的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抗生育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适应证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在妇科疾病方面,雷公藤的提取物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及某些妇科肿瘤疾病中开展了临床治疗试验研究,有望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有效新药.

  •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与进展

    作者:陈哲;李瑞林;涂胜豪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至今已40余年, 其对RA具有显著疗效[1].现认为[2]RA是易感机体由不明病因激活免疫系统后, 在综合因素作用下, 产生一种以破坏关节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即便病因不复存在, 但因分子模拟机制作用于自身抗原而发生的自身免疫反应性.

  • 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研究与展望

    作者:李波;周昕欣;梁茂新;吴美兰;李开平

    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雷公藤中药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银屑病等难治性疾病的增效作用,及中药配伍对抗雷公藤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并阐述了雷公藤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原因,以及如何选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给予分析.

  • 雷公藤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研究

    作者:陈龙;黄光照

    机体存在一种十分重要的整合调控系统,即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构成的“免疫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由于糖皮质激素的重要生理学意义和广泛的药理学活性,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A)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1)。雷公藤对神经内分泌尤其对HPAA的影响已受到关注。阐明雷公藤对该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无疑将有利于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灵活、有效地使用该药,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甘草对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李涯松;童培建;马红珍;戴巧定;关天容;宋欣伟

    目的 探讨甘草对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减毒增效作用.方法 将120例确诊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单用或在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甘草雷公藤复方煎剂治疗,对照组在单用或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等效剂量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后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和79.6%,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关节肿胀指数下降、双手平均握力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甘草对雷公藤治疗RA有减毒增效作用.

  • 雷公藤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作者:郑家润

    天然药物雷公藤的研究和应用已近半个世纪, 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的医、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 但研究发展不够深入、也不平衡, 留下很多需要再研讨和再评价的问题.

  • 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的概况

    作者:

    银屑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上海?200032)秦万章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确切的病因尚未有定论,存在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紊乱等多种学说。从研究趋势来看,结合我国国情,全国各地采用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十分活跃,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临床研究 关于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每年均可见到多篇报道,可供分析的也有近万例。在辨病治疗方面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以血为主论治,可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血虚型4型。其中以活血化瘀为主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如采用十多种活血方药(包括三棱、莪术、桃仁、六月雪、狼毒、丹参、乳香、没药等)治疗本病患者,疗效肯定。复方治疗中有抗肿瘤复方、抗感染复方、乌梅复方、理气活血复方;单味药治疗中有:青黛与靛玉红、补骨脂与芦笋、国桐叶与洋金花、虎杖与秦皮等。 单方、验方中复方青黛胶囊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并获得了可靠的疗效。另外,采用以雷公藤为主的复方治疗该病亦日益广泛。如将雷公藤、鸡血藤、甘草制成糖浆口服或将雷公藤、红藤、鸡血藤各等分制成片剂口服,与单纯雷公藤糖浆相比,不仅疗效提高,副作用亦明显减少。

  •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涂胜豪

    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为突出的中药首推雷公藤, 早记载雷公藤功效的是公元1476年明朝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 书中称其"味辛, 性温, 有毒.

  •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雷公藤药理、毒理机制研究

    作者:许可嘉;赵雨坤;顾灏;张弛;吕爱平;李健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雷公藤可能的药理及毒理机制进行再研究,为该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深度研发提供新的研究策略.方法 借助多个在线数据库资源(SinoMed,Polysearch,DrugBank,David),挖掘雷公藤中已知化合物的生物学信息,筛选相似药物及与雷公藤相关性高的疾病,获取高相似度药物的编号和高相关性疾病的对应靶标,构建雷公藤化合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及"在靶、脱靶"相关分子网络.结果 除已知的抗类风湿等药理作用外,雷公藤各组分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雷公藤化合物在靶效应主要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有关,脱靶效应则参与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等重要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间接提示雷公藤的脱靶效应可能对应其副反应(毒性).结论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从系统、非线性层面挖掘雷公藤既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对应靶标间相互关系及直接作用模式,揭示潜在的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为其相应的分子药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 雷公藤中毒的尸检病理变化——附4例尸检报告

    作者:黄光照;李玲;刘良;韦登明

    中药雷公藤制剂已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并已取得明显疗效而引起关注.但本品具有一定毒性, 其有效治疗量与小中毒量比较接近.为提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 本研究报告了4例因雷公藤中毒的尸检病理报告.其中2例是因心脏损害引起心源性休克死亡, 其心肌细胞可见水变性、甚至心乳头肌收缩带坏死明显; 2例因重度急性中毒性肾病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4例均见脑水肿及胃肠炎等病变.提示, 用药剂量十分关键;应废弃直接用雷公藤生药治疗疾病, 要采用正规药厂生产的雷公藤制剂, 以预防今后类似中毒死亡案例的发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作者:陈宾;魏宝永

    对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除湿胃苓汤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复方雷公藤片佐治类风湿性关节炎8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娟

    目的:观察应用复方的雷公藤与中医的辨证施治治疗RA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RA患者应用复方的雷公藤片进行口服治疗,同时配合以中药的辨证论治.1个月为1疗程.6个疗程后评价临床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24例,显效29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75%;RF转阴率为60%;治疗后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及关节肿胀度评分、CRP、ESR及RF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复方雷公藤与中医的辨证施治联合治疗RA,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 雷公藤制剂致血液毒性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临床护理启示

    作者:刘苗;孟凡慧;张玉萌

    目的:通过对雷公藤制剂所致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临床护理角度提高认识及应对。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雷公藤制剂引起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的病例,对毒性反应的发生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9篇,病例25例,其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腹痛,腹泻,伴发热,重度贫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者可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抑制、类白血病反应等。结论:雷公藤制剂具有血液毒性,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临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关注配伍减毒、控制给药时间以及观察药物毒性反应等。

  • 自拟三龙雷公丸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4例

    作者:魏书箱;魏红斌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及临床工作中,开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研制出三龙雷公丸.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4例,男10例,女44例;年龄21~76岁,病程6个月~32年.2 治疗方法三龙雷公丸药物组成:天龙(壁虎)、地龙、海龙、雷公藤、天麻、桂枝、白芍、知母、麻黄、全蝎、蜈蚣、黄芪、白芥子等.急性期可加减煎服,缓解期可服丸剂.一般3~10天见效.丸剂每丸重9g,1日3次,1次2丸,30天为1个疗程.可配合针刀疗法,适宜于腕、踝、膝等大关节肿痛.局部严格消毒后,按4步操作规程刺入,手法完毕后出针,创可贴覆盖,5天1次.

  • 中药减轻雷公藤制剂毒性的处方规律探讨

    作者:陈英兰;毕礼明

    雷公藤是卫矛科植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增殖和预凋亡等多种药理活性.但雷公藤制剂易导致生殖系统、肝脏、肾脏、血液系统损害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分析雷公藤制剂毒性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中药减轻雷公藤制剂毒性的处方规律,如预防雷公藤制剂对女性的生殖毒性常选用养阴补血方,而对男性则多选用温阳填精之品等.

  •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的复方配伍减毒

    作者:周学平;冯哲;周玲玲;朱华旭

    雷公藤作为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但也是不良反应报道多的中药之一.在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理论,即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又可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基于“异类相制”理论开展的系列研究,在奠定临床实践基础的同时探讨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深层诠释“异类相制”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雷公藤类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思路.

  • 雷公藤“异类相制”配伍减毒作用探讨

    作者:李桓;周学平;陆艳

    雷公藤是得到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对多器官的急慢性毒性损害,限制了临床应用.通过对雷公藤配伍减毒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并试图用“异类相制”假说,从气味相制、异效相制和扶正制毒三个方面探求其配伍规律.

  • 逍遥散对雷公藤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

    作者:柴智;樊慧杰;周文静;马艳苗;李彦艳;张波;周然

    目的 探讨逍遥散防治雷公藤致急性肝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每组10只.逍遥散组大鼠造模前4天灌胃逍遥散6.75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第5天模型组和逍遥散组大鼠灌胃雷公藤水煎剂3.75 g/(kg·d)连续4天,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肝脏指数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检测肝脏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和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肝脏组织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值明显下降,Bax蛋白表达和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 <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的肝脏指数和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肝脏组织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值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和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逍遥散对雷公藤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控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肝脏组织Bcl-2蛋白水平和下调Bax蛋白水平、Caspase-3活性,从而改善肝细胞凋亡有关.

  • 逍遥散对雷公藤致急性肝损伤大鼠CD68、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柴智;樊慧杰;周文静;王永辉;李艳彦;高丽;周然

    目的 研究逍遥散对雷公藤致急性肝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逍遥散组灌胃雷公藤水煎剂3.75g/ (kg·d),连续4天,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逍遥散组造模前4天灌胃逍遥散6.75g/ (kg·d),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比较各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分化群68 (CD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及CD68、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及CD68、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雷公藤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与CD68、TNF-α的上调有关,逍遥散对雷公藤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D68、TNF-α水平有关.

  •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

    作者:戴莲仪

    1991~1999年在门诊和住院部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统计前60例。治疗组用中药煎剂蛇龙煎加中药制剂雷公藤片治疗,其中12例早期加用紫草、生地黄、水牛角。效果良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共60例,男17例,女43例。年龄21~65岁。病程1~15年。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修正的诊断标准。60例病人中均可见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非侵蚀性关节炎、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血沉(ESR)增快。光敏感15例,尿蛋白或尿细胞管型35例,精神病5例,胸膜炎8例,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42例,抗核糖核蛋白(RNP)阳性15例,狼疮(SLE)细胞阳性3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11例,抗核抗体(ANA)阳性36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6例,血肌酐(Scr)升高18例。2 治疗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蛇龙煎每日1剂,雷公藤片每次2~4片,每天3次。其中12例早期辨证为血热发斑、气虚痰瘀者,1至2周内加用紫草12g,生地黄15g,水牛角30g。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6例逐渐减量。对照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10mg每天3次,4周后减量。方剂组成:乌梢蛇15g,白花蛇舌草30g,地龙20g,蜈蚣3条,僵蚕12g,半枝莲30g,黄芪30g,熟地黄15g,白芍15g。3 治疗效果 诊疗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疗3个月后检查各项指标,治疗组显效14例(46.7%),好转12例(40%),无效4例(13.3%)。对照组显效11例(36.7%),好转9例(30%),无效10例(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治疗组中30例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非侵蚀性关节炎全部消失;30例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中10例转阴;ESR增快的30例中15例转正常,另15例减慢;光敏感8例均好转;尿蛋白或尿细胞管型19例中13例转阴;精神病4例全部症状消失;胸膜炎4例全部吸收;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22例中16例恢复正常;抗RNP阳性8例中3例转阴;SLE细胞阳性2例中1例转阴;RF阳性6例中4例转阴;ANA阳性19例中9例转阴;ALT升高16例全部恢复正常;Scr升高10例中5例恢复正常。对照组中30例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非侵蚀性关节炎19例消失,11例减轻;30例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中6例转阴;ESR增快的30例中10例转正常,20例减慢;光敏感7例中4例好转;尿蛋白或尿细胞管型16例中8例转阴;精神病1例好转;胸膜炎4例3例吸收;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20例中11例恢复正常;抗RNP阳性7例无转阴;SLE细胞阳性1例无转阴;RF阳性5例中2例转阴;ANA阳性17例中4例转阴;ALT升高10例中8例恢复正常;Scr升高8例中2例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及实验室指标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上一般多以清热凉血消斑为主,而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病程长的病人不一定表现出血热的症状,反而出现气虚,痰瘀互结之象。治疗上颇为困难。 蛇龙煎中以几种虫类药乌梢蛇、地龙、蜈蚣、僵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黄芪补气,也有调节免疫功能及升白细胞作用。雷公藤有免疫抑制作用。益气补血药有助于减少雷公藤的副作用。相互配合,对于早期有血热症状的病例在短期加清热凉血药,取得满意的效果。

913 条记录 7/46 页 « 12...45678910...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